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央行董事會成員: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將獨立於美元歐元

銀行 經濟 金融 美國 華夏時報 2017-06-07
韓國央行董事會成員: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將獨立於美元歐元

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記者 吳敏 北京報道

6月3日上午,2017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在京召開。韓國央行董事會成員II Houng Lee在會議上提出要重新定義流動性。他認為,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將更獨立於美元、歐元,不會受到美元、歐元需求的影響,可以推動亞洲內部相互的互聯互通。

他說道,當世界各國的貨幣當局,開始放棄貨幣總量政策,從而轉向以通脹目標來指導利率政策的時候。貨幣總量的政策就會大幅度減少,大家對於一些衡量指標的注重度就下降了。

也正是由於盯準通脹率這樣一個目標設定,讓央行要求整個經濟達到一定水平的通脹。如果實際的通脹水平低於目標水平,央行將不再考慮整個經濟當中有多少流動性或者信貸水平了。

過去20年至30年,流動性在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有大幅度的增長。在發達經濟體當中,流動性基本呈現擴張趨勢,同時在新興經濟體當中,流動性也呈迎頭趕上的態勢。

目前大部分國家的通脹水平都低於3%,而更為發達經濟體的通脹率一直是接近1%或者低於1%的。考慮到通脹率是如此之低,各國央行就忽略了信貸增長的事實。

他指出,當流動性的增長超過了一定的上限的時候,會對於整個經濟帶來一些預期之外的影響。

而美國貨幣政策迴歸常態化,對於全球流動性帶來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他指出,美國在危機之前,槓桿率非常高,而每一次出現大槓桿率的時候,都會出現去槓桿化,在進行去槓桿化的時候,總是會出現經濟增長的崩潰。

90年代末,美國第一次去槓桿時候。房地產的價值和資本存量還是比較均衡的,到危機前,巨增之後又上升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最後引發了流動性危機。高槓杆率導致了90年代末的危機,以及全球金融危機地產的泡沫破裂。

而現在美國的貨幣政策迴歸正常化。美國資本外流的佔比跟GDP的佔比趨於平緩。但是美國的資本佔到美國的流動性的佔比,還是持續上升的。這意味著金融危機之前,美國實際上是把很多的資本都推入到其他的國家。

他認為,“一帶一路”將提高全球的軟實力、硬實力以及人文聯繫。中國作為GDP以及生產方面的全球第二撒經濟體,必須要與世界建立這種互聯互通。

另外,由於美國貨幣政策的迴歸正常之後,大家就希望能夠使用人民幣作為國際的貨幣,特別是在亞洲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使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