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許扎西:用音樂向藏文化致敬

音樂 民族樂器 樂器 藝術 玉樹發佈 2017-06-09

2017-06-08 玉樹發佈

來自三江源頭雜多縣的牧民年許扎西不僅喜歡彈奏曼陀鈴,他的家裡也有很多西洋樂器。

“音樂是我的生命,曼陀鈴等樂器讓我更加深入地瞭解藏文化,但薩克斯管、電子琴、手風琴等樂器讓我瞭解了山外的世界。”年許扎西說。

54歲的年許扎西是玉樹州雜多縣扎青鄉地青村的普通牧民,在他的兒子扎巴鬆眼中,父親可以少吃一碗酥油茶,但唱歌、玩樂器是每天必做的事。

年許扎西:用音樂向藏文化致敬

在雜多縣行政中心見到年許扎西時,身穿咖色藏袍、帶著氈帽的他,一見面就用笛子給記者吹了首《我的中國心》。

2013年,這個充滿了“文藝氣息”的牧民成為古老曲調“格吉薩三紮”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玉樹州文聯主席彭措達哇介紹,“格吉薩三紮”意為布穀鳥三重唱,是在玉樹雜多格吉部落廣為流傳的曲調。

據民間傳說,15世紀末在雜多縣扎西拉吾寺建寺前期,一名叫格吉扎西的人在給該寺採辦燃料,途中經過雜多縣扎青鄉扎西達灘休息時聽人傳唱而銘記在心,後經口耳相傳在格吉部落廣為傳唱。

年許扎西說,“格吉薩三紮”唱詞內容包括哲人箴言、文人詩作、先知告誡、山水美景、宗教信仰、民間故事等,是反映格吉部落的百科全書。

年許扎西說,上世紀70年代,他跟隨第八代“格吉薩三紮”傳承人索日鬧才學習曲調及唱法,後來又跟隨當地有名的更卻多丁等多位藝人學習了20多種民間山歌唱法精髓,他自己還自學了藏族彈唱、山歌等多種演唱類型。

年許扎西從小失去父母,8歲起開始放牧。他說,每次騎馬行走在藏區的山坡和草原間,他都喜歡唱一首來自家鄉的歌曲。“'格吉薩三紮’是一種吉祥的音樂,它的曲調起伏而有變化。我們的祖輩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這歌聲能唱出我們的心境,讓人的心豁然開朗。”

年許扎西:用音樂向藏文化致敬

現在每年草原賽馬節期間,他依然會為牧民們演唱“格吉薩三紮”。

經過多年的學習積累和唱法實踐,年許扎西還自行購置了電子琴、二胡、笛子、薩克斯、吉他等樂器,而且還能“通通玩轉”。

2012年至2016年期間,年許扎西已為100多個學生傳授了“格吉薩三紮”唱調,他說,很多喜歡民歌的牧民都是騎著摩托車或騎馬來他家學習的。

2016年8月,“格吉薩三紮”傳承活動首次走進校園,來自雜多縣扎青鄉中心寄宿制學校和雜多縣第三民族中學的學生們近距離感受了古老音樂的魅力。

彭措達哇說,目前,“格吉薩三紮”被越來越多的草原牧民所瞭解,民間曲調以大量的曲目、套詞,延續著格吉部落音樂的文脈。其悠久的音樂歷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徵,對研究藏族音樂學、語言學、民俗學等都有很高的價值。

“‘格吉薩三紮’流傳至今,印證了藏族古老音樂的藝術價值和強大的生命力,今後,我還要將這種曲調唱給更多人聽,用音樂向藏文化致敬。”年許扎西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