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藝軒最新推薦——著名山水畫家張劍波

藝術 山水畫 張劍波 美術 縉藝軒 2017-05-06

縉藝軒最新推薦——著名山水畫家張劍波

縉藝軒最新推薦——著名山水畫家張劍波

縉藝軒最新推薦——著名山水畫家張劍波

《黃河頌歌》367*144

縉藝軒最新推薦——著名山水畫家張劍波

《南山煙雨圖》138*69

典藏大秦嶺是地理的南北分界嶺,也是自然陰陽的分界線,以劍波山水為核心的南山書畫院立足終南山, 不斷汲取渾厚、靈秀之氣,使他的作品有激情、有氣勢、有寓意。劍波山水的成功和價值在於他十分重視研究現代人的靈魂需求,把古老的、樸素的易經自然哲學觀融入自己的山水畫創作中去,形成符合人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願望,從而激發出觀賞者、收藏家內在的強大的事業動力。

縉藝軒最新推薦——著名山水畫家張劍波

《太極陽升圖》248*129

縉藝軒最新推薦——著名山水畫家張劍波

《觀雲亭》69*68

典藏張劍波是當代中國創新的山水畫家之一。近年來,他鑽研《易經》,在描繪崑崙山、大秦嶺、黃土高原等方面的題材上融入易道,畫意簡單明瞭,通俗易懂。這些探索性的突破,除了得益於他天資聰慧、功力深厚、學養淵博之外,更得益於他以獨特的藝術視角,抓住了中國民族精神的主脈,從而站在民族及歷史的高度上實踐了自己藝術理想。尤其是他深刻洞悟了中國哲學的精髓,並以之為導源開闢出其獨特的藝術面貌,從而卓然屹立於中國山水畫壇。黃賓虹曾說:“太極圖是書畫祕訣”。劍波山水的藝術實踐也正是在這一哲學理念基礎上不斷地推陳出新,完成著自己的藝術蛻變。典藏任何一個出色的藝術家,首先是一個哲學家。因為哲學是文化藝術的思想基礎。它能夠提供給藝術家創作的原動力。藝術家對哲學思考的深度會決定其藝術水準的層次。縱觀古今中外,僅有技藝的純熟是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的。歷史的篩選是無情的,它淘汰的是匠人,保留的是精英。其中最主要的評價標準是精神性和文化性,藝術家要能提供給後人可研究、挖掘的深度。

縉藝軒最新推薦——著名山水畫家張劍波

69*68

縉藝軒最新推薦——著名山水畫家張劍波

69*68

典藏張劍波深悟這一點,在他看來,易經是中國哲學的精華,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思想來源。他說:“泱泱萬年,至於今日,宇宙世界,中華文明,皆受其賜,功在易經。”作為文化的傳承者,追本溯源應為務本之為。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和哲學傳統的國度,古人先賢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好的思想和文化的精華,後人所做的一項重要事情就是能從先哲的思想寶庫中汲取有價值的理念,為己所用。

對於《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張劍波認為這不僅僅是民族精神的寫照,而且是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的基礎。天地並存,陰陽互補。關於太極圖,他認為那是先賢對天地萬物“目識心動”的產物,不是憑空的想象。它承載的是東方人的智慧,是極具民族性的哲學精華,而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陰陽魚的圖案。不能真正理解太極哲學的人,會盲目地賦予其神祕的色彩,以為其玄之又玄。而深悟其旨的人則視其為變通萬物的金鑰匙。張劍波是得此寶物的人,也是少數具有如此哲學高度的畫家。

縉藝軒最新推薦——著名山水畫家張劍波

《幽居圖》138*69

縉藝軒最新推薦——著名山水畫家張劍波

《沐川竹海印象》138*69

典藏劍波山水是結合中國山水畫來研究和應用太極圖的。陰陽之變、天人合一就是辯證之法。付諸於創作實踐,劍波山水首先解決的是中國山水畫在發展過程中的變與不變的問題,也就是繼承與創新的問題。任何藝術的發展都是以創新為旨歸,任何一個藝術家都以創立自己的藝術面目為終極目標。中國山水畫藝術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積澱起了深厚的歷史傳統,前人為我們樹立起了一座又一座藝術高峰。面對如此龐大的傳統體系,後人尋求突破的難度可以想象。於是有人望而生畏,發出了末世論的感慨;也有人迴避迂迴,嘗試與西人接軌的所謂嫁接;還有人固守祖宗家法,亦步亦趨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典藏面對如此形形色色的觀點,張劍波有自己的主張,他信奉“天變時易人交替,民族精神恆永立”。也就是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強調中國山水畫的繼承與創新必須植根於發展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基礎上,舍此則無存。易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也。”畫是有民族性的,雖因時代改變外貌,而精神不移。

縉藝軒最新推薦——著名山水畫家張劍波

《周至老縣城途中》138*69

典藏中國山水畫歸根結底,藝術創作的靈魂還是筆墨。在中國山水畫中,筆墨不僅僅是其依附存在的表現形式和造型手段,它所承載的內涵已遠遠超過了其作為媒介特質的本身。因此捨棄筆墨而去談中國的山水畫就會走入空中樓閣的誤區。對筆墨的研究應是永遠的課題。誰抓住了筆墨,誰就抓住了中國山水畫的要害。典藏劍波山水堅持筆是主,墨為輔;筆是陽,墨是陰。筆墨之間的關係是互為補充的。典藏首先,他非常重視筆法的重要性。張劍波說:“作畫全在用筆下苦功,力能壓得住紙而後力透紙背。然筆力不可過剛,過剛則枯硬。剛柔得中方是好畫”,強調用筆的剛柔相濟;還有“落筆應無往不復,無垂不縮。往而復,使用筆沉著不浮”,強調用筆的回互照應;如“筆法言萬毫齊力,又云中書君老而禿。古人用筆,羊毫之柔,柔中有剛;紫毫之剛,剛中有柔”,指出了對不同材質的毛筆的應用要求。再如“古人用筆,一波三折,含剛健於婀娜之中”,強調用筆的波折變化;又有“虛中有實,柔內含剛,此筆法也”的概括之論。總之,劍波山水關於用筆的要求,都可以用太極圖中的陰陽二氣相異、相交來闡釋。

縉藝軒最新推薦——著名山水畫家張劍波

138*69

縉藝軒最新推薦——著名山水畫家張劍波

69*68

典藏尤為重要的是,他在學習篆、隸、楷、行等各種字體的筆法基礎上,充分體會書法筆法的“古人祕密”是用太極圖式的盤旋形。其實,古人已有論之,如:“用筆之法,全在書訣中,有‘一波三折’一語,最是金丹”;“用筆之法,書畫同源。言其簡要,蓋有五焉:筆法之要,一曰平,如古人言錐畫沙;二曰留,如古人言屋漏痕;三曰圓,如古人言折釵股;四曰重,如古人言高山墜石”。 劍波山水善於從古人用筆論中梳理提煉出自己痛快酣暢的用筆要訣,從而形成了“五行”字訣,即“平(水)、留(木)、圓(火)、重(金)、變(土)”。典藏張劍波重視筆法的同時,也非常講究墨法。他認為水為墨之本,墨為水之用。他認為用墨的原則是陰陽和諧,不要走極端,畫家不能只知墨之“黑”,而不懂墨之“光”。他在山水畫上充分施展墨法盡變之長,在用墨上開闢出新的天地。從對墨法的本身研究看,古人曾歸納墨法為六字訣,後來又發展為七字法,可以說是集古今墨法之大成,即濃淡墨、破墨、漬墨、潑墨、焦墨和宿墨。張劍波認為,其實墨層次再多,到底還是分五色,也就是五行,濃、淡、幹、溼、焦,關鍵是要達到渾厚華滋,全從力透紙背而出的功夫。歷史高手皆以“墨須肥不臃腫,瘦不枯羸,用墨忌滯忌澀。寫山石之積陰處,次以焦墨提神,分出深淺,墨內隱水,倍覺靈活”,“能水墨淋漓,而後能焦墨渴筆”,“凡作畫必能用飽墨,否則筆枯露骨,畫無皮肉,使人生憎”為用墨原則。劍波山水圍繞根本,靈活多變,不拘於法,充分發揮墨藉助水在宣紙中的滲透,以變化自然形成層次,有厚重感、有三維視覺效果。

縉藝軒最新推薦——著名山水畫家張劍波

180*48

典藏劍波山水,有陰有陽。劍為剛、為陽,波為柔、為陰;山為陽,水為陰;骨為陽,肉為陰;枯為陽,潤為陰;剛健為陽,婀娜為陰。他論用墨,也有陰陽。焦為陽,溼為陰;濃為陽,淡為陰;提為陽,潑為陰。此中之陰陽互為消長,和而為太極。筆與墨之間同時又是陰陽互補的對立統一關係。

縉藝軒最新推薦——著名山水畫家張劍波

69*68

典藏劍波山水將筆墨關係整體處理,他善於繼承弘揚 “惟善用潑墨者,貴有筆法。若隱若現,濃淡渾成,斯為妙手”,“筆法是骨,墨法是肉,設色皮膚耳”,“筆者點也、線也、骨骼也;墨者,肌體也、神采也,筆求其剛、求其柔、求其拙、求其縱,在因時制宜;墨求其蒼、求其老、求其潤、求其腴,隨境參酌,要與筆相水乳”等古人實踐總結好的成熟經驗。畫須分明,分明是筆,筆力有氣;而後融洽,融洽是墨,墨採有韻。劍波山水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毫無顧忌、打破常規、筆墨並用之境界,在有筆有墨處求之,既相對獨立,又自然融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