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隸書者眾多,但為何寫得好的並不多見?且聽國展評委道來

藝術 書法 解放軍藝術學院 草書 蘭亭 千年蘭亭 2018-12-04

問題一: 學習隸者眾多,但真正寫得好的並不多見,原因何在?

學習隸書者眾多,但為何寫得好的並不多見?且聽國展評委道來

童孝鏞:相比較行書、行草和草書而言,無論是隸書作者還是國展中隸書作品所佔的比重的確較少。造成這種局面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我想應該歸結到以下幾點:

一是尚古精神的缺失。當下有許多作者對古人、對經典作品的解讀是浮淺的,或者說還存在著盲區。尤其是在一些新生代年輕作者的身上“缺課”現象尤為突出。許多年輕作者急功近利,從而導致創作始終停留在簡單的技術模仿層面,放手創作能力差,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深入到隸書創作的核心層面。

二是“近親繁衍”現象氾濫。對經典沒有作深入的探究,接下來的創作肯定是會出狀況的。但許多作者又不甘心埋沒在寂寥的書房中,他要參展、要獲獎,那咋辦呢?那就採取所謂的拿來主義,直接從當代獲獎成名的書家那兒“借”或“偷”,甚至不管不問原模原樣地抄襲別人的作品去參加比賽。

學習隸書者眾多,但為何寫得好的並不多見?且聽國展評委道來

三是浮躁之風日盛。各種展覽無形中誘使著年輕作者喪失了清靜的學習環境。許多年輕作者成天忙活著寫參賽作品,根本沒有時間靜下心來讀書、臨帖。這是當前書壇為什麼出現不了重量級的書家,沒有扛鼎之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問題二:隸書學習和其他書體學習有何內在聯繫?

童孝鏞:就隸書而言,習隸者如果把學習取法的眼光僅僅停留在隸書本身,那顯然是不符合隸書學習創作內在規律和要求的。所以習隸要廣泛地去接觸其他書體,並從中汲取到足夠的創作養分。而這其中篆書顯然是習隸者無法繞開的一個重要書體。

從當下許多優秀的隸書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作品除了結字、用筆基本保留著隸意外,在許多方面與所謂的秦隸(古隸)、漢隸已經拉開了較大的距離。

學習隸書者眾多,但為何寫得好的並不多見?且聽國展評委道來

當代隸書在注重古意、古風的同時,更加註重用筆的多樣性、結字的多變性乃至墨色的豐富性。為什麼當代隸書創作會出現這種豐富多變的創作現象呢?是因為當代書法人取法借鑑的素材及優秀範本豐富了,無論是主流書風還是民間書體,都通通在當代人的掌握之中,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習資料都能夠很輕鬆地獲得,這一點是古人無法想象的。

所以說學習隸書者絕不能抱一而終,應該放開眼界,在習隸的同時,以更加寬廣的胸懷去包容、接納、借鑑其他姊妹書藝,從中吸收自己所需的養分。

學習隸書者眾多,但為何寫得好的並不多見?且聽國展評委道來

問題三:當前國展中的隸書作品存在哪些好的和不好的現象?隸書未來的出路在哪裡?

童孝鏞:毋庸置疑,國展一直是當代書壇關注的焦點和書法發展的風向標。隸書作為書法藝術中的一個獨立書體,在近幾十年的國家級展覽、比賽中展現出了它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

好的方面集中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新穎的形式設計理念。國展中的隸書作品對形式美感極其關注,諸如紙張的顏色、作品的樣式,還包括書寫內容在內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二是結字與筆墨的多元結合。當下隸書創作從總體創作水平上講,絕大多數作者仍然在傳統和經典的區間作著堅韌地掙扎與突破。但也有數量較少的作者走得相對比較遠。這一批作者仰仗著自己的天賦和手頭豐沛的學習資料,在作著更深、更高層面的探索嘗試。

學習隸書者眾多,但為何寫得好的並不多見?且聽國展評委道來

三是整體創作狀態趨於理性。我說的理性是從肯定的角度為出發點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早些年書壇所謂的這個書風、那個書派搞得局面混亂。當下書壇已經進入到相對比較理性的發展期,迴歸傳統,尊重經典。

若說當前國展中隸書作品的不足,我想無外乎是大家對傳統的認知和深入的程度還遠遠不夠。有些當時看似十分打眼的作品,一經慢慢品味就很快顯露出其功力和內涵的不足。原因是多數作者沒有真正扎進傳統、吃透傳統,甚至有部分群體還沒有解決好最基本的技術問題等。因此無論從技術層面還是從內涵層面來講,許多作品都顯得蒼白乏力,徒留外表的偽繁華。

學習隸書者眾多,但為何寫得好的並不多見?且聽國展評委道來

另外一個非常值得一提的問題是,當代隸書作品越寫越小,隸書應有的正大氣象在國展中越來越鮮見了。我不知道這和中國書協要求的參展作品從八尺到六尺的要求有沒有必然的聯繫。我們經常在國展的展廳和作品集中能看到跟小楷一樣大小的小隸書作品,其字徑也不過盈寸餘。洋洋數百字甚至上千字的內容都被一個個束縛在小小的方格之內,顯得憋裡憋屈,陰柔之氣十足,缺失了丈夫氣,讓人頻生感嘆。希望這種現象在今後的展覽中能夠有所改觀。

童孝鏞 ,男 ,1974年出生。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書法客座教授。2009年10月出任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堯山杯”新人展評委。中國書協第七屆青少年工作委員會委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