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核災難不止有切爾諾貝利,還有以色列“120秒行動”

文·圖/姚虹聿

美國HBO打造的新劇《切爾諾貝利》熱播,再現了前蘇聯震驚世界的核災難。其實在這起事故之前,中東地區也曾爆發核危機:以色列戰鬥機突襲伊拉克核反應堆,製造了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轟炸核設施事件。以色列人引以為傲的“120秒行動”,成為許多伊拉克人的噩夢,核災難的危害將持續半個世紀之久。

解密:核災難不止有切爾諾貝利,還有以色列“120秒行動”

遭到轟炸的奧斯拉克附近地區

120秒投下800千克炸彈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為阻止伊拉克獲得核武器,以色列暗中與伊朗結盟。1981年6月7日下午,以色列空軍出動14架戰鬥機,以突然襲擊的方式轟炸了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東南20多公里處圖瓦薩的奧斯拉剋核反應堆,使伊拉克耗資4億美元即將建成的核設施毀於一旦。

參加行動的飛機都塗有從美國進口的塗料,並刷上了約旦國旗。突擊編隊起飛後,保持無線電靜默,騙過了沿途約旦、沙特和伊拉克的雷達。以色列方面獲得的情報顯示,當時的伊拉克軍隊至少需要2—3分鐘才能有效應對空襲,並集結戰鬥機升空攔截。所以,以色列空軍需要在120秒內完成空襲行動。

根據後來的報道,因為當天是星期天,負責圖瓦薩防務的伊拉克軍官去巴格達休假了。傍晚,大多數負責操控防空武器的伊拉克士兵已經從崗位上撤下,前往食堂吃晚餐。發現敵機後,伊拉克士兵扔下餐具,朝著防空陣地狂奔而去,手忙腳亂地操作高射炮反擊,但為時已晚。以色列戰鬥機在120秒內完成了轟炸,投下了16枚總重達800千克的炸彈,然後14架飛機全部返航。

以色列空軍的戰鬥機編隊遠程奔襲,摧毀了一個國家心臟地帶的重要目標,“120秒行動”成為以軍引以為傲的經典戰例。由於遭到轟炸的是核設施,國際輿論譁然。阿拉伯國家聯盟和聯合國安理會先後召開緊急會議,譴責以色列蓄意加劇中東緊張局勢。但以色列政府對於這次行動造成的人道主義災難避而不談。伊拉克薩達姆政府雖然處決了一批失職的軍官,但為了不引起民眾恐慌,對核設施的損失遮遮掩掩,只宣佈“有11人在空襲中死亡”。

解密:核災難不止有切爾諾貝利,還有以色列“120秒行動”

以色列飛機奔赴伊拉克

癌症和不育症發病率高

真正備受煎熬的是伊拉克民眾。1981年,伊拉克人阿布斯·阿里年僅18歲,可月薪竟然有1500美元,而他的工作只是在奧斯拉剋核設施當警衛,由此可見當時伊拉克政府對核設施建設的投入之大。以色列發動的空襲行動終結了阿布斯·阿里的高薪工作,也摧毀了許多伊拉克人的生活。

“我聽到戰鬥機呼嘯而至,隨後核反應堆那裡就傳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周圍頓時火光四起。我的手臂被燒著了,甚至能感覺到皮膚在脫落。”阿布斯·阿里對加拿大《環球郵報》記者講述了他當年的恐怖經歷。作為現場的目擊者,阿布斯·阿里表示:“當時我看到至少有數百人傷亡,遠不止11人。其中很多人是被燒死的,還有很多人因濃煙失明。”

空襲過去38年後,現年56歲的阿布斯·阿里是巴格達的一名出租車司機。無論多熱的天氣,他都穿著長袖衣衫,為的是遮住手臂上的疤痕。他載著《環球郵報》記者前往靠近奧斯拉剋核反應堆廢墟的小鎮採訪。阿布斯·阿里說:“蘇聯的切爾諾貝利事故是在1986年發生的,比我們的遭遇晚幾年。所以當1981年以色列人空襲我們後,大家能想到的只有二戰末期美國用原子彈攻擊日本的事,我們害怕這裡會變成‘又一個廣島’。”

解密:核災難不止有切爾諾貝利,還有以色列“120秒行動”

以色列空軍F—15A戰機編隊

在距離奧斯拉剋核反應堆廢墟僅3公里的塔密米鎮,當地人特拉德說:“我們鎮上的人當時看到奧斯拉剋核反應堆燃起了沖天火光,意識到核洩漏可能發生。整個鎮子陷入恐慌,所有家庭都收拾東西搬走了。但後來人們又陸續搬了回來,因為薩達姆政府沒有向公眾說明事情有多嚴重,只是把核廢墟封鎖起來了。”

事實上,從1981年核反應堆遭襲到2003年薩達姆政權倒臺,伊拉克官方一直沒有公佈核災情的評估、隔離和處理情況,圖瓦薩居民沒有被告知如何有效防護核輻射,人們只知道“儘量遠離那個戒備森嚴的地方”。之後的幾年,美英部隊忙著肅清反對武裝,伊拉克新政府組建進程緩慢,沒有人關心圖瓦薩地區的災情。

直到2008年,伊拉克政府才開始對奧斯拉剋核反應堆進行清理和拆除,但核災難已經造成了長期的影響。根據巴格達醫療中心的統計數據,圖瓦薩地區居民的癌症和不育症的發病率遠高於其他地區。阿布斯·阿里就是個例子,他23歲結婚,卻一直未能生育。

解密:核災難不止有切爾諾貝利,還有以色列“120秒行動”

美國偵察衛星拍攝到的伊拉克奧斯拉剋核反應堆的照片

有人闖禁區偷走輻射材料

2008年,伊拉克當局在核廢墟四周佈下重兵,在核心區域,受過特殊培訓的專家們嘗試拆除廢棄的設施。7月,阿拉伯半島電視臺記者獲得伊拉克政府批准,走訪圖瓦薩地區,把開始進行清理的核廢墟的內部情況展示給世人。

圖瓦薩地區非常荒涼,看不到多少人。記者和陪同人員穿上了厚厚的全封閉防輻射服。烈日當空,大家感覺像是在洗桑拿浴。接近廢墟,可以見到身著防護服、全副武裝的伊拉克軍警。奧斯拉剋核反應堆廢墟周圍密佈軍警設置的關卡,普通人根本進不去。在記者向關卡的軍官出示伊拉克政府簽署的通行證後,對方仍然沒有放鬆警惕,派數名軍警寸步不離地跟著記者一行人進入廢墟。

在現場,記者看到許多穿著防護服的伊拉克科研人員正在檢測核輻射的程度。這座當年投入鉅額資金建起的核反應堆,如今看上去就像一堆“垃圾”:大量廢棄的紅色金屬管子橫七豎八散落在地上;反應池暴露在空氣中,池內積著死水;冷卻塔、觀察室、實驗室以及辦公樓等建築只剩下殘垣斷壁。

伊拉克機械工程師賈西姆是拆除核廢墟項目的負責人之一。他對整座核反應堆的佈局相當熟悉,負責指揮各類設備。賈西姆說:“核廢墟周圍之所以有重兵把守,主要是為了防止有人進來偷東西。2003年薩達姆政權倒臺後,美軍沒有接管這裡,出現了一段時間的管理真空。有一些無知的老百姓竟然闖進來把帶有核輻射的金屬材料偷出去變賣。這加劇了核輻射的擴散,也可能是導致附近許多居民生病的原因之一。”

科研人員的檢測顯示,核廢料仍在洩漏, 這裡依然處於高輻射狀態下。要拆除一座遭受過空襲的核設施,難度非常大,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移動任何東西之前,都必須先對其進行詳細檢測,一旦發現核輻射量超標,就要進行標記,然後封存起來。除了核輻射以外,還要密切關注建築物的不穩定性,牆壁、樓梯隨時可能坍塌,傷害工作人員。

解密:核災難不止有切爾諾貝利,還有以色列“120秒行動”

以色列空軍戰機往返路線示意圖,綠色為返航路線

伊拉克人已經習以為常

現場的一名工程師對半島電視臺記者說:“其實相比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我們還算是幸運的。因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時,核反應堆內的燃料直接被拋向空中,造成大面積汙染。奧斯拉剋核反應堆被轟炸時,建築物向下坍塌,壓在了核反應堆上方,內部的核燃料沒有大量裸露,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核汙染。”

另一名工程師告訴記者:“1981年我親眼目睹了以色列人對核設施的轟炸。1991年海灣戰爭時,美國人炸了這裡第二次。當地人早就適應了這一切。伊拉克人對戰鬥機、槍炮和炸彈習以為常,生活還要繼續。”

伊拉克科技部的一名官員表示,由於奧斯拉剋核反應堆被轟炸時還未正式啟用,內部的輻射物總量不多,所以核輻射並未大面積擴散。核廢墟清理人員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經驗不足。所以,伊拉克政府派一些人去美國、法國和澳大利亞接受培訓。

伊拉克面臨的問題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之前全球沒有一個國家清理過被轟炸的核設施。工作人員先對現場一些核輻射量相對較低的設施進行檢測和拆除,至於整座核反應堆廢墟的拆除工作,直到2012年才正式開始。由於施工難度極大,伊拉克政府預估要到2025年才能將核廢墟完全拆除,然後還要花5—6年的時間進行後續的清理和防護工作,事情才能告一段落。那時將是2030年左右,距離1981年的空襲行動已有半個世紀之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