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銀行 裝修 不完美媽媽 張青 襄陽天下烏鴉 2019-09-02
"
"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從村委會去一組的鄉村公路)


谷城縣黃峪鋪村五保戶張於壽老人住在一組,我們把車停在路邊一戶人家屋後的場地上,不好意思地驚走了原本在那裡臥著的幾隻白鵝和一隻黑狗。順著田間小路走不到兩百米,盡頭有一個單門獨棟的紅磚瓦房,就是他的家。午後四點多的村莊很安靜,一派懶洋洋。田裡的水稻已長到及膝高,晒的有些沒精打采。藍天上的白雲早變幻了不曉得多少種模樣,看我們也不再新鮮。

"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從村委會去一組的鄉村公路)


谷城縣黃峪鋪村五保戶張於壽老人住在一組,我們把車停在路邊一戶人家屋後的場地上,不好意思地驚走了原本在那裡臥著的幾隻白鵝和一隻黑狗。順著田間小路走不到兩百米,盡頭有一個單門獨棟的紅磚瓦房,就是他的家。午後四點多的村莊很安靜,一派懶洋洋。田裡的水稻已長到及膝高,晒的有些沒精打采。藍天上的白雲早變幻了不曉得多少種模樣,看我們也不再新鮮。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沿著鄉間小路去張於壽住處)


走近了,終於看到了自己想像中的扶貧村應該有的一個泥巴牆小屋。小屋緊貼張於壽住的房子,中間隔著20公分的樣子。90後大學生村官趙星介紹,這間老屋子就是張於壽原來的家,現在住的房子是從前鄰居的。鄰居老兩口去世後,張於壽出一萬塊錢,村裡出資三萬塊錢,把這座房屋從鄰居的子女手中買了過來,粉刷裝修後安排給了張於壽居住。旁邊的泥土屋也就廢棄了。

"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從村委會去一組的鄉村公路)


谷城縣黃峪鋪村五保戶張於壽老人住在一組,我們把車停在路邊一戶人家屋後的場地上,不好意思地驚走了原本在那裡臥著的幾隻白鵝和一隻黑狗。順著田間小路走不到兩百米,盡頭有一個單門獨棟的紅磚瓦房,就是他的家。午後四點多的村莊很安靜,一派懶洋洋。田裡的水稻已長到及膝高,晒的有些沒精打采。藍天上的白雲早變幻了不曉得多少種模樣,看我們也不再新鮮。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沿著鄉間小路去張於壽住處)


走近了,終於看到了自己想像中的扶貧村應該有的一個泥巴牆小屋。小屋緊貼張於壽住的房子,中間隔著20公分的樣子。90後大學生村官趙星介紹,這間老屋子就是張於壽原來的家,現在住的房子是從前鄰居的。鄰居老兩口去世後,張於壽出一萬塊錢,村裡出資三萬塊錢,把這座房屋從鄰居的子女手中買了過來,粉刷裝修後安排給了張於壽居住。旁邊的泥土屋也就廢棄了。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村支書趙星在菜園子裡找到正在刨地的張於壽)



到了門前,趙星喊了一聲,張於壽應了一聲,我們才發現他在門前的小菜園裡刨地鋤草。個頭兒很瘦小,推開用樹幹扎的扭扭歪歪的籬笆門走過來時,幾乎比柵欄高不了多少,腰背卻是挺直的,臉上帶著恬然笑意。趙星問他,正熱的天,不在家裡歇到,還在外面晒呢?他直說,沒事兒沒事兒,你們不也在外面晒。邊說邊開了門要大家都屋裡坐。

房子確是新裝修過的,外牆和內壁都很白。客廳不大,一個傳統的長條几,一張木方桌,都陳舊的和民俗博物館的物件一個成色。同行的競暉過去摸了摸條几,感嘆,好古老啊!隨即把方桌上的兩隻葫蘆瓢拿起一隻在手裡觀摩開了,稍大的一隻瓢身裂了個差不多十公分的口子,不知哪一年用針線密實地縫補上了。瓢下扣了一小袋新買的苞谷糝,超市的付款小標籤還貼在上面。競暉拿起一隻水瓶,晃了晃瓶殼,想起在淘寶上看到的仿舊老水瓶,徒有其表的這個樣子,要賣兩百多塊錢一個。

"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從村委會去一組的鄉村公路)


谷城縣黃峪鋪村五保戶張於壽老人住在一組,我們把車停在路邊一戶人家屋後的場地上,不好意思地驚走了原本在那裡臥著的幾隻白鵝和一隻黑狗。順著田間小路走不到兩百米,盡頭有一個單門獨棟的紅磚瓦房,就是他的家。午後四點多的村莊很安靜,一派懶洋洋。田裡的水稻已長到及膝高,晒的有些沒精打采。藍天上的白雲早變幻了不曉得多少種模樣,看我們也不再新鮮。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沿著鄉間小路去張於壽住處)


走近了,終於看到了自己想像中的扶貧村應該有的一個泥巴牆小屋。小屋緊貼張於壽住的房子,中間隔著20公分的樣子。90後大學生村官趙星介紹,這間老屋子就是張於壽原來的家,現在住的房子是從前鄰居的。鄰居老兩口去世後,張於壽出一萬塊錢,村裡出資三萬塊錢,把這座房屋從鄰居的子女手中買了過來,粉刷裝修後安排給了張於壽居住。旁邊的泥土屋也就廢棄了。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村支書趙星在菜園子裡找到正在刨地的張於壽)



到了門前,趙星喊了一聲,張於壽應了一聲,我們才發現他在門前的小菜園裡刨地鋤草。個頭兒很瘦小,推開用樹幹扎的扭扭歪歪的籬笆門走過來時,幾乎比柵欄高不了多少,腰背卻是挺直的,臉上帶著恬然笑意。趙星問他,正熱的天,不在家裡歇到,還在外面晒呢?他直說,沒事兒沒事兒,你們不也在外面晒。邊說邊開了門要大家都屋裡坐。

房子確是新裝修過的,外牆和內壁都很白。客廳不大,一個傳統的長條几,一張木方桌,都陳舊的和民俗博物館的物件一個成色。同行的競暉過去摸了摸條几,感嘆,好古老啊!隨即把方桌上的兩隻葫蘆瓢拿起一隻在手裡觀摩開了,稍大的一隻瓢身裂了個差不多十公分的口子,不知哪一年用針線密實地縫補上了。瓢下扣了一小袋新買的苞谷糝,超市的付款小標籤還貼在上面。競暉拿起一隻水瓶,晃了晃瓶殼,想起在淘寶上看到的仿舊老水瓶,徒有其表的這個樣子,要賣兩百多塊錢一個。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90後大學生村官趙星和張於壽)


房屋上面有閣樓,與客廳相連的一間屋子是廚房,老柴火灶,灶旁一口大水缸,水龍頭就接在水缸上面,很便利。廚房的一角,搭了個雞舍,牆壁角上留了一個20公分見方的小洞口,是小動物們出入的大門。詫異地問,那老鼠不是也跑進來了!老人一撓頭說,我有貓啊。正說著,一隻四腳白的黃狸花貓就從洞口進來了,腳蹄子被屋子的暗光襯的雪白,乾淨地像是畫上畫的。

廚房的小桌子上扣了兩個菜,地上放了一壺剛打的十斤裝散酒,一天小二兩,能喝上兩三個月。看到米飯有糊鍋巴,我們建議老人買個電飯鍋用,老人摸摸他的大黑鍋沿兒,笑說那鍋做的飯不好吃,還是這個鍋好。

除了四把木椅,我們在老人家裡看過的其它陳設都十分有年代感。四把簇新的木椅子,清漆上的黃亮亮。張於壽高興地搬過來喊我們坐呀坐呀。又講起這幾把椅子是他今年在村裡給人幹活兒,碰到個賣椅子的,要80塊錢一把,他買了四把,算75一把,花了三百塊錢,人家還給他送到家裡來的呢。

"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從村委會去一組的鄉村公路)


谷城縣黃峪鋪村五保戶張於壽老人住在一組,我們把車停在路邊一戶人家屋後的場地上,不好意思地驚走了原本在那裡臥著的幾隻白鵝和一隻黑狗。順著田間小路走不到兩百米,盡頭有一個單門獨棟的紅磚瓦房,就是他的家。午後四點多的村莊很安靜,一派懶洋洋。田裡的水稻已長到及膝高,晒的有些沒精打采。藍天上的白雲早變幻了不曉得多少種模樣,看我們也不再新鮮。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沿著鄉間小路去張於壽住處)


走近了,終於看到了自己想像中的扶貧村應該有的一個泥巴牆小屋。小屋緊貼張於壽住的房子,中間隔著20公分的樣子。90後大學生村官趙星介紹,這間老屋子就是張於壽原來的家,現在住的房子是從前鄰居的。鄰居老兩口去世後,張於壽出一萬塊錢,村裡出資三萬塊錢,把這座房屋從鄰居的子女手中買了過來,粉刷裝修後安排給了張於壽居住。旁邊的泥土屋也就廢棄了。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村支書趙星在菜園子裡找到正在刨地的張於壽)



到了門前,趙星喊了一聲,張於壽應了一聲,我們才發現他在門前的小菜園裡刨地鋤草。個頭兒很瘦小,推開用樹幹扎的扭扭歪歪的籬笆門走過來時,幾乎比柵欄高不了多少,腰背卻是挺直的,臉上帶著恬然笑意。趙星問他,正熱的天,不在家裡歇到,還在外面晒呢?他直說,沒事兒沒事兒,你們不也在外面晒。邊說邊開了門要大家都屋裡坐。

房子確是新裝修過的,外牆和內壁都很白。客廳不大,一個傳統的長條几,一張木方桌,都陳舊的和民俗博物館的物件一個成色。同行的競暉過去摸了摸條几,感嘆,好古老啊!隨即把方桌上的兩隻葫蘆瓢拿起一隻在手裡觀摩開了,稍大的一隻瓢身裂了個差不多十公分的口子,不知哪一年用針線密實地縫補上了。瓢下扣了一小袋新買的苞谷糝,超市的付款小標籤還貼在上面。競暉拿起一隻水瓶,晃了晃瓶殼,想起在淘寶上看到的仿舊老水瓶,徒有其表的這個樣子,要賣兩百多塊錢一個。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90後大學生村官趙星和張於壽)


房屋上面有閣樓,與客廳相連的一間屋子是廚房,老柴火灶,灶旁一口大水缸,水龍頭就接在水缸上面,很便利。廚房的一角,搭了個雞舍,牆壁角上留了一個20公分見方的小洞口,是小動物們出入的大門。詫異地問,那老鼠不是也跑進來了!老人一撓頭說,我有貓啊。正說著,一隻四腳白的黃狸花貓就從洞口進來了,腳蹄子被屋子的暗光襯的雪白,乾淨地像是畫上畫的。

廚房的小桌子上扣了兩個菜,地上放了一壺剛打的十斤裝散酒,一天小二兩,能喝上兩三個月。看到米飯有糊鍋巴,我們建議老人買個電飯鍋用,老人摸摸他的大黑鍋沿兒,笑說那鍋做的飯不好吃,還是這個鍋好。

除了四把木椅,我們在老人家裡看過的其它陳設都十分有年代感。四把簇新的木椅子,清漆上的黃亮亮。張於壽高興地搬過來喊我們坐呀坐呀。又講起這幾把椅子是他今年在村裡給人幹活兒,碰到個賣椅子的,要80塊錢一把,他買了四把,算75一把,花了三百塊錢,人家還給他送到家裡來的呢。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黃峪鋪鄉村小景)


走的時候,趙星一再交待老人,星期一早晨帶上小照片到村委會去完成今年的五保信息資料登記。張於壽問,你在嗎?趙星迴答他,在,在。

路上,趙星又一次向我們感嘆,這個五保老人是他在村裡很佩服的一個人,七十多歲了,每月有八百多五保費,都放在存摺上,不取了用,天天還是到處幹活兒,給人打短工掙錢,太特別了。

和老人聊天中,我們瞭解到,張於壽今年73歲,沒有成過家,獨居,確認為五保供養戶當初,救助金一年800元。隨著國家五保政策標準的提高,近些年每月可以領到815元的生活補助。他的五保生活補助卻極少取用,日常生活開銷非常少。從63歲享受五保待遇,十年來,他從未中斷勞動,修整自己的小菜園,苞谷地,在村裡四處給村民打零工,十塊錢二十塊錢都掙。當人們知道他幾乎不花用政府的補助時,問他那些錢放到銀行將來怎麼辦?他說,那是黨和政府給的錢,我乾的動活兒,花不了了,都還再還給政府。

"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從村委會去一組的鄉村公路)


谷城縣黃峪鋪村五保戶張於壽老人住在一組,我們把車停在路邊一戶人家屋後的場地上,不好意思地驚走了原本在那裡臥著的幾隻白鵝和一隻黑狗。順著田間小路走不到兩百米,盡頭有一個單門獨棟的紅磚瓦房,就是他的家。午後四點多的村莊很安靜,一派懶洋洋。田裡的水稻已長到及膝高,晒的有些沒精打采。藍天上的白雲早變幻了不曉得多少種模樣,看我們也不再新鮮。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沿著鄉間小路去張於壽住處)


走近了,終於看到了自己想像中的扶貧村應該有的一個泥巴牆小屋。小屋緊貼張於壽住的房子,中間隔著20公分的樣子。90後大學生村官趙星介紹,這間老屋子就是張於壽原來的家,現在住的房子是從前鄰居的。鄰居老兩口去世後,張於壽出一萬塊錢,村裡出資三萬塊錢,把這座房屋從鄰居的子女手中買了過來,粉刷裝修後安排給了張於壽居住。旁邊的泥土屋也就廢棄了。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村支書趙星在菜園子裡找到正在刨地的張於壽)



到了門前,趙星喊了一聲,張於壽應了一聲,我們才發現他在門前的小菜園裡刨地鋤草。個頭兒很瘦小,推開用樹幹扎的扭扭歪歪的籬笆門走過來時,幾乎比柵欄高不了多少,腰背卻是挺直的,臉上帶著恬然笑意。趙星問他,正熱的天,不在家裡歇到,還在外面晒呢?他直說,沒事兒沒事兒,你們不也在外面晒。邊說邊開了門要大家都屋裡坐。

房子確是新裝修過的,外牆和內壁都很白。客廳不大,一個傳統的長條几,一張木方桌,都陳舊的和民俗博物館的物件一個成色。同行的競暉過去摸了摸條几,感嘆,好古老啊!隨即把方桌上的兩隻葫蘆瓢拿起一隻在手裡觀摩開了,稍大的一隻瓢身裂了個差不多十公分的口子,不知哪一年用針線密實地縫補上了。瓢下扣了一小袋新買的苞谷糝,超市的付款小標籤還貼在上面。競暉拿起一隻水瓶,晃了晃瓶殼,想起在淘寶上看到的仿舊老水瓶,徒有其表的這個樣子,要賣兩百多塊錢一個。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90後大學生村官趙星和張於壽)


房屋上面有閣樓,與客廳相連的一間屋子是廚房,老柴火灶,灶旁一口大水缸,水龍頭就接在水缸上面,很便利。廚房的一角,搭了個雞舍,牆壁角上留了一個20公分見方的小洞口,是小動物們出入的大門。詫異地問,那老鼠不是也跑進來了!老人一撓頭說,我有貓啊。正說著,一隻四腳白的黃狸花貓就從洞口進來了,腳蹄子被屋子的暗光襯的雪白,乾淨地像是畫上畫的。

廚房的小桌子上扣了兩個菜,地上放了一壺剛打的十斤裝散酒,一天小二兩,能喝上兩三個月。看到米飯有糊鍋巴,我們建議老人買個電飯鍋用,老人摸摸他的大黑鍋沿兒,笑說那鍋做的飯不好吃,還是這個鍋好。

除了四把木椅,我們在老人家裡看過的其它陳設都十分有年代感。四把簇新的木椅子,清漆上的黃亮亮。張於壽高興地搬過來喊我們坐呀坐呀。又講起這幾把椅子是他今年在村裡給人幹活兒,碰到個賣椅子的,要80塊錢一把,他買了四把,算75一把,花了三百塊錢,人家還給他送到家裡來的呢。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黃峪鋪鄉村小景)


走的時候,趙星一再交待老人,星期一早晨帶上小照片到村委會去完成今年的五保信息資料登記。張於壽問,你在嗎?趙星迴答他,在,在。

路上,趙星又一次向我們感嘆,這個五保老人是他在村裡很佩服的一個人,七十多歲了,每月有八百多五保費,都放在存摺上,不取了用,天天還是到處幹活兒,給人打短工掙錢,太特別了。

和老人聊天中,我們瞭解到,張於壽今年73歲,沒有成過家,獨居,確認為五保供養戶當初,救助金一年800元。隨著國家五保政策標準的提高,近些年每月可以領到815元的生活補助。他的五保生活補助卻極少取用,日常生活開銷非常少。從63歲享受五保待遇,十年來,他從未中斷勞動,修整自己的小菜園,苞谷地,在村裡四處給村民打零工,十塊錢二十塊錢都掙。當人們知道他幾乎不花用政府的補助時,問他那些錢放到銀行將來怎麼辦?他說,那是黨和政府給的錢,我乾的動活兒,花不了了,都還再還給政府。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黃峪鋪鄉村小景)


我們在路上聽到有的村民說老人腦筋有問題。在常人的眼裡,白給的錢不花,七十多了還要天天干活兒掙錢養活自己,腦子肯定是壞了。從張於壽家裡出來,競暉氣憤地說,誰說他腦筋不好,清涼地很!我們問他,為什麼有錢用還要辛苦做活兒時,老人的回答簡短利落,自己幹活掙錢才寬展嘛。

往回走的路上,傍晚五點多的太陽減了不少威力,溫熱地照在我們身上。腦中不停閃回剛剛見到的五保老人,我們的心靈都受到了一次震盪。不僅僅是對他關於人活著要吃飯就要幹活的生活原則和理念的高度認同,更為他溫厚善良,儉樸自適的人生態度所敬服。

"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從村委會去一組的鄉村公路)


谷城縣黃峪鋪村五保戶張於壽老人住在一組,我們把車停在路邊一戶人家屋後的場地上,不好意思地驚走了原本在那裡臥著的幾隻白鵝和一隻黑狗。順著田間小路走不到兩百米,盡頭有一個單門獨棟的紅磚瓦房,就是他的家。午後四點多的村莊很安靜,一派懶洋洋。田裡的水稻已長到及膝高,晒的有些沒精打采。藍天上的白雲早變幻了不曉得多少種模樣,看我們也不再新鮮。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沿著鄉間小路去張於壽住處)


走近了,終於看到了自己想像中的扶貧村應該有的一個泥巴牆小屋。小屋緊貼張於壽住的房子,中間隔著20公分的樣子。90後大學生村官趙星介紹,這間老屋子就是張於壽原來的家,現在住的房子是從前鄰居的。鄰居老兩口去世後,張於壽出一萬塊錢,村裡出資三萬塊錢,把這座房屋從鄰居的子女手中買了過來,粉刷裝修後安排給了張於壽居住。旁邊的泥土屋也就廢棄了。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村支書趙星在菜園子裡找到正在刨地的張於壽)



到了門前,趙星喊了一聲,張於壽應了一聲,我們才發現他在門前的小菜園裡刨地鋤草。個頭兒很瘦小,推開用樹幹扎的扭扭歪歪的籬笆門走過來時,幾乎比柵欄高不了多少,腰背卻是挺直的,臉上帶著恬然笑意。趙星問他,正熱的天,不在家裡歇到,還在外面晒呢?他直說,沒事兒沒事兒,你們不也在外面晒。邊說邊開了門要大家都屋裡坐。

房子確是新裝修過的,外牆和內壁都很白。客廳不大,一個傳統的長條几,一張木方桌,都陳舊的和民俗博物館的物件一個成色。同行的競暉過去摸了摸條几,感嘆,好古老啊!隨即把方桌上的兩隻葫蘆瓢拿起一隻在手裡觀摩開了,稍大的一隻瓢身裂了個差不多十公分的口子,不知哪一年用針線密實地縫補上了。瓢下扣了一小袋新買的苞谷糝,超市的付款小標籤還貼在上面。競暉拿起一隻水瓶,晃了晃瓶殼,想起在淘寶上看到的仿舊老水瓶,徒有其表的這個樣子,要賣兩百多塊錢一個。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90後大學生村官趙星和張於壽)


房屋上面有閣樓,與客廳相連的一間屋子是廚房,老柴火灶,灶旁一口大水缸,水龍頭就接在水缸上面,很便利。廚房的一角,搭了個雞舍,牆壁角上留了一個20公分見方的小洞口,是小動物們出入的大門。詫異地問,那老鼠不是也跑進來了!老人一撓頭說,我有貓啊。正說著,一隻四腳白的黃狸花貓就從洞口進來了,腳蹄子被屋子的暗光襯的雪白,乾淨地像是畫上畫的。

廚房的小桌子上扣了兩個菜,地上放了一壺剛打的十斤裝散酒,一天小二兩,能喝上兩三個月。看到米飯有糊鍋巴,我們建議老人買個電飯鍋用,老人摸摸他的大黑鍋沿兒,笑說那鍋做的飯不好吃,還是這個鍋好。

除了四把木椅,我們在老人家裡看過的其它陳設都十分有年代感。四把簇新的木椅子,清漆上的黃亮亮。張於壽高興地搬過來喊我們坐呀坐呀。又講起這幾把椅子是他今年在村裡給人幹活兒,碰到個賣椅子的,要80塊錢一把,他買了四把,算75一把,花了三百塊錢,人家還給他送到家裡來的呢。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黃峪鋪鄉村小景)


走的時候,趙星一再交待老人,星期一早晨帶上小照片到村委會去完成今年的五保信息資料登記。張於壽問,你在嗎?趙星迴答他,在,在。

路上,趙星又一次向我們感嘆,這個五保老人是他在村裡很佩服的一個人,七十多歲了,每月有八百多五保費,都放在存摺上,不取了用,天天還是到處幹活兒,給人打短工掙錢,太特別了。

和老人聊天中,我們瞭解到,張於壽今年73歲,沒有成過家,獨居,確認為五保供養戶當初,救助金一年800元。隨著國家五保政策標準的提高,近些年每月可以領到815元的生活補助。他的五保生活補助卻極少取用,日常生活開銷非常少。從63歲享受五保待遇,十年來,他從未中斷勞動,修整自己的小菜園,苞谷地,在村裡四處給村民打零工,十塊錢二十塊錢都掙。當人們知道他幾乎不花用政府的補助時,問他那些錢放到銀行將來怎麼辦?他說,那是黨和政府給的錢,我乾的動活兒,花不了了,都還再還給政府。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黃峪鋪鄉村小景)


我們在路上聽到有的村民說老人腦筋有問題。在常人的眼裡,白給的錢不花,七十多了還要天天干活兒掙錢養活自己,腦子肯定是壞了。從張於壽家裡出來,競暉氣憤地說,誰說他腦筋不好,清涼地很!我們問他,為什麼有錢用還要辛苦做活兒時,老人的回答簡短利落,自己幹活掙錢才寬展嘛。

往回走的路上,傍晚五點多的太陽減了不少威力,溫熱地照在我們身上。腦中不停閃回剛剛見到的五保老人,我們的心靈都受到了一次震盪。不僅僅是對他關於人活著要吃飯就要幹活的生活原則和理念的高度認同,更為他溫厚善良,儉樸自適的人生態度所敬服。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本文的文字作者和競暉,背景為張於壽住房)


一歲多母親病逝,幼年父親外出務工,與同父異母的哥哥相依為命長大。為了生存,哥哥把他送到五山鎮的老家尋親,又被親戚冷落。當年營養不良,身體瘦弱的他,十八歲看上去只有十二、三歲的身量,開始在生產隊做工養活自己。三十歲時,老父親落實政策回來,他還沒有成家,父子相伴幾年後,79歲的父親辭世。從此,張於壽孤身一人生活,至今四十多年過去,已過古稀之年的他,從我們看到的第一眼,臉上始終掛著平和溫善的笑容。侄子們找他借錢成百成千的不還,鄰里找他借錢還的時候夾上七張假錢,這些事,聊起來,老人沒有一絲怨忿,像天空上的雲一樣淡遠,像稻田裡水一樣安靜。走過了許多磨難,如今,他一直在微笑。

"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從村委會去一組的鄉村公路)


谷城縣黃峪鋪村五保戶張於壽老人住在一組,我們把車停在路邊一戶人家屋後的場地上,不好意思地驚走了原本在那裡臥著的幾隻白鵝和一隻黑狗。順著田間小路走不到兩百米,盡頭有一個單門獨棟的紅磚瓦房,就是他的家。午後四點多的村莊很安靜,一派懶洋洋。田裡的水稻已長到及膝高,晒的有些沒精打采。藍天上的白雲早變幻了不曉得多少種模樣,看我們也不再新鮮。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沿著鄉間小路去張於壽住處)


走近了,終於看到了自己想像中的扶貧村應該有的一個泥巴牆小屋。小屋緊貼張於壽住的房子,中間隔著20公分的樣子。90後大學生村官趙星介紹,這間老屋子就是張於壽原來的家,現在住的房子是從前鄰居的。鄰居老兩口去世後,張於壽出一萬塊錢,村裡出資三萬塊錢,把這座房屋從鄰居的子女手中買了過來,粉刷裝修後安排給了張於壽居住。旁邊的泥土屋也就廢棄了。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村支書趙星在菜園子裡找到正在刨地的張於壽)



到了門前,趙星喊了一聲,張於壽應了一聲,我們才發現他在門前的小菜園裡刨地鋤草。個頭兒很瘦小,推開用樹幹扎的扭扭歪歪的籬笆門走過來時,幾乎比柵欄高不了多少,腰背卻是挺直的,臉上帶著恬然笑意。趙星問他,正熱的天,不在家裡歇到,還在外面晒呢?他直說,沒事兒沒事兒,你們不也在外面晒。邊說邊開了門要大家都屋裡坐。

房子確是新裝修過的,外牆和內壁都很白。客廳不大,一個傳統的長條几,一張木方桌,都陳舊的和民俗博物館的物件一個成色。同行的競暉過去摸了摸條几,感嘆,好古老啊!隨即把方桌上的兩隻葫蘆瓢拿起一隻在手裡觀摩開了,稍大的一隻瓢身裂了個差不多十公分的口子,不知哪一年用針線密實地縫補上了。瓢下扣了一小袋新買的苞谷糝,超市的付款小標籤還貼在上面。競暉拿起一隻水瓶,晃了晃瓶殼,想起在淘寶上看到的仿舊老水瓶,徒有其表的這個樣子,要賣兩百多塊錢一個。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90後大學生村官趙星和張於壽)


房屋上面有閣樓,與客廳相連的一間屋子是廚房,老柴火灶,灶旁一口大水缸,水龍頭就接在水缸上面,很便利。廚房的一角,搭了個雞舍,牆壁角上留了一個20公分見方的小洞口,是小動物們出入的大門。詫異地問,那老鼠不是也跑進來了!老人一撓頭說,我有貓啊。正說著,一隻四腳白的黃狸花貓就從洞口進來了,腳蹄子被屋子的暗光襯的雪白,乾淨地像是畫上畫的。

廚房的小桌子上扣了兩個菜,地上放了一壺剛打的十斤裝散酒,一天小二兩,能喝上兩三個月。看到米飯有糊鍋巴,我們建議老人買個電飯鍋用,老人摸摸他的大黑鍋沿兒,笑說那鍋做的飯不好吃,還是這個鍋好。

除了四把木椅,我們在老人家裡看過的其它陳設都十分有年代感。四把簇新的木椅子,清漆上的黃亮亮。張於壽高興地搬過來喊我們坐呀坐呀。又講起這幾把椅子是他今年在村裡給人幹活兒,碰到個賣椅子的,要80塊錢一把,他買了四把,算75一把,花了三百塊錢,人家還給他送到家裡來的呢。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黃峪鋪鄉村小景)


走的時候,趙星一再交待老人,星期一早晨帶上小照片到村委會去完成今年的五保信息資料登記。張於壽問,你在嗎?趙星迴答他,在,在。

路上,趙星又一次向我們感嘆,這個五保老人是他在村裡很佩服的一個人,七十多歲了,每月有八百多五保費,都放在存摺上,不取了用,天天還是到處幹活兒,給人打短工掙錢,太特別了。

和老人聊天中,我們瞭解到,張於壽今年73歲,沒有成過家,獨居,確認為五保供養戶當初,救助金一年800元。隨著國家五保政策標準的提高,近些年每月可以領到815元的生活補助。他的五保生活補助卻極少取用,日常生活開銷非常少。從63歲享受五保待遇,十年來,他從未中斷勞動,修整自己的小菜園,苞谷地,在村裡四處給村民打零工,十塊錢二十塊錢都掙。當人們知道他幾乎不花用政府的補助時,問他那些錢放到銀行將來怎麼辦?他說,那是黨和政府給的錢,我乾的動活兒,花不了了,都還再還給政府。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黃峪鋪鄉村小景)


我們在路上聽到有的村民說老人腦筋有問題。在常人的眼裡,白給的錢不花,七十多了還要天天干活兒掙錢養活自己,腦子肯定是壞了。從張於壽家裡出來,競暉氣憤地說,誰說他腦筋不好,清涼地很!我們問他,為什麼有錢用還要辛苦做活兒時,老人的回答簡短利落,自己幹活掙錢才寬展嘛。

往回走的路上,傍晚五點多的太陽減了不少威力,溫熱地照在我們身上。腦中不停閃回剛剛見到的五保老人,我們的心靈都受到了一次震盪。不僅僅是對他關於人活著要吃飯就要幹活的生活原則和理念的高度認同,更為他溫厚善良,儉樸自適的人生態度所敬服。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本文的文字作者和競暉,背景為張於壽住房)


一歲多母親病逝,幼年父親外出務工,與同父異母的哥哥相依為命長大。為了生存,哥哥把他送到五山鎮的老家尋親,又被親戚冷落。當年營養不良,身體瘦弱的他,十八歲看上去只有十二、三歲的身量,開始在生產隊做工養活自己。三十歲時,老父親落實政策回來,他還沒有成家,父子相伴幾年後,79歲的父親辭世。從此,張於壽孤身一人生活,至今四十多年過去,已過古稀之年的他,從我們看到的第一眼,臉上始終掛著平和溫善的笑容。侄子們找他借錢成百成千的不還,鄰里找他借錢還的時候夾上七張假錢,這些事,聊起來,老人沒有一絲怨忿,像天空上的雲一樣淡遠,像稻田裡水一樣安靜。走過了許多磨難,如今,他一直在微笑。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清晨,勞作的村民)


當我們摸著簇新的木椅,讚歎真的是很漂亮時,老人臉上的笑意如水面的漣漪又漾開了一圈。他一年水費花銷100元,電費花銷100元,卻捨得從微薄的打零工收入裡拿出三百塊錢買四把木椅給客人坐。他的人生際遇坎坷不平,他的善良被人辜負和欺騙過。他沒有家人,獨居在鄉間,卻沒有選擇離群索居。他平靜地生活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四把木椅,是他對這個世界的全部信任、熱情和希望。

"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從村委會去一組的鄉村公路)


谷城縣黃峪鋪村五保戶張於壽老人住在一組,我們把車停在路邊一戶人家屋後的場地上,不好意思地驚走了原本在那裡臥著的幾隻白鵝和一隻黑狗。順著田間小路走不到兩百米,盡頭有一個單門獨棟的紅磚瓦房,就是他的家。午後四點多的村莊很安靜,一派懶洋洋。田裡的水稻已長到及膝高,晒的有些沒精打采。藍天上的白雲早變幻了不曉得多少種模樣,看我們也不再新鮮。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沿著鄉間小路去張於壽住處)


走近了,終於看到了自己想像中的扶貧村應該有的一個泥巴牆小屋。小屋緊貼張於壽住的房子,中間隔著20公分的樣子。90後大學生村官趙星介紹,這間老屋子就是張於壽原來的家,現在住的房子是從前鄰居的。鄰居老兩口去世後,張於壽出一萬塊錢,村裡出資三萬塊錢,把這座房屋從鄰居的子女手中買了過來,粉刷裝修後安排給了張於壽居住。旁邊的泥土屋也就廢棄了。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村支書趙星在菜園子裡找到正在刨地的張於壽)



到了門前,趙星喊了一聲,張於壽應了一聲,我們才發現他在門前的小菜園裡刨地鋤草。個頭兒很瘦小,推開用樹幹扎的扭扭歪歪的籬笆門走過來時,幾乎比柵欄高不了多少,腰背卻是挺直的,臉上帶著恬然笑意。趙星問他,正熱的天,不在家裡歇到,還在外面晒呢?他直說,沒事兒沒事兒,你們不也在外面晒。邊說邊開了門要大家都屋裡坐。

房子確是新裝修過的,外牆和內壁都很白。客廳不大,一個傳統的長條几,一張木方桌,都陳舊的和民俗博物館的物件一個成色。同行的競暉過去摸了摸條几,感嘆,好古老啊!隨即把方桌上的兩隻葫蘆瓢拿起一隻在手裡觀摩開了,稍大的一隻瓢身裂了個差不多十公分的口子,不知哪一年用針線密實地縫補上了。瓢下扣了一小袋新買的苞谷糝,超市的付款小標籤還貼在上面。競暉拿起一隻水瓶,晃了晃瓶殼,想起在淘寶上看到的仿舊老水瓶,徒有其表的這個樣子,要賣兩百多塊錢一個。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90後大學生村官趙星和張於壽)


房屋上面有閣樓,與客廳相連的一間屋子是廚房,老柴火灶,灶旁一口大水缸,水龍頭就接在水缸上面,很便利。廚房的一角,搭了個雞舍,牆壁角上留了一個20公分見方的小洞口,是小動物們出入的大門。詫異地問,那老鼠不是也跑進來了!老人一撓頭說,我有貓啊。正說著,一隻四腳白的黃狸花貓就從洞口進來了,腳蹄子被屋子的暗光襯的雪白,乾淨地像是畫上畫的。

廚房的小桌子上扣了兩個菜,地上放了一壺剛打的十斤裝散酒,一天小二兩,能喝上兩三個月。看到米飯有糊鍋巴,我們建議老人買個電飯鍋用,老人摸摸他的大黑鍋沿兒,笑說那鍋做的飯不好吃,還是這個鍋好。

除了四把木椅,我們在老人家裡看過的其它陳設都十分有年代感。四把簇新的木椅子,清漆上的黃亮亮。張於壽高興地搬過來喊我們坐呀坐呀。又講起這幾把椅子是他今年在村裡給人幹活兒,碰到個賣椅子的,要80塊錢一把,他買了四把,算75一把,花了三百塊錢,人家還給他送到家裡來的呢。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黃峪鋪鄉村小景)


走的時候,趙星一再交待老人,星期一早晨帶上小照片到村委會去完成今年的五保信息資料登記。張於壽問,你在嗎?趙星迴答他,在,在。

路上,趙星又一次向我們感嘆,這個五保老人是他在村裡很佩服的一個人,七十多歲了,每月有八百多五保費,都放在存摺上,不取了用,天天還是到處幹活兒,給人打短工掙錢,太特別了。

和老人聊天中,我們瞭解到,張於壽今年73歲,沒有成過家,獨居,確認為五保供養戶當初,救助金一年800元。隨著國家五保政策標準的提高,近些年每月可以領到815元的生活補助。他的五保生活補助卻極少取用,日常生活開銷非常少。從63歲享受五保待遇,十年來,他從未中斷勞動,修整自己的小菜園,苞谷地,在村裡四處給村民打零工,十塊錢二十塊錢都掙。當人們知道他幾乎不花用政府的補助時,問他那些錢放到銀行將來怎麼辦?他說,那是黨和政府給的錢,我乾的動活兒,花不了了,都還再還給政府。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黃峪鋪鄉村小景)


我們在路上聽到有的村民說老人腦筋有問題。在常人的眼裡,白給的錢不花,七十多了還要天天干活兒掙錢養活自己,腦子肯定是壞了。從張於壽家裡出來,競暉氣憤地說,誰說他腦筋不好,清涼地很!我們問他,為什麼有錢用還要辛苦做活兒時,老人的回答簡短利落,自己幹活掙錢才寬展嘛。

往回走的路上,傍晚五點多的太陽減了不少威力,溫熱地照在我們身上。腦中不停閃回剛剛見到的五保老人,我們的心靈都受到了一次震盪。不僅僅是對他關於人活著要吃飯就要幹活的生活原則和理念的高度認同,更為他溫厚善良,儉樸自適的人生態度所敬服。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本文的文字作者和競暉,背景為張於壽住房)


一歲多母親病逝,幼年父親外出務工,與同父異母的哥哥相依為命長大。為了生存,哥哥把他送到五山鎮的老家尋親,又被親戚冷落。當年營養不良,身體瘦弱的他,十八歲看上去只有十二、三歲的身量,開始在生產隊做工養活自己。三十歲時,老父親落實政策回來,他還沒有成家,父子相伴幾年後,79歲的父親辭世。從此,張於壽孤身一人生活,至今四十多年過去,已過古稀之年的他,從我們看到的第一眼,臉上始終掛著平和溫善的笑容。侄子們找他借錢成百成千的不還,鄰里找他借錢還的時候夾上七張假錢,這些事,聊起來,老人沒有一絲怨忿,像天空上的雲一樣淡遠,像稻田裡水一樣安靜。走過了許多磨難,如今,他一直在微笑。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清晨,勞作的村民)


當我們摸著簇新的木椅,讚歎真的是很漂亮時,老人臉上的笑意如水面的漣漪又漾開了一圈。他一年水費花銷100元,電費花銷100元,卻捨得從微薄的打零工收入裡拿出三百塊錢買四把木椅給客人坐。他的人生際遇坎坷不平,他的善良被人辜負和欺騙過。他沒有家人,獨居在鄉間,卻沒有選擇離群索居。他平靜地生活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四把木椅,是他對這個世界的全部信任、熱情和希望。

五保戶張於壽,種地打零工掙錢,補貼存銀行,花不了了要還給政府

(黃峪鋪村貌)


千百年來,四面八方的信眾不遠千里萬里朝聖武當,求神問道,問名,問利,問平安,問健康,卻不知,問自己的心,就是最近的神道。我想祖師爺若是開了金口,必定也是這麼說。古神路上勤勞善良的黃峪鋪人,比我們更早明白了這個道理。因為,他們說,苦菜不苦!

作者: 黃曉鴻 李念 周政


從2018年10月開始,襄陽網友自費發起為期一年的"襄村振興"主題紀實採風,用文字和鏡頭,以民間的視角記錄扶貧攻堅戰以來,襄陽農村少為認知的時代變遷細節。目前採風已歷時半年多,走訪貧困村50餘個,參與網友300餘人次。採風仍在繼續進行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