範曾研究會會長楊青雲:範曾研究是慢慢積累的生命之重

藝術 範曾 國學 中國歷史 中原豫商 2017-04-22

近日,範曾研究會會長楊青雲接受人民藝術家網專訪,並就範曾研究進行專題對話。

範曾研究會會長楊青雲:範曾研究是慢慢積累的生命之重

範曾研究會會長楊青雲近照

記者:楊會長,第六屆範曾研究高峰論壇在海城召開引起很大反響,“範曾熱”又一次被昇華一個嶄新的空間,請談一下你主講的“什麼是範曾思想?”在你定位的“範曾思想”有什麼文化背景?

楊青雲:活在當下而對待現在的工作我是特別珍惜,但我並不認為這是卑微、低賤的活法,我覺得兩個我中的那個草根評論家“楊青雲”,與時下要歷經肉身與精神分身拆離的“我”為何要進行無休止的爭鬥?這同樣是一種昂揚明亮而又充滿尊嚴的楊青雲時,如果第六屆範曾研究高峰論壇在遼寧海城舉辦,我被打敗?那麼,也不可能出現“中華福文化研究會(參考新聞《中華福文化研究會在北京大學成立》)在北京大學成立。”前提是“中華福文化研究會”當然是在“範曾研究會”的旗下,本質上它是那種關於精神意志方面的一種時尚文化,由我本人命名了會長、常務會長,以及祕書長等職務。把我們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搭一座橋,多了一份文化交流的平臺罷了。

關於我定位“範曾思想”的文化背景。除了尊嚴,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失去的。這樣的無所畏懼包含著一個人對人生自信的飛翔之夢,以及完成靈魂修復的人格自信,正如我當初發起“範曾研究會”一樣,它一直加重了我搞學術研究的血液之鹽,在與孤獨的博弈中,我一次次嘗試不能被打敗的胸心與野心,哪怕只搞到第七屆、第八屆,或是第九十九屆範曾研究高峰論壇,也不感到愛上範曾一場,是實實在在用我本人的行動呈現一種人生的精彩與無奈,它是慢慢積累的生命之重,這包括靈魂的鈣質及鐵性,把我命名的“什麼是範曾思想”概括提煉為敢為人先的學術精神,這也是我們搞《範曾研究》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大無畏精神。當這種學術精神產生於痛苦、迷茫、內省以及完成靈魂自我修復放逐的人格自信時,對自己作學術研究的能力為何充滿如此強大的自信?我也許可以成為中國學術界的特別領跑者。這一切皆有可能的前提是,只為給那些有思想準備的人打開綠燈。

記者:你在《範曾新傳》中寫到:敢做《範曾研究》的“第一個”,這文本中的“第一個”實指的是什麼意思?

楊青雲:我們當初成立“範曾研究會”,所做的不只是辦一個《範曾研究》叢刊的事情,而是要建立一箇中國曆史上全然沒有過嶄新的學術類新媒體。人民網報道《楊青雲:一個借範曾出名的評論家》:楊青雲會長一手創建的“範曾研究會”團隊精力打造的“範曾研究”文化品牌已經成為國際性書畫界金子招牌……在最有效的地方,你想好一件事不要因為沒人去做你就不敢做,要相信正因為沒人能做,你才是第一個做到的人!正因為我們是敢做《範曾研究》的“第一個”,因此,多年來,我本人在寫作《範曾論》、《範曾之道》、《範學有道》、《範曾何以坐四望五》,以及《範曾新傳》等等研究文字時,所幸,我已然寫出了所有的野心與叛逆,都被圓融與庸碌最後全部覆蓋。併力圖想從目光中尋找曾經倔強與不甘的內心,這類文字不會離開我,它們對我的信賴就會重新找到一種靈魂的歸依。它在最後歸依“什麼是範曾思想”時,以此窺探範曾思想,它不僅體現於範曾經典的理論體系,更集中表現於他經典的精華語言,他很多這樣的語言極富概括力和美學價值。思想超前的範曾,是一個思想真道之師。“加之畫家對宇宙人生,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以詩人之眼觀物,以詩人之舌言事,胸次既博大而格調又清新,其所創制,自非一般。範曾生長於詩人世家,受詩歌環境之薰陶培育,且有厚實的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因此其內心就蘊含著一份涵養深厚的詩魂,這份詩魂又氤氳在他的筆墨深處。”(中央電視臺《範曾:中國大師路》)

記者:你在多次場合強調範曾《錦文掇英》的神話,而這一神話的實質性內容是指什麼?

楊青雲:範曾《錦文掇英》的神話,首先是範曾學研“習近平用典”心得的書法結晶,摺合人民幣一個多億,範曾全部捐給了國家博物館。它是集詩,書,畫三位一體構成了無所不包的真理。用範曾書畫打開中國歷史——以高雅而嚴肅的文化格調、溫暖厚重的人文情懷贏得超高口碑。範曾深悟了習總書記用典的一個“學”字與他用書法“研”化的最終目的是經世致用,造福蒼生。古代聖賢喜歡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講明人生境界,認為“鳶飛戾天”象徵著一種極目高遠的氣度,對經典真意認識的書學之深,與天地並尊的人也應該是順從天意的。任何偉大事業不能一蹴而就,必須戒驕戒躁,堅毅力行,才能一覽群山。這就需要我們仔細揣摩範曾崇尚“迴歸古典,迴歸自然”的義理,不斷學習,反覆踐行他倡導“以詩為魂,以書為骨”的為書原則。範曾正是吃透了習總書記引用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藉以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揭示了學習過程的境界與方法。中國哲學講求境界,用心學習,真心學習,就能體認“本體至樂”詮釋的“禮義廉恥”,以至於“從善如登”。它超越了一般人難以擺脫的算計和私慾,讓具體的人感受到自己的真實存在,堅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做到一身正氣、一塵不染。

中國書畫的典雅文化,不僅讓讀者得以邂逅範曾思想,引發人們對傳統書畫的集體看好,重要的是生活直楞楞地戳到人們面前,不給人喘息的機會。在範曾進入80後之際,至少是甩掉了一個狂放無羈的思想, 用各種資源來還原縱論三千年國學經典,剖析當下眾人之惑,以史為鑑,洞析未來。範曾除了在書畫藝術上有造詣,對古代文化也很有興趣。範曾此前所出版跟國學有關的書也不少,《國故三講》談《爾雅》《易經》,《老莊心解》通俗講解老莊思想,而他與杜維明對話的《天與人:儒學走向世界的前瞻》則以儒家文化走向世界為主題,其國學書籍一貫都是通俗易懂,和人生經歷、感悟相結合,在傳遞國學知識上確實下了功夫。範曾是小心翼翼地把感情視角帶入在《錦文掇英》的神話中,使這樣的敘述變得有溫度,有人情會心的民族情結,而不是簡單地用書法與詩詞來彰顯“以霜雪之潔求其品,以泰山之高求其志,以潭壑之深求其學,以大地之厚求其德。”正是在這虛實之間,經由細緻綿密的學研心得,方得以成就“範曾神話”譜寫一首鮮亮的中國傳統文化滋養,它是喻指了一種範曾思想對民族藝術虔誠的信念和豐厚的傳統文化修養,就像雨後草原上的一束鮮花,滴著鮮潤的清露,沁著醉人的芬芳,令人耳目一新,就連範曾呼吸的空氣也和從前是不一樣的。範曾現在對書畫的感情波動不分孰優孰劣,再笨拙的一支筆,即使“寫”出內心萬一,也足夠令人感動。足夠打動人的無疑是那份最純粹情感,是他對祖國的大愛之情,跨越時間的長河,歷經歲月沖洗,卻依舊能散發它美麗的光澤觸動人心。

記者:謝謝楊會長的精彩言論。也借這個機會祝福範曾先生藝術長青。

楊青雲:不客氣。謝謝人民藝術家網一直支持範曾研究。(人民藝術家網記者文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