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王廣才,字子野,號魯丁。青海西寧畫院創始人之一。

1939年生於泰山腳下,1963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專科學校(現山東藝術學院)國畫系山水專業,遠赴青藏高原,從此開始了“八萬裡昆倉足跡,四十載濃墨豪情”的藝術人生。

主攻山水、花鳥畫,其山水畫描繪了青藏高原獨特風貌,雄奇沉鬱,澤古功深,獨立於西北畫壇。著名國畫家於希寧先生評價其山水畫“氣勢恢弘,攀雲登空,是寫高原之魂,具脊樑之威”,“山岩堅實、挺拔,處處激情噴湧、浩氣凌空”,樹立了“高原山水畫樣式”。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白雲間

中國畫當與中國人共存——王廣才答友人問

友人:你主張繪畫應“哲而思,思而變”,請談談你的國畫哲思。

王廣才:畫家最理想的說話方式,是用作品來表達。但是,“善未易明,理未易察”。所以在現實中,畫家本人不得不經常出來講話。一個成功的國畫家,追求藝術之道的過程,一般都要經歷三個階段:知,愛,悟。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草原雲

我學中國畫已經半個世紀,儘管不能說是全知、真知,但知與愛的階段畢竟已經過去了。悟道確實不容易。國畫之道(“藝道”),與中國傳統哲學的“易道”有事理相通之處。“易”有三重含義:簡易,變易,不易。

宇宙、人生、內心何其複雜?畫家以藝術手法觀照表現三者,只能是執簡馭繁,只能是從簡易中下工夫,以少少許勝多多許,因之,中國畫常用黑與白二元素來表現宇宙之陰陽消息。是所謂簡易。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登高壯闊

宇宙、人生、內心變動不居。畫家置身開放、多元、學昌明、全球一體的時代,一定要視野寬廣、博採眾長。筆墨當隨時代。墨守平面、線條等古法,已經很難傳寫大千世界,變法是勢所必至。是所謂變易。

但無論怎麼變化,中國畫的基本元素、精髓不能丟。是所謂不易。至於什麼是中國畫的精髓,則見仁見智。我個人認為,中國畫不能不講究筆墨。石濤說,“墨黑叢中天地寬”。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青藏高原

友人:評判中國畫的傳統技法、藝術取向,對中國畫的前途充滿憂思的人有不少名人,有人說“筆墨等於零”,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王廣才:每當有人說“筆墨等於零”,我就會吶喊“墨旗不倒”。一些一味標新立異的人經常忘記了一個簡單的事實:中國畫不是地域概念,也不是人種概念,更不是工具概念。中國畫承載了文化傳統,有著獨特的華夏藝術趣味和取向。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獨立蒼茫天地間

認識中國畫的精髓,認清中國畫的發展趨勢,只能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評判一種藝術觀點,要“是其是,非其非”,沒有必要看來頭。在知識和藝術殿堂裡,人們要養成追求“道”的習慣,而不是簡單的“術”,不要屈從權威。其實,吳冠中先生的原話是:“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於零。”這句話是有其價值的。一些鄙視中國畫的人把吳冠中先生的話苟簡為“筆墨等於零”,並不符合其本意。從吳冠中先生的原作看,他的中國畫儘管創新多於述古,但其中也有筆墨。至於劉國鬆先生提出“打倒中鋒”,我認為個人可以有自己的偏好,但中鋒、偏鋒、側鋒、順鋒、逆鋒,各有所用,不必偏廢。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高原之晨

中國畫已經有千年傳統,一脈相傳,代有才人。作為中國畫的傳人,我們不應該沒有文化自信。中國畫危機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有市場,現在應該沒有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要有文化自覺。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河源春韻

友人:作為一般國畫愛好者,應該如何看待對中國畫的各種評說?中國畫有哪些獨特的技法與韻味?

王廣才:國畫家要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覺,不能閉目塞聽。要兼聽,擴大視野;也要會聽,不能迷失自我。我自己的方法是,要分類對待各種評論,一般可分為三種:一是來自中國畫界自體的評價,是為自評;二是來自西畫界客體的評價,是為客評;三是來自其他文化領域的評價,是為鄰評。每一門類的評價者,在其本行內又可分為:行家,入門,初學。仔細分類後,你會發現:此行的行家很少對另一藝術門類進行劣評的。比如,畢加索就曾高度評價中國畫。眾所周知,徐悲鴻先生對西畫的鑽研也很深邃。藝術、學問做到高處,往往互知堂奧,惺惺相惜,美美與共。初學者常常怨本門,因為無論哪一門類藝術,升堂入室都不容易,未知其美,先受其苦。而入門者往往容易輕視其他門類。美其美,而不知人之美。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可愛的家園

當然,英雄也有“欺世”的時候。有些國畫大師說話亦莊亦諧,有時要聽其話外音。李可染先生曾說:“餘學國畫,既未從四王入手,更未宗法文沈,興來胡塗亂抹……”實際上,先生少時拜師至少學了五年“四王”,他在上海畢業創作畫上就是用“四王”的畫法。何曾胡塗亂抹?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龍尾山下

中國畫的獨特性是與西洋畫相比較而言的。西方講抽象,其實中國畫早就是意象的。中國畫在品質上與外國藝術品相比毫不遜色。中國的藝術一定會贏得世人的認同,關鍵是中國畫家要拿出震撼人心的作品,要用作品說話,方可名實相應。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山泉

中國畫的黑白,就是中國哲學的陰陽,而陰陽的哲學核心是變化互動,這種變化互動通過毛筆得到了最好的表達,所以中國畫不能不講筆。中國畫講黑白,但我們的畫面上其實只有黑,哪裡有白?不像西畫,它是專門有白色顏料。西畫黑色就是黑色,白色就是白色。而中國畫大不同,是在黑中表現白,簡單說,就是黑就是白,白就是黑,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兩者互生互動互為始終,這是我們古人對世界認識的高妙之處,而他們也找到了表達自己這種宇宙觀最好的工具──毛筆,中國畫中所有的白都來源於毛筆的變化,而非西畫中的白色顏料。西畫塑形是靠筆與筆之間的色彩光度凹凸關係來完成。所以,中國有一筆畫,一筆下去,黑白、陰陽、濃淡、乾溼、軟硬、剛柔等,便都有了,而西畫是沒有的。這些都和中國的陰陽互動、剛柔並濟的哲學思想一脈相承。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天高雲淡

友人:談到文化自覺,你認為,中國畫有哪些不足?

王廣才:傳統中國文人畫,多被視為生活之點綴,一種情趣,大都沒有仔細體察表現對象的特點和內涵,因而畫作蒼白,不能攝人心魄。歷代文人養尊處優者多,大多缺乏深刻的生活體驗,缺乏艱辛的求藝磨礪。畫山水的,屐痕所限,匆匆落筆;畫花鳥的,略識毛羽,驚鴻一瞥,就一揮而就。雖得形似而神韻全無。畫畫,要有兩個基本功:一個是技巧的基本功,一個是生活的基本功。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微曦初露

在用色方面,只考慮固有色,不考慮條件色,在用光方面,只考慮局部,不考慮整體,這是中國畫的不足之處。

舉例來說,古人“留白作雲”就有不足之處。要畫出雲的質感、量感、空間感、流動感,僅靠“留白作雲”遠遠不夠。畫雲必須見“筆”,墨隨筆行,色依墨態。不注重用筆則水墨漶漫,漶漫則無筆意、筆趣可言。即使“潑墨”“吹輕粉為雲”“拓印肌理”得到一點“天理妙趣”,但由於缺乏豐富內涵的筆跡,仍然體現不出一定的“骨氣”,因而落入下乘之中。正如張彥遠所云:“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源頭草甸好牧場

友人:你的山水畫藝術探索中有哪些新領悟?

王廣才:不敢說有開闢創新之功。但半個世紀的探索總還有些苦心孤詣。我和當年青海的同事們一道拓展了中國畫的題材。在青海40餘年的生活中,我充分領略了青藏高原的雪山、大嶺、草原、長雲、大漠和風塵。為了體味高原四季不同,我曾數次攀爬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山嶽,近距離多角度反覆感受它的氣韻、雄偉和震懾力。按照“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訓,向大自然學習,摸透對象的特性和規律,然後再下筆,方能創作出感人的作品。我的青藏高原山水,意在體現蒼茫、悲壯、空曠、博大、沉雄,表現充滿高原原始生命的律動,我認為莽莽崑崙是民族之魂。我不願在研究室裡去製作,那樣的作品想法挺多,形式上、色彩上、結構上也有變化,但不能跟生活貼近,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貼近生活、反映時代,這是美術逃不脫的一種義務。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源頭牧

我認為,中國畫應與西畫會通,而不是中國畫變得像西畫一樣。學習和運用西畫的某種元素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嘗試讓墨厚重起來,在用筆中努力去表現光感,在構圖上採取立體透視方法,等等。過去文人山水畫的那種“平面紙山水”,可以成為歷史了。

藝術本身是要講個性的。不能眼睛只盯著西方,人家幹什麼,你也幹什麼,亦步亦趨。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雲天牧

友人:你的“崑崙系列”不同他人,你追求的特質是什麼?

王廣才:我喜歡用流走跌宕的筆致將群峰組織出山舞銀蛇般的節奏,我習慣用潑墨法營造雲走霞飛的氛圍。崑崙祁連,江流戈壁,造化的一切莫不因“青海長雲”繚繞於畫間而神祕含蓄,靈動幽遠。我喜歡“暗”中求“明”,黑墨中求層次。黑即白也,白亦黑也。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等閒風雨度華年

我喜歡的境界,往往有些蒼涼,也有幾分悲壯;有些空曠,但更近乎博大。我以為,這就是青海山河的特點,青海山河的魂魄。四十年來,我一直在參乾坤之化,悟筆墨之機。道通天地,何必分南北東西?我走遍了崑崙,從小積石山到阿尼瑪卿山,從崑崙山到唐古拉山,每座山的風格都不一樣,我要一一為其造像。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雙安

友人:你怎麼看待同行、其他藝術門類、批評家?

王廣才:中國畫歷史悠久,有深厚的傳統,這是財富,不是負擔,不要鄙棄。在文化上抱虛無主義的態度,難成大器。有些人的創作實際上得益於中國畫,但他們反而對中國畫非難最多,這樣的為學、求藝態度不誠,不誠無物。習畫要從良師,有師承家法就不會走火入魔。我的體會,良師就是捷徑、階梯。當然,也不要有門戶之見,要轉益多師。聖人也無常師。尊師是道德的要求,是對人,不是對師法。但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自己,不能墨守成規師法。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洗塵

中國畫有廣泛的社會基礎。雖然藝術之道是寂寞之道,但我很注意同行的藝術軌跡。他們都在辛勤耕耘,各有所得。我常賞讀程十發、吳作人、關山月、李苦禪、李可染、石魯、白庚延、杜滋齡、劉文西、何家英、賈又福等先進時賢的作品。我主張繪畫要有自己的東西,不一定雜取百家,但眼界一定要寬。對批評家精心結撰的文章也要看,劉曦林、馬鴻增、陳傳席等先生的文章我常看,很有啟發。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細雨濛濛

此外,對待新的探索要寬諒包容,嘉許成功,允許失敗,不要跟著大家一起罵。寬容別人是對自己的救贖。任何真正的探索都有其意義。中國畫是一個發展的、開放的體系。我的體會是堂奧深而藩籬低。引車賣漿、碩學鴻儒、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釋道外番都可以入其門牆,窺其堂奧。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心入止水

融會中西、借鑑其他藝術門類說起來容易,但不要徒託空言。我曾經用心學過素描、水彩、水粉、版畫,對油畫也心追神遇;我在上海研習戲劇、舞臺藝術歷時一年,文學藝術則是畢生所好。博學多聞,不一定有直接的滋養,但至少不容易被人媚惑。

問道崑崙——王廣才先生筆下青藏高原山水畫藝術探微

國畫是我們本民族的藝術,下點工夫很值得。它會讓你沉潛,不那麼浮躁,更何況“煙雲供養”,可得永年。當然,有了一定的進階,自然就能為眾生、為社會貢獻,這是何其美麗的事業。中國人不會沒有自己獨特的美學追求、美感和美學表達,國畫的前途是毋庸置疑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