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現代藝術這個龐然大物被好事者“船載以入”,在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不少主張國畫改良者“憖憖然莫相知”,“以為神”,於是也在國畫領域玩起了現代藝術。“都市水墨”、“現代水墨”、“實驗水墨”……你方唱罷我登臺,城頭變換大王旗。然而在熱鬧和喧囂的背後,我們看到的卻是淺薄與浮躁,還有民族自卑心理的潛滋暗長,民族虛無主義的甚囂塵上。我們為畫道的衰頹掬淚,為藝術的沒落嘆息。所幸山窮水盡之時,必是柳暗花明之處。傅二石先生以持之以恆的藝術追求和雅俗同賞的藝術面貌應時而出,在民族繪畫與民族審美的自信重建中引人矚目。

"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現代藝術這個龐然大物被好事者“船載以入”,在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不少主張國畫改良者“憖憖然莫相知”,“以為神”,於是也在國畫領域玩起了現代藝術。“都市水墨”、“現代水墨”、“實驗水墨”……你方唱罷我登臺,城頭變換大王旗。然而在熱鬧和喧囂的背後,我們看到的卻是淺薄與浮躁,還有民族自卑心理的潛滋暗長,民族虛無主義的甚囂塵上。我們為畫道的衰頹掬淚,為藝術的沒落嘆息。所幸山窮水盡之時,必是柳暗花明之處。傅二石先生以持之以恆的藝術追求和雅俗同賞的藝術面貌應時而出,在民族繪畫與民族審美的自信重建中引人矚目。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赤壁圖》68×45cm

傅二石先生1936年出生於江西南昌。南昌青雲譜:一個普通的道院,卻是中國畫家心目中的麥加。因為17世紀晚期,這裡有位住持——亦僧亦道,哭之笑之——他的名字叫朱耷。之後,另一位國畫大師傅抱石也曾客居南昌。所以,我一直認為南昌是有地氣的,這種地氣看不見也摸不到,但它猶如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孕育著一朵朵藝苑奇葩。傅二石先生自然也在其中,從蹣跚學步到牙牙學語,園圃蔥翠而又人文淵藪的青雲譜,父親不知道揹他去過多少次。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鐵蹄所到,滿目瘡痍。傅家也被迫離開南昌,幾經輾轉,最終暫居在重慶郊區的金剛坡。其時,二石先生年僅三歲。

"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現代藝術這個龐然大物被好事者“船載以入”,在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不少主張國畫改良者“憖憖然莫相知”,“以為神”,於是也在國畫領域玩起了現代藝術。“都市水墨”、“現代水墨”、“實驗水墨”……你方唱罷我登臺,城頭變換大王旗。然而在熱鬧和喧囂的背後,我們看到的卻是淺薄與浮躁,還有民族自卑心理的潛滋暗長,民族虛無主義的甚囂塵上。我們為畫道的衰頹掬淚,為藝術的沒落嘆息。所幸山窮水盡之時,必是柳暗花明之處。傅二石先生以持之以恆的藝術追求和雅俗同賞的藝術面貌應時而出,在民族繪畫與民族審美的自信重建中引人矚目。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赤壁圖》68×45cm

傅二石先生1936年出生於江西南昌。南昌青雲譜:一個普通的道院,卻是中國畫家心目中的麥加。因為17世紀晚期,這裡有位住持——亦僧亦道,哭之笑之——他的名字叫朱耷。之後,另一位國畫大師傅抱石也曾客居南昌。所以,我一直認為南昌是有地氣的,這種地氣看不見也摸不到,但它猶如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孕育著一朵朵藝苑奇葩。傅二石先生自然也在其中,從蹣跚學步到牙牙學語,園圃蔥翠而又人文淵藪的青雲譜,父親不知道揹他去過多少次。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鐵蹄所到,滿目瘡痍。傅家也被迫離開南昌,幾經輾轉,最終暫居在重慶郊區的金剛坡。其時,二石先生年僅三歲。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泛舟圖》33×52cm

在山清水秀的金剛坡,二石先生一住就是八年。對漫長的歷史來說,八年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一個人來說,八年足以為一生的事業奠定根基。這八年中,他在兩個方面獲益最多。其一,得以朝夕親近大自然。他不僅和同齡的孩子們玩耍嬉戲,上樹捉鳥,下河捕魚,而且經常跟著父親轉悠,看父親寫生、創作。每到雨天,別人都躲在屋子裡,只有父親興沖沖地往外跑,出入谷壑,去觀察煙雲浮動,氤氳變化。在父親的引導下,他學會了從畫家的角度欣賞景色。松風、流水、板橋、茅屋……樣樣都是那樣的入畫。他陶醉在秀美的山色中,逐漸達到了與山川“神化而跡遇”的勝境。其二,開始學習繪畫的基本技巧與方法。父親發現二石對畫畫有濃厚的興趣,於是開始有意識的鼓勵他用鉛筆、蠟筆等工具對大自然進行簡單的描繪。國畫最基本的工具是毛筆,毛筆有著極為豐富的表現力。在高人手裡更是妙用無窮,可以筆端生萬象,可以一畫立太極。一個書畫家成就的高低與他對毛筆的掌控能力毫無疑問是有聯繫的。父親作為一代宗師,自然深諳此理。他早年負笈東瀛時,買過一本日本人編著的專門練習使用毛筆的畫譜。這時候,他把這本書找出來交給二石,讓他認真臨摹。花開花謝,春去冬來,在日復一日的不斷練習中,二石逐漸熟悉了毛筆的使用方法。他筆下的線條越來越有力道,墨色也越來越富變化。

"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現代藝術這個龐然大物被好事者“船載以入”,在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不少主張國畫改良者“憖憖然莫相知”,“以為神”,於是也在國畫領域玩起了現代藝術。“都市水墨”、“現代水墨”、“實驗水墨”……你方唱罷我登臺,城頭變換大王旗。然而在熱鬧和喧囂的背後,我們看到的卻是淺薄與浮躁,還有民族自卑心理的潛滋暗長,民族虛無主義的甚囂塵上。我們為畫道的衰頹掬淚,為藝術的沒落嘆息。所幸山窮水盡之時,必是柳暗花明之處。傅二石先生以持之以恆的藝術追求和雅俗同賞的藝術面貌應時而出,在民族繪畫與民族審美的自信重建中引人矚目。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赤壁圖》68×45cm

傅二石先生1936年出生於江西南昌。南昌青雲譜:一個普通的道院,卻是中國畫家心目中的麥加。因為17世紀晚期,這裡有位住持——亦僧亦道,哭之笑之——他的名字叫朱耷。之後,另一位國畫大師傅抱石也曾客居南昌。所以,我一直認為南昌是有地氣的,這種地氣看不見也摸不到,但它猶如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孕育著一朵朵藝苑奇葩。傅二石先生自然也在其中,從蹣跚學步到牙牙學語,園圃蔥翠而又人文淵藪的青雲譜,父親不知道揹他去過多少次。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鐵蹄所到,滿目瘡痍。傅家也被迫離開南昌,幾經輾轉,最終暫居在重慶郊區的金剛坡。其時,二石先生年僅三歲。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泛舟圖》33×52cm

在山清水秀的金剛坡,二石先生一住就是八年。對漫長的歷史來說,八年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一個人來說,八年足以為一生的事業奠定根基。這八年中,他在兩個方面獲益最多。其一,得以朝夕親近大自然。他不僅和同齡的孩子們玩耍嬉戲,上樹捉鳥,下河捕魚,而且經常跟著父親轉悠,看父親寫生、創作。每到雨天,別人都躲在屋子裡,只有父親興沖沖地往外跑,出入谷壑,去觀察煙雲浮動,氤氳變化。在父親的引導下,他學會了從畫家的角度欣賞景色。松風、流水、板橋、茅屋……樣樣都是那樣的入畫。他陶醉在秀美的山色中,逐漸達到了與山川“神化而跡遇”的勝境。其二,開始學習繪畫的基本技巧與方法。父親發現二石對畫畫有濃厚的興趣,於是開始有意識的鼓勵他用鉛筆、蠟筆等工具對大自然進行簡單的描繪。國畫最基本的工具是毛筆,毛筆有著極為豐富的表現力。在高人手裡更是妙用無窮,可以筆端生萬象,可以一畫立太極。一個書畫家成就的高低與他對毛筆的掌控能力毫無疑問是有聯繫的。父親作為一代宗師,自然深諳此理。他早年負笈東瀛時,買過一本日本人編著的專門練習使用毛筆的畫譜。這時候,他把這本書找出來交給二石,讓他認真臨摹。花開花謝,春去冬來,在日復一日的不斷練習中,二石逐漸熟悉了毛筆的使用方法。他筆下的線條越來越有力道,墨色也越來越富變化。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撫琴圖》40×31cm

抗戰勝利後,傅家隨中央大學搬到南京。二石先生時年十一歲,父親對他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了,要求他臨摹古畫,主要是元四家與明四家的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人構圖、用筆、用墨、設色的精妙處。二石特別喜歡黃公望和沈石田的畫作,家中有幅日本複製的高仿的《富春山居圖》,二石臨來臨去臨了很多遍,感覺比較滿意了,拿給父親看,父親笑了笑說:“只是形似,還談不上神似。”父親告訴他一個優秀的畫家會撇開一切表象的淺層次的東西,而去追求內在的精神層面的東西——不似之似一一實際上就是神似。清人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說:“子久《富春山居》一圖,前後摹本何止什百,要皆各得其妙。惟董思翁(董其昌)模者,絕不似而極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父親的話猶如扇微風而潤靈府,更像廓雲霧而現青天,二石的思維驟然變得清晰開闊了。之後,父親還專門領二石遊了一次富春江。風煙俱淨,水天一色,大自然的鐘靈毓秀讓父子倆都陶醉其間。父親不止一次地強調師古人、師造化的重要性,並且教導二石, “方法、風格是因人而異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不是僅靠主觀追求所能達到的。”這些話,二石銘記在心,在以後學藝的道路上,他自覺地遠離了浮躁的時風,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不刻意以新奇怪異的面貌去炫人耳目。

"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現代藝術這個龐然大物被好事者“船載以入”,在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不少主張國畫改良者“憖憖然莫相知”,“以為神”,於是也在國畫領域玩起了現代藝術。“都市水墨”、“現代水墨”、“實驗水墨”……你方唱罷我登臺,城頭變換大王旗。然而在熱鬧和喧囂的背後,我們看到的卻是淺薄與浮躁,還有民族自卑心理的潛滋暗長,民族虛無主義的甚囂塵上。我們為畫道的衰頹掬淚,為藝術的沒落嘆息。所幸山窮水盡之時,必是柳暗花明之處。傅二石先生以持之以恆的藝術追求和雅俗同賞的藝術面貌應時而出,在民族繪畫與民族審美的自信重建中引人矚目。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赤壁圖》68×45cm

傅二石先生1936年出生於江西南昌。南昌青雲譜:一個普通的道院,卻是中國畫家心目中的麥加。因為17世紀晚期,這裡有位住持——亦僧亦道,哭之笑之——他的名字叫朱耷。之後,另一位國畫大師傅抱石也曾客居南昌。所以,我一直認為南昌是有地氣的,這種地氣看不見也摸不到,但它猶如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孕育著一朵朵藝苑奇葩。傅二石先生自然也在其中,從蹣跚學步到牙牙學語,園圃蔥翠而又人文淵藪的青雲譜,父親不知道揹他去過多少次。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鐵蹄所到,滿目瘡痍。傅家也被迫離開南昌,幾經輾轉,最終暫居在重慶郊區的金剛坡。其時,二石先生年僅三歲。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泛舟圖》33×52cm

在山清水秀的金剛坡,二石先生一住就是八年。對漫長的歷史來說,八年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一個人來說,八年足以為一生的事業奠定根基。這八年中,他在兩個方面獲益最多。其一,得以朝夕親近大自然。他不僅和同齡的孩子們玩耍嬉戲,上樹捉鳥,下河捕魚,而且經常跟著父親轉悠,看父親寫生、創作。每到雨天,別人都躲在屋子裡,只有父親興沖沖地往外跑,出入谷壑,去觀察煙雲浮動,氤氳變化。在父親的引導下,他學會了從畫家的角度欣賞景色。松風、流水、板橋、茅屋……樣樣都是那樣的入畫。他陶醉在秀美的山色中,逐漸達到了與山川“神化而跡遇”的勝境。其二,開始學習繪畫的基本技巧與方法。父親發現二石對畫畫有濃厚的興趣,於是開始有意識的鼓勵他用鉛筆、蠟筆等工具對大自然進行簡單的描繪。國畫最基本的工具是毛筆,毛筆有著極為豐富的表現力。在高人手裡更是妙用無窮,可以筆端生萬象,可以一畫立太極。一個書畫家成就的高低與他對毛筆的掌控能力毫無疑問是有聯繫的。父親作為一代宗師,自然深諳此理。他早年負笈東瀛時,買過一本日本人編著的專門練習使用毛筆的畫譜。這時候,他把這本書找出來交給二石,讓他認真臨摹。花開花謝,春去冬來,在日復一日的不斷練習中,二石逐漸熟悉了毛筆的使用方法。他筆下的線條越來越有力道,墨色也越來越富變化。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撫琴圖》40×31cm

抗戰勝利後,傅家隨中央大學搬到南京。二石先生時年十一歲,父親對他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了,要求他臨摹古畫,主要是元四家與明四家的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人構圖、用筆、用墨、設色的精妙處。二石特別喜歡黃公望和沈石田的畫作,家中有幅日本複製的高仿的《富春山居圖》,二石臨來臨去臨了很多遍,感覺比較滿意了,拿給父親看,父親笑了笑說:“只是形似,還談不上神似。”父親告訴他一個優秀的畫家會撇開一切表象的淺層次的東西,而去追求內在的精神層面的東西——不似之似一一實際上就是神似。清人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說:“子久《富春山居》一圖,前後摹本何止什百,要皆各得其妙。惟董思翁(董其昌)模者,絕不似而極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父親的話猶如扇微風而潤靈府,更像廓雲霧而現青天,二石的思維驟然變得清晰開闊了。之後,父親還專門領二石遊了一次富春江。風煙俱淨,水天一色,大自然的鐘靈毓秀讓父子倆都陶醉其間。父親不止一次地強調師古人、師造化的重要性,並且教導二石, “方法、風格是因人而異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不是僅靠主觀追求所能達到的。”這些話,二石銘記在心,在以後學藝的道路上,他自覺地遠離了浮躁的時風,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不刻意以新奇怪異的面貌去炫人耳目。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觀瀑圖》68×42cm

月悠悠,時光如流。二石長大了,雛燕也開始試飛了。他辭親遠遊,外出求學。但每次放假回家,父親都要求他交兩份作業,一份是臨摹,一份是寫生。在古人與造化中,二石不斷地盤桓,不斷地求索。從古人入,從造化出,他在踐行著每一位大家都必須走過的路。而今,二石先生已經年過古稀,也已經名動宇內,但他依然敦厚謙和,不以大師自居。他說: “我一輩子都在不斷體會思考中國畫作為一種特殊畫種的妙處。希望能夠對它有更深的領悟。”

"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現代藝術這個龐然大物被好事者“船載以入”,在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不少主張國畫改良者“憖憖然莫相知”,“以為神”,於是也在國畫領域玩起了現代藝術。“都市水墨”、“現代水墨”、“實驗水墨”……你方唱罷我登臺,城頭變換大王旗。然而在熱鬧和喧囂的背後,我們看到的卻是淺薄與浮躁,還有民族自卑心理的潛滋暗長,民族虛無主義的甚囂塵上。我們為畫道的衰頹掬淚,為藝術的沒落嘆息。所幸山窮水盡之時,必是柳暗花明之處。傅二石先生以持之以恆的藝術追求和雅俗同賞的藝術面貌應時而出,在民族繪畫與民族審美的自信重建中引人矚目。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赤壁圖》68×45cm

傅二石先生1936年出生於江西南昌。南昌青雲譜:一個普通的道院,卻是中國畫家心目中的麥加。因為17世紀晚期,這裡有位住持——亦僧亦道,哭之笑之——他的名字叫朱耷。之後,另一位國畫大師傅抱石也曾客居南昌。所以,我一直認為南昌是有地氣的,這種地氣看不見也摸不到,但它猶如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孕育著一朵朵藝苑奇葩。傅二石先生自然也在其中,從蹣跚學步到牙牙學語,園圃蔥翠而又人文淵藪的青雲譜,父親不知道揹他去過多少次。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鐵蹄所到,滿目瘡痍。傅家也被迫離開南昌,幾經輾轉,最終暫居在重慶郊區的金剛坡。其時,二石先生年僅三歲。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泛舟圖》33×52cm

在山清水秀的金剛坡,二石先生一住就是八年。對漫長的歷史來說,八年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一個人來說,八年足以為一生的事業奠定根基。這八年中,他在兩個方面獲益最多。其一,得以朝夕親近大自然。他不僅和同齡的孩子們玩耍嬉戲,上樹捉鳥,下河捕魚,而且經常跟著父親轉悠,看父親寫生、創作。每到雨天,別人都躲在屋子裡,只有父親興沖沖地往外跑,出入谷壑,去觀察煙雲浮動,氤氳變化。在父親的引導下,他學會了從畫家的角度欣賞景色。松風、流水、板橋、茅屋……樣樣都是那樣的入畫。他陶醉在秀美的山色中,逐漸達到了與山川“神化而跡遇”的勝境。其二,開始學習繪畫的基本技巧與方法。父親發現二石對畫畫有濃厚的興趣,於是開始有意識的鼓勵他用鉛筆、蠟筆等工具對大自然進行簡單的描繪。國畫最基本的工具是毛筆,毛筆有著極為豐富的表現力。在高人手裡更是妙用無窮,可以筆端生萬象,可以一畫立太極。一個書畫家成就的高低與他對毛筆的掌控能力毫無疑問是有聯繫的。父親作為一代宗師,自然深諳此理。他早年負笈東瀛時,買過一本日本人編著的專門練習使用毛筆的畫譜。這時候,他把這本書找出來交給二石,讓他認真臨摹。花開花謝,春去冬來,在日復一日的不斷練習中,二石逐漸熟悉了毛筆的使用方法。他筆下的線條越來越有力道,墨色也越來越富變化。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撫琴圖》40×31cm

抗戰勝利後,傅家隨中央大學搬到南京。二石先生時年十一歲,父親對他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了,要求他臨摹古畫,主要是元四家與明四家的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人構圖、用筆、用墨、設色的精妙處。二石特別喜歡黃公望和沈石田的畫作,家中有幅日本複製的高仿的《富春山居圖》,二石臨來臨去臨了很多遍,感覺比較滿意了,拿給父親看,父親笑了笑說:“只是形似,還談不上神似。”父親告訴他一個優秀的畫家會撇開一切表象的淺層次的東西,而去追求內在的精神層面的東西——不似之似一一實際上就是神似。清人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說:“子久《富春山居》一圖,前後摹本何止什百,要皆各得其妙。惟董思翁(董其昌)模者,絕不似而極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父親的話猶如扇微風而潤靈府,更像廓雲霧而現青天,二石的思維驟然變得清晰開闊了。之後,父親還專門領二石遊了一次富春江。風煙俱淨,水天一色,大自然的鐘靈毓秀讓父子倆都陶醉其間。父親不止一次地強調師古人、師造化的重要性,並且教導二石, “方法、風格是因人而異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不是僅靠主觀追求所能達到的。”這些話,二石銘記在心,在以後學藝的道路上,他自覺地遠離了浮躁的時風,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不刻意以新奇怪異的面貌去炫人耳目。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觀瀑圖》68×42cm

月悠悠,時光如流。二石長大了,雛燕也開始試飛了。他辭親遠遊,外出求學。但每次放假回家,父親都要求他交兩份作業,一份是臨摹,一份是寫生。在古人與造化中,二石不斷地盤桓,不斷地求索。從古人入,從造化出,他在踐行著每一位大家都必須走過的路。而今,二石先生已經年過古稀,也已經名動宇內,但他依然敦厚謙和,不以大師自居。他說: “我一輩子都在不斷體會思考中國畫作為一種特殊畫種的妙處。希望能夠對它有更深的領悟。”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山村清曉圖》55×61cm

二石先生近幾年的畫作,不僅達到了他對國畫領悟更深的目標,而且頗具特色。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有識有才,氣象宏大,意蘊深厚。

二石的父親不僅是國畫宗師,更是美術史研究的天南一柱。二石幼承庭訓,耳濡目染:對畫史畫論也多有涉足。他喜歡思考,不少心得體會都是發前人所未發,透射出睿智的光輝。如“好的作品往往在秩序井然的構圖中蘊藏著奇和險,在冷靜的思維中進發出天真活潑的想象,在循規蹈矩的意識中卻流露出無意識的對立與反抗。”“中國畫必須有筆、有墨、有情、有境。還要有‘有我’,對山水畫來說,充滿浪漫精神的想象尤不可缺。這也是一個畫家有無才華的分水嶺。”二石先生筆耕之餘的點滴思考不乏可圈可點的雋永之作,發自肺腑又頗出己見,其菁華之句置之古之畫論中也毫不遜色。可謂仰不愧於古賢,俯則足睨時彥。試問今日之域中,又有幾位畫者能有此識見?

"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現代藝術這個龐然大物被好事者“船載以入”,在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不少主張國畫改良者“憖憖然莫相知”,“以為神”,於是也在國畫領域玩起了現代藝術。“都市水墨”、“現代水墨”、“實驗水墨”……你方唱罷我登臺,城頭變換大王旗。然而在熱鬧和喧囂的背後,我們看到的卻是淺薄與浮躁,還有民族自卑心理的潛滋暗長,民族虛無主義的甚囂塵上。我們為畫道的衰頹掬淚,為藝術的沒落嘆息。所幸山窮水盡之時,必是柳暗花明之處。傅二石先生以持之以恆的藝術追求和雅俗同賞的藝術面貌應時而出,在民族繪畫與民族審美的自信重建中引人矚目。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赤壁圖》68×45cm

傅二石先生1936年出生於江西南昌。南昌青雲譜:一個普通的道院,卻是中國畫家心目中的麥加。因為17世紀晚期,這裡有位住持——亦僧亦道,哭之笑之——他的名字叫朱耷。之後,另一位國畫大師傅抱石也曾客居南昌。所以,我一直認為南昌是有地氣的,這種地氣看不見也摸不到,但它猶如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孕育著一朵朵藝苑奇葩。傅二石先生自然也在其中,從蹣跚學步到牙牙學語,園圃蔥翠而又人文淵藪的青雲譜,父親不知道揹他去過多少次。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鐵蹄所到,滿目瘡痍。傅家也被迫離開南昌,幾經輾轉,最終暫居在重慶郊區的金剛坡。其時,二石先生年僅三歲。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泛舟圖》33×52cm

在山清水秀的金剛坡,二石先生一住就是八年。對漫長的歷史來說,八年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一個人來說,八年足以為一生的事業奠定根基。這八年中,他在兩個方面獲益最多。其一,得以朝夕親近大自然。他不僅和同齡的孩子們玩耍嬉戲,上樹捉鳥,下河捕魚,而且經常跟著父親轉悠,看父親寫生、創作。每到雨天,別人都躲在屋子裡,只有父親興沖沖地往外跑,出入谷壑,去觀察煙雲浮動,氤氳變化。在父親的引導下,他學會了從畫家的角度欣賞景色。松風、流水、板橋、茅屋……樣樣都是那樣的入畫。他陶醉在秀美的山色中,逐漸達到了與山川“神化而跡遇”的勝境。其二,開始學習繪畫的基本技巧與方法。父親發現二石對畫畫有濃厚的興趣,於是開始有意識的鼓勵他用鉛筆、蠟筆等工具對大自然進行簡單的描繪。國畫最基本的工具是毛筆,毛筆有著極為豐富的表現力。在高人手裡更是妙用無窮,可以筆端生萬象,可以一畫立太極。一個書畫家成就的高低與他對毛筆的掌控能力毫無疑問是有聯繫的。父親作為一代宗師,自然深諳此理。他早年負笈東瀛時,買過一本日本人編著的專門練習使用毛筆的畫譜。這時候,他把這本書找出來交給二石,讓他認真臨摹。花開花謝,春去冬來,在日復一日的不斷練習中,二石逐漸熟悉了毛筆的使用方法。他筆下的線條越來越有力道,墨色也越來越富變化。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撫琴圖》40×31cm

抗戰勝利後,傅家隨中央大學搬到南京。二石先生時年十一歲,父親對他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了,要求他臨摹古畫,主要是元四家與明四家的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人構圖、用筆、用墨、設色的精妙處。二石特別喜歡黃公望和沈石田的畫作,家中有幅日本複製的高仿的《富春山居圖》,二石臨來臨去臨了很多遍,感覺比較滿意了,拿給父親看,父親笑了笑說:“只是形似,還談不上神似。”父親告訴他一個優秀的畫家會撇開一切表象的淺層次的東西,而去追求內在的精神層面的東西——不似之似一一實際上就是神似。清人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說:“子久《富春山居》一圖,前後摹本何止什百,要皆各得其妙。惟董思翁(董其昌)模者,絕不似而極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父親的話猶如扇微風而潤靈府,更像廓雲霧而現青天,二石的思維驟然變得清晰開闊了。之後,父親還專門領二石遊了一次富春江。風煙俱淨,水天一色,大自然的鐘靈毓秀讓父子倆都陶醉其間。父親不止一次地強調師古人、師造化的重要性,並且教導二石, “方法、風格是因人而異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不是僅靠主觀追求所能達到的。”這些話,二石銘記在心,在以後學藝的道路上,他自覺地遠離了浮躁的時風,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不刻意以新奇怪異的面貌去炫人耳目。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觀瀑圖》68×42cm

月悠悠,時光如流。二石長大了,雛燕也開始試飛了。他辭親遠遊,外出求學。但每次放假回家,父親都要求他交兩份作業,一份是臨摹,一份是寫生。在古人與造化中,二石不斷地盤桓,不斷地求索。從古人入,從造化出,他在踐行著每一位大家都必須走過的路。而今,二石先生已經年過古稀,也已經名動宇內,但他依然敦厚謙和,不以大師自居。他說: “我一輩子都在不斷體會思考中國畫作為一種特殊畫種的妙處。希望能夠對它有更深的領悟。”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山村清曉圖》55×61cm

二石先生近幾年的畫作,不僅達到了他對國畫領悟更深的目標,而且頗具特色。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有識有才,氣象宏大,意蘊深厚。

二石的父親不僅是國畫宗師,更是美術史研究的天南一柱。二石幼承庭訓,耳濡目染:對畫史畫論也多有涉足。他喜歡思考,不少心得體會都是發前人所未發,透射出睿智的光輝。如“好的作品往往在秩序井然的構圖中蘊藏著奇和險,在冷靜的思維中進發出天真活潑的想象,在循規蹈矩的意識中卻流露出無意識的對立與反抗。”“中國畫必須有筆、有墨、有情、有境。還要有‘有我’,對山水畫來說,充滿浪漫精神的想象尤不可缺。這也是一個畫家有無才華的分水嶺。”二石先生筆耕之餘的點滴思考不乏可圈可點的雋永之作,發自肺腑又頗出己見,其菁華之句置之古之畫論中也毫不遜色。可謂仰不愧於古賢,俯則足睨時彥。試問今日之域中,又有幾位畫者能有此識見?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山水》66×44cm

由於諳熟畫理畫法,又有深厚的文化積澱作根基,加之六十餘年浸淫墨海、沉溺丹青,二石先生的畫作自然格外厚重。他的山水畫可居可行可遊,氣象宏大,意蘊豐富,耐人尋味。左莊偉先生說他的畫是“大筆、大幅、大勢、大境界”。如果單看畫冊,感覺的確如此。實際上,二石先生有不少小幅山水,但是由於境界宏大,所以沒看過原作的人往往會以為是幅大畫。如作於乙酉(2007)年的《江山多嬌圖》就是一幅不足二尺的小畫,但給觀者的感覺卻是重巒疊翠,萬壑爭流,咫尺千里,囊括萬有。

其二,別開生面,自出機杼。

生在大師門下,既是財富也是包袱。二石先生的山水畫繼承了父親傅抱石先生山水的汪洋恣肆、大氣磅礴。構圖遮天蓋地,用筆酣暢淋漓。同時,他又在題材、意境上別開生面。在豪放中融入和諧,在雄渾外摻入細膩。用傳統筆墨寫山河新風,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時代氣息。

"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現代藝術這個龐然大物被好事者“船載以入”,在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不少主張國畫改良者“憖憖然莫相知”,“以為神”,於是也在國畫領域玩起了現代藝術。“都市水墨”、“現代水墨”、“實驗水墨”……你方唱罷我登臺,城頭變換大王旗。然而在熱鬧和喧囂的背後,我們看到的卻是淺薄與浮躁,還有民族自卑心理的潛滋暗長,民族虛無主義的甚囂塵上。我們為畫道的衰頹掬淚,為藝術的沒落嘆息。所幸山窮水盡之時,必是柳暗花明之處。傅二石先生以持之以恆的藝術追求和雅俗同賞的藝術面貌應時而出,在民族繪畫與民族審美的自信重建中引人矚目。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赤壁圖》68×45cm

傅二石先生1936年出生於江西南昌。南昌青雲譜:一個普通的道院,卻是中國畫家心目中的麥加。因為17世紀晚期,這裡有位住持——亦僧亦道,哭之笑之——他的名字叫朱耷。之後,另一位國畫大師傅抱石也曾客居南昌。所以,我一直認為南昌是有地氣的,這種地氣看不見也摸不到,但它猶如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孕育著一朵朵藝苑奇葩。傅二石先生自然也在其中,從蹣跚學步到牙牙學語,園圃蔥翠而又人文淵藪的青雲譜,父親不知道揹他去過多少次。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鐵蹄所到,滿目瘡痍。傅家也被迫離開南昌,幾經輾轉,最終暫居在重慶郊區的金剛坡。其時,二石先生年僅三歲。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泛舟圖》33×52cm

在山清水秀的金剛坡,二石先生一住就是八年。對漫長的歷史來說,八年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一個人來說,八年足以為一生的事業奠定根基。這八年中,他在兩個方面獲益最多。其一,得以朝夕親近大自然。他不僅和同齡的孩子們玩耍嬉戲,上樹捉鳥,下河捕魚,而且經常跟著父親轉悠,看父親寫生、創作。每到雨天,別人都躲在屋子裡,只有父親興沖沖地往外跑,出入谷壑,去觀察煙雲浮動,氤氳變化。在父親的引導下,他學會了從畫家的角度欣賞景色。松風、流水、板橋、茅屋……樣樣都是那樣的入畫。他陶醉在秀美的山色中,逐漸達到了與山川“神化而跡遇”的勝境。其二,開始學習繪畫的基本技巧與方法。父親發現二石對畫畫有濃厚的興趣,於是開始有意識的鼓勵他用鉛筆、蠟筆等工具對大自然進行簡單的描繪。國畫最基本的工具是毛筆,毛筆有著極為豐富的表現力。在高人手裡更是妙用無窮,可以筆端生萬象,可以一畫立太極。一個書畫家成就的高低與他對毛筆的掌控能力毫無疑問是有聯繫的。父親作為一代宗師,自然深諳此理。他早年負笈東瀛時,買過一本日本人編著的專門練習使用毛筆的畫譜。這時候,他把這本書找出來交給二石,讓他認真臨摹。花開花謝,春去冬來,在日復一日的不斷練習中,二石逐漸熟悉了毛筆的使用方法。他筆下的線條越來越有力道,墨色也越來越富變化。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撫琴圖》40×31cm

抗戰勝利後,傅家隨中央大學搬到南京。二石先生時年十一歲,父親對他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了,要求他臨摹古畫,主要是元四家與明四家的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人構圖、用筆、用墨、設色的精妙處。二石特別喜歡黃公望和沈石田的畫作,家中有幅日本複製的高仿的《富春山居圖》,二石臨來臨去臨了很多遍,感覺比較滿意了,拿給父親看,父親笑了笑說:“只是形似,還談不上神似。”父親告訴他一個優秀的畫家會撇開一切表象的淺層次的東西,而去追求內在的精神層面的東西——不似之似一一實際上就是神似。清人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說:“子久《富春山居》一圖,前後摹本何止什百,要皆各得其妙。惟董思翁(董其昌)模者,絕不似而極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父親的話猶如扇微風而潤靈府,更像廓雲霧而現青天,二石的思維驟然變得清晰開闊了。之後,父親還專門領二石遊了一次富春江。風煙俱淨,水天一色,大自然的鐘靈毓秀讓父子倆都陶醉其間。父親不止一次地強調師古人、師造化的重要性,並且教導二石, “方法、風格是因人而異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不是僅靠主觀追求所能達到的。”這些話,二石銘記在心,在以後學藝的道路上,他自覺地遠離了浮躁的時風,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不刻意以新奇怪異的面貌去炫人耳目。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觀瀑圖》68×42cm

月悠悠,時光如流。二石長大了,雛燕也開始試飛了。他辭親遠遊,外出求學。但每次放假回家,父親都要求他交兩份作業,一份是臨摹,一份是寫生。在古人與造化中,二石不斷地盤桓,不斷地求索。從古人入,從造化出,他在踐行著每一位大家都必須走過的路。而今,二石先生已經年過古稀,也已經名動宇內,但他依然敦厚謙和,不以大師自居。他說: “我一輩子都在不斷體會思考中國畫作為一種特殊畫種的妙處。希望能夠對它有更深的領悟。”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山村清曉圖》55×61cm

二石先生近幾年的畫作,不僅達到了他對國畫領悟更深的目標,而且頗具特色。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有識有才,氣象宏大,意蘊深厚。

二石的父親不僅是國畫宗師,更是美術史研究的天南一柱。二石幼承庭訓,耳濡目染:對畫史畫論也多有涉足。他喜歡思考,不少心得體會都是發前人所未發,透射出睿智的光輝。如“好的作品往往在秩序井然的構圖中蘊藏著奇和險,在冷靜的思維中進發出天真活潑的想象,在循規蹈矩的意識中卻流露出無意識的對立與反抗。”“中國畫必須有筆、有墨、有情、有境。還要有‘有我’,對山水畫來說,充滿浪漫精神的想象尤不可缺。這也是一個畫家有無才華的分水嶺。”二石先生筆耕之餘的點滴思考不乏可圈可點的雋永之作,發自肺腑又頗出己見,其菁華之句置之古之畫論中也毫不遜色。可謂仰不愧於古賢,俯則足睨時彥。試問今日之域中,又有幾位畫者能有此識見?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山水》66×44cm

由於諳熟畫理畫法,又有深厚的文化積澱作根基,加之六十餘年浸淫墨海、沉溺丹青,二石先生的畫作自然格外厚重。他的山水畫可居可行可遊,氣象宏大,意蘊豐富,耐人尋味。左莊偉先生說他的畫是“大筆、大幅、大勢、大境界”。如果單看畫冊,感覺的確如此。實際上,二石先生有不少小幅山水,但是由於境界宏大,所以沒看過原作的人往往會以為是幅大畫。如作於乙酉(2007)年的《江山多嬌圖》就是一幅不足二尺的小畫,但給觀者的感覺卻是重巒疊翠,萬壑爭流,咫尺千里,囊括萬有。

其二,別開生面,自出機杼。

生在大師門下,既是財富也是包袱。二石先生的山水畫繼承了父親傅抱石先生山水的汪洋恣肆、大氣磅礴。構圖遮天蓋地,用筆酣暢淋漓。同時,他又在題材、意境上別開生面。在豪放中融入和諧,在雄渾外摻入細膩。用傳統筆墨寫山河新風,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時代氣息。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山水》69×45cm

他的作品,無論是筆墨的表現,還是章法的運用;無論是形式的創造,還是氣勢的烘托,都極富新意和個性。用筆恣肆灑脫,一筆之中即有凹凸、虛實、明暗、透視、體面的變化。設色豐富多變,但卻不讓人感到有瑣碎、堆砌之感。他的山水畫以水為血脈,以煙雲為神形,氤氳浮動,元氣淋漓。體現出中國山水畫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審美追求。

其三,技法多樣,風格統一。

二石先生山水畫構圖幹變萬化,筆墨因境而異,技法也豐富多樣。常常是一圖一景,因景而變,或皴擦,或潤染。墨色的濃淡乾枯都極富變化,或如潤含春雨,或如干裂秋風。忽幹忽溼,忽濃忽淡。有特然一下處,有漸漸漬成處,有淡蕩虛無處,有沉浸濃郁處。但他作品的風格卻相當統一。這是一個藝術生命臻於成熟的標誌,也是二石先生在當代山水畫壇得以秀出的原因。

"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現代藝術這個龐然大物被好事者“船載以入”,在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不少主張國畫改良者“憖憖然莫相知”,“以為神”,於是也在國畫領域玩起了現代藝術。“都市水墨”、“現代水墨”、“實驗水墨”……你方唱罷我登臺,城頭變換大王旗。然而在熱鬧和喧囂的背後,我們看到的卻是淺薄與浮躁,還有民族自卑心理的潛滋暗長,民族虛無主義的甚囂塵上。我們為畫道的衰頹掬淚,為藝術的沒落嘆息。所幸山窮水盡之時,必是柳暗花明之處。傅二石先生以持之以恆的藝術追求和雅俗同賞的藝術面貌應時而出,在民族繪畫與民族審美的自信重建中引人矚目。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赤壁圖》68×45cm

傅二石先生1936年出生於江西南昌。南昌青雲譜:一個普通的道院,卻是中國畫家心目中的麥加。因為17世紀晚期,這裡有位住持——亦僧亦道,哭之笑之——他的名字叫朱耷。之後,另一位國畫大師傅抱石也曾客居南昌。所以,我一直認為南昌是有地氣的,這種地氣看不見也摸不到,但它猶如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孕育著一朵朵藝苑奇葩。傅二石先生自然也在其中,從蹣跚學步到牙牙學語,園圃蔥翠而又人文淵藪的青雲譜,父親不知道揹他去過多少次。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鐵蹄所到,滿目瘡痍。傅家也被迫離開南昌,幾經輾轉,最終暫居在重慶郊區的金剛坡。其時,二石先生年僅三歲。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泛舟圖》33×52cm

在山清水秀的金剛坡,二石先生一住就是八年。對漫長的歷史來說,八年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一個人來說,八年足以為一生的事業奠定根基。這八年中,他在兩個方面獲益最多。其一,得以朝夕親近大自然。他不僅和同齡的孩子們玩耍嬉戲,上樹捉鳥,下河捕魚,而且經常跟著父親轉悠,看父親寫生、創作。每到雨天,別人都躲在屋子裡,只有父親興沖沖地往外跑,出入谷壑,去觀察煙雲浮動,氤氳變化。在父親的引導下,他學會了從畫家的角度欣賞景色。松風、流水、板橋、茅屋……樣樣都是那樣的入畫。他陶醉在秀美的山色中,逐漸達到了與山川“神化而跡遇”的勝境。其二,開始學習繪畫的基本技巧與方法。父親發現二石對畫畫有濃厚的興趣,於是開始有意識的鼓勵他用鉛筆、蠟筆等工具對大自然進行簡單的描繪。國畫最基本的工具是毛筆,毛筆有著極為豐富的表現力。在高人手裡更是妙用無窮,可以筆端生萬象,可以一畫立太極。一個書畫家成就的高低與他對毛筆的掌控能力毫無疑問是有聯繫的。父親作為一代宗師,自然深諳此理。他早年負笈東瀛時,買過一本日本人編著的專門練習使用毛筆的畫譜。這時候,他把這本書找出來交給二石,讓他認真臨摹。花開花謝,春去冬來,在日復一日的不斷練習中,二石逐漸熟悉了毛筆的使用方法。他筆下的線條越來越有力道,墨色也越來越富變化。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撫琴圖》40×31cm

抗戰勝利後,傅家隨中央大學搬到南京。二石先生時年十一歲,父親對他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了,要求他臨摹古畫,主要是元四家與明四家的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人構圖、用筆、用墨、設色的精妙處。二石特別喜歡黃公望和沈石田的畫作,家中有幅日本複製的高仿的《富春山居圖》,二石臨來臨去臨了很多遍,感覺比較滿意了,拿給父親看,父親笑了笑說:“只是形似,還談不上神似。”父親告訴他一個優秀的畫家會撇開一切表象的淺層次的東西,而去追求內在的精神層面的東西——不似之似一一實際上就是神似。清人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說:“子久《富春山居》一圖,前後摹本何止什百,要皆各得其妙。惟董思翁(董其昌)模者,絕不似而極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父親的話猶如扇微風而潤靈府,更像廓雲霧而現青天,二石的思維驟然變得清晰開闊了。之後,父親還專門領二石遊了一次富春江。風煙俱淨,水天一色,大自然的鐘靈毓秀讓父子倆都陶醉其間。父親不止一次地強調師古人、師造化的重要性,並且教導二石, “方法、風格是因人而異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不是僅靠主觀追求所能達到的。”這些話,二石銘記在心,在以後學藝的道路上,他自覺地遠離了浮躁的時風,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不刻意以新奇怪異的面貌去炫人耳目。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觀瀑圖》68×42cm

月悠悠,時光如流。二石長大了,雛燕也開始試飛了。他辭親遠遊,外出求學。但每次放假回家,父親都要求他交兩份作業,一份是臨摹,一份是寫生。在古人與造化中,二石不斷地盤桓,不斷地求索。從古人入,從造化出,他在踐行著每一位大家都必須走過的路。而今,二石先生已經年過古稀,也已經名動宇內,但他依然敦厚謙和,不以大師自居。他說: “我一輩子都在不斷體會思考中國畫作為一種特殊畫種的妙處。希望能夠對它有更深的領悟。”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山村清曉圖》55×61cm

二石先生近幾年的畫作,不僅達到了他對國畫領悟更深的目標,而且頗具特色。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有識有才,氣象宏大,意蘊深厚。

二石的父親不僅是國畫宗師,更是美術史研究的天南一柱。二石幼承庭訓,耳濡目染:對畫史畫論也多有涉足。他喜歡思考,不少心得體會都是發前人所未發,透射出睿智的光輝。如“好的作品往往在秩序井然的構圖中蘊藏著奇和險,在冷靜的思維中進發出天真活潑的想象,在循規蹈矩的意識中卻流露出無意識的對立與反抗。”“中國畫必須有筆、有墨、有情、有境。還要有‘有我’,對山水畫來說,充滿浪漫精神的想象尤不可缺。這也是一個畫家有無才華的分水嶺。”二石先生筆耕之餘的點滴思考不乏可圈可點的雋永之作,發自肺腑又頗出己見,其菁華之句置之古之畫論中也毫不遜色。可謂仰不愧於古賢,俯則足睨時彥。試問今日之域中,又有幾位畫者能有此識見?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山水》66×44cm

由於諳熟畫理畫法,又有深厚的文化積澱作根基,加之六十餘年浸淫墨海、沉溺丹青,二石先生的畫作自然格外厚重。他的山水畫可居可行可遊,氣象宏大,意蘊豐富,耐人尋味。左莊偉先生說他的畫是“大筆、大幅、大勢、大境界”。如果單看畫冊,感覺的確如此。實際上,二石先生有不少小幅山水,但是由於境界宏大,所以沒看過原作的人往往會以為是幅大畫。如作於乙酉(2007)年的《江山多嬌圖》就是一幅不足二尺的小畫,但給觀者的感覺卻是重巒疊翠,萬壑爭流,咫尺千里,囊括萬有。

其二,別開生面,自出機杼。

生在大師門下,既是財富也是包袱。二石先生的山水畫繼承了父親傅抱石先生山水的汪洋恣肆、大氣磅礴。構圖遮天蓋地,用筆酣暢淋漓。同時,他又在題材、意境上別開生面。在豪放中融入和諧,在雄渾外摻入細膩。用傳統筆墨寫山河新風,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時代氣息。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山水》69×45cm

他的作品,無論是筆墨的表現,還是章法的運用;無論是形式的創造,還是氣勢的烘托,都極富新意和個性。用筆恣肆灑脫,一筆之中即有凹凸、虛實、明暗、透視、體面的變化。設色豐富多變,但卻不讓人感到有瑣碎、堆砌之感。他的山水畫以水為血脈,以煙雲為神形,氤氳浮動,元氣淋漓。體現出中國山水畫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審美追求。

其三,技法多樣,風格統一。

二石先生山水畫構圖幹變萬化,筆墨因境而異,技法也豐富多樣。常常是一圖一景,因景而變,或皴擦,或潤染。墨色的濃淡乾枯都極富變化,或如潤含春雨,或如干裂秋風。忽幹忽溼,忽濃忽淡。有特然一下處,有漸漸漬成處,有淡蕩虛無處,有沉浸濃郁處。但他作品的風格卻相當統一。這是一個藝術生命臻於成熟的標誌,也是二石先生在當代山水畫壇得以秀出的原因。

為山河立傳 替造化傳神-傅二石先生的山水畫藝術

傅二石《雲山遊覽圖》79×49cm

為山河立傳,替造化傳神。胸列五嶽的二石先生仍在孜孜矻矻,致力於表現天地大美。浮嵐聳翠生腕底,篁聲鬆影起毫端。更多的丘壑林泉正從他的如椽巨筆下奔湧而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