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優秀音樂教師為兒歌創作插上數字化“翅膀”'

"

秋季學期開學後,徐州豐縣大沙河鎮中心小學音樂教師侯永豔,承擔了一項新工作——根據農村小學生喜好,使用數字化技術,創作適合兒童傳唱的兒歌。

今年暑假期間,來自全省8個設區市的優秀音樂老師齊聚一堂,參加由江蘇藝術基金資助、徐州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承辦的兒童歌曲創作與數字化製作人才培養研修班。集中培訓之後,他們又接受60天的網絡函授繼續教育,並將在年底舉辦優秀兒歌作品音樂會,發行一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兒歌。

網絡神曲充斥校園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三到五年級學生很喜歡唱歌。但他們唱的要麼是幾十年的老歌,要麼是網絡上傳播的各種‘神曲’。”侯永豔來自鄉村音樂教育一線,她提出疑問,在音樂市場愈發繁榮、作品層出不窮的今天,新兒歌創作似乎被徹底遺忘。

“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參加培訓的一線教師、文化館館員們紛紛拿這首《學貓叫》舉例,它聽起來似乎充滿童真童趣,但實際表達的卻是成年人的愛戀情感,歌詞格調不高,不宜在校園傳播。教師們還表示,每年組織音樂會演,除了用《讓我們蕩起雙槳》《數鴨子》等老歌外,適合選用的歌曲屈指可數。

泗洪縣實驗中學教師葉長浩說,學校為解決孩子們對經典老歌不感興趣的問題,利用小班化音樂教學,開展新兒歌創作實踐。請學生評判歌詞、嘗試譜曲,他們一起嘗試創作兒歌《我給爺爺背唐詩》,深受學生喜歡。

“基層音樂教師缺乏歌曲創作專業知識,特別是對後期製作、成曲、數字化發佈等一系列工作,心有餘而力不足。”葉長浩提出,“孩子喜歡歡快的節奏,配器多使用鋼琴;若遇到舒緩旋律,大提琴就不可或缺,但這些條件基層很難滿足。”

新兒歌為何屢屢“失聲”

參加研修班的學員,有不少是碩士研究生以上人才或政府主管部門負責人。徐州幼專音樂舞蹈系副主任韓坤介紹,集中學習,針對的正是新兒歌創作推廣中存在的最突出問題,即現代化程度不夠,推廣遭遇瓶頸。

“創作兒童歌曲,首先要結構簡單,適合兒童傳唱並便於教學。”韓坤舉例說,動畫片《熊出沒》主題曲《勇往直前》,旋律優美、歌詞豐富,但喜歡看的低齡幼童不會唱,高齡兒童對節目接受度不高,自然遭到冷遇。徐州音樂製作人杜紅星也認為,兒童具有獨特的生理特點,首先要明確創作音域。比如,3至6歲幼兒音域適合1個8度;6歲到學齡4年級可向上調整2到3度。

孩子是最挑剔、也是最“乾淨”的聽眾,他們的耳朵不會說謊。兒童作曲家龔耀年呼籲,兒歌創作者要童心未泯、充滿活力、適應時代、緊跟文化。

徐州幼專音樂舞蹈系副教授高志建議,把音樂教育和音樂創作相結合,對基層教師開展兒童歌曲創作和數字化音樂製作培訓,加深對兒童生活情感和審美趣味的理解,同時提高學員創作和數字化製作能力。

為創作插上數字化“翅膀”

為年輕的網絡“原住民”寫歌,創作更新迭代的速度似乎遠遠跟不上。專家們表示,只有藉助互聯網,才能將新兒歌的文化價值變成實實在在的感知和體驗。

靖江市教師發展中心中小學音樂名師工作室負責人殷劍鋼提出,我省基層音樂教育從業者需要對兒歌創作全流程有所瞭解,特別需要掌握數字化製作、傳播方法。全社會對新兒歌的創作關注度逐步升溫,出現不少優秀的兒歌作品。比如,每月一期的《兒童音樂》雜誌,每期均發佈優秀作品30首以上。

“近年來,各種社會力量投身新兒歌創作。行業亟需解決的是篩選與傳播渠道的瓶頸問題。”高志認為,音樂教育從業者要主動擁抱互聯網,提高數字化創作和傳播能力。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可以是內容生產者。江蘇藝術基金會項目特別安排,重點向學員傳授先進的MIDI音樂製作技術。目前學員已初步掌握電腦、音樂軟件、鍵盤、音源、調音臺等相關設備的使用,結合和聲學、復調、配器法等音樂理論對作品進行創作、編曲、配器的能力。“掌握數字化創作軟件的教師,只需一臺電腦,相當於擁有一支專業樂隊。”高志說。(李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