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中國綜藝仍該指出一個並不太正的風氣,便是跟風。

一檔節目火了,一個模式行之有效了,便會登時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一片同質化的內容,迅速耗盡這個品類的資源、觀眾的熱情,也迅速惡化這個品類所相關產業的生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聲入人心》卻是一個孤例。從2018年四季度該節目成為當年黑馬綜藝至今,仍是市場上的唯一孤品。

1號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

"

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中國綜藝仍該指出一個並不太正的風氣,便是跟風。

一檔節目火了,一個模式行之有效了,便會登時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一片同質化的內容,迅速耗盡這個品類的資源、觀眾的熱情,也迅速惡化這個品類所相關產業的生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聲入人心》卻是一個孤例。從2018年四季度該節目成為當年黑馬綜藝至今,仍是市場上的唯一孤品。

1號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其一,相較於其他素人音樂節目,這是一個對成員要求不但很高並且人才資源有限的節目,而這個稀缺圈層已經高度認可《聲入人心》的品牌,這便意味著後來者將會遇到很高的進入門檻;

其二,相較於其他被跟風的節目,這不是一個快餐節目,不一定在業績登時立竿見影,不一定在回報上馬上收回投入。而跟風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們更會選擇回報速度快、回報程度高的項目。

所以,如《聲入人心》這樣一個高難度且高風險的節目,若不是有一個強大平臺的支撐,有平臺的勇氣、眼光和決心,是萬萬難以孵化出來的。而以上這些素質,是屬於引領者的氣度,而非跟風者的品格。

"

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中國綜藝仍該指出一個並不太正的風氣,便是跟風。

一檔節目火了,一個模式行之有效了,便會登時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一片同質化的內容,迅速耗盡這個品類的資源、觀眾的熱情,也迅速惡化這個品類所相關產業的生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聲入人心》卻是一個孤例。從2018年四季度該節目成為當年黑馬綜藝至今,仍是市場上的唯一孤品。

1號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其一,相較於其他素人音樂節目,這是一個對成員要求不但很高並且人才資源有限的節目,而這個稀缺圈層已經高度認可《聲入人心》的品牌,這便意味著後來者將會遇到很高的進入門檻;

其二,相較於其他被跟風的節目,這不是一個快餐節目,不一定在業績登時立竿見影,不一定在回報上馬上收回投入。而跟風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們更會選擇回報速度快、回報程度高的項目。

所以,如《聲入人心》這樣一個高難度且高風險的節目,若不是有一個強大平臺的支撐,有平臺的勇氣、眼光和決心,是萬萬難以孵化出來的。而以上這些素質,是屬於引領者的氣度,而非跟風者的品格。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第三個原因則在於,這是一個完全原創、全新的品類,沒有國外的寶典、沒有外腦的支援,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成功。而此前,《聲入人心》主創們也從未透徹地向業內公開經驗,業內同行未必摸得清它的套路、竅門和祕訣。

恰逢《聲入人心2》上檔,1號藉此之機,向《聲入人心》製片人任洋先生,請益不為人多知的《聲入人心》的創作經驗。

1

筆者寫過不少綜N代的稿子,從媒體評論的角度而言,我們總希望第二季的節目會有很多爆點、改變,這樣才能成為評論人有點可評的「談資」。

但是,任洋的採訪,卻幾分顛覆了我的認知。

任洋說,「按照常理,作為第二季往往希望拓寬影響力、擴展受眾群,都要去找突破、創新、賣點、爆點。但是,今年我們明知在暑期檔中,會有更強的對手、更大的收視壓力、更高的觀眾期待,反倒沒有要求自己去找新的爆點、炸點,因為抱著第一季的光環容易變得激進。

因此,第二季核心的創作理念便是要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有意識地剋制、壓抑自己的顛覆激情,首要是反省補足、補齊短板,次要才是延伸創新。

"

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中國綜藝仍該指出一個並不太正的風氣,便是跟風。

一檔節目火了,一個模式行之有效了,便會登時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一片同質化的內容,迅速耗盡這個品類的資源、觀眾的熱情,也迅速惡化這個品類所相關產業的生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聲入人心》卻是一個孤例。從2018年四季度該節目成為當年黑馬綜藝至今,仍是市場上的唯一孤品。

1號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其一,相較於其他素人音樂節目,這是一個對成員要求不但很高並且人才資源有限的節目,而這個稀缺圈層已經高度認可《聲入人心》的品牌,這便意味著後來者將會遇到很高的進入門檻;

其二,相較於其他被跟風的節目,這不是一個快餐節目,不一定在業績登時立竿見影,不一定在回報上馬上收回投入。而跟風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們更會選擇回報速度快、回報程度高的項目。

所以,如《聲入人心》這樣一個高難度且高風險的節目,若不是有一個強大平臺的支撐,有平臺的勇氣、眼光和決心,是萬萬難以孵化出來的。而以上這些素質,是屬於引領者的氣度,而非跟風者的品格。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第三個原因則在於,這是一個完全原創、全新的品類,沒有國外的寶典、沒有外腦的支援,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成功。而此前,《聲入人心》主創們也從未透徹地向業內公開經驗,業內同行未必摸得清它的套路、竅門和祕訣。

恰逢《聲入人心2》上檔,1號藉此之機,向《聲入人心》製片人任洋先生,請益不為人多知的《聲入人心》的創作經驗。

1

筆者寫過不少綜N代的稿子,從媒體評論的角度而言,我們總希望第二季的節目會有很多爆點、改變,這樣才能成為評論人有點可評的「談資」。

但是,任洋的採訪,卻幾分顛覆了我的認知。

任洋說,「按照常理,作為第二季往往希望拓寬影響力、擴展受眾群,都要去找突破、創新、賣點、爆點。但是,今年我們明知在暑期檔中,會有更強的對手、更大的收視壓力、更高的觀眾期待,反倒沒有要求自己去找新的爆點、炸點,因為抱著第一季的光環容易變得激進。

因此,第二季核心的創作理念便是要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有意識地剋制、壓抑自己的顛覆激情,首要是反省補足、補齊短板,次要才是延伸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第二季的《聲入人心》我們並沒有看到花裡胡哨、顛覆認知的改版,而似乎改版又無處不在,浸潤在節目品質感受升級的方方面面,這便是任洋所說的——「微創新」

透過此次專訪,任洋分享了《聲入人心2》的五大「微創新」,從參賽成員、出品人、音樂內容、節目出口、價值表達等覆蓋人物、內容、模式、立意等各個角度,對第二季的《聲入人心》進行了不動根本、只做提升的優化。

2

第一個微創新,便在於成員。

觀摩首期節目,從幾組成員的分批出現——「海歸組」、「第一組」、「18歲組」——我們就可以看到,今年《聲入人心》在成員的選擇以及編排之上,進行了更有章法、更有佈局的微創新,結構上更加多元、極致。

這樣的創新也取得了不俗的觀眾回饋:

節目開播之後,網友好評如潮:「這是什麼神仙節目,成員都有顏有才」、「這裡真的是憑實力說話」、「讓更多人瞭解了歌劇和音樂劇」、「大神就是大神,太穩了」;

伴隨節目播出,「聲入人心」、「聲入人心學霸開會」、「劉巖 教科書」、「方曉東氣質」相繼熱搜登榜,節目一舉同時佔據微博綜藝超話榜、熱門話題總榜、話題總榜、綜藝榜四個榜單第一;

首期節目結束,#聲入人心學霸開會#一小時閱讀量破2000W,首期熱門成員劉巖、方曉東、袁廣泉等個人微博增粉破萬。

這個微創新得以成型,是得益於更加長時間、更加大規模的選角作為基礎。從今年2月底開始,《聲入人心》節目組在國內的11個點、國外的2個點(北美、意大利)進行全球徵集。由於第一季的圈層影響力,今年報名人數激增3倍,將近11000人報名,最終才擇選出了登臺的新36子。

"

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中國綜藝仍該指出一個並不太正的風氣,便是跟風。

一檔節目火了,一個模式行之有效了,便會登時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一片同質化的內容,迅速耗盡這個品類的資源、觀眾的熱情,也迅速惡化這個品類所相關產業的生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聲入人心》卻是一個孤例。從2018年四季度該節目成為當年黑馬綜藝至今,仍是市場上的唯一孤品。

1號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其一,相較於其他素人音樂節目,這是一個對成員要求不但很高並且人才資源有限的節目,而這個稀缺圈層已經高度認可《聲入人心》的品牌,這便意味著後來者將會遇到很高的進入門檻;

其二,相較於其他被跟風的節目,這不是一個快餐節目,不一定在業績登時立竿見影,不一定在回報上馬上收回投入。而跟風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們更會選擇回報速度快、回報程度高的項目。

所以,如《聲入人心》這樣一個高難度且高風險的節目,若不是有一個強大平臺的支撐,有平臺的勇氣、眼光和決心,是萬萬難以孵化出來的。而以上這些素質,是屬於引領者的氣度,而非跟風者的品格。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第三個原因則在於,這是一個完全原創、全新的品類,沒有國外的寶典、沒有外腦的支援,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成功。而此前,《聲入人心》主創們也從未透徹地向業內公開經驗,業內同行未必摸得清它的套路、竅門和祕訣。

恰逢《聲入人心2》上檔,1號藉此之機,向《聲入人心》製片人任洋先生,請益不為人多知的《聲入人心》的創作經驗。

1

筆者寫過不少綜N代的稿子,從媒體評論的角度而言,我們總希望第二季的節目會有很多爆點、改變,這樣才能成為評論人有點可評的「談資」。

但是,任洋的採訪,卻幾分顛覆了我的認知。

任洋說,「按照常理,作為第二季往往希望拓寬影響力、擴展受眾群,都要去找突破、創新、賣點、爆點。但是,今年我們明知在暑期檔中,會有更強的對手、更大的收視壓力、更高的觀眾期待,反倒沒有要求自己去找新的爆點、炸點,因為抱著第一季的光環容易變得激進。

因此,第二季核心的創作理念便是要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有意識地剋制、壓抑自己的顛覆激情,首要是反省補足、補齊短板,次要才是延伸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第二季的《聲入人心》我們並沒有看到花裡胡哨、顛覆認知的改版,而似乎改版又無處不在,浸潤在節目品質感受升級的方方面面,這便是任洋所說的——「微創新」

透過此次專訪,任洋分享了《聲入人心2》的五大「微創新」,從參賽成員、出品人、音樂內容、節目出口、價值表達等覆蓋人物、內容、模式、立意等各個角度,對第二季的《聲入人心》進行了不動根本、只做提升的優化。

2

第一個微創新,便在於成員。

觀摩首期節目,從幾組成員的分批出現——「海歸組」、「第一組」、「18歲組」——我們就可以看到,今年《聲入人心》在成員的選擇以及編排之上,進行了更有章法、更有佈局的微創新,結構上更加多元、極致。

這樣的創新也取得了不俗的觀眾回饋:

節目開播之後,網友好評如潮:「這是什麼神仙節目,成員都有顏有才」、「這裡真的是憑實力說話」、「讓更多人瞭解了歌劇和音樂劇」、「大神就是大神,太穩了」;

伴隨節目播出,「聲入人心」、「聲入人心學霸開會」、「劉巖 教科書」、「方曉東氣質」相繼熱搜登榜,節目一舉同時佔據微博綜藝超話榜、熱門話題總榜、話題總榜、綜藝榜四個榜單第一;

首期節目結束,#聲入人心學霸開會#一小時閱讀量破2000W,首期熱門成員劉巖、方曉東、袁廣泉等個人微博增粉破萬。

這個微創新得以成型,是得益於更加長時間、更加大規模的選角作為基礎。從今年2月底開始,《聲入人心》節目組在國內的11個點、國外的2個點(北美、意大利)進行全球徵集。由於第一季的圈層影響力,今年報名人數激增3倍,將近11000人報名,最終才擇選出了登臺的新36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萬中選一,呈現在節目之上的:

一是更高的學歷背景。

更多國外名校的海歸學子加入節目,包括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袁廣泉、北德克薩斯大學博士胡浩、意大利帕格尼尼音樂學院的何亮辰、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王嘉欣、英國伯明翰大學周士原、馬來西亞啟新書院的徐凱等等;

"

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中國綜藝仍該指出一個並不太正的風氣,便是跟風。

一檔節目火了,一個模式行之有效了,便會登時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一片同質化的內容,迅速耗盡這個品類的資源、觀眾的熱情,也迅速惡化這個品類所相關產業的生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聲入人心》卻是一個孤例。從2018年四季度該節目成為當年黑馬綜藝至今,仍是市場上的唯一孤品。

1號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其一,相較於其他素人音樂節目,這是一個對成員要求不但很高並且人才資源有限的節目,而這個稀缺圈層已經高度認可《聲入人心》的品牌,這便意味著後來者將會遇到很高的進入門檻;

其二,相較於其他被跟風的節目,這不是一個快餐節目,不一定在業績登時立竿見影,不一定在回報上馬上收回投入。而跟風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們更會選擇回報速度快、回報程度高的項目。

所以,如《聲入人心》這樣一個高難度且高風險的節目,若不是有一個強大平臺的支撐,有平臺的勇氣、眼光和決心,是萬萬難以孵化出來的。而以上這些素質,是屬於引領者的氣度,而非跟風者的品格。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第三個原因則在於,這是一個完全原創、全新的品類,沒有國外的寶典、沒有外腦的支援,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成功。而此前,《聲入人心》主創們也從未透徹地向業內公開經驗,業內同行未必摸得清它的套路、竅門和祕訣。

恰逢《聲入人心2》上檔,1號藉此之機,向《聲入人心》製片人任洋先生,請益不為人多知的《聲入人心》的創作經驗。

1

筆者寫過不少綜N代的稿子,從媒體評論的角度而言,我們總希望第二季的節目會有很多爆點、改變,這樣才能成為評論人有點可評的「談資」。

但是,任洋的採訪,卻幾分顛覆了我的認知。

任洋說,「按照常理,作為第二季往往希望拓寬影響力、擴展受眾群,都要去找突破、創新、賣點、爆點。但是,今年我們明知在暑期檔中,會有更強的對手、更大的收視壓力、更高的觀眾期待,反倒沒有要求自己去找新的爆點、炸點,因為抱著第一季的光環容易變得激進。

因此,第二季核心的創作理念便是要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有意識地剋制、壓抑自己的顛覆激情,首要是反省補足、補齊短板,次要才是延伸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第二季的《聲入人心》我們並沒有看到花裡胡哨、顛覆認知的改版,而似乎改版又無處不在,浸潤在節目品質感受升級的方方面面,這便是任洋所說的——「微創新」

透過此次專訪,任洋分享了《聲入人心2》的五大「微創新」,從參賽成員、出品人、音樂內容、節目出口、價值表達等覆蓋人物、內容、模式、立意等各個角度,對第二季的《聲入人心》進行了不動根本、只做提升的優化。

2

第一個微創新,便在於成員。

觀摩首期節目,從幾組成員的分批出現——「海歸組」、「第一組」、「18歲組」——我們就可以看到,今年《聲入人心》在成員的選擇以及編排之上,進行了更有章法、更有佈局的微創新,結構上更加多元、極致。

這樣的創新也取得了不俗的觀眾回饋:

節目開播之後,網友好評如潮:「這是什麼神仙節目,成員都有顏有才」、「這裡真的是憑實力說話」、「讓更多人瞭解了歌劇和音樂劇」、「大神就是大神,太穩了」;

伴隨節目播出,「聲入人心」、「聲入人心學霸開會」、「劉巖 教科書」、「方曉東氣質」相繼熱搜登榜,節目一舉同時佔據微博綜藝超話榜、熱門話題總榜、話題總榜、綜藝榜四個榜單第一;

首期節目結束,#聲入人心學霸開會#一小時閱讀量破2000W,首期熱門成員劉巖、方曉東、袁廣泉等個人微博增粉破萬。

這個微創新得以成型,是得益於更加長時間、更加大規模的選角作為基礎。從今年2月底開始,《聲入人心》節目組在國內的11個點、國外的2個點(北美、意大利)進行全球徵集。由於第一季的圈層影響力,今年報名人數激增3倍,將近11000人報名,最終才擇選出了登臺的新36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萬中選一,呈現在節目之上的:

一是更高的學歷背景。

更多國外名校的海歸學子加入節目,包括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袁廣泉、北德克薩斯大學博士胡浩、意大利帕格尼尼音樂學院的何亮辰、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王嘉欣、英國伯明翰大學周士原、馬來西亞啟新書院的徐凱等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以及四川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各大國內院校的第一,也盡數齊聚《聲入人心2》。

"

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中國綜藝仍該指出一個並不太正的風氣,便是跟風。

一檔節目火了,一個模式行之有效了,便會登時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一片同質化的內容,迅速耗盡這個品類的資源、觀眾的熱情,也迅速惡化這個品類所相關產業的生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聲入人心》卻是一個孤例。從2018年四季度該節目成為當年黑馬綜藝至今,仍是市場上的唯一孤品。

1號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其一,相較於其他素人音樂節目,這是一個對成員要求不但很高並且人才資源有限的節目,而這個稀缺圈層已經高度認可《聲入人心》的品牌,這便意味著後來者將會遇到很高的進入門檻;

其二,相較於其他被跟風的節目,這不是一個快餐節目,不一定在業績登時立竿見影,不一定在回報上馬上收回投入。而跟風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們更會選擇回報速度快、回報程度高的項目。

所以,如《聲入人心》這樣一個高難度且高風險的節目,若不是有一個強大平臺的支撐,有平臺的勇氣、眼光和決心,是萬萬難以孵化出來的。而以上這些素質,是屬於引領者的氣度,而非跟風者的品格。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第三個原因則在於,這是一個完全原創、全新的品類,沒有國外的寶典、沒有外腦的支援,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成功。而此前,《聲入人心》主創們也從未透徹地向業內公開經驗,業內同行未必摸得清它的套路、竅門和祕訣。

恰逢《聲入人心2》上檔,1號藉此之機,向《聲入人心》製片人任洋先生,請益不為人多知的《聲入人心》的創作經驗。

1

筆者寫過不少綜N代的稿子,從媒體評論的角度而言,我們總希望第二季的節目會有很多爆點、改變,這樣才能成為評論人有點可評的「談資」。

但是,任洋的採訪,卻幾分顛覆了我的認知。

任洋說,「按照常理,作為第二季往往希望拓寬影響力、擴展受眾群,都要去找突破、創新、賣點、爆點。但是,今年我們明知在暑期檔中,會有更強的對手、更大的收視壓力、更高的觀眾期待,反倒沒有要求自己去找新的爆點、炸點,因為抱著第一季的光環容易變得激進。

因此,第二季核心的創作理念便是要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有意識地剋制、壓抑自己的顛覆激情,首要是反省補足、補齊短板,次要才是延伸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第二季的《聲入人心》我們並沒有看到花裡胡哨、顛覆認知的改版,而似乎改版又無處不在,浸潤在節目品質感受升級的方方面面,這便是任洋所說的——「微創新」

透過此次專訪,任洋分享了《聲入人心2》的五大「微創新」,從參賽成員、出品人、音樂內容、節目出口、價值表達等覆蓋人物、內容、模式、立意等各個角度,對第二季的《聲入人心》進行了不動根本、只做提升的優化。

2

第一個微創新,便在於成員。

觀摩首期節目,從幾組成員的分批出現——「海歸組」、「第一組」、「18歲組」——我們就可以看到,今年《聲入人心》在成員的選擇以及編排之上,進行了更有章法、更有佈局的微創新,結構上更加多元、極致。

這樣的創新也取得了不俗的觀眾回饋:

節目開播之後,網友好評如潮:「這是什麼神仙節目,成員都有顏有才」、「這裡真的是憑實力說話」、「讓更多人瞭解了歌劇和音樂劇」、「大神就是大神,太穩了」;

伴隨節目播出,「聲入人心」、「聲入人心學霸開會」、「劉巖 教科書」、「方曉東氣質」相繼熱搜登榜,節目一舉同時佔據微博綜藝超話榜、熱門話題總榜、話題總榜、綜藝榜四個榜單第一;

首期節目結束,#聲入人心學霸開會#一小時閱讀量破2000W,首期熱門成員劉巖、方曉東、袁廣泉等個人微博增粉破萬。

這個微創新得以成型,是得益於更加長時間、更加大規模的選角作為基礎。從今年2月底開始,《聲入人心》節目組在國內的11個點、國外的2個點(北美、意大利)進行全球徵集。由於第一季的圈層影響力,今年報名人數激增3倍,將近11000人報名,最終才擇選出了登臺的新36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萬中選一,呈現在節目之上的:

一是更高的學歷背景。

更多國外名校的海歸學子加入節目,包括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袁廣泉、北德克薩斯大學博士胡浩、意大利帕格尼尼音樂學院的何亮辰、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王嘉欣、英國伯明翰大學周士原、馬來西亞啟新書院的徐凱等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以及四川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各大國內院校的第一,也盡數齊聚《聲入人心2》。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二是更強的專業能力。

今年來了在美聲領域業內更有地位的、聲量的、代表性的音樂劇、歌劇演員,比如國家一級演員劉巖,節目中其他成員稱其為「音樂劇的國王」「音樂劇的開山鼻祖」;又如國家級舞臺頂級唱將張英席,2015-2019連續四年亮相央視春晚;再如中國原創音樂劇演員鄭棋元,亦是國內極具代表性的「音樂劇王子」。

"

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中國綜藝仍該指出一個並不太正的風氣,便是跟風。

一檔節目火了,一個模式行之有效了,便會登時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一片同質化的內容,迅速耗盡這個品類的資源、觀眾的熱情,也迅速惡化這個品類所相關產業的生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聲入人心》卻是一個孤例。從2018年四季度該節目成為當年黑馬綜藝至今,仍是市場上的唯一孤品。

1號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其一,相較於其他素人音樂節目,這是一個對成員要求不但很高並且人才資源有限的節目,而這個稀缺圈層已經高度認可《聲入人心》的品牌,這便意味著後來者將會遇到很高的進入門檻;

其二,相較於其他被跟風的節目,這不是一個快餐節目,不一定在業績登時立竿見影,不一定在回報上馬上收回投入。而跟風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們更會選擇回報速度快、回報程度高的項目。

所以,如《聲入人心》這樣一個高難度且高風險的節目,若不是有一個強大平臺的支撐,有平臺的勇氣、眼光和決心,是萬萬難以孵化出來的。而以上這些素質,是屬於引領者的氣度,而非跟風者的品格。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第三個原因則在於,這是一個完全原創、全新的品類,沒有國外的寶典、沒有外腦的支援,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成功。而此前,《聲入人心》主創們也從未透徹地向業內公開經驗,業內同行未必摸得清它的套路、竅門和祕訣。

恰逢《聲入人心2》上檔,1號藉此之機,向《聲入人心》製片人任洋先生,請益不為人多知的《聲入人心》的創作經驗。

1

筆者寫過不少綜N代的稿子,從媒體評論的角度而言,我們總希望第二季的節目會有很多爆點、改變,這樣才能成為評論人有點可評的「談資」。

但是,任洋的採訪,卻幾分顛覆了我的認知。

任洋說,「按照常理,作為第二季往往希望拓寬影響力、擴展受眾群,都要去找突破、創新、賣點、爆點。但是,今年我們明知在暑期檔中,會有更強的對手、更大的收視壓力、更高的觀眾期待,反倒沒有要求自己去找新的爆點、炸點,因為抱著第一季的光環容易變得激進。

因此,第二季核心的創作理念便是要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有意識地剋制、壓抑自己的顛覆激情,首要是反省補足、補齊短板,次要才是延伸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第二季的《聲入人心》我們並沒有看到花裡胡哨、顛覆認知的改版,而似乎改版又無處不在,浸潤在節目品質感受升級的方方面面,這便是任洋所說的——「微創新」

透過此次專訪,任洋分享了《聲入人心2》的五大「微創新」,從參賽成員、出品人、音樂內容、節目出口、價值表達等覆蓋人物、內容、模式、立意等各個角度,對第二季的《聲入人心》進行了不動根本、只做提升的優化。

2

第一個微創新,便在於成員。

觀摩首期節目,從幾組成員的分批出現——「海歸組」、「第一組」、「18歲組」——我們就可以看到,今年《聲入人心》在成員的選擇以及編排之上,進行了更有章法、更有佈局的微創新,結構上更加多元、極致。

這樣的創新也取得了不俗的觀眾回饋:

節目開播之後,網友好評如潮:「這是什麼神仙節目,成員都有顏有才」、「這裡真的是憑實力說話」、「讓更多人瞭解了歌劇和音樂劇」、「大神就是大神,太穩了」;

伴隨節目播出,「聲入人心」、「聲入人心學霸開會」、「劉巖 教科書」、「方曉東氣質」相繼熱搜登榜,節目一舉同時佔據微博綜藝超話榜、熱門話題總榜、話題總榜、綜藝榜四個榜單第一;

首期節目結束,#聲入人心學霸開會#一小時閱讀量破2000W,首期熱門成員劉巖、方曉東、袁廣泉等個人微博增粉破萬。

這個微創新得以成型,是得益於更加長時間、更加大規模的選角作為基礎。從今年2月底開始,《聲入人心》節目組在國內的11個點、國外的2個點(北美、意大利)進行全球徵集。由於第一季的圈層影響力,今年報名人數激增3倍,將近11000人報名,最終才擇選出了登臺的新36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萬中選一,呈現在節目之上的:

一是更高的學歷背景。

更多國外名校的海歸學子加入節目,包括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袁廣泉、北德克薩斯大學博士胡浩、意大利帕格尼尼音樂學院的何亮辰、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王嘉欣、英國伯明翰大學周士原、馬來西亞啟新書院的徐凱等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以及四川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各大國內院校的第一,也盡數齊聚《聲入人心2》。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二是更強的專業能力。

今年來了在美聲領域業內更有地位的、聲量的、代表性的音樂劇、歌劇演員,比如國家一級演員劉巖,節目中其他成員稱其為「音樂劇的國王」「音樂劇的開山鼻祖」;又如國家級舞臺頂級唱將張英席,2015-2019連續四年亮相央視春晚;再如中國原創音樂劇演員鄭棋元,亦是國內極具代表性的「音樂劇王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三是更年輕的新生代挖掘。

本季節目中有一批18歲的高三、大一學生,由此可見節目具有極強的包容度,既有非常成熟的、履歷光鮮的成熟歌者,亦向正在成長的年輕一代敞開懷抱,而並無高下、優劣之別。這便顯示了節目在人才上的價值觀——打破資歷秩序,唯有實力至上。


"

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中國綜藝仍該指出一個並不太正的風氣,便是跟風。

一檔節目火了,一個模式行之有效了,便會登時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一片同質化的內容,迅速耗盡這個品類的資源、觀眾的熱情,也迅速惡化這個品類所相關產業的生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聲入人心》卻是一個孤例。從2018年四季度該節目成為當年黑馬綜藝至今,仍是市場上的唯一孤品。

1號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其一,相較於其他素人音樂節目,這是一個對成員要求不但很高並且人才資源有限的節目,而這個稀缺圈層已經高度認可《聲入人心》的品牌,這便意味著後來者將會遇到很高的進入門檻;

其二,相較於其他被跟風的節目,這不是一個快餐節目,不一定在業績登時立竿見影,不一定在回報上馬上收回投入。而跟風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們更會選擇回報速度快、回報程度高的項目。

所以,如《聲入人心》這樣一個高難度且高風險的節目,若不是有一個強大平臺的支撐,有平臺的勇氣、眼光和決心,是萬萬難以孵化出來的。而以上這些素質,是屬於引領者的氣度,而非跟風者的品格。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第三個原因則在於,這是一個完全原創、全新的品類,沒有國外的寶典、沒有外腦的支援,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成功。而此前,《聲入人心》主創們也從未透徹地向業內公開經驗,業內同行未必摸得清它的套路、竅門和祕訣。

恰逢《聲入人心2》上檔,1號藉此之機,向《聲入人心》製片人任洋先生,請益不為人多知的《聲入人心》的創作經驗。

1

筆者寫過不少綜N代的稿子,從媒體評論的角度而言,我們總希望第二季的節目會有很多爆點、改變,這樣才能成為評論人有點可評的「談資」。

但是,任洋的採訪,卻幾分顛覆了我的認知。

任洋說,「按照常理,作為第二季往往希望拓寬影響力、擴展受眾群,都要去找突破、創新、賣點、爆點。但是,今年我們明知在暑期檔中,會有更強的對手、更大的收視壓力、更高的觀眾期待,反倒沒有要求自己去找新的爆點、炸點,因為抱著第一季的光環容易變得激進。

因此,第二季核心的創作理念便是要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有意識地剋制、壓抑自己的顛覆激情,首要是反省補足、補齊短板,次要才是延伸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第二季的《聲入人心》我們並沒有看到花裡胡哨、顛覆認知的改版,而似乎改版又無處不在,浸潤在節目品質感受升級的方方面面,這便是任洋所說的——「微創新」

透過此次專訪,任洋分享了《聲入人心2》的五大「微創新」,從參賽成員、出品人、音樂內容、節目出口、價值表達等覆蓋人物、內容、模式、立意等各個角度,對第二季的《聲入人心》進行了不動根本、只做提升的優化。

2

第一個微創新,便在於成員。

觀摩首期節目,從幾組成員的分批出現——「海歸組」、「第一組」、「18歲組」——我們就可以看到,今年《聲入人心》在成員的選擇以及編排之上,進行了更有章法、更有佈局的微創新,結構上更加多元、極致。

這樣的創新也取得了不俗的觀眾回饋:

節目開播之後,網友好評如潮:「這是什麼神仙節目,成員都有顏有才」、「這裡真的是憑實力說話」、「讓更多人瞭解了歌劇和音樂劇」、「大神就是大神,太穩了」;

伴隨節目播出,「聲入人心」、「聲入人心學霸開會」、「劉巖 教科書」、「方曉東氣質」相繼熱搜登榜,節目一舉同時佔據微博綜藝超話榜、熱門話題總榜、話題總榜、綜藝榜四個榜單第一;

首期節目結束,#聲入人心學霸開會#一小時閱讀量破2000W,首期熱門成員劉巖、方曉東、袁廣泉等個人微博增粉破萬。

這個微創新得以成型,是得益於更加長時間、更加大規模的選角作為基礎。從今年2月底開始,《聲入人心》節目組在國內的11個點、國外的2個點(北美、意大利)進行全球徵集。由於第一季的圈層影響力,今年報名人數激增3倍,將近11000人報名,最終才擇選出了登臺的新36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萬中選一,呈現在節目之上的:

一是更高的學歷背景。

更多國外名校的海歸學子加入節目,包括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袁廣泉、北德克薩斯大學博士胡浩、意大利帕格尼尼音樂學院的何亮辰、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王嘉欣、英國伯明翰大學周士原、馬來西亞啟新書院的徐凱等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以及四川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各大國內院校的第一,也盡數齊聚《聲入人心2》。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二是更強的專業能力。

今年來了在美聲領域業內更有地位的、聲量的、代表性的音樂劇、歌劇演員,比如國家一級演員劉巖,節目中其他成員稱其為「音樂劇的國王」「音樂劇的開山鼻祖」;又如國家級舞臺頂級唱將張英席,2015-2019連續四年亮相央視春晚;再如中國原創音樂劇演員鄭棋元,亦是國內極具代表性的「音樂劇王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三是更年輕的新生代挖掘。

本季節目中有一批18歲的高三、大一學生,由此可見節目具有極強的包容度,既有非常成熟的、履歷光鮮的成熟歌者,亦向正在成長的年輕一代敞開懷抱,而並無高下、優劣之別。這便顯示了節目在人才上的價值觀——打破資歷秩序,唯有實力至上。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任洋說,其實高學歷、高顏值、高專業度,這些都是必須做到的鐵律標準,其實沒有太大意外。但是意外之喜,則在於他曾經擔心看到自信滿滿的、充滿期待的目光,擔心有包裝意識、明星狀態,擔心他們帶著一夜成名的期許而來,但這36個「同學」讓他放心了,他們心態正常、初心不忘,在意的點仍然在於,我能唱什麼作品,我能跟什麼聲部搭配。

這便是節目組始終堅守學院派的標準和門檻原因之所在,而沒有向市場化妥協與轉向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的教育體系中,評判一個人的高下是要靠絕對實力說話的,沒有其他不純粹的、不澄明的、急功近利的心思。

3

第二大微創新,則在於出品人。

本季出品人整體格局、功能沒有太大變動,只做了一點人員更替,換成了張惠妹。

"

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中國綜藝仍該指出一個並不太正的風氣,便是跟風。

一檔節目火了,一個模式行之有效了,便會登時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一片同質化的內容,迅速耗盡這個品類的資源、觀眾的熱情,也迅速惡化這個品類所相關產業的生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聲入人心》卻是一個孤例。從2018年四季度該節目成為當年黑馬綜藝至今,仍是市場上的唯一孤品。

1號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其一,相較於其他素人音樂節目,這是一個對成員要求不但很高並且人才資源有限的節目,而這個稀缺圈層已經高度認可《聲入人心》的品牌,這便意味著後來者將會遇到很高的進入門檻;

其二,相較於其他被跟風的節目,這不是一個快餐節目,不一定在業績登時立竿見影,不一定在回報上馬上收回投入。而跟風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們更會選擇回報速度快、回報程度高的項目。

所以,如《聲入人心》這樣一個高難度且高風險的節目,若不是有一個強大平臺的支撐,有平臺的勇氣、眼光和決心,是萬萬難以孵化出來的。而以上這些素質,是屬於引領者的氣度,而非跟風者的品格。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第三個原因則在於,這是一個完全原創、全新的品類,沒有國外的寶典、沒有外腦的支援,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成功。而此前,《聲入人心》主創們也從未透徹地向業內公開經驗,業內同行未必摸得清它的套路、竅門和祕訣。

恰逢《聲入人心2》上檔,1號藉此之機,向《聲入人心》製片人任洋先生,請益不為人多知的《聲入人心》的創作經驗。

1

筆者寫過不少綜N代的稿子,從媒體評論的角度而言,我們總希望第二季的節目會有很多爆點、改變,這樣才能成為評論人有點可評的「談資」。

但是,任洋的採訪,卻幾分顛覆了我的認知。

任洋說,「按照常理,作為第二季往往希望拓寬影響力、擴展受眾群,都要去找突破、創新、賣點、爆點。但是,今年我們明知在暑期檔中,會有更強的對手、更大的收視壓力、更高的觀眾期待,反倒沒有要求自己去找新的爆點、炸點,因為抱著第一季的光環容易變得激進。

因此,第二季核心的創作理念便是要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有意識地剋制、壓抑自己的顛覆激情,首要是反省補足、補齊短板,次要才是延伸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第二季的《聲入人心》我們並沒有看到花裡胡哨、顛覆認知的改版,而似乎改版又無處不在,浸潤在節目品質感受升級的方方面面,這便是任洋所說的——「微創新」

透過此次專訪,任洋分享了《聲入人心2》的五大「微創新」,從參賽成員、出品人、音樂內容、節目出口、價值表達等覆蓋人物、內容、模式、立意等各個角度,對第二季的《聲入人心》進行了不動根本、只做提升的優化。

2

第一個微創新,便在於成員。

觀摩首期節目,從幾組成員的分批出現——「海歸組」、「第一組」、「18歲組」——我們就可以看到,今年《聲入人心》在成員的選擇以及編排之上,進行了更有章法、更有佈局的微創新,結構上更加多元、極致。

這樣的創新也取得了不俗的觀眾回饋:

節目開播之後,網友好評如潮:「這是什麼神仙節目,成員都有顏有才」、「這裡真的是憑實力說話」、「讓更多人瞭解了歌劇和音樂劇」、「大神就是大神,太穩了」;

伴隨節目播出,「聲入人心」、「聲入人心學霸開會」、「劉巖 教科書」、「方曉東氣質」相繼熱搜登榜,節目一舉同時佔據微博綜藝超話榜、熱門話題總榜、話題總榜、綜藝榜四個榜單第一;

首期節目結束,#聲入人心學霸開會#一小時閱讀量破2000W,首期熱門成員劉巖、方曉東、袁廣泉等個人微博增粉破萬。

這個微創新得以成型,是得益於更加長時間、更加大規模的選角作為基礎。從今年2月底開始,《聲入人心》節目組在國內的11個點、國外的2個點(北美、意大利)進行全球徵集。由於第一季的圈層影響力,今年報名人數激增3倍,將近11000人報名,最終才擇選出了登臺的新36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萬中選一,呈現在節目之上的:

一是更高的學歷背景。

更多國外名校的海歸學子加入節目,包括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袁廣泉、北德克薩斯大學博士胡浩、意大利帕格尼尼音樂學院的何亮辰、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王嘉欣、英國伯明翰大學周士原、馬來西亞啟新書院的徐凱等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以及四川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各大國內院校的第一,也盡數齊聚《聲入人心2》。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二是更強的專業能力。

今年來了在美聲領域業內更有地位的、聲量的、代表性的音樂劇、歌劇演員,比如國家一級演員劉巖,節目中其他成員稱其為「音樂劇的國王」「音樂劇的開山鼻祖」;又如國家級舞臺頂級唱將張英席,2015-2019連續四年亮相央視春晚;再如中國原創音樂劇演員鄭棋元,亦是國內極具代表性的「音樂劇王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三是更年輕的新生代挖掘。

本季節目中有一批18歲的高三、大一學生,由此可見節目具有極強的包容度,既有非常成熟的、履歷光鮮的成熟歌者,亦向正在成長的年輕一代敞開懷抱,而並無高下、優劣之別。這便顯示了節目在人才上的價值觀——打破資歷秩序,唯有實力至上。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任洋說,其實高學歷、高顏值、高專業度,這些都是必須做到的鐵律標準,其實沒有太大意外。但是意外之喜,則在於他曾經擔心看到自信滿滿的、充滿期待的目光,擔心有包裝意識、明星狀態,擔心他們帶著一夜成名的期許而來,但這36個「同學」讓他放心了,他們心態正常、初心不忘,在意的點仍然在於,我能唱什麼作品,我能跟什麼聲部搭配。

這便是節目組始終堅守學院派的標準和門檻原因之所在,而沒有向市場化妥協與轉向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的教育體系中,評判一個人的高下是要靠絕對實力說話的,沒有其他不純粹的、不澄明的、急功近利的心思。

3

第二大微創新,則在於出品人。

本季出品人整體格局、功能沒有太大變動,只做了一點人員更替,換成了張惠妹。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這不僅僅是在整體陽剛氣息稍佔主導的節目中增加更多女性視角,也不僅僅是看重她的樂壇地位,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兩大因素:

其一,她有跨界美聲的經驗。

2007年,在張惠妹的職業巔峰,她選擇了赴日本出演51場的音樂劇《圖蘭朵》,並且這也一直成為她演唱會的保留節目——演唱《圖蘭朵》的經典選段《今夜無人入睡》。

"

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中國綜藝仍該指出一個並不太正的風氣,便是跟風。

一檔節目火了,一個模式行之有效了,便會登時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一片同質化的內容,迅速耗盡這個品類的資源、觀眾的熱情,也迅速惡化這個品類所相關產業的生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聲入人心》卻是一個孤例。從2018年四季度該節目成為當年黑馬綜藝至今,仍是市場上的唯一孤品。

1號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其一,相較於其他素人音樂節目,這是一個對成員要求不但很高並且人才資源有限的節目,而這個稀缺圈層已經高度認可《聲入人心》的品牌,這便意味著後來者將會遇到很高的進入門檻;

其二,相較於其他被跟風的節目,這不是一個快餐節目,不一定在業績登時立竿見影,不一定在回報上馬上收回投入。而跟風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們更會選擇回報速度快、回報程度高的項目。

所以,如《聲入人心》這樣一個高難度且高風險的節目,若不是有一個強大平臺的支撐,有平臺的勇氣、眼光和決心,是萬萬難以孵化出來的。而以上這些素質,是屬於引領者的氣度,而非跟風者的品格。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第三個原因則在於,這是一個完全原創、全新的品類,沒有國外的寶典、沒有外腦的支援,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成功。而此前,《聲入人心》主創們也從未透徹地向業內公開經驗,業內同行未必摸得清它的套路、竅門和祕訣。

恰逢《聲入人心2》上檔,1號藉此之機,向《聲入人心》製片人任洋先生,請益不為人多知的《聲入人心》的創作經驗。

1

筆者寫過不少綜N代的稿子,從媒體評論的角度而言,我們總希望第二季的節目會有很多爆點、改變,這樣才能成為評論人有點可評的「談資」。

但是,任洋的採訪,卻幾分顛覆了我的認知。

任洋說,「按照常理,作為第二季往往希望拓寬影響力、擴展受眾群,都要去找突破、創新、賣點、爆點。但是,今年我們明知在暑期檔中,會有更強的對手、更大的收視壓力、更高的觀眾期待,反倒沒有要求自己去找新的爆點、炸點,因為抱著第一季的光環容易變得激進。

因此,第二季核心的創作理念便是要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有意識地剋制、壓抑自己的顛覆激情,首要是反省補足、補齊短板,次要才是延伸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第二季的《聲入人心》我們並沒有看到花裡胡哨、顛覆認知的改版,而似乎改版又無處不在,浸潤在節目品質感受升級的方方面面,這便是任洋所說的——「微創新」

透過此次專訪,任洋分享了《聲入人心2》的五大「微創新」,從參賽成員、出品人、音樂內容、節目出口、價值表達等覆蓋人物、內容、模式、立意等各個角度,對第二季的《聲入人心》進行了不動根本、只做提升的優化。

2

第一個微創新,便在於成員。

觀摩首期節目,從幾組成員的分批出現——「海歸組」、「第一組」、「18歲組」——我們就可以看到,今年《聲入人心》在成員的選擇以及編排之上,進行了更有章法、更有佈局的微創新,結構上更加多元、極致。

這樣的創新也取得了不俗的觀眾回饋:

節目開播之後,網友好評如潮:「這是什麼神仙節目,成員都有顏有才」、「這裡真的是憑實力說話」、「讓更多人瞭解了歌劇和音樂劇」、「大神就是大神,太穩了」;

伴隨節目播出,「聲入人心」、「聲入人心學霸開會」、「劉巖 教科書」、「方曉東氣質」相繼熱搜登榜,節目一舉同時佔據微博綜藝超話榜、熱門話題總榜、話題總榜、綜藝榜四個榜單第一;

首期節目結束,#聲入人心學霸開會#一小時閱讀量破2000W,首期熱門成員劉巖、方曉東、袁廣泉等個人微博增粉破萬。

這個微創新得以成型,是得益於更加長時間、更加大規模的選角作為基礎。從今年2月底開始,《聲入人心》節目組在國內的11個點、國外的2個點(北美、意大利)進行全球徵集。由於第一季的圈層影響力,今年報名人數激增3倍,將近11000人報名,最終才擇選出了登臺的新36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萬中選一,呈現在節目之上的:

一是更高的學歷背景。

更多國外名校的海歸學子加入節目,包括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袁廣泉、北德克薩斯大學博士胡浩、意大利帕格尼尼音樂學院的何亮辰、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王嘉欣、英國伯明翰大學周士原、馬來西亞啟新書院的徐凱等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以及四川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各大國內院校的第一,也盡數齊聚《聲入人心2》。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二是更強的專業能力。

今年來了在美聲領域業內更有地位的、聲量的、代表性的音樂劇、歌劇演員,比如國家一級演員劉巖,節目中其他成員稱其為「音樂劇的國王」「音樂劇的開山鼻祖」;又如國家級舞臺頂級唱將張英席,2015-2019連續四年亮相央視春晚;再如中國原創音樂劇演員鄭棋元,亦是國內極具代表性的「音樂劇王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三是更年輕的新生代挖掘。

本季節目中有一批18歲的高三、大一學生,由此可見節目具有極強的包容度,既有非常成熟的、履歷光鮮的成熟歌者,亦向正在成長的年輕一代敞開懷抱,而並無高下、優劣之別。這便顯示了節目在人才上的價值觀——打破資歷秩序,唯有實力至上。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任洋說,其實高學歷、高顏值、高專業度,這些都是必須做到的鐵律標準,其實沒有太大意外。但是意外之喜,則在於他曾經擔心看到自信滿滿的、充滿期待的目光,擔心有包裝意識、明星狀態,擔心他們帶著一夜成名的期許而來,但這36個「同學」讓他放心了,他們心態正常、初心不忘,在意的點仍然在於,我能唱什麼作品,我能跟什麼聲部搭配。

這便是節目組始終堅守學院派的標準和門檻原因之所在,而沒有向市場化妥協與轉向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的教育體系中,評判一個人的高下是要靠絕對實力說話的,沒有其他不純粹的、不澄明的、急功近利的心思。

3

第二大微創新,則在於出品人。

本季出品人整體格局、功能沒有太大變動,只做了一點人員更替,換成了張惠妹。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這不僅僅是在整體陽剛氣息稍佔主導的節目中增加更多女性視角,也不僅僅是看重她的樂壇地位,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兩大因素:

其一,她有跨界美聲的經驗。

2007年,在張惠妹的職業巔峰,她選擇了赴日本出演51場的音樂劇《圖蘭朵》,並且這也一直成為她演唱會的保留節目——演唱《圖蘭朵》的經典選段《今夜無人入睡》。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在職業巔峰有此選擇,可見她對美聲、對音樂劇的敬畏與看重,由此,也更能理解音樂劇演員的不易,更能把經驗傳帶給年輕成員。

其二,她是《聲入人心》的「自己人」。

合作一場之後,任洋向張惠妹表示,有幸邀請到您的加入,您是這個節目的「自己人」。《聲入人心》是一檔風格化非常強烈的節目,「溫和的表達」是節目所必須堅持的語言狀態與節目風格。

而張惠妹的性格、語言,關照他人,極其包容他們的失誤、極其照顧他人的感受、極其鼓勵少有舞臺經驗的年輕人,不急不躁、不製造噱頭、不諂媚誇張,都與其他兩位出品人以及節目整體非常融合。

她的加入,讓節目保持了更加完整的連貫性。

4

第三大微創新,則在於「音樂」。

反思第一季的得失,遺憾之一便在於「人紅歌不紅」。雖然,這本身就有美聲唱法的高門檻所帶來的傳播力的影響,但節目組仍然希望在堅持美聲唱法的原味之上,進行一些幫助提升音樂劇、歌劇作品傳播的「微創新」。

"

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中國綜藝仍該指出一個並不太正的風氣,便是跟風。

一檔節目火了,一個模式行之有效了,便會登時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一片同質化的內容,迅速耗盡這個品類的資源、觀眾的熱情,也迅速惡化這個品類所相關產業的生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聲入人心》卻是一個孤例。從2018年四季度該節目成為當年黑馬綜藝至今,仍是市場上的唯一孤品。

1號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其一,相較於其他素人音樂節目,這是一個對成員要求不但很高並且人才資源有限的節目,而這個稀缺圈層已經高度認可《聲入人心》的品牌,這便意味著後來者將會遇到很高的進入門檻;

其二,相較於其他被跟風的節目,這不是一個快餐節目,不一定在業績登時立竿見影,不一定在回報上馬上收回投入。而跟風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們更會選擇回報速度快、回報程度高的項目。

所以,如《聲入人心》這樣一個高難度且高風險的節目,若不是有一個強大平臺的支撐,有平臺的勇氣、眼光和決心,是萬萬難以孵化出來的。而以上這些素質,是屬於引領者的氣度,而非跟風者的品格。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第三個原因則在於,這是一個完全原創、全新的品類,沒有國外的寶典、沒有外腦的支援,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成功。而此前,《聲入人心》主創們也從未透徹地向業內公開經驗,業內同行未必摸得清它的套路、竅門和祕訣。

恰逢《聲入人心2》上檔,1號藉此之機,向《聲入人心》製片人任洋先生,請益不為人多知的《聲入人心》的創作經驗。

1

筆者寫過不少綜N代的稿子,從媒體評論的角度而言,我們總希望第二季的節目會有很多爆點、改變,這樣才能成為評論人有點可評的「談資」。

但是,任洋的採訪,卻幾分顛覆了我的認知。

任洋說,「按照常理,作為第二季往往希望拓寬影響力、擴展受眾群,都要去找突破、創新、賣點、爆點。但是,今年我們明知在暑期檔中,會有更強的對手、更大的收視壓力、更高的觀眾期待,反倒沒有要求自己去找新的爆點、炸點,因為抱著第一季的光環容易變得激進。

因此,第二季核心的創作理念便是要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有意識地剋制、壓抑自己的顛覆激情,首要是反省補足、補齊短板,次要才是延伸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第二季的《聲入人心》我們並沒有看到花裡胡哨、顛覆認知的改版,而似乎改版又無處不在,浸潤在節目品質感受升級的方方面面,這便是任洋所說的——「微創新」

透過此次專訪,任洋分享了《聲入人心2》的五大「微創新」,從參賽成員、出品人、音樂內容、節目出口、價值表達等覆蓋人物、內容、模式、立意等各個角度,對第二季的《聲入人心》進行了不動根本、只做提升的優化。

2

第一個微創新,便在於成員。

觀摩首期節目,從幾組成員的分批出現——「海歸組」、「第一組」、「18歲組」——我們就可以看到,今年《聲入人心》在成員的選擇以及編排之上,進行了更有章法、更有佈局的微創新,結構上更加多元、極致。

這樣的創新也取得了不俗的觀眾回饋:

節目開播之後,網友好評如潮:「這是什麼神仙節目,成員都有顏有才」、「這裡真的是憑實力說話」、「讓更多人瞭解了歌劇和音樂劇」、「大神就是大神,太穩了」;

伴隨節目播出,「聲入人心」、「聲入人心學霸開會」、「劉巖 教科書」、「方曉東氣質」相繼熱搜登榜,節目一舉同時佔據微博綜藝超話榜、熱門話題總榜、話題總榜、綜藝榜四個榜單第一;

首期節目結束,#聲入人心學霸開會#一小時閱讀量破2000W,首期熱門成員劉巖、方曉東、袁廣泉等個人微博增粉破萬。

這個微創新得以成型,是得益於更加長時間、更加大規模的選角作為基礎。從今年2月底開始,《聲入人心》節目組在國內的11個點、國外的2個點(北美、意大利)進行全球徵集。由於第一季的圈層影響力,今年報名人數激增3倍,將近11000人報名,最終才擇選出了登臺的新36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萬中選一,呈現在節目之上的:

一是更高的學歷背景。

更多國外名校的海歸學子加入節目,包括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袁廣泉、北德克薩斯大學博士胡浩、意大利帕格尼尼音樂學院的何亮辰、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王嘉欣、英國伯明翰大學周士原、馬來西亞啟新書院的徐凱等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以及四川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各大國內院校的第一,也盡數齊聚《聲入人心2》。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二是更強的專業能力。

今年來了在美聲領域業內更有地位的、聲量的、代表性的音樂劇、歌劇演員,比如國家一級演員劉巖,節目中其他成員稱其為「音樂劇的國王」「音樂劇的開山鼻祖」;又如國家級舞臺頂級唱將張英席,2015-2019連續四年亮相央視春晚;再如中國原創音樂劇演員鄭棋元,亦是國內極具代表性的「音樂劇王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三是更年輕的新生代挖掘。

本季節目中有一批18歲的高三、大一學生,由此可見節目具有極強的包容度,既有非常成熟的、履歷光鮮的成熟歌者,亦向正在成長的年輕一代敞開懷抱,而並無高下、優劣之別。這便顯示了節目在人才上的價值觀——打破資歷秩序,唯有實力至上。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任洋說,其實高學歷、高顏值、高專業度,這些都是必須做到的鐵律標準,其實沒有太大意外。但是意外之喜,則在於他曾經擔心看到自信滿滿的、充滿期待的目光,擔心有包裝意識、明星狀態,擔心他們帶著一夜成名的期許而來,但這36個「同學」讓他放心了,他們心態正常、初心不忘,在意的點仍然在於,我能唱什麼作品,我能跟什麼聲部搭配。

這便是節目組始終堅守學院派的標準和門檻原因之所在,而沒有向市場化妥協與轉向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的教育體系中,評判一個人的高下是要靠絕對實力說話的,沒有其他不純粹的、不澄明的、急功近利的心思。

3

第二大微創新,則在於出品人。

本季出品人整體格局、功能沒有太大變動,只做了一點人員更替,換成了張惠妹。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這不僅僅是在整體陽剛氣息稍佔主導的節目中增加更多女性視角,也不僅僅是看重她的樂壇地位,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兩大因素:

其一,她有跨界美聲的經驗。

2007年,在張惠妹的職業巔峰,她選擇了赴日本出演51場的音樂劇《圖蘭朵》,並且這也一直成為她演唱會的保留節目——演唱《圖蘭朵》的經典選段《今夜無人入睡》。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在職業巔峰有此選擇,可見她對美聲、對音樂劇的敬畏與看重,由此,也更能理解音樂劇演員的不易,更能把經驗傳帶給年輕成員。

其二,她是《聲入人心》的「自己人」。

合作一場之後,任洋向張惠妹表示,有幸邀請到您的加入,您是這個節目的「自己人」。《聲入人心》是一檔風格化非常強烈的節目,「溫和的表達」是節目所必須堅持的語言狀態與節目風格。

而張惠妹的性格、語言,關照他人,極其包容他們的失誤、極其照顧他人的感受、極其鼓勵少有舞臺經驗的年輕人,不急不躁、不製造噱頭、不諂媚誇張,都與其他兩位出品人以及節目整體非常融合。

她的加入,讓節目保持了更加完整的連貫性。

4

第三大微創新,則在於「音樂」。

反思第一季的得失,遺憾之一便在於「人紅歌不紅」。雖然,這本身就有美聲唱法的高門檻所帶來的傳播力的影響,但節目組仍然希望在堅持美聲唱法的原味之上,進行一些幫助提升音樂劇、歌劇作品傳播的「微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首先,提前在微博上募集音樂發燒友,節目組收到1500多封郵件、建立30多人的「選歌發燒友群」,群策群力地為節目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歌來源;

其次,在音樂擇選上更加成熟、更加大膽。第一季的音樂多為現有的、經典的作品,這是比較穩健、保守的做法。而基於第一季的試水,第二季開始敢做一些偏門但好聽的作品的改編,敢做一些非美聲但適宜美聲演唱的經典老歌、世界名曲的改編,讓音樂更加多元化、更有機會出彩。

"

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中國綜藝仍該指出一個並不太正的風氣,便是跟風。

一檔節目火了,一個模式行之有效了,便會登時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一片同質化的內容,迅速耗盡這個品類的資源、觀眾的熱情,也迅速惡化這個品類所相關產業的生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聲入人心》卻是一個孤例。從2018年四季度該節目成為當年黑馬綜藝至今,仍是市場上的唯一孤品。

1號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其一,相較於其他素人音樂節目,這是一個對成員要求不但很高並且人才資源有限的節目,而這個稀缺圈層已經高度認可《聲入人心》的品牌,這便意味著後來者將會遇到很高的進入門檻;

其二,相較於其他被跟風的節目,這不是一個快餐節目,不一定在業績登時立竿見影,不一定在回報上馬上收回投入。而跟風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們更會選擇回報速度快、回報程度高的項目。

所以,如《聲入人心》這樣一個高難度且高風險的節目,若不是有一個強大平臺的支撐,有平臺的勇氣、眼光和決心,是萬萬難以孵化出來的。而以上這些素質,是屬於引領者的氣度,而非跟風者的品格。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第三個原因則在於,這是一個完全原創、全新的品類,沒有國外的寶典、沒有外腦的支援,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成功。而此前,《聲入人心》主創們也從未透徹地向業內公開經驗,業內同行未必摸得清它的套路、竅門和祕訣。

恰逢《聲入人心2》上檔,1號藉此之機,向《聲入人心》製片人任洋先生,請益不為人多知的《聲入人心》的創作經驗。

1

筆者寫過不少綜N代的稿子,從媒體評論的角度而言,我們總希望第二季的節目會有很多爆點、改變,這樣才能成為評論人有點可評的「談資」。

但是,任洋的採訪,卻幾分顛覆了我的認知。

任洋說,「按照常理,作為第二季往往希望拓寬影響力、擴展受眾群,都要去找突破、創新、賣點、爆點。但是,今年我們明知在暑期檔中,會有更強的對手、更大的收視壓力、更高的觀眾期待,反倒沒有要求自己去找新的爆點、炸點,因為抱著第一季的光環容易變得激進。

因此,第二季核心的創作理念便是要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有意識地剋制、壓抑自己的顛覆激情,首要是反省補足、補齊短板,次要才是延伸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第二季的《聲入人心》我們並沒有看到花裡胡哨、顛覆認知的改版,而似乎改版又無處不在,浸潤在節目品質感受升級的方方面面,這便是任洋所說的——「微創新」

透過此次專訪,任洋分享了《聲入人心2》的五大「微創新」,從參賽成員、出品人、音樂內容、節目出口、價值表達等覆蓋人物、內容、模式、立意等各個角度,對第二季的《聲入人心》進行了不動根本、只做提升的優化。

2

第一個微創新,便在於成員。

觀摩首期節目,從幾組成員的分批出現——「海歸組」、「第一組」、「18歲組」——我們就可以看到,今年《聲入人心》在成員的選擇以及編排之上,進行了更有章法、更有佈局的微創新,結構上更加多元、極致。

這樣的創新也取得了不俗的觀眾回饋:

節目開播之後,網友好評如潮:「這是什麼神仙節目,成員都有顏有才」、「這裡真的是憑實力說話」、「讓更多人瞭解了歌劇和音樂劇」、「大神就是大神,太穩了」;

伴隨節目播出,「聲入人心」、「聲入人心學霸開會」、「劉巖 教科書」、「方曉東氣質」相繼熱搜登榜,節目一舉同時佔據微博綜藝超話榜、熱門話題總榜、話題總榜、綜藝榜四個榜單第一;

首期節目結束,#聲入人心學霸開會#一小時閱讀量破2000W,首期熱門成員劉巖、方曉東、袁廣泉等個人微博增粉破萬。

這個微創新得以成型,是得益於更加長時間、更加大規模的選角作為基礎。從今年2月底開始,《聲入人心》節目組在國內的11個點、國外的2個點(北美、意大利)進行全球徵集。由於第一季的圈層影響力,今年報名人數激增3倍,將近11000人報名,最終才擇選出了登臺的新36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萬中選一,呈現在節目之上的:

一是更高的學歷背景。

更多國外名校的海歸學子加入節目,包括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袁廣泉、北德克薩斯大學博士胡浩、意大利帕格尼尼音樂學院的何亮辰、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王嘉欣、英國伯明翰大學周士原、馬來西亞啟新書院的徐凱等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以及四川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各大國內院校的第一,也盡數齊聚《聲入人心2》。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二是更強的專業能力。

今年來了在美聲領域業內更有地位的、聲量的、代表性的音樂劇、歌劇演員,比如國家一級演員劉巖,節目中其他成員稱其為「音樂劇的國王」「音樂劇的開山鼻祖」;又如國家級舞臺頂級唱將張英席,2015-2019連續四年亮相央視春晚;再如中國原創音樂劇演員鄭棋元,亦是國內極具代表性的「音樂劇王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三是更年輕的新生代挖掘。

本季節目中有一批18歲的高三、大一學生,由此可見節目具有極強的包容度,既有非常成熟的、履歷光鮮的成熟歌者,亦向正在成長的年輕一代敞開懷抱,而並無高下、優劣之別。這便顯示了節目在人才上的價值觀——打破資歷秩序,唯有實力至上。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任洋說,其實高學歷、高顏值、高專業度,這些都是必須做到的鐵律標準,其實沒有太大意外。但是意外之喜,則在於他曾經擔心看到自信滿滿的、充滿期待的目光,擔心有包裝意識、明星狀態,擔心他們帶著一夜成名的期許而來,但這36個「同學」讓他放心了,他們心態正常、初心不忘,在意的點仍然在於,我能唱什麼作品,我能跟什麼聲部搭配。

這便是節目組始終堅守學院派的標準和門檻原因之所在,而沒有向市場化妥協與轉向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的教育體系中,評判一個人的高下是要靠絕對實力說話的,沒有其他不純粹的、不澄明的、急功近利的心思。

3

第二大微創新,則在於出品人。

本季出品人整體格局、功能沒有太大變動,只做了一點人員更替,換成了張惠妹。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這不僅僅是在整體陽剛氣息稍佔主導的節目中增加更多女性視角,也不僅僅是看重她的樂壇地位,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兩大因素:

其一,她有跨界美聲的經驗。

2007年,在張惠妹的職業巔峰,她選擇了赴日本出演51場的音樂劇《圖蘭朵》,並且這也一直成為她演唱會的保留節目——演唱《圖蘭朵》的經典選段《今夜無人入睡》。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在職業巔峰有此選擇,可見她對美聲、對音樂劇的敬畏與看重,由此,也更能理解音樂劇演員的不易,更能把經驗傳帶給年輕成員。

其二,她是《聲入人心》的「自己人」。

合作一場之後,任洋向張惠妹表示,有幸邀請到您的加入,您是這個節目的「自己人」。《聲入人心》是一檔風格化非常強烈的節目,「溫和的表達」是節目所必須堅持的語言狀態與節目風格。

而張惠妹的性格、語言,關照他人,極其包容他們的失誤、極其照顧他人的感受、極其鼓勵少有舞臺經驗的年輕人,不急不躁、不製造噱頭、不諂媚誇張,都與其他兩位出品人以及節目整體非常融合。

她的加入,讓節目保持了更加完整的連貫性。

4

第三大微創新,則在於「音樂」。

反思第一季的得失,遺憾之一便在於「人紅歌不紅」。雖然,這本身就有美聲唱法的高門檻所帶來的傳播力的影響,但節目組仍然希望在堅持美聲唱法的原味之上,進行一些幫助提升音樂劇、歌劇作品傳播的「微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首先,提前在微博上募集音樂發燒友,節目組收到1500多封郵件、建立30多人的「選歌發燒友群」,群策群力地為節目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歌來源;

其次,在音樂擇選上更加成熟、更加大膽。第一季的音樂多為現有的、經典的作品,這是比較穩健、保守的做法。而基於第一季的試水,第二季開始敢做一些偏門但好聽的作品的改編,敢做一些非美聲但適宜美聲演唱的經典老歌、世界名曲的改編,讓音樂更加多元化、更有機會出彩。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再次,一改「音樂總監」的單一設置,而變為五位不同風格音樂製作人合作的「音樂製作群」,有古典風格的、創新風格的、經典風格的、流行風格的,在不同的曲風中可以聽到不同的音樂理解與心思,由此,讓觀眾即使在一個垂直品類中也能聽到非常多元的音樂表達。

5

第四大微創新,則在於「節目出口」。

任洋坦言,做第一季時,便知道最終出口是要決出6名首席,但是6名首席要做什麼是非常困惑、沒想清楚的。即使後來巡演表現火爆,可以稱為今年上半年地面巡演的第一品牌,但是節目組仍舊沒有完全滿意。

"

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中國綜藝仍該指出一個並不太正的風氣,便是跟風。

一檔節目火了,一個模式行之有效了,便會登時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一片同質化的內容,迅速耗盡這個品類的資源、觀眾的熱情,也迅速惡化這個品類所相關產業的生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聲入人心》卻是一個孤例。從2018年四季度該節目成為當年黑馬綜藝至今,仍是市場上的唯一孤品。

1號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其一,相較於其他素人音樂節目,這是一個對成員要求不但很高並且人才資源有限的節目,而這個稀缺圈層已經高度認可《聲入人心》的品牌,這便意味著後來者將會遇到很高的進入門檻;

其二,相較於其他被跟風的節目,這不是一個快餐節目,不一定在業績登時立竿見影,不一定在回報上馬上收回投入。而跟風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們更會選擇回報速度快、回報程度高的項目。

所以,如《聲入人心》這樣一個高難度且高風險的節目,若不是有一個強大平臺的支撐,有平臺的勇氣、眼光和決心,是萬萬難以孵化出來的。而以上這些素質,是屬於引領者的氣度,而非跟風者的品格。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第三個原因則在於,這是一個完全原創、全新的品類,沒有國外的寶典、沒有外腦的支援,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成功。而此前,《聲入人心》主創們也從未透徹地向業內公開經驗,業內同行未必摸得清它的套路、竅門和祕訣。

恰逢《聲入人心2》上檔,1號藉此之機,向《聲入人心》製片人任洋先生,請益不為人多知的《聲入人心》的創作經驗。

1

筆者寫過不少綜N代的稿子,從媒體評論的角度而言,我們總希望第二季的節目會有很多爆點、改變,這樣才能成為評論人有點可評的「談資」。

但是,任洋的採訪,卻幾分顛覆了我的認知。

任洋說,「按照常理,作為第二季往往希望拓寬影響力、擴展受眾群,都要去找突破、創新、賣點、爆點。但是,今年我們明知在暑期檔中,會有更強的對手、更大的收視壓力、更高的觀眾期待,反倒沒有要求自己去找新的爆點、炸點,因為抱著第一季的光環容易變得激進。

因此,第二季核心的創作理念便是要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有意識地剋制、壓抑自己的顛覆激情,首要是反省補足、補齊短板,次要才是延伸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第二季的《聲入人心》我們並沒有看到花裡胡哨、顛覆認知的改版,而似乎改版又無處不在,浸潤在節目品質感受升級的方方面面,這便是任洋所說的——「微創新」

透過此次專訪,任洋分享了《聲入人心2》的五大「微創新」,從參賽成員、出品人、音樂內容、節目出口、價值表達等覆蓋人物、內容、模式、立意等各個角度,對第二季的《聲入人心》進行了不動根本、只做提升的優化。

2

第一個微創新,便在於成員。

觀摩首期節目,從幾組成員的分批出現——「海歸組」、「第一組」、「18歲組」——我們就可以看到,今年《聲入人心》在成員的選擇以及編排之上,進行了更有章法、更有佈局的微創新,結構上更加多元、極致。

這樣的創新也取得了不俗的觀眾回饋:

節目開播之後,網友好評如潮:「這是什麼神仙節目,成員都有顏有才」、「這裡真的是憑實力說話」、「讓更多人瞭解了歌劇和音樂劇」、「大神就是大神,太穩了」;

伴隨節目播出,「聲入人心」、「聲入人心學霸開會」、「劉巖 教科書」、「方曉東氣質」相繼熱搜登榜,節目一舉同時佔據微博綜藝超話榜、熱門話題總榜、話題總榜、綜藝榜四個榜單第一;

首期節目結束,#聲入人心學霸開會#一小時閱讀量破2000W,首期熱門成員劉巖、方曉東、袁廣泉等個人微博增粉破萬。

這個微創新得以成型,是得益於更加長時間、更加大規模的選角作為基礎。從今年2月底開始,《聲入人心》節目組在國內的11個點、國外的2個點(北美、意大利)進行全球徵集。由於第一季的圈層影響力,今年報名人數激增3倍,將近11000人報名,最終才擇選出了登臺的新36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萬中選一,呈現在節目之上的:

一是更高的學歷背景。

更多國外名校的海歸學子加入節目,包括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袁廣泉、北德克薩斯大學博士胡浩、意大利帕格尼尼音樂學院的何亮辰、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王嘉欣、英國伯明翰大學周士原、馬來西亞啟新書院的徐凱等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以及四川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各大國內院校的第一,也盡數齊聚《聲入人心2》。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二是更強的專業能力。

今年來了在美聲領域業內更有地位的、聲量的、代表性的音樂劇、歌劇演員,比如國家一級演員劉巖,節目中其他成員稱其為「音樂劇的國王」「音樂劇的開山鼻祖」;又如國家級舞臺頂級唱將張英席,2015-2019連續四年亮相央視春晚;再如中國原創音樂劇演員鄭棋元,亦是國內極具代表性的「音樂劇王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三是更年輕的新生代挖掘。

本季節目中有一批18歲的高三、大一學生,由此可見節目具有極強的包容度,既有非常成熟的、履歷光鮮的成熟歌者,亦向正在成長的年輕一代敞開懷抱,而並無高下、優劣之別。這便顯示了節目在人才上的價值觀——打破資歷秩序,唯有實力至上。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任洋說,其實高學歷、高顏值、高專業度,這些都是必須做到的鐵律標準,其實沒有太大意外。但是意外之喜,則在於他曾經擔心看到自信滿滿的、充滿期待的目光,擔心有包裝意識、明星狀態,擔心他們帶著一夜成名的期許而來,但這36個「同學」讓他放心了,他們心態正常、初心不忘,在意的點仍然在於,我能唱什麼作品,我能跟什麼聲部搭配。

這便是節目組始終堅守學院派的標準和門檻原因之所在,而沒有向市場化妥協與轉向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的教育體系中,評判一個人的高下是要靠絕對實力說話的,沒有其他不純粹的、不澄明的、急功近利的心思。

3

第二大微創新,則在於出品人。

本季出品人整體格局、功能沒有太大變動,只做了一點人員更替,換成了張惠妹。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這不僅僅是在整體陽剛氣息稍佔主導的節目中增加更多女性視角,也不僅僅是看重她的樂壇地位,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兩大因素:

其一,她有跨界美聲的經驗。

2007年,在張惠妹的職業巔峰,她選擇了赴日本出演51場的音樂劇《圖蘭朵》,並且這也一直成為她演唱會的保留節目——演唱《圖蘭朵》的經典選段《今夜無人入睡》。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在職業巔峰有此選擇,可見她對美聲、對音樂劇的敬畏與看重,由此,也更能理解音樂劇演員的不易,更能把經驗傳帶給年輕成員。

其二,她是《聲入人心》的「自己人」。

合作一場之後,任洋向張惠妹表示,有幸邀請到您的加入,您是這個節目的「自己人」。《聲入人心》是一檔風格化非常強烈的節目,「溫和的表達」是節目所必須堅持的語言狀態與節目風格。

而張惠妹的性格、語言,關照他人,極其包容他們的失誤、極其照顧他人的感受、極其鼓勵少有舞臺經驗的年輕人,不急不躁、不製造噱頭、不諂媚誇張,都與其他兩位出品人以及節目整體非常融合。

她的加入,讓節目保持了更加完整的連貫性。

4

第三大微創新,則在於「音樂」。

反思第一季的得失,遺憾之一便在於「人紅歌不紅」。雖然,這本身就有美聲唱法的高門檻所帶來的傳播力的影響,但節目組仍然希望在堅持美聲唱法的原味之上,進行一些幫助提升音樂劇、歌劇作品傳播的「微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首先,提前在微博上募集音樂發燒友,節目組收到1500多封郵件、建立30多人的「選歌發燒友群」,群策群力地為節目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歌來源;

其次,在音樂擇選上更加成熟、更加大膽。第一季的音樂多為現有的、經典的作品,這是比較穩健、保守的做法。而基於第一季的試水,第二季開始敢做一些偏門但好聽的作品的改編,敢做一些非美聲但適宜美聲演唱的經典老歌、世界名曲的改編,讓音樂更加多元化、更有機會出彩。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再次,一改「音樂總監」的單一設置,而變為五位不同風格音樂製作人合作的「音樂製作群」,有古典風格的、創新風格的、經典風格的、流行風格的,在不同的曲風中可以聽到不同的音樂理解與心思,由此,讓觀眾即使在一個垂直品類中也能聽到非常多元的音樂表達。

5

第四大微創新,則在於「節目出口」。

任洋坦言,做第一季時,便知道最終出口是要決出6名首席,但是6名首席要做什麼是非常困惑、沒想清楚的。即使後來巡演表現火爆,可以稱為今年上半年地面巡演的第一品牌,但是節目組仍舊沒有完全滿意。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然而,第一季的成員們用實際行動給了節目組最好的啟發。在鄭雲龍、阿雲嘎等第一季成員大火之後,他們並沒有去接電視劇、演唱會等的「回報率」更快、更高的資源,而是「有點傻」地迴歸原本屬於他們的舞臺。

這讓節目組動容、驕傲,也讓節目組恍然大悟。他們這才明白,做巡演、出專輯,是任何一檔音樂節目可以提供給素人的出口,然而,《聲入人心》不該走這樣的同質化之路,做中國原創音樂劇,才是《聲入人心》的獨特落點。


"

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中國綜藝仍該指出一個並不太正的風氣,便是跟風。

一檔節目火了,一個模式行之有效了,便會登時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一片同質化的內容,迅速耗盡這個品類的資源、觀眾的熱情,也迅速惡化這個品類所相關產業的生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聲入人心》卻是一個孤例。從2018年四季度該節目成為當年黑馬綜藝至今,仍是市場上的唯一孤品。

1號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其一,相較於其他素人音樂節目,這是一個對成員要求不但很高並且人才資源有限的節目,而這個稀缺圈層已經高度認可《聲入人心》的品牌,這便意味著後來者將會遇到很高的進入門檻;

其二,相較於其他被跟風的節目,這不是一個快餐節目,不一定在業績登時立竿見影,不一定在回報上馬上收回投入。而跟風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們更會選擇回報速度快、回報程度高的項目。

所以,如《聲入人心》這樣一個高難度且高風險的節目,若不是有一個強大平臺的支撐,有平臺的勇氣、眼光和決心,是萬萬難以孵化出來的。而以上這些素質,是屬於引領者的氣度,而非跟風者的品格。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第三個原因則在於,這是一個完全原創、全新的品類,沒有國外的寶典、沒有外腦的支援,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成功。而此前,《聲入人心》主創們也從未透徹地向業內公開經驗,業內同行未必摸得清它的套路、竅門和祕訣。

恰逢《聲入人心2》上檔,1號藉此之機,向《聲入人心》製片人任洋先生,請益不為人多知的《聲入人心》的創作經驗。

1

筆者寫過不少綜N代的稿子,從媒體評論的角度而言,我們總希望第二季的節目會有很多爆點、改變,這樣才能成為評論人有點可評的「談資」。

但是,任洋的採訪,卻幾分顛覆了我的認知。

任洋說,「按照常理,作為第二季往往希望拓寬影響力、擴展受眾群,都要去找突破、創新、賣點、爆點。但是,今年我們明知在暑期檔中,會有更強的對手、更大的收視壓力、更高的觀眾期待,反倒沒有要求自己去找新的爆點、炸點,因為抱著第一季的光環容易變得激進。

因此,第二季核心的創作理念便是要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有意識地剋制、壓抑自己的顛覆激情,首要是反省補足、補齊短板,次要才是延伸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第二季的《聲入人心》我們並沒有看到花裡胡哨、顛覆認知的改版,而似乎改版又無處不在,浸潤在節目品質感受升級的方方面面,這便是任洋所說的——「微創新」

透過此次專訪,任洋分享了《聲入人心2》的五大「微創新」,從參賽成員、出品人、音樂內容、節目出口、價值表達等覆蓋人物、內容、模式、立意等各個角度,對第二季的《聲入人心》進行了不動根本、只做提升的優化。

2

第一個微創新,便在於成員。

觀摩首期節目,從幾組成員的分批出現——「海歸組」、「第一組」、「18歲組」——我們就可以看到,今年《聲入人心》在成員的選擇以及編排之上,進行了更有章法、更有佈局的微創新,結構上更加多元、極致。

這樣的創新也取得了不俗的觀眾回饋:

節目開播之後,網友好評如潮:「這是什麼神仙節目,成員都有顏有才」、「這裡真的是憑實力說話」、「讓更多人瞭解了歌劇和音樂劇」、「大神就是大神,太穩了」;

伴隨節目播出,「聲入人心」、「聲入人心學霸開會」、「劉巖 教科書」、「方曉東氣質」相繼熱搜登榜,節目一舉同時佔據微博綜藝超話榜、熱門話題總榜、話題總榜、綜藝榜四個榜單第一;

首期節目結束,#聲入人心學霸開會#一小時閱讀量破2000W,首期熱門成員劉巖、方曉東、袁廣泉等個人微博增粉破萬。

這個微創新得以成型,是得益於更加長時間、更加大規模的選角作為基礎。從今年2月底開始,《聲入人心》節目組在國內的11個點、國外的2個點(北美、意大利)進行全球徵集。由於第一季的圈層影響力,今年報名人數激增3倍,將近11000人報名,最終才擇選出了登臺的新36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萬中選一,呈現在節目之上的:

一是更高的學歷背景。

更多國外名校的海歸學子加入節目,包括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袁廣泉、北德克薩斯大學博士胡浩、意大利帕格尼尼音樂學院的何亮辰、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王嘉欣、英國伯明翰大學周士原、馬來西亞啟新書院的徐凱等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以及四川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各大國內院校的第一,也盡數齊聚《聲入人心2》。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二是更強的專業能力。

今年來了在美聲領域業內更有地位的、聲量的、代表性的音樂劇、歌劇演員,比如國家一級演員劉巖,節目中其他成員稱其為「音樂劇的國王」「音樂劇的開山鼻祖」;又如國家級舞臺頂級唱將張英席,2015-2019連續四年亮相央視春晚;再如中國原創音樂劇演員鄭棋元,亦是國內極具代表性的「音樂劇王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三是更年輕的新生代挖掘。

本季節目中有一批18歲的高三、大一學生,由此可見節目具有極強的包容度,既有非常成熟的、履歷光鮮的成熟歌者,亦向正在成長的年輕一代敞開懷抱,而並無高下、優劣之別。這便顯示了節目在人才上的價值觀——打破資歷秩序,唯有實力至上。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任洋說,其實高學歷、高顏值、高專業度,這些都是必須做到的鐵律標準,其實沒有太大意外。但是意外之喜,則在於他曾經擔心看到自信滿滿的、充滿期待的目光,擔心有包裝意識、明星狀態,擔心他們帶著一夜成名的期許而來,但這36個「同學」讓他放心了,他們心態正常、初心不忘,在意的點仍然在於,我能唱什麼作品,我能跟什麼聲部搭配。

這便是節目組始終堅守學院派的標準和門檻原因之所在,而沒有向市場化妥協與轉向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的教育體系中,評判一個人的高下是要靠絕對實力說話的,沒有其他不純粹的、不澄明的、急功近利的心思。

3

第二大微創新,則在於出品人。

本季出品人整體格局、功能沒有太大變動,只做了一點人員更替,換成了張惠妹。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這不僅僅是在整體陽剛氣息稍佔主導的節目中增加更多女性視角,也不僅僅是看重她的樂壇地位,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兩大因素:

其一,她有跨界美聲的經驗。

2007年,在張惠妹的職業巔峰,她選擇了赴日本出演51場的音樂劇《圖蘭朵》,並且這也一直成為她演唱會的保留節目——演唱《圖蘭朵》的經典選段《今夜無人入睡》。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在職業巔峰有此選擇,可見她對美聲、對音樂劇的敬畏與看重,由此,也更能理解音樂劇演員的不易,更能把經驗傳帶給年輕成員。

其二,她是《聲入人心》的「自己人」。

合作一場之後,任洋向張惠妹表示,有幸邀請到您的加入,您是這個節目的「自己人」。《聲入人心》是一檔風格化非常強烈的節目,「溫和的表達」是節目所必須堅持的語言狀態與節目風格。

而張惠妹的性格、語言,關照他人,極其包容他們的失誤、極其照顧他人的感受、極其鼓勵少有舞臺經驗的年輕人,不急不躁、不製造噱頭、不諂媚誇張,都與其他兩位出品人以及節目整體非常融合。

她的加入,讓節目保持了更加完整的連貫性。

4

第三大微創新,則在於「音樂」。

反思第一季的得失,遺憾之一便在於「人紅歌不紅」。雖然,這本身就有美聲唱法的高門檻所帶來的傳播力的影響,但節目組仍然希望在堅持美聲唱法的原味之上,進行一些幫助提升音樂劇、歌劇作品傳播的「微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首先,提前在微博上募集音樂發燒友,節目組收到1500多封郵件、建立30多人的「選歌發燒友群」,群策群力地為節目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歌來源;

其次,在音樂擇選上更加成熟、更加大膽。第一季的音樂多為現有的、經典的作品,這是比較穩健、保守的做法。而基於第一季的試水,第二季開始敢做一些偏門但好聽的作品的改編,敢做一些非美聲但適宜美聲演唱的經典老歌、世界名曲的改編,讓音樂更加多元化、更有機會出彩。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再次,一改「音樂總監」的單一設置,而變為五位不同風格音樂製作人合作的「音樂製作群」,有古典風格的、創新風格的、經典風格的、流行風格的,在不同的曲風中可以聽到不同的音樂理解與心思,由此,讓觀眾即使在一個垂直品類中也能聽到非常多元的音樂表達。

5

第四大微創新,則在於「節目出口」。

任洋坦言,做第一季時,便知道最終出口是要決出6名首席,但是6名首席要做什麼是非常困惑、沒想清楚的。即使後來巡演表現火爆,可以稱為今年上半年地面巡演的第一品牌,但是節目組仍舊沒有完全滿意。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然而,第一季的成員們用實際行動給了節目組最好的啟發。在鄭雲龍、阿雲嘎等第一季成員大火之後,他們並沒有去接電視劇、演唱會等的「回報率」更快、更高的資源,而是「有點傻」地迴歸原本屬於他們的舞臺。

這讓節目組動容、驕傲,也讓節目組恍然大悟。他們這才明白,做巡演、出專輯,是任何一檔音樂節目可以提供給素人的出口,然而,《聲入人心》不該走這樣的同質化之路,做中國原創音樂劇,才是《聲入人心》的獨特落點。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在經過半年的從節目上到節目下的反思,終於確定了在節目落點的「微創新」——為6名首席提供6部量身定做歌劇、音樂劇的男主角資源。

而這,才是抱著要發揚歌劇、音樂劇初心而來的歌者們,最想要的結果與舞臺。

6

最後也最重要的一大微創新,則是關於節目的價值表達。

2018四季度的《聲入人心》第一季結束之後,繼續跟進2019一季度「聲入人心男團」上《歌手》,同時,1月底開始籌備巡演工作,3月開始首演6月初結束,同期進行第二季的選角工作。

可以說,從去年第一季籌備的開始,到第二季開播的現在,《聲入人心》節目組沒有一天不浸潤在這個項目、這個圈層之中。

"

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中國綜藝仍該指出一個並不太正的風氣,便是跟風。

一檔節目火了,一個模式行之有效了,便會登時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一片同質化的內容,迅速耗盡這個品類的資源、觀眾的熱情,也迅速惡化這個品類所相關產業的生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聲入人心》卻是一個孤例。從2018年四季度該節目成為當年黑馬綜藝至今,仍是市場上的唯一孤品。

1號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其一,相較於其他素人音樂節目,這是一個對成員要求不但很高並且人才資源有限的節目,而這個稀缺圈層已經高度認可《聲入人心》的品牌,這便意味著後來者將會遇到很高的進入門檻;

其二,相較於其他被跟風的節目,這不是一個快餐節目,不一定在業績登時立竿見影,不一定在回報上馬上收回投入。而跟風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們更會選擇回報速度快、回報程度高的項目。

所以,如《聲入人心》這樣一個高難度且高風險的節目,若不是有一個強大平臺的支撐,有平臺的勇氣、眼光和決心,是萬萬難以孵化出來的。而以上這些素質,是屬於引領者的氣度,而非跟風者的品格。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第三個原因則在於,這是一個完全原創、全新的品類,沒有國外的寶典、沒有外腦的支援,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成功。而此前,《聲入人心》主創們也從未透徹地向業內公開經驗,業內同行未必摸得清它的套路、竅門和祕訣。

恰逢《聲入人心2》上檔,1號藉此之機,向《聲入人心》製片人任洋先生,請益不為人多知的《聲入人心》的創作經驗。

1

筆者寫過不少綜N代的稿子,從媒體評論的角度而言,我們總希望第二季的節目會有很多爆點、改變,這樣才能成為評論人有點可評的「談資」。

但是,任洋的採訪,卻幾分顛覆了我的認知。

任洋說,「按照常理,作為第二季往往希望拓寬影響力、擴展受眾群,都要去找突破、創新、賣點、爆點。但是,今年我們明知在暑期檔中,會有更強的對手、更大的收視壓力、更高的觀眾期待,反倒沒有要求自己去找新的爆點、炸點,因為抱著第一季的光環容易變得激進。

因此,第二季核心的創作理念便是要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有意識地剋制、壓抑自己的顛覆激情,首要是反省補足、補齊短板,次要才是延伸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第二季的《聲入人心》我們並沒有看到花裡胡哨、顛覆認知的改版,而似乎改版又無處不在,浸潤在節目品質感受升級的方方面面,這便是任洋所說的——「微創新」

透過此次專訪,任洋分享了《聲入人心2》的五大「微創新」,從參賽成員、出品人、音樂內容、節目出口、價值表達等覆蓋人物、內容、模式、立意等各個角度,對第二季的《聲入人心》進行了不動根本、只做提升的優化。

2

第一個微創新,便在於成員。

觀摩首期節目,從幾組成員的分批出現——「海歸組」、「第一組」、「18歲組」——我們就可以看到,今年《聲入人心》在成員的選擇以及編排之上,進行了更有章法、更有佈局的微創新,結構上更加多元、極致。

這樣的創新也取得了不俗的觀眾回饋:

節目開播之後,網友好評如潮:「這是什麼神仙節目,成員都有顏有才」、「這裡真的是憑實力說話」、「讓更多人瞭解了歌劇和音樂劇」、「大神就是大神,太穩了」;

伴隨節目播出,「聲入人心」、「聲入人心學霸開會」、「劉巖 教科書」、「方曉東氣質」相繼熱搜登榜,節目一舉同時佔據微博綜藝超話榜、熱門話題總榜、話題總榜、綜藝榜四個榜單第一;

首期節目結束,#聲入人心學霸開會#一小時閱讀量破2000W,首期熱門成員劉巖、方曉東、袁廣泉等個人微博增粉破萬。

這個微創新得以成型,是得益於更加長時間、更加大規模的選角作為基礎。從今年2月底開始,《聲入人心》節目組在國內的11個點、國外的2個點(北美、意大利)進行全球徵集。由於第一季的圈層影響力,今年報名人數激增3倍,將近11000人報名,最終才擇選出了登臺的新36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萬中選一,呈現在節目之上的:

一是更高的學歷背景。

更多國外名校的海歸學子加入節目,包括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袁廣泉、北德克薩斯大學博士胡浩、意大利帕格尼尼音樂學院的何亮辰、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王嘉欣、英國伯明翰大學周士原、馬來西亞啟新書院的徐凱等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以及四川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各大國內院校的第一,也盡數齊聚《聲入人心2》。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二是更強的專業能力。

今年來了在美聲領域業內更有地位的、聲量的、代表性的音樂劇、歌劇演員,比如國家一級演員劉巖,節目中其他成員稱其為「音樂劇的國王」「音樂劇的開山鼻祖」;又如國家級舞臺頂級唱將張英席,2015-2019連續四年亮相央視春晚;再如中國原創音樂劇演員鄭棋元,亦是國內極具代表性的「音樂劇王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三是更年輕的新生代挖掘。

本季節目中有一批18歲的高三、大一學生,由此可見節目具有極強的包容度,既有非常成熟的、履歷光鮮的成熟歌者,亦向正在成長的年輕一代敞開懷抱,而並無高下、優劣之別。這便顯示了節目在人才上的價值觀——打破資歷秩序,唯有實力至上。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任洋說,其實高學歷、高顏值、高專業度,這些都是必須做到的鐵律標準,其實沒有太大意外。但是意外之喜,則在於他曾經擔心看到自信滿滿的、充滿期待的目光,擔心有包裝意識、明星狀態,擔心他們帶著一夜成名的期許而來,但這36個「同學」讓他放心了,他們心態正常、初心不忘,在意的點仍然在於,我能唱什麼作品,我能跟什麼聲部搭配。

這便是節目組始終堅守學院派的標準和門檻原因之所在,而沒有向市場化妥協與轉向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的教育體系中,評判一個人的高下是要靠絕對實力說話的,沒有其他不純粹的、不澄明的、急功近利的心思。

3

第二大微創新,則在於出品人。

本季出品人整體格局、功能沒有太大變動,只做了一點人員更替,換成了張惠妹。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這不僅僅是在整體陽剛氣息稍佔主導的節目中增加更多女性視角,也不僅僅是看重她的樂壇地位,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兩大因素:

其一,她有跨界美聲的經驗。

2007年,在張惠妹的職業巔峰,她選擇了赴日本出演51場的音樂劇《圖蘭朵》,並且這也一直成為她演唱會的保留節目——演唱《圖蘭朵》的經典選段《今夜無人入睡》。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在職業巔峰有此選擇,可見她對美聲、對音樂劇的敬畏與看重,由此,也更能理解音樂劇演員的不易,更能把經驗傳帶給年輕成員。

其二,她是《聲入人心》的「自己人」。

合作一場之後,任洋向張惠妹表示,有幸邀請到您的加入,您是這個節目的「自己人」。《聲入人心》是一檔風格化非常強烈的節目,「溫和的表達」是節目所必須堅持的語言狀態與節目風格。

而張惠妹的性格、語言,關照他人,極其包容他們的失誤、極其照顧他人的感受、極其鼓勵少有舞臺經驗的年輕人,不急不躁、不製造噱頭、不諂媚誇張,都與其他兩位出品人以及節目整體非常融合。

她的加入,讓節目保持了更加完整的連貫性。

4

第三大微創新,則在於「音樂」。

反思第一季的得失,遺憾之一便在於「人紅歌不紅」。雖然,這本身就有美聲唱法的高門檻所帶來的傳播力的影響,但節目組仍然希望在堅持美聲唱法的原味之上,進行一些幫助提升音樂劇、歌劇作品傳播的「微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首先,提前在微博上募集音樂發燒友,節目組收到1500多封郵件、建立30多人的「選歌發燒友群」,群策群力地為節目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歌來源;

其次,在音樂擇選上更加成熟、更加大膽。第一季的音樂多為現有的、經典的作品,這是比較穩健、保守的做法。而基於第一季的試水,第二季開始敢做一些偏門但好聽的作品的改編,敢做一些非美聲但適宜美聲演唱的經典老歌、世界名曲的改編,讓音樂更加多元化、更有機會出彩。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再次,一改「音樂總監」的單一設置,而變為五位不同風格音樂製作人合作的「音樂製作群」,有古典風格的、創新風格的、經典風格的、流行風格的,在不同的曲風中可以聽到不同的音樂理解與心思,由此,讓觀眾即使在一個垂直品類中也能聽到非常多元的音樂表達。

5

第四大微創新,則在於「節目出口」。

任洋坦言,做第一季時,便知道最終出口是要決出6名首席,但是6名首席要做什麼是非常困惑、沒想清楚的。即使後來巡演表現火爆,可以稱為今年上半年地面巡演的第一品牌,但是節目組仍舊沒有完全滿意。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然而,第一季的成員們用實際行動給了節目組最好的啟發。在鄭雲龍、阿雲嘎等第一季成員大火之後,他們並沒有去接電視劇、演唱會等的「回報率」更快、更高的資源,而是「有點傻」地迴歸原本屬於他們的舞臺。

這讓節目組動容、驕傲,也讓節目組恍然大悟。他們這才明白,做巡演、出專輯,是任何一檔音樂節目可以提供給素人的出口,然而,《聲入人心》不該走這樣的同質化之路,做中國原創音樂劇,才是《聲入人心》的獨特落點。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在經過半年的從節目上到節目下的反思,終於確定了在節目落點的「微創新」——為6名首席提供6部量身定做歌劇、音樂劇的男主角資源。

而這,才是抱著要發揚歌劇、音樂劇初心而來的歌者們,最想要的結果與舞臺。

6

最後也最重要的一大微創新,則是關於節目的價值表達。

2018四季度的《聲入人心》第一季結束之後,繼續跟進2019一季度「聲入人心男團」上《歌手》,同時,1月底開始籌備巡演工作,3月開始首演6月初結束,同期進行第二季的選角工作。

可以說,從去年第一季籌備的開始,到第二季開播的現在,《聲入人心》節目組沒有一天不浸潤在這個項目、這個圈層之中。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長期交流、耳濡目染,這個節目組成為最瞭解這一圈層所思所想、所痛所難之處的媒體人,他們是可以代表這個圈層發聲的一個出口。

那麼,什麼是這個圈層最需要表達的呢?

中國音樂劇、歌劇市場長年流傳深廣一句話——外來和尚好唸經。國外劇目的票房總比國內原創好。

而對於一部好的原創音樂劇而言,打磨、排練,一到兩年才能登臺,在「外來和尚好唸經」的市場環境下,國內原創作品往往只能演出幾十場到一百場,但是國外一部作品至少演出幾千場才會停下。所以,一來成本無法收回,生產難以投入;二來演員培養艱難,沒有鍛鍊條件。

"

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中國綜藝仍該指出一個並不太正的風氣,便是跟風。

一檔節目火了,一個模式行之有效了,便會登時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一片同質化的內容,迅速耗盡這個品類的資源、觀眾的熱情,也迅速惡化這個品類所相關產業的生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聲入人心》卻是一個孤例。從2018年四季度該節目成為當年黑馬綜藝至今,仍是市場上的唯一孤品。

1號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其一,相較於其他素人音樂節目,這是一個對成員要求不但很高並且人才資源有限的節目,而這個稀缺圈層已經高度認可《聲入人心》的品牌,這便意味著後來者將會遇到很高的進入門檻;

其二,相較於其他被跟風的節目,這不是一個快餐節目,不一定在業績登時立竿見影,不一定在回報上馬上收回投入。而跟風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們更會選擇回報速度快、回報程度高的項目。

所以,如《聲入人心》這樣一個高難度且高風險的節目,若不是有一個強大平臺的支撐,有平臺的勇氣、眼光和決心,是萬萬難以孵化出來的。而以上這些素質,是屬於引領者的氣度,而非跟風者的品格。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第三個原因則在於,這是一個完全原創、全新的品類,沒有國外的寶典、沒有外腦的支援,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成功。而此前,《聲入人心》主創們也從未透徹地向業內公開經驗,業內同行未必摸得清它的套路、竅門和祕訣。

恰逢《聲入人心2》上檔,1號藉此之機,向《聲入人心》製片人任洋先生,請益不為人多知的《聲入人心》的創作經驗。

1

筆者寫過不少綜N代的稿子,從媒體評論的角度而言,我們總希望第二季的節目會有很多爆點、改變,這樣才能成為評論人有點可評的「談資」。

但是,任洋的採訪,卻幾分顛覆了我的認知。

任洋說,「按照常理,作為第二季往往希望拓寬影響力、擴展受眾群,都要去找突破、創新、賣點、爆點。但是,今年我們明知在暑期檔中,會有更強的對手、更大的收視壓力、更高的觀眾期待,反倒沒有要求自己去找新的爆點、炸點,因為抱著第一季的光環容易變得激進。

因此,第二季核心的創作理念便是要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有意識地剋制、壓抑自己的顛覆激情,首要是反省補足、補齊短板,次要才是延伸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第二季的《聲入人心》我們並沒有看到花裡胡哨、顛覆認知的改版,而似乎改版又無處不在,浸潤在節目品質感受升級的方方面面,這便是任洋所說的——「微創新」

透過此次專訪,任洋分享了《聲入人心2》的五大「微創新」,從參賽成員、出品人、音樂內容、節目出口、價值表達等覆蓋人物、內容、模式、立意等各個角度,對第二季的《聲入人心》進行了不動根本、只做提升的優化。

2

第一個微創新,便在於成員。

觀摩首期節目,從幾組成員的分批出現——「海歸組」、「第一組」、「18歲組」——我們就可以看到,今年《聲入人心》在成員的選擇以及編排之上,進行了更有章法、更有佈局的微創新,結構上更加多元、極致。

這樣的創新也取得了不俗的觀眾回饋:

節目開播之後,網友好評如潮:「這是什麼神仙節目,成員都有顏有才」、「這裡真的是憑實力說話」、「讓更多人瞭解了歌劇和音樂劇」、「大神就是大神,太穩了」;

伴隨節目播出,「聲入人心」、「聲入人心學霸開會」、「劉巖 教科書」、「方曉東氣質」相繼熱搜登榜,節目一舉同時佔據微博綜藝超話榜、熱門話題總榜、話題總榜、綜藝榜四個榜單第一;

首期節目結束,#聲入人心學霸開會#一小時閱讀量破2000W,首期熱門成員劉巖、方曉東、袁廣泉等個人微博增粉破萬。

這個微創新得以成型,是得益於更加長時間、更加大規模的選角作為基礎。從今年2月底開始,《聲入人心》節目組在國內的11個點、國外的2個點(北美、意大利)進行全球徵集。由於第一季的圈層影響力,今年報名人數激增3倍,將近11000人報名,最終才擇選出了登臺的新36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萬中選一,呈現在節目之上的:

一是更高的學歷背景。

更多國外名校的海歸學子加入節目,包括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袁廣泉、北德克薩斯大學博士胡浩、意大利帕格尼尼音樂學院的何亮辰、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王嘉欣、英國伯明翰大學周士原、馬來西亞啟新書院的徐凱等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以及四川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各大國內院校的第一,也盡數齊聚《聲入人心2》。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二是更強的專業能力。

今年來了在美聲領域業內更有地位的、聲量的、代表性的音樂劇、歌劇演員,比如國家一級演員劉巖,節目中其他成員稱其為「音樂劇的國王」「音樂劇的開山鼻祖」;又如國家級舞臺頂級唱將張英席,2015-2019連續四年亮相央視春晚;再如中國原創音樂劇演員鄭棋元,亦是國內極具代表性的「音樂劇王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三是更年輕的新生代挖掘。

本季節目中有一批18歲的高三、大一學生,由此可見節目具有極強的包容度,既有非常成熟的、履歷光鮮的成熟歌者,亦向正在成長的年輕一代敞開懷抱,而並無高下、優劣之別。這便顯示了節目在人才上的價值觀——打破資歷秩序,唯有實力至上。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任洋說,其實高學歷、高顏值、高專業度,這些都是必須做到的鐵律標準,其實沒有太大意外。但是意外之喜,則在於他曾經擔心看到自信滿滿的、充滿期待的目光,擔心有包裝意識、明星狀態,擔心他們帶著一夜成名的期許而來,但這36個「同學」讓他放心了,他們心態正常、初心不忘,在意的點仍然在於,我能唱什麼作品,我能跟什麼聲部搭配。

這便是節目組始終堅守學院派的標準和門檻原因之所在,而沒有向市場化妥協與轉向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的教育體系中,評判一個人的高下是要靠絕對實力說話的,沒有其他不純粹的、不澄明的、急功近利的心思。

3

第二大微創新,則在於出品人。

本季出品人整體格局、功能沒有太大變動,只做了一點人員更替,換成了張惠妹。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這不僅僅是在整體陽剛氣息稍佔主導的節目中增加更多女性視角,也不僅僅是看重她的樂壇地位,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兩大因素:

其一,她有跨界美聲的經驗。

2007年,在張惠妹的職業巔峰,她選擇了赴日本出演51場的音樂劇《圖蘭朵》,並且這也一直成為她演唱會的保留節目——演唱《圖蘭朵》的經典選段《今夜無人入睡》。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在職業巔峰有此選擇,可見她對美聲、對音樂劇的敬畏與看重,由此,也更能理解音樂劇演員的不易,更能把經驗傳帶給年輕成員。

其二,她是《聲入人心》的「自己人」。

合作一場之後,任洋向張惠妹表示,有幸邀請到您的加入,您是這個節目的「自己人」。《聲入人心》是一檔風格化非常強烈的節目,「溫和的表達」是節目所必須堅持的語言狀態與節目風格。

而張惠妹的性格、語言,關照他人,極其包容他們的失誤、極其照顧他人的感受、極其鼓勵少有舞臺經驗的年輕人,不急不躁、不製造噱頭、不諂媚誇張,都與其他兩位出品人以及節目整體非常融合。

她的加入,讓節目保持了更加完整的連貫性。

4

第三大微創新,則在於「音樂」。

反思第一季的得失,遺憾之一便在於「人紅歌不紅」。雖然,這本身就有美聲唱法的高門檻所帶來的傳播力的影響,但節目組仍然希望在堅持美聲唱法的原味之上,進行一些幫助提升音樂劇、歌劇作品傳播的「微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首先,提前在微博上募集音樂發燒友,節目組收到1500多封郵件、建立30多人的「選歌發燒友群」,群策群力地為節目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歌來源;

其次,在音樂擇選上更加成熟、更加大膽。第一季的音樂多為現有的、經典的作品,這是比較穩健、保守的做法。而基於第一季的試水,第二季開始敢做一些偏門但好聽的作品的改編,敢做一些非美聲但適宜美聲演唱的經典老歌、世界名曲的改編,讓音樂更加多元化、更有機會出彩。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再次,一改「音樂總監」的單一設置,而變為五位不同風格音樂製作人合作的「音樂製作群」,有古典風格的、創新風格的、經典風格的、流行風格的,在不同的曲風中可以聽到不同的音樂理解與心思,由此,讓觀眾即使在一個垂直品類中也能聽到非常多元的音樂表達。

5

第四大微創新,則在於「節目出口」。

任洋坦言,做第一季時,便知道最終出口是要決出6名首席,但是6名首席要做什麼是非常困惑、沒想清楚的。即使後來巡演表現火爆,可以稱為今年上半年地面巡演的第一品牌,但是節目組仍舊沒有完全滿意。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然而,第一季的成員們用實際行動給了節目組最好的啟發。在鄭雲龍、阿雲嘎等第一季成員大火之後,他們並沒有去接電視劇、演唱會等的「回報率」更快、更高的資源,而是「有點傻」地迴歸原本屬於他們的舞臺。

這讓節目組動容、驕傲,也讓節目組恍然大悟。他們這才明白,做巡演、出專輯,是任何一檔音樂節目可以提供給素人的出口,然而,《聲入人心》不該走這樣的同質化之路,做中國原創音樂劇,才是《聲入人心》的獨特落點。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在經過半年的從節目上到節目下的反思,終於確定了在節目落點的「微創新」——為6名首席提供6部量身定做歌劇、音樂劇的男主角資源。

而這,才是抱著要發揚歌劇、音樂劇初心而來的歌者們,最想要的結果與舞臺。

6

最後也最重要的一大微創新,則是關於節目的價值表達。

2018四季度的《聲入人心》第一季結束之後,繼續跟進2019一季度「聲入人心男團」上《歌手》,同時,1月底開始籌備巡演工作,3月開始首演6月初結束,同期進行第二季的選角工作。

可以說,從去年第一季籌備的開始,到第二季開播的現在,《聲入人心》節目組沒有一天不浸潤在這個項目、這個圈層之中。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長期交流、耳濡目染,這個節目組成為最瞭解這一圈層所思所想、所痛所難之處的媒體人,他們是可以代表這個圈層發聲的一個出口。

那麼,什麼是這個圈層最需要表達的呢?

中國音樂劇、歌劇市場長年流傳深廣一句話——外來和尚好唸經。國外劇目的票房總比國內原創好。

而對於一部好的原創音樂劇而言,打磨、排練,一到兩年才能登臺,在「外來和尚好唸經」的市場環境下,國內原創作品往往只能演出幾十場到一百場,但是國外一部作品至少演出幾千場才會停下。所以,一來成本無法收回,生產難以投入;二來演員培養艱難,沒有鍛鍊條件。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這,便成為了第二季的《聲入人心》的一個使命感的來源,成為了節目的一個表達重點:

一來,在每期節目之中,都會推出中國原創音樂劇作品,比如首期節目我們就聽到了來自三寶老師在音樂劇《鋼的琴》中的選段;

二來,要給那些堅持中國原創音樂劇的演員更多的高光,讓觀眾看到他們的努力和付出。

所以,這一季中之所以有劉巖、張英席、鄭棋元等人的出現並不只是顯得節目的資歷深厚,而是他們的確是為中國原創音樂劇、歌劇做出相當大貢獻的人物,其中,劉巖更是隻演中國原創音樂劇的這樣一位人物。他的業界名望,不止在於實力,亦在於情懷。

"

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中國綜藝仍該指出一個並不太正的風氣,便是跟風。

一檔節目火了,一個模式行之有效了,便會登時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一片同質化的內容,迅速耗盡這個品類的資源、觀眾的熱情,也迅速惡化這個品類所相關產業的生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聲入人心》卻是一個孤例。從2018年四季度該節目成為當年黑馬綜藝至今,仍是市場上的唯一孤品。

1號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其一,相較於其他素人音樂節目,這是一個對成員要求不但很高並且人才資源有限的節目,而這個稀缺圈層已經高度認可《聲入人心》的品牌,這便意味著後來者將會遇到很高的進入門檻;

其二,相較於其他被跟風的節目,這不是一個快餐節目,不一定在業績登時立竿見影,不一定在回報上馬上收回投入。而跟風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們更會選擇回報速度快、回報程度高的項目。

所以,如《聲入人心》這樣一個高難度且高風險的節目,若不是有一個強大平臺的支撐,有平臺的勇氣、眼光和決心,是萬萬難以孵化出來的。而以上這些素質,是屬於引領者的氣度,而非跟風者的品格。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第三個原因則在於,這是一個完全原創、全新的品類,沒有國外的寶典、沒有外腦的支援,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成功。而此前,《聲入人心》主創們也從未透徹地向業內公開經驗,業內同行未必摸得清它的套路、竅門和祕訣。

恰逢《聲入人心2》上檔,1號藉此之機,向《聲入人心》製片人任洋先生,請益不為人多知的《聲入人心》的創作經驗。

1

筆者寫過不少綜N代的稿子,從媒體評論的角度而言,我們總希望第二季的節目會有很多爆點、改變,這樣才能成為評論人有點可評的「談資」。

但是,任洋的採訪,卻幾分顛覆了我的認知。

任洋說,「按照常理,作為第二季往往希望拓寬影響力、擴展受眾群,都要去找突破、創新、賣點、爆點。但是,今年我們明知在暑期檔中,會有更強的對手、更大的收視壓力、更高的觀眾期待,反倒沒有要求自己去找新的爆點、炸點,因為抱著第一季的光環容易變得激進。

因此,第二季核心的創作理念便是要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有意識地剋制、壓抑自己的顛覆激情,首要是反省補足、補齊短板,次要才是延伸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第二季的《聲入人心》我們並沒有看到花裡胡哨、顛覆認知的改版,而似乎改版又無處不在,浸潤在節目品質感受升級的方方面面,這便是任洋所說的——「微創新」

透過此次專訪,任洋分享了《聲入人心2》的五大「微創新」,從參賽成員、出品人、音樂內容、節目出口、價值表達等覆蓋人物、內容、模式、立意等各個角度,對第二季的《聲入人心》進行了不動根本、只做提升的優化。

2

第一個微創新,便在於成員。

觀摩首期節目,從幾組成員的分批出現——「海歸組」、「第一組」、「18歲組」——我們就可以看到,今年《聲入人心》在成員的選擇以及編排之上,進行了更有章法、更有佈局的微創新,結構上更加多元、極致。

這樣的創新也取得了不俗的觀眾回饋:

節目開播之後,網友好評如潮:「這是什麼神仙節目,成員都有顏有才」、「這裡真的是憑實力說話」、「讓更多人瞭解了歌劇和音樂劇」、「大神就是大神,太穩了」;

伴隨節目播出,「聲入人心」、「聲入人心學霸開會」、「劉巖 教科書」、「方曉東氣質」相繼熱搜登榜,節目一舉同時佔據微博綜藝超話榜、熱門話題總榜、話題總榜、綜藝榜四個榜單第一;

首期節目結束,#聲入人心學霸開會#一小時閱讀量破2000W,首期熱門成員劉巖、方曉東、袁廣泉等個人微博增粉破萬。

這個微創新得以成型,是得益於更加長時間、更加大規模的選角作為基礎。從今年2月底開始,《聲入人心》節目組在國內的11個點、國外的2個點(北美、意大利)進行全球徵集。由於第一季的圈層影響力,今年報名人數激增3倍,將近11000人報名,最終才擇選出了登臺的新36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萬中選一,呈現在節目之上的:

一是更高的學歷背景。

更多國外名校的海歸學子加入節目,包括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袁廣泉、北德克薩斯大學博士胡浩、意大利帕格尼尼音樂學院的何亮辰、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王嘉欣、英國伯明翰大學周士原、馬來西亞啟新書院的徐凱等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以及四川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各大國內院校的第一,也盡數齊聚《聲入人心2》。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二是更強的專業能力。

今年來了在美聲領域業內更有地位的、聲量的、代表性的音樂劇、歌劇演員,比如國家一級演員劉巖,節目中其他成員稱其為「音樂劇的國王」「音樂劇的開山鼻祖」;又如國家級舞臺頂級唱將張英席,2015-2019連續四年亮相央視春晚;再如中國原創音樂劇演員鄭棋元,亦是國內極具代表性的「音樂劇王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三是更年輕的新生代挖掘。

本季節目中有一批18歲的高三、大一學生,由此可見節目具有極強的包容度,既有非常成熟的、履歷光鮮的成熟歌者,亦向正在成長的年輕一代敞開懷抱,而並無高下、優劣之別。這便顯示了節目在人才上的價值觀——打破資歷秩序,唯有實力至上。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任洋說,其實高學歷、高顏值、高專業度,這些都是必須做到的鐵律標準,其實沒有太大意外。但是意外之喜,則在於他曾經擔心看到自信滿滿的、充滿期待的目光,擔心有包裝意識、明星狀態,擔心他們帶著一夜成名的期許而來,但這36個「同學」讓他放心了,他們心態正常、初心不忘,在意的點仍然在於,我能唱什麼作品,我能跟什麼聲部搭配。

這便是節目組始終堅守學院派的標準和門檻原因之所在,而沒有向市場化妥協與轉向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的教育體系中,評判一個人的高下是要靠絕對實力說話的,沒有其他不純粹的、不澄明的、急功近利的心思。

3

第二大微創新,則在於出品人。

本季出品人整體格局、功能沒有太大變動,只做了一點人員更替,換成了張惠妹。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這不僅僅是在整體陽剛氣息稍佔主導的節目中增加更多女性視角,也不僅僅是看重她的樂壇地位,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兩大因素:

其一,她有跨界美聲的經驗。

2007年,在張惠妹的職業巔峰,她選擇了赴日本出演51場的音樂劇《圖蘭朵》,並且這也一直成為她演唱會的保留節目——演唱《圖蘭朵》的經典選段《今夜無人入睡》。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在職業巔峰有此選擇,可見她對美聲、對音樂劇的敬畏與看重,由此,也更能理解音樂劇演員的不易,更能把經驗傳帶給年輕成員。

其二,她是《聲入人心》的「自己人」。

合作一場之後,任洋向張惠妹表示,有幸邀請到您的加入,您是這個節目的「自己人」。《聲入人心》是一檔風格化非常強烈的節目,「溫和的表達」是節目所必須堅持的語言狀態與節目風格。

而張惠妹的性格、語言,關照他人,極其包容他們的失誤、極其照顧他人的感受、極其鼓勵少有舞臺經驗的年輕人,不急不躁、不製造噱頭、不諂媚誇張,都與其他兩位出品人以及節目整體非常融合。

她的加入,讓節目保持了更加完整的連貫性。

4

第三大微創新,則在於「音樂」。

反思第一季的得失,遺憾之一便在於「人紅歌不紅」。雖然,這本身就有美聲唱法的高門檻所帶來的傳播力的影響,但節目組仍然希望在堅持美聲唱法的原味之上,進行一些幫助提升音樂劇、歌劇作品傳播的「微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首先,提前在微博上募集音樂發燒友,節目組收到1500多封郵件、建立30多人的「選歌發燒友群」,群策群力地為節目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歌來源;

其次,在音樂擇選上更加成熟、更加大膽。第一季的音樂多為現有的、經典的作品,這是比較穩健、保守的做法。而基於第一季的試水,第二季開始敢做一些偏門但好聽的作品的改編,敢做一些非美聲但適宜美聲演唱的經典老歌、世界名曲的改編,讓音樂更加多元化、更有機會出彩。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再次,一改「音樂總監」的單一設置,而變為五位不同風格音樂製作人合作的「音樂製作群」,有古典風格的、創新風格的、經典風格的、流行風格的,在不同的曲風中可以聽到不同的音樂理解與心思,由此,讓觀眾即使在一個垂直品類中也能聽到非常多元的音樂表達。

5

第四大微創新,則在於「節目出口」。

任洋坦言,做第一季時,便知道最終出口是要決出6名首席,但是6名首席要做什麼是非常困惑、沒想清楚的。即使後來巡演表現火爆,可以稱為今年上半年地面巡演的第一品牌,但是節目組仍舊沒有完全滿意。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然而,第一季的成員們用實際行動給了節目組最好的啟發。在鄭雲龍、阿雲嘎等第一季成員大火之後,他們並沒有去接電視劇、演唱會等的「回報率」更快、更高的資源,而是「有點傻」地迴歸原本屬於他們的舞臺。

這讓節目組動容、驕傲,也讓節目組恍然大悟。他們這才明白,做巡演、出專輯,是任何一檔音樂節目可以提供給素人的出口,然而,《聲入人心》不該走這樣的同質化之路,做中國原創音樂劇,才是《聲入人心》的獨特落點。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在經過半年的從節目上到節目下的反思,終於確定了在節目落點的「微創新」——為6名首席提供6部量身定做歌劇、音樂劇的男主角資源。

而這,才是抱著要發揚歌劇、音樂劇初心而來的歌者們,最想要的結果與舞臺。

6

最後也最重要的一大微創新,則是關於節目的價值表達。

2018四季度的《聲入人心》第一季結束之後,繼續跟進2019一季度「聲入人心男團」上《歌手》,同時,1月底開始籌備巡演工作,3月開始首演6月初結束,同期進行第二季的選角工作。

可以說,從去年第一季籌備的開始,到第二季開播的現在,《聲入人心》節目組沒有一天不浸潤在這個項目、這個圈層之中。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長期交流、耳濡目染,這個節目組成為最瞭解這一圈層所思所想、所痛所難之處的媒體人,他們是可以代表這個圈層發聲的一個出口。

那麼,什麼是這個圈層最需要表達的呢?

中國音樂劇、歌劇市場長年流傳深廣一句話——外來和尚好唸經。國外劇目的票房總比國內原創好。

而對於一部好的原創音樂劇而言,打磨、排練,一到兩年才能登臺,在「外來和尚好唸經」的市場環境下,國內原創作品往往只能演出幾十場到一百場,但是國外一部作品至少演出幾千場才會停下。所以,一來成本無法收回,生產難以投入;二來演員培養艱難,沒有鍛鍊條件。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這,便成為了第二季的《聲入人心》的一個使命感的來源,成為了節目的一個表達重點:

一來,在每期節目之中,都會推出中國原創音樂劇作品,比如首期節目我們就聽到了來自三寶老師在音樂劇《鋼的琴》中的選段;

二來,要給那些堅持中國原創音樂劇的演員更多的高光,讓觀眾看到他們的努力和付出。

所以,這一季中之所以有劉巖、張英席、鄭棋元等人的出現並不只是顯得節目的資歷深厚,而是他們的確是為中國原創音樂劇、歌劇做出相當大貢獻的人物,其中,劉巖更是隻演中國原創音樂劇的這樣一位人物。他的業界名望,不止在於實力,亦在於情懷。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透過這季節目,節目組希望能夠讓觀眾意識到,不但中國也有優秀的原創作品,並且它們在曲調、演唱風格、詞義理解上,更適合中國發音、更符合中國審美、也更能在創作內容中融入更多有關中國當下的表達。

如果,這個初心能夠達成,或許將會真正意義上幫助中國音樂劇、歌劇市場的良性發展。

1號結語

創新者的窘境,往往是急躁、冒進,由此失了根本、方寸。但是,我們往往會忘了,會迷失。

任洋說,「承認自己不足,不要太過著急,慢火燉出來的一定是好湯」。可以在音樂上、表現上,有更多的嘗試;但在氣質上、根本上,要有明確的堅守。寧願孤獨,也不要變得俗氣、變得浮躁。

這不僅僅是對節目本身的保護,也是對這個節目所影響的音樂劇、格局圈層的保護。在這檔節目越來越與垂直圈層緊密相連時,如果節目變得急功近利了,那麼便牽連了那些俗氣的、嘈雜的聲音進入原本純粹的、高潔的圈層,把它變成一個不太好看的名利場,爭鬥激烈的修羅場,這恐怕,就事與願違了。

所以,也許最值得慶幸的便是,一個品質的節目組,找到了一個品質的圈層。他們互相尊重,惺惺相惜。

"

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中國綜藝仍該指出一個並不太正的風氣,便是跟風。

一檔節目火了,一個模式行之有效了,便會登時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一片同質化的內容,迅速耗盡這個品類的資源、觀眾的熱情,也迅速惡化這個品類所相關產業的生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聲入人心》卻是一個孤例。從2018年四季度該節目成為當年黑馬綜藝至今,仍是市場上的唯一孤品。

1號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其一,相較於其他素人音樂節目,這是一個對成員要求不但很高並且人才資源有限的節目,而這個稀缺圈層已經高度認可《聲入人心》的品牌,這便意味著後來者將會遇到很高的進入門檻;

其二,相較於其他被跟風的節目,這不是一個快餐節目,不一定在業績登時立竿見影,不一定在回報上馬上收回投入。而跟風者往往是急功近利的,他們更會選擇回報速度快、回報程度高的項目。

所以,如《聲入人心》這樣一個高難度且高風險的節目,若不是有一個強大平臺的支撐,有平臺的勇氣、眼光和決心,是萬萬難以孵化出來的。而以上這些素質,是屬於引領者的氣度,而非跟風者的品格。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第三個原因則在於,這是一個完全原創、全新的品類,沒有國外的寶典、沒有外腦的支援,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成功。而此前,《聲入人心》主創們也從未透徹地向業內公開經驗,業內同行未必摸得清它的套路、竅門和祕訣。

恰逢《聲入人心2》上檔,1號藉此之機,向《聲入人心》製片人任洋先生,請益不為人多知的《聲入人心》的創作經驗。

1

筆者寫過不少綜N代的稿子,從媒體評論的角度而言,我們總希望第二季的節目會有很多爆點、改變,這樣才能成為評論人有點可評的「談資」。

但是,任洋的採訪,卻幾分顛覆了我的認知。

任洋說,「按照常理,作為第二季往往希望拓寬影響力、擴展受眾群,都要去找突破、創新、賣點、爆點。但是,今年我們明知在暑期檔中,會有更強的對手、更大的收視壓力、更高的觀眾期待,反倒沒有要求自己去找新的爆點、炸點,因為抱著第一季的光環容易變得激進。

因此,第二季核心的創作理念便是要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有意識地剋制、壓抑自己的顛覆激情,首要是反省補足、補齊短板,次要才是延伸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第二季的《聲入人心》我們並沒有看到花裡胡哨、顛覆認知的改版,而似乎改版又無處不在,浸潤在節目品質感受升級的方方面面,這便是任洋所說的——「微創新」

透過此次專訪,任洋分享了《聲入人心2》的五大「微創新」,從參賽成員、出品人、音樂內容、節目出口、價值表達等覆蓋人物、內容、模式、立意等各個角度,對第二季的《聲入人心》進行了不動根本、只做提升的優化。

2

第一個微創新,便在於成員。

觀摩首期節目,從幾組成員的分批出現——「海歸組」、「第一組」、「18歲組」——我們就可以看到,今年《聲入人心》在成員的選擇以及編排之上,進行了更有章法、更有佈局的微創新,結構上更加多元、極致。

這樣的創新也取得了不俗的觀眾回饋:

節目開播之後,網友好評如潮:「這是什麼神仙節目,成員都有顏有才」、「這裡真的是憑實力說話」、「讓更多人瞭解了歌劇和音樂劇」、「大神就是大神,太穩了」;

伴隨節目播出,「聲入人心」、「聲入人心學霸開會」、「劉巖 教科書」、「方曉東氣質」相繼熱搜登榜,節目一舉同時佔據微博綜藝超話榜、熱門話題總榜、話題總榜、綜藝榜四個榜單第一;

首期節目結束,#聲入人心學霸開會#一小時閱讀量破2000W,首期熱門成員劉巖、方曉東、袁廣泉等個人微博增粉破萬。

這個微創新得以成型,是得益於更加長時間、更加大規模的選角作為基礎。從今年2月底開始,《聲入人心》節目組在國內的11個點、國外的2個點(北美、意大利)進行全球徵集。由於第一季的圈層影響力,今年報名人數激增3倍,將近11000人報名,最終才擇選出了登臺的新36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萬中選一,呈現在節目之上的:

一是更高的學歷背景。

更多國外名校的海歸學子加入節目,包括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袁廣泉、北德克薩斯大學博士胡浩、意大利帕格尼尼音樂學院的何亮辰、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王嘉欣、英國伯明翰大學周士原、馬來西亞啟新書院的徐凱等等;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以及四川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各大國內院校的第一,也盡數齊聚《聲入人心2》。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二是更強的專業能力。

今年來了在美聲領域業內更有地位的、聲量的、代表性的音樂劇、歌劇演員,比如國家一級演員劉巖,節目中其他成員稱其為「音樂劇的國王」「音樂劇的開山鼻祖」;又如國家級舞臺頂級唱將張英席,2015-2019連續四年亮相央視春晚;再如中國原創音樂劇演員鄭棋元,亦是國內極具代表性的「音樂劇王子」。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三是更年輕的新生代挖掘。

本季節目中有一批18歲的高三、大一學生,由此可見節目具有極強的包容度,既有非常成熟的、履歷光鮮的成熟歌者,亦向正在成長的年輕一代敞開懷抱,而並無高下、優劣之別。這便顯示了節目在人才上的價值觀——打破資歷秩序,唯有實力至上。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任洋說,其實高學歷、高顏值、高專業度,這些都是必須做到的鐵律標準,其實沒有太大意外。但是意外之喜,則在於他曾經擔心看到自信滿滿的、充滿期待的目光,擔心有包裝意識、明星狀態,擔心他們帶著一夜成名的期許而來,但這36個「同學」讓他放心了,他們心態正常、初心不忘,在意的點仍然在於,我能唱什麼作品,我能跟什麼聲部搭配。

這便是節目組始終堅守學院派的標準和門檻原因之所在,而沒有向市場化妥協與轉向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的教育體系中,評判一個人的高下是要靠絕對實力說話的,沒有其他不純粹的、不澄明的、急功近利的心思。

3

第二大微創新,則在於出品人。

本季出品人整體格局、功能沒有太大變動,只做了一點人員更替,換成了張惠妹。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這不僅僅是在整體陽剛氣息稍佔主導的節目中增加更多女性視角,也不僅僅是看重她的樂壇地位,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兩大因素:

其一,她有跨界美聲的經驗。

2007年,在張惠妹的職業巔峰,她選擇了赴日本出演51場的音樂劇《圖蘭朵》,並且這也一直成為她演唱會的保留節目——演唱《圖蘭朵》的經典選段《今夜無人入睡》。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在職業巔峰有此選擇,可見她對美聲、對音樂劇的敬畏與看重,由此,也更能理解音樂劇演員的不易,更能把經驗傳帶給年輕成員。

其二,她是《聲入人心》的「自己人」。

合作一場之後,任洋向張惠妹表示,有幸邀請到您的加入,您是這個節目的「自己人」。《聲入人心》是一檔風格化非常強烈的節目,「溫和的表達」是節目所必須堅持的語言狀態與節目風格。

而張惠妹的性格、語言,關照他人,極其包容他們的失誤、極其照顧他人的感受、極其鼓勵少有舞臺經驗的年輕人,不急不躁、不製造噱頭、不諂媚誇張,都與其他兩位出品人以及節目整體非常融合。

她的加入,讓節目保持了更加完整的連貫性。

4

第三大微創新,則在於「音樂」。

反思第一季的得失,遺憾之一便在於「人紅歌不紅」。雖然,這本身就有美聲唱法的高門檻所帶來的傳播力的影響,但節目組仍然希望在堅持美聲唱法的原味之上,進行一些幫助提升音樂劇、歌劇作品傳播的「微創新」。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首先,提前在微博上募集音樂發燒友,節目組收到1500多封郵件、建立30多人的「選歌發燒友群」,群策群力地為節目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歌來源;

其次,在音樂擇選上更加成熟、更加大膽。第一季的音樂多為現有的、經典的作品,這是比較穩健、保守的做法。而基於第一季的試水,第二季開始敢做一些偏門但好聽的作品的改編,敢做一些非美聲但適宜美聲演唱的經典老歌、世界名曲的改編,讓音樂更加多元化、更有機會出彩。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再次,一改「音樂總監」的單一設置,而變為五位不同風格音樂製作人合作的「音樂製作群」,有古典風格的、創新風格的、經典風格的、流行風格的,在不同的曲風中可以聽到不同的音樂理解與心思,由此,讓觀眾即使在一個垂直品類中也能聽到非常多元的音樂表達。

5

第四大微創新,則在於「節目出口」。

任洋坦言,做第一季時,便知道最終出口是要決出6名首席,但是6名首席要做什麼是非常困惑、沒想清楚的。即使後來巡演表現火爆,可以稱為今年上半年地面巡演的第一品牌,但是節目組仍舊沒有完全滿意。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然而,第一季的成員們用實際行動給了節目組最好的啟發。在鄭雲龍、阿雲嘎等第一季成員大火之後,他們並沒有去接電視劇、演唱會等的「回報率」更快、更高的資源,而是「有點傻」地迴歸原本屬於他們的舞臺。

這讓節目組動容、驕傲,也讓節目組恍然大悟。他們這才明白,做巡演、出專輯,是任何一檔音樂節目可以提供給素人的出口,然而,《聲入人心》不該走這樣的同質化之路,做中國原創音樂劇,才是《聲入人心》的獨特落點。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在經過半年的從節目上到節目下的反思,終於確定了在節目落點的「微創新」——為6名首席提供6部量身定做歌劇、音樂劇的男主角資源。

而這,才是抱著要發揚歌劇、音樂劇初心而來的歌者們,最想要的結果與舞臺。

6

最後也最重要的一大微創新,則是關於節目的價值表達。

2018四季度的《聲入人心》第一季結束之後,繼續跟進2019一季度「聲入人心男團」上《歌手》,同時,1月底開始籌備巡演工作,3月開始首演6月初結束,同期進行第二季的選角工作。

可以說,從去年第一季籌備的開始,到第二季開播的現在,《聲入人心》節目組沒有一天不浸潤在這個項目、這個圈層之中。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所以,長期交流、耳濡目染,這個節目組成為最瞭解這一圈層所思所想、所痛所難之處的媒體人,他們是可以代表這個圈層發聲的一個出口。

那麼,什麼是這個圈層最需要表達的呢?

中國音樂劇、歌劇市場長年流傳深廣一句話——外來和尚好唸經。國外劇目的票房總比國內原創好。

而對於一部好的原創音樂劇而言,打磨、排練,一到兩年才能登臺,在「外來和尚好唸經」的市場環境下,國內原創作品往往只能演出幾十場到一百場,但是國外一部作品至少演出幾千場才會停下。所以,一來成本無法收回,生產難以投入;二來演員培養艱難,沒有鍛鍊條件。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而這,便成為了第二季的《聲入人心》的一個使命感的來源,成為了節目的一個表達重點:

一來,在每期節目之中,都會推出中國原創音樂劇作品,比如首期節目我們就聽到了來自三寶老師在音樂劇《鋼的琴》中的選段;

二來,要給那些堅持中國原創音樂劇的演員更多的高光,讓觀眾看到他們的努力和付出。

所以,這一季中之所以有劉巖、張英席、鄭棋元等人的出現並不只是顯得節目的資歷深厚,而是他們的確是為中國原創音樂劇、歌劇做出相當大貢獻的人物,其中,劉巖更是隻演中國原創音樂劇的這樣一位人物。他的業界名望,不止在於實力,亦在於情懷。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透過這季節目,節目組希望能夠讓觀眾意識到,不但中國也有優秀的原創作品,並且它們在曲調、演唱風格、詞義理解上,更適合中國發音、更符合中國審美、也更能在創作內容中融入更多有關中國當下的表達。

如果,這個初心能夠達成,或許將會真正意義上幫助中國音樂劇、歌劇市場的良性發展。

1號結語

創新者的窘境,往往是急躁、冒進,由此失了根本、方寸。但是,我們往往會忘了,會迷失。

任洋說,「承認自己不足,不要太過著急,慢火燉出來的一定是好湯」。可以在音樂上、表現上,有更多的嘗試;但在氣質上、根本上,要有明確的堅守。寧願孤獨,也不要變得俗氣、變得浮躁。

這不僅僅是對節目本身的保護,也是對這個節目所影響的音樂劇、格局圈層的保護。在這檔節目越來越與垂直圈層緊密相連時,如果節目變得急功近利了,那麼便牽連了那些俗氣的、嘈雜的聲音進入原本純粹的、高潔的圈層,把它變成一個不太好看的名利場,爭鬥激烈的修羅場,這恐怕,就事與願違了。

所以,也許最值得慶幸的便是,一個品質的節目組,找到了一個品質的圈層。他們互相尊重,惺惺相惜。

獨家深析《聲入人心2》的「禁慾系創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