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到年關,銀行就開啟存款大戰?存款真的那麼重要嗎?'

"

在現代信用貨幣體系下,銀行是在以憑空記賬的方式放貸款(以及開展其他相關資產業務),這不僅不會動用負債端的客戶存款資金,而且不會在資產端去拿準備金存款或庫存現金作為貸款資金來使用。

甚至從基本原理上講,銀行即使沒有一分錢的存款,照樣可以放貸款。在貸款創造出存款後,只要該銀行有其他資金來源(比如央行再貸款、發行債券、股東投入、同業拆借等),為資產端提供準備金存款或庫存現金,能滿足法定準備金等監管要求或跨行資金清算需求即可。

不料,上述觀點(其實也是客觀事實),卻引起了朋友們的質疑。他們普遍提出一個問題:既然如此,那各家銀行為啥還那麼重視拉存款?

很好的問題!的確需要予以說明。

因為現實工作、生活中,無論你是在單位,還是作為個人客戶,如果碰到銀行業務人員,他們可能會希望你過來開戶、存款,或者把你存在其他銀行的存款轉存到這邊來。

要知道,銀行是需要為客戶存款支付利息的,屬於“付錢的買賣”。銀行既然可以憑空記賬發放貸款(以及開展其他資產業務),那就別要存款了唄,豈不是更好?實踐當中銀行業的“拉存款大戰”該怎麼解釋呢?

不妨一步一步來講。首先問,銀行裡的客戶存款是怎麼來的?直觀上看,是各類單位和個人客戶存到銀行來的。那請問,在他們存到銀行之前,這些錢又是哪裡來的?回答可能是來自下游客戶支付的貨款,也可能是從單位領的工資。繼續追問,這些貨款、工資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如果一追到底,我們就會發現,在當今社會,每一分錢的現金和存款貨幣,其實都是來源於銀行體系,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由央行的相關資產業務和商業銀行的相關資產業務所帶來的。

其中,現金貨幣由央行壟斷髮行,存款貨幣由商業銀行創造。央行通過與商業銀行開展相關業務(如再貸款、公開市場操作等),供應基礎貨幣,其中就包括了投放給商業銀行形成的庫存現金。進而,商業銀行通過與各類單位和個人開展相關業務(如貸款、購債、購匯等),創造存款貨幣;各類單位和個人可以將獲得的存款留在銀行賬戶上,也可以從銀行賬戶提取現金。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現代信用貨幣供應過程。如果流程反過來,就是貨幣回籠或減少。

說完了存款的來源,接著說存款的用途。我們知道,商業銀行發放多少貸款,就必然會創造出等額的客戶存款。假設現實中只有一家商業銀行,且客戶不提現,則貸款創造的全部存款,一分不少地都會記錄在該銀行的負債端。從賬務處理上看,資產端的客戶貸款和負債端的客戶存款,兩側自動保持平衡。但是,這會派生出三個問題:

第一,既然銀行的客戶存款增加了,央行要求的法定存款準備金怎麼辦?拿什麼錢來繳?

第二,客戶要是提現怎麼辦?

第三,現實中商業銀行遠遠不止一家,要是客戶因為相關交易的需要,或者因為關係沒處好,客戶要將存款轉到其他銀行去,怎麼辦?

三個問題不盡相同,但都涉及一個共同事項,即該銀行必須在資產端保有一定量的準備金存款或庫存現金,以滿足因為存款增加而繳納法定存款準備金、客戶提現、客戶跨行轉賬資金清算的需要。

這銀行資產端“一定量的準備金存款或庫存現金”哪裡來?立足於實踐,從負債端和權益端看,可以有多種來源:一是去與央行交易,比如申請再貸款、逆回購交易、出售所持債券或外匯等,業界開玩笑叫“央媽餵奶”。二是去拉存款,包括吸收公眾的現金存入、從其他銀行那裡把客戶存款爭搶過來、營銷相關政府部門等待國庫資金下撥等等。三是發行債券、股票募集資金。四是從同業借款。當然,如果立足於資產端,也可以是出售其他相關資產來獲得資金。

就負債端或權益端的資金來源來說,按照複式記賬,一方面會在銀行的負債端或權益端記入相關科目,另一方面會在資產端記錄為準備金存款或庫存現金。也就是說,包括存款在內,銀行負債端和權益端的各類資金來源,會直接貢獻於資產端的準備金存款或庫存現金。有了準備金存款或庫存現金,銀行憑空記賬開展相關資產業務的能力就有保障了,因為繳納法定準備金、滿足客戶提現、完成跨行清算有了資金保障。

歸結起來一句話,銀行為什麼那麼重視存款,銀行之間為什麼白熱化地爭搶存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存款可以在銀行的資產端解決準備金存款或庫存現金的補給問題。

"

在現代信用貨幣體系下,銀行是在以憑空記賬的方式放貸款(以及開展其他相關資產業務),這不僅不會動用負債端的客戶存款資金,而且不會在資產端去拿準備金存款或庫存現金作為貸款資金來使用。

甚至從基本原理上講,銀行即使沒有一分錢的存款,照樣可以放貸款。在貸款創造出存款後,只要該銀行有其他資金來源(比如央行再貸款、發行債券、股東投入、同業拆借等),為資產端提供準備金存款或庫存現金,能滿足法定準備金等監管要求或跨行資金清算需求即可。

不料,上述觀點(其實也是客觀事實),卻引起了朋友們的質疑。他們普遍提出一個問題:既然如此,那各家銀行為啥還那麼重視拉存款?

很好的問題!的確需要予以說明。

因為現實工作、生活中,無論你是在單位,還是作為個人客戶,如果碰到銀行業務人員,他們可能會希望你過來開戶、存款,或者把你存在其他銀行的存款轉存到這邊來。

要知道,銀行是需要為客戶存款支付利息的,屬於“付錢的買賣”。銀行既然可以憑空記賬發放貸款(以及開展其他資產業務),那就別要存款了唄,豈不是更好?實踐當中銀行業的“拉存款大戰”該怎麼解釋呢?

不妨一步一步來講。首先問,銀行裡的客戶存款是怎麼來的?直觀上看,是各類單位和個人客戶存到銀行來的。那請問,在他們存到銀行之前,這些錢又是哪裡來的?回答可能是來自下游客戶支付的貨款,也可能是從單位領的工資。繼續追問,這些貨款、工資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如果一追到底,我們就會發現,在當今社會,每一分錢的現金和存款貨幣,其實都是來源於銀行體系,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由央行的相關資產業務和商業銀行的相關資產業務所帶來的。

其中,現金貨幣由央行壟斷髮行,存款貨幣由商業銀行創造。央行通過與商業銀行開展相關業務(如再貸款、公開市場操作等),供應基礎貨幣,其中就包括了投放給商業銀行形成的庫存現金。進而,商業銀行通過與各類單位和個人開展相關業務(如貸款、購債、購匯等),創造存款貨幣;各類單位和個人可以將獲得的存款留在銀行賬戶上,也可以從銀行賬戶提取現金。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現代信用貨幣供應過程。如果流程反過來,就是貨幣回籠或減少。

說完了存款的來源,接著說存款的用途。我們知道,商業銀行發放多少貸款,就必然會創造出等額的客戶存款。假設現實中只有一家商業銀行,且客戶不提現,則貸款創造的全部存款,一分不少地都會記錄在該銀行的負債端。從賬務處理上看,資產端的客戶貸款和負債端的客戶存款,兩側自動保持平衡。但是,這會派生出三個問題:

第一,既然銀行的客戶存款增加了,央行要求的法定存款準備金怎麼辦?拿什麼錢來繳?

第二,客戶要是提現怎麼辦?

第三,現實中商業銀行遠遠不止一家,要是客戶因為相關交易的需要,或者因為關係沒處好,客戶要將存款轉到其他銀行去,怎麼辦?

三個問題不盡相同,但都涉及一個共同事項,即該銀行必須在資產端保有一定量的準備金存款或庫存現金,以滿足因為存款增加而繳納法定存款準備金、客戶提現、客戶跨行轉賬資金清算的需要。

這銀行資產端“一定量的準備金存款或庫存現金”哪裡來?立足於實踐,從負債端和權益端看,可以有多種來源:一是去與央行交易,比如申請再貸款、逆回購交易、出售所持債券或外匯等,業界開玩笑叫“央媽餵奶”。二是去拉存款,包括吸收公眾的現金存入、從其他銀行那裡把客戶存款爭搶過來、營銷相關政府部門等待國庫資金下撥等等。三是發行債券、股票募集資金。四是從同業借款。當然,如果立足於資產端,也可以是出售其他相關資產來獲得資金。

就負債端或權益端的資金來源來說,按照複式記賬,一方面會在銀行的負債端或權益端記入相關科目,另一方面會在資產端記錄為準備金存款或庫存現金。也就是說,包括存款在內,銀行負債端和權益端的各類資金來源,會直接貢獻於資產端的準備金存款或庫存現金。有了準備金存款或庫存現金,銀行憑空記賬開展相關資產業務的能力就有保障了,因為繳納法定準備金、滿足客戶提現、完成跨行清算有了資金保障。

歸結起來一句話,銀行為什麼那麼重視存款,銀行之間為什麼白熱化地爭搶存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存款可以在銀行的資產端解決準備金存款或庫存現金的補給問題。

為什麼一到年關,銀行就開啟存款大戰?存款真的那麼重要嗎?

對於工農中建郵儲這樣客戶基礎龐大的銀行而言,除了高比例的貸款創造存款“體內循環”以外,他們還會受益於其他銀行資產業務的“被貢獻存款”,因此日常基本不用拉存款而犯愁,更主要的精力可以放在其他方面。相比之下,許多中小銀行因為“體內循環”比例低,客戶基礎薄弱,為了保持業務持續發展,考核存款、搶拉存款就始終都是頭等大事。特別是,在貨幣政策從緊期間,通過各類渠道創造的存款增量相對有限,拉存款的局面自然是白熱化。

當然,補給準備金存款或庫存現金,並非銀行拉存款的唯一考慮。銀行因為還要接受資產負債品種、規模和期限匹配方面的監管,以及流動性、風險等方面的監管,也必須要保有足夠的客戶存款。

此外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在銀行負債端的各類資金來源中,客戶存款通常是成本最低的一類品種。從收支和效益角度考量,各家銀行尤其是客戶基礎不佳的銀行,一定會拼力營銷各類單位和個人客戶,爭取他們多來開戶和存款,從而為自己持續開展資產業務創造條件。

一家銀行如果負債端的存款不足,相對應資產端的準備金存款或庫存現金可能就不足,進而該銀行憑空記賬發放貸款(以及開展其他相關資產業務)的能力就受到限制,結果市場競爭力和盈利水平都會受到影響。

最後,還是想鄭重提醒一下,切不要忘記,銀行的存款可不是為貸款直接提供資金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