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禹

猶太民族與吉普賽民族是兩個有著相似歷史遭遇的民族,長久以來這兩個民族都曾在世界各地過著遷徙不定的日子,都曾被各國土著居民視為另類,並備受歧視與凌辱。近代以來猶太人迴歸故土後,已經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但吉普賽人卻依舊在沉淪中不能自拔,這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前因後果?

猶太人在歷史上曾經飽嘗艱辛、歷盡苦難。早在古代,猶太人世代生活的家園巴勒斯坦就反覆被亞述人、迦勒底人、羅馬人所蹂躪,最後不得不離開故土,流散到世界各地達兩千餘年之久。

"

作者:周禹

猶太民族與吉普賽民族是兩個有著相似歷史遭遇的民族,長久以來這兩個民族都曾在世界各地過著遷徙不定的日子,都曾被各國土著居民視為另類,並備受歧視與凌辱。近代以來猶太人迴歸故土後,已經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但吉普賽人卻依舊在沉淪中不能自拔,這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前因後果?

猶太人在歷史上曾經飽嘗艱辛、歷盡苦難。早在古代,猶太人世代生活的家園巴勒斯坦就反覆被亞述人、迦勒底人、羅馬人所蹂躪,最後不得不離開故土,流散到世界各地達兩千餘年之久。

同為流浪民族:猶太人建立以色列,吉普賽人卻永遠在流浪

近代以來,猶太民族更是命運多舛,備受摧殘,單不說歐洲各地的反猶風潮,僅在二戰期間死於納粹之手的猶太人既有600萬之巨。直到戰後的1947年,猶太人才建立了以色列,實現了復國夢,有了自己的家。

不過猶太人雖然境遇悲慘,但卻在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了震撼世界的成就。且不講科技、文化、藝術、思想等領域的猶太鉅子,單在軍事領域,以色列軍隊在歷次中東戰爭中所創造出的神話般的戰績,就堪稱是人類軍事史上的不朽傳奇。達揚、沙龍、拉賓等人更是因其卓越的戰功而名列於名將之林,成了令無數男兒熱血沸騰的伏虎猛士,戰地英豪。

但話又說回來,為什麼猶太人能創造如此輝煌的成就,而同為流浪民族的吉普賽人卻不行?據歷史學家考證,吉普賽人起源於印度北部,後逐步向外擴散。到15至16世紀時,吉普賽人已遍及歐洲各地。

長期以來,生活在歐洲各國的吉普賽人備受歧視。在歐洲人眼裡,吉普賽人是小偷、騙子的代名詞,當地的主流社會長期排斥這些居無定所的流浪者。二戰時,先後有50萬吉普賽人被納粹殺害;2010年,法國政府也曾對吉普賽人採取了大規模驅離措施。

那麼為什麼吉普賽人不能像猶太人那樣,在逆境中奮發圖強,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並創造出令人讚歎的成就呢?這其中究竟有怎樣的緣由?今天我們就來為各位看官撥開歷史的迷霧,來簡要探尋一下這背後的究竟。

第一,猶太人有強烈的家國意識和深刻的歷史記憶,而吉普賽人則在這方面比較模糊。自從被羅馬人驅逐出巴勒斯坦以後,猶太人一直沒有忘記家園故土。正如以色列國歌《希望之歌》中所唱的那樣,“縱然兩千年顛沛流離,希望仍未幻去,錫安與耶路撒冷,啊,我們會以自由之身重歸故里”。這種強烈的家國情懷成為了近代以來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精神源頭,為猶太人重歸故土,復興故國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而吉普賽人則不然,他們對自己民族的早期歷史長期認識不清,不知自己從何處來,當然也就不知自己將要往何處去。吉普賽人說不清自己起源於哪裡,現在學界公認吉普賽人起源於印度北部,這一觀點還是英、德兩國學者通過詳細考證得出的結論。

吉普賽人以賣藝、算命、賣藥、行乞甚至偷竊為生,他們喜歡住在大篷車裡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沒有定居下來並建立國家的強烈願望。這種特有的遊徙不定的生活習慣使吉普賽人無法被有效地凝聚起來,而對故土意識的模糊與淡忘,又使吉普賽人缺乏必要的精神向心力,從而也就無法為民族的復興提供內在的原動力。

對於吉普賽人來說,流浪就是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他們生性就喜歡過流浪的日子。猶太人則不一樣,雖然歷史上猶太人也在世界各地到處流浪,但他們流浪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躲避政治迫害和謀求商業利益,當發現一個地方適合居住時,他們還是願意定居下來的。

猶太人的家國情懷不僅沒有在流浪生活中湮滅,反而在流浪的艱辛與困窘中變得更為強烈,最終在近代匯聚成了強大的猶太復國主義思潮。可以說猶太人成功地將自身的歷史悲情轉化為了奮發向上的力量,這種力量對猶太民族的崛起與復興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再者兩千多年以來,猶太人對自己民族的苦難與艱辛一直記憶猶新。猶太民族的歷史通過《希伯來聖經》、《聖經後典》、《塔木德》等書籍被一代代地記述了下來,這就使得每個猶太人心中都有強烈的復興民族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

作者:周禹

猶太民族與吉普賽民族是兩個有著相似歷史遭遇的民族,長久以來這兩個民族都曾在世界各地過著遷徙不定的日子,都曾被各國土著居民視為另類,並備受歧視與凌辱。近代以來猶太人迴歸故土後,已經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但吉普賽人卻依舊在沉淪中不能自拔,這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前因後果?

猶太人在歷史上曾經飽嘗艱辛、歷盡苦難。早在古代,猶太人世代生活的家園巴勒斯坦就反覆被亞述人、迦勒底人、羅馬人所蹂躪,最後不得不離開故土,流散到世界各地達兩千餘年之久。

同為流浪民族:猶太人建立以色列,吉普賽人卻永遠在流浪

近代以來,猶太民族更是命運多舛,備受摧殘,單不說歐洲各地的反猶風潮,僅在二戰期間死於納粹之手的猶太人既有600萬之巨。直到戰後的1947年,猶太人才建立了以色列,實現了復國夢,有了自己的家。

不過猶太人雖然境遇悲慘,但卻在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了震撼世界的成就。且不講科技、文化、藝術、思想等領域的猶太鉅子,單在軍事領域,以色列軍隊在歷次中東戰爭中所創造出的神話般的戰績,就堪稱是人類軍事史上的不朽傳奇。達揚、沙龍、拉賓等人更是因其卓越的戰功而名列於名將之林,成了令無數男兒熱血沸騰的伏虎猛士,戰地英豪。

但話又說回來,為什麼猶太人能創造如此輝煌的成就,而同為流浪民族的吉普賽人卻不行?據歷史學家考證,吉普賽人起源於印度北部,後逐步向外擴散。到15至16世紀時,吉普賽人已遍及歐洲各地。

長期以來,生活在歐洲各國的吉普賽人備受歧視。在歐洲人眼裡,吉普賽人是小偷、騙子的代名詞,當地的主流社會長期排斥這些居無定所的流浪者。二戰時,先後有50萬吉普賽人被納粹殺害;2010年,法國政府也曾對吉普賽人採取了大規模驅離措施。

那麼為什麼吉普賽人不能像猶太人那樣,在逆境中奮發圖強,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並創造出令人讚歎的成就呢?這其中究竟有怎樣的緣由?今天我們就來為各位看官撥開歷史的迷霧,來簡要探尋一下這背後的究竟。

第一,猶太人有強烈的家國意識和深刻的歷史記憶,而吉普賽人則在這方面比較模糊。自從被羅馬人驅逐出巴勒斯坦以後,猶太人一直沒有忘記家園故土。正如以色列國歌《希望之歌》中所唱的那樣,“縱然兩千年顛沛流離,希望仍未幻去,錫安與耶路撒冷,啊,我們會以自由之身重歸故里”。這種強烈的家國情懷成為了近代以來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精神源頭,為猶太人重歸故土,復興故國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而吉普賽人則不然,他們對自己民族的早期歷史長期認識不清,不知自己從何處來,當然也就不知自己將要往何處去。吉普賽人說不清自己起源於哪裡,現在學界公認吉普賽人起源於印度北部,這一觀點還是英、德兩國學者通過詳細考證得出的結論。

吉普賽人以賣藝、算命、賣藥、行乞甚至偷竊為生,他們喜歡住在大篷車裡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沒有定居下來並建立國家的強烈願望。這種特有的遊徙不定的生活習慣使吉普賽人無法被有效地凝聚起來,而對故土意識的模糊與淡忘,又使吉普賽人缺乏必要的精神向心力,從而也就無法為民族的復興提供內在的原動力。

對於吉普賽人來說,流浪就是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他們生性就喜歡過流浪的日子。猶太人則不一樣,雖然歷史上猶太人也在世界各地到處流浪,但他們流浪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躲避政治迫害和謀求商業利益,當發現一個地方適合居住時,他們還是願意定居下來的。

猶太人的家國情懷不僅沒有在流浪生活中湮滅,反而在流浪的艱辛與困窘中變得更為強烈,最終在近代匯聚成了強大的猶太復國主義思潮。可以說猶太人成功地將自身的歷史悲情轉化為了奮發向上的力量,這種力量對猶太民族的崛起與復興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再者兩千多年以來,猶太人對自己民族的苦難與艱辛一直記憶猶新。猶太民族的歷史通過《希伯來聖經》、《聖經後典》、《塔木德》等書籍被一代代地記述了下來,這就使得每個猶太人心中都有強烈的復興民族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同為流浪民族:猶太人建立以色列,吉普賽人卻永遠在流浪

吉普賽人則對歷史比較健忘,他們雖然在歷史上也是屢遭迫害,但是他們對迫害的痛苦記憶很快就消失在了樂舞與歌聲之中。吉普賽人是天生的樂天派,他們只求當下過得快活,他們不考慮明天會怎樣,更無暇去整理過去的記憶。這樣一個沒有歷史感的民族,自然只會得過且過,而不會有從靈魂深處重塑自已的願望與追求。

第二,猶太人有虔誠而又單一的宗教信仰,而吉普賽人卻沒有嚴肅而純粹的信仰。猶太教是維繫猶太人唯一的精神紐帶,對猶太人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認同、民族性格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猶太教傳統文化中有一系列獨特的節日、儀禮和習俗,指導、規範著猶太人的日常行為,猶太教中的救世主理論更是為猶太人樹立了終將得救的信心。

可以說猶太教是猶太人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基石,而猶太人對猶太教的純粹信仰則又為其民族走向復興奠定了靈魂深處的根基。一個民族要想在沉淪中奮起,要想在浴火中重生,必須要有統一而又強大的理想信念的支持,猶太人的歷史經歷則恰好說明了這一點。

與猶太人不同的是,吉普賽人在信仰問題上持的是玩世不恭的態度。在流浪的過程中,吉普賽人曾信仰過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但這些都僅是為了生存而採取的權宜之計,他們從來沒有過嚴肅的信仰。一個缺乏牢固而統一信仰的流浪民族,只能是一個肉身雖在而魂魄已散的族群,這樣的民族自然聚集不起為復興而奮鬥的堅定意志。

第三,猶太人的教育事業很發達,吉普賽人則不重視教育。在猶太社會,最早承擔教育職責的是猶太教會堂,這是猶太學校的前身,也是猶太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在“巴比倫之囚”以後,猶太教會堂內開始設立小學,對兒童進行律法方面的啟蒙教育,由神職人員充當教師。

除了猶太教會堂,還有其他形式的教育機構如律法學校、拉比學院等,這些教育機構為猶太人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為猶太人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教育的重視使猶太人成為了諸多領域的佼佼者,苦難深重的猶太民族也因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同猶太人相比,吉普賽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低。一方面,在長期的流浪生活中,吉普賽人內部沒有專門的教育機構及師資隊伍;而另一方面,由於吉普賽人長期過著流浪生活,吉普賽兒童隨家人流動,也不便於在當地學校接受長期教育。教育事業的落後導致吉普賽人的文化素養普遍較低,因而也就無法形成強烈的民族覺醒意識,這導致吉普賽人至今依舊在落後的狀態中過著安於現狀的日子。

"

作者:周禹

猶太民族與吉普賽民族是兩個有著相似歷史遭遇的民族,長久以來這兩個民族都曾在世界各地過著遷徙不定的日子,都曾被各國土著居民視為另類,並備受歧視與凌辱。近代以來猶太人迴歸故土後,已經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但吉普賽人卻依舊在沉淪中不能自拔,這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前因後果?

猶太人在歷史上曾經飽嘗艱辛、歷盡苦難。早在古代,猶太人世代生活的家園巴勒斯坦就反覆被亞述人、迦勒底人、羅馬人所蹂躪,最後不得不離開故土,流散到世界各地達兩千餘年之久。

同為流浪民族:猶太人建立以色列,吉普賽人卻永遠在流浪

近代以來,猶太民族更是命運多舛,備受摧殘,單不說歐洲各地的反猶風潮,僅在二戰期間死於納粹之手的猶太人既有600萬之巨。直到戰後的1947年,猶太人才建立了以色列,實現了復國夢,有了自己的家。

不過猶太人雖然境遇悲慘,但卻在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了震撼世界的成就。且不講科技、文化、藝術、思想等領域的猶太鉅子,單在軍事領域,以色列軍隊在歷次中東戰爭中所創造出的神話般的戰績,就堪稱是人類軍事史上的不朽傳奇。達揚、沙龍、拉賓等人更是因其卓越的戰功而名列於名將之林,成了令無數男兒熱血沸騰的伏虎猛士,戰地英豪。

但話又說回來,為什麼猶太人能創造如此輝煌的成就,而同為流浪民族的吉普賽人卻不行?據歷史學家考證,吉普賽人起源於印度北部,後逐步向外擴散。到15至16世紀時,吉普賽人已遍及歐洲各地。

長期以來,生活在歐洲各國的吉普賽人備受歧視。在歐洲人眼裡,吉普賽人是小偷、騙子的代名詞,當地的主流社會長期排斥這些居無定所的流浪者。二戰時,先後有50萬吉普賽人被納粹殺害;2010年,法國政府也曾對吉普賽人採取了大規模驅離措施。

那麼為什麼吉普賽人不能像猶太人那樣,在逆境中奮發圖強,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並創造出令人讚歎的成就呢?這其中究竟有怎樣的緣由?今天我們就來為各位看官撥開歷史的迷霧,來簡要探尋一下這背後的究竟。

第一,猶太人有強烈的家國意識和深刻的歷史記憶,而吉普賽人則在這方面比較模糊。自從被羅馬人驅逐出巴勒斯坦以後,猶太人一直沒有忘記家園故土。正如以色列國歌《希望之歌》中所唱的那樣,“縱然兩千年顛沛流離,希望仍未幻去,錫安與耶路撒冷,啊,我們會以自由之身重歸故里”。這種強烈的家國情懷成為了近代以來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精神源頭,為猶太人重歸故土,復興故國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而吉普賽人則不然,他們對自己民族的早期歷史長期認識不清,不知自己從何處來,當然也就不知自己將要往何處去。吉普賽人說不清自己起源於哪裡,現在學界公認吉普賽人起源於印度北部,這一觀點還是英、德兩國學者通過詳細考證得出的結論。

吉普賽人以賣藝、算命、賣藥、行乞甚至偷竊為生,他們喜歡住在大篷車裡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沒有定居下來並建立國家的強烈願望。這種特有的遊徙不定的生活習慣使吉普賽人無法被有效地凝聚起來,而對故土意識的模糊與淡忘,又使吉普賽人缺乏必要的精神向心力,從而也就無法為民族的復興提供內在的原動力。

對於吉普賽人來說,流浪就是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他們生性就喜歡過流浪的日子。猶太人則不一樣,雖然歷史上猶太人也在世界各地到處流浪,但他們流浪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躲避政治迫害和謀求商業利益,當發現一個地方適合居住時,他們還是願意定居下來的。

猶太人的家國情懷不僅沒有在流浪生活中湮滅,反而在流浪的艱辛與困窘中變得更為強烈,最終在近代匯聚成了強大的猶太復國主義思潮。可以說猶太人成功地將自身的歷史悲情轉化為了奮發向上的力量,這種力量對猶太民族的崛起與復興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再者兩千多年以來,猶太人對自己民族的苦難與艱辛一直記憶猶新。猶太民族的歷史通過《希伯來聖經》、《聖經後典》、《塔木德》等書籍被一代代地記述了下來,這就使得每個猶太人心中都有強烈的復興民族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同為流浪民族:猶太人建立以色列,吉普賽人卻永遠在流浪

吉普賽人則對歷史比較健忘,他們雖然在歷史上也是屢遭迫害,但是他們對迫害的痛苦記憶很快就消失在了樂舞與歌聲之中。吉普賽人是天生的樂天派,他們只求當下過得快活,他們不考慮明天會怎樣,更無暇去整理過去的記憶。這樣一個沒有歷史感的民族,自然只會得過且過,而不會有從靈魂深處重塑自已的願望與追求。

第二,猶太人有虔誠而又單一的宗教信仰,而吉普賽人卻沒有嚴肅而純粹的信仰。猶太教是維繫猶太人唯一的精神紐帶,對猶太人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認同、民族性格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猶太教傳統文化中有一系列獨特的節日、儀禮和習俗,指導、規範著猶太人的日常行為,猶太教中的救世主理論更是為猶太人樹立了終將得救的信心。

可以說猶太教是猶太人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基石,而猶太人對猶太教的純粹信仰則又為其民族走向復興奠定了靈魂深處的根基。一個民族要想在沉淪中奮起,要想在浴火中重生,必須要有統一而又強大的理想信念的支持,猶太人的歷史經歷則恰好說明了這一點。

與猶太人不同的是,吉普賽人在信仰問題上持的是玩世不恭的態度。在流浪的過程中,吉普賽人曾信仰過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但這些都僅是為了生存而採取的權宜之計,他們從來沒有過嚴肅的信仰。一個缺乏牢固而統一信仰的流浪民族,只能是一個肉身雖在而魂魄已散的族群,這樣的民族自然聚集不起為復興而奮鬥的堅定意志。

第三,猶太人的教育事業很發達,吉普賽人則不重視教育。在猶太社會,最早承擔教育職責的是猶太教會堂,這是猶太學校的前身,也是猶太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在“巴比倫之囚”以後,猶太教會堂內開始設立小學,對兒童進行律法方面的啟蒙教育,由神職人員充當教師。

除了猶太教會堂,還有其他形式的教育機構如律法學校、拉比學院等,這些教育機構為猶太人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為猶太人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教育的重視使猶太人成為了諸多領域的佼佼者,苦難深重的猶太民族也因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同猶太人相比,吉普賽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低。一方面,在長期的流浪生活中,吉普賽人內部沒有專門的教育機構及師資隊伍;而另一方面,由於吉普賽人長期過著流浪生活,吉普賽兒童隨家人流動,也不便於在當地學校接受長期教育。教育事業的落後導致吉普賽人的文化素養普遍較低,因而也就無法形成強烈的民族覺醒意識,這導致吉普賽人至今依舊在落後的狀態中過著安於現狀的日子。

同為流浪民族:猶太人建立以色列,吉普賽人卻永遠在流浪

回望歷史我們不禁要感嘆,猶太人與吉普賽人在往昔的境遇是何其的相似?而兩者在當下的命運又是何其的不同?歷史老人告訴我們,善固本、能鑄魂、育強民的民族必將成為這個世上的強者,而忘根本、失元神、養弱民的民族只能在屈辱與痛苦中苦苦掙扎,對於世上的列國諸邦來說,這是亙古不變的競爭規律,萬世不易的生存法門。

除了以上幾方面,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也是猶太人優於吉普賽人的一個重要方面。以色列國防軍是舉世聞名的“小國勁旅”,自1948年成立以來,以色列國防軍在歷次中東戰爭中,屢屢以小博大,以弱勝強,堪稱“中東小霸王”。這支軍隊在戰場上書寫了不朽的血色傳奇,創造了史詩般的戰爭神話,從而為以色列這個國家增添了數不盡的光榮與自豪。

豐富的戰場經驗、嚴格的軍事訓練和健全的國防體制讓以色列官兵具備了優良的軍事素質。以色列官兵意志頑強、作風凶悍、尚武善戰,不僅在中東地區堪稱翹楚,即便是放眼全世界,以色列官兵亦堪稱是非常優秀的軍人。

就說以色列的吉瓦提步兵旅吧,作為以色列國防軍的精銳部隊,這是以色列歷史最悠久的部隊之一,是1948年12月以色列首批組建的6個正規步兵旅之一(當時的正式番號是第2步兵旅),當時的指揮官是西蒙·阿維丹。

在以色列的獨立戰爭就已經立下赫赫戰功,後來在1956年的西奈戰役和1967年的六日戰爭,吉瓦提步兵旅與伊拉克和約旦聯軍作戰,一直打到約旦河的堤岸邊。這樣能征善戰的部隊就是“中東小霸王”以色列的武力保障與國家支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