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不僅出產上好的大煙和高純度的海洛因,同時因當年泰、老、緬各國的一些民族武裝和其他政治組織常在此出沒,毒品與政治、民族獨立和販毒武裝交織在一起,上演了一幕幕影響世界的鬧劇。

金三角與哥倫比亞、阿富汗與伊朗交界的金新月並稱為世界毒品三大生產基地。人們比喻其與罌粟毒品的關係,猶如人身血與肉的關係,深深侵入了金三角人文社區的每一個角落。金三角不僅出產上好的大煙和高純度的海洛因,同時因當年泰、老、緬各國的一些民族武裝和其他政治組織常在此出沒,毒品與政治、民族獨立和販毒武裝交織在一起,上演了一幕幕影響世界的鬧劇。

最初的金三角指泰國、老撾、緬甸交界處的那一小塊土地——原指湄公河(在我國境內稱瀾滄江)與湄賽河交匯處的三角洲。關於“狹義金三角”的人口總數,一般認為共有3000多個村寨,100多萬人口,但確切數字誰也弄不清楚。這塊三角洲土地肥沃,一年幾熟,物產豐富;每年三四月份,莊稼一片金黃,金三角最初因此得名。現在,人們對金三角“金”字的理解,是指這裡出產的毒品為毒梟們撈取了以恆河沙數計的美金。

泰國清萊府位於清邁以北,是“狹義金三角”的起點,坐落湄公河畔,自古以來就是泰國北部的重鎮,據說最早是由泰國的曼格萊王於1262年建立的。在它的領地內,有這樣一個地方可以一眼望見泰老緬三國,這個地方就是清萊府的清盛,站在清盛北望,它的左邊是緬甸,右邊是寮國(老撾)。這裡是狹義金三角的腹心之地。

國民黨殘軍從雲南逃出邊境後強行進入緬甸、泰國,最高指揮部就設在離清盛很近的美斯樂,當時這個地方叫“和平村”,又稱“自立村”,是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地方。如今的美斯樂,全村僅有八九百戶人家,六七千人,主要居民是當年國民黨軍殘部的第二、三代人,原殘軍官兵多數已經亡故,目前在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

真正的毒窩變成了“廣義金三角”。在美國國家緝毒署標有地理座標的東南亞地圖上,發生變化後的大金三角範圍包括緬甸北部的撣邦、克欽邦,泰國的清萊府、清邁府北部及老撾的琅南塔省、豐沙裡、烏多姆塞省,越南的萊州省,總面積超過20萬平方公里。在這一帶以種植罌粟為生的各國人口超過一千萬人,主要分佈在薩爾溫江流域至湄公河流域大約20萬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帶,由兩條邊線連接的三角頂端已直指緬甸和印度邊境地區,三角形內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稱為“中國抗戰輸血運輸線”的史迪威公路北線。原來的金三角形變成了一個“像傾斜了的寶塔狀”,整個寶塔橫亙在泰國、老撾、越南和緬甸,塔身的70%在緬甸。

目睹金三角這罪惡的淵藪,人們不禁要探究:是誰首先把罌粟的種子撒向了金三角?使這塊幾乎一直與世隔絕、根本不知鴉片為何物的“世外桃源”變成了今日的毒窟?西方學者研究得出的結果是——英國人。早在1824~1826年第一次英緬戰爭英國剛開始侵入緬甸不久,東印度公司便把大量的罌粟種子運進了撣邦;1886年1月英國吞併緬甸全境後,強迫撣邦人民大規模種植罌粟,鴉片產量亦十分可觀。英國殖民者曾把這裡生產的鴉片大量運到中國銷售,牟取暴利。此後,罌粟花便在撣邦地區一直盛開,並一度蔓延到緬甸的克欽、克耶、曼德勒、勃固、實皆、馬圭等邦。

英國殖民者是金三角罌粟的最早播種者。當時,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是1600年經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頒發特許狀,由一群大商人組成的。17~19世紀,東印度公司是英國同中國、印度、荷屬東印度(今印尼)和日本等亞洲國家進行貿易的開路先鋒。它把茶葉、瓷器、印度印花布和咖哩等日常食品和日用品運到歐洲,並取得同亞洲貿易的壟斷權。但自18世紀起,他們就開始傳播鴉片種植與銷售毒品。到1948年緬甸重獲獨立時,鴉片種植已遍佈了整個撣邦高原和中國、泰國、老撾部分邊疆地區。英國殖民者在金三角犯下了嚴重罪行。

從那時候起,局部的、大面積的、衝突規模或大或小的“鴉片戰爭”此起彼伏。1729年,不堪毒害的清朝政府首次發出禁吸鴉片的禁令,又於1743年發佈禁止栽種罌粟的禁令。1796年、1800年先後嚴令禁種罌粟,但都阻擋不了英殖民主義者不斷向中國販賣鴉片。1840年,中英兩國還為此爆發了一場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鴉片戰爭。那時英國人輸往中國的鴉片主要是在印度和英屬緬甸種植的。從1767年始有記載,到1824年英入侵緬甸止,共57年,每年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總計228000箱。一直到1915年,英國人仍在向中國輸出鴉片。看到英國人從鴉片貿易中獲得鉅額利潤,法國人也垂涎三尺,便組織印度支那的富商大賈,從金三角向自己控制下的越南、柬埔寨和老撾三國大規模販運鴉片,抽取鉅額稅金。以後乾脆直接派“專家”到越南、老撾北部地區,向苗、瑤、佬、傣等土著居民傳授罌粟種植,鴉片收割、提煉和銷售等方面的技術知識,使這些地區的鴉片生產迅速發展起來。和英國一樣,法國從鴉片販賣中掠奪了鉅額金錢。據統計,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從印度支那獲取的金錢總額中有一半來自鴉片貿易。

法國為20世紀惟一公開販毒的西方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殖民者重返印度支那,為了對付共產黨,他們和當地的部落酋長再次聯合起來。雙方合作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法國人購買土著民族生產的鴉片,而酋長們則答應"協助"法國人攻擊共產黨。這樣,在老撾西北部地區,即金三角中屬於老撾的那一部分,罌粟種植和鴉片貿易依然保持著“繁榮局面”。為了籌措資金,法國殖民當局向一些商人發放鴉片專賣執照,由他們定期向殖民當局繳納稅金。由於英國的鴉片貿易停止和中國人民的覺醒,鴉片來源困難,法國人於是選擇在越南西北部和寮國(老撾)廣為種植,並派出專家到苗族地區傳授種植技術。由於當時戰火四起,鴉片運不出去,法國人在西貢就地公開銷售,這是20世紀西方文明史上一大另類奇觀。

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幫助南越吳庭豔政權作戰,填補了法國人撤出印度支那後留下的“真空”。美國政府如法炮製,派遣中央情報局官員,幫助老撾山地民族(主要是苗族)中的反共酋長們訓練、組織武裝,發給精良武器,拉他們打擊越共。在美國答應購買他們種植的鴉片後,才換得山地民族的支持。最初,美國把收購的鴉片運回國內提煉成麻醉藥品,供醫療部門使用。但面臨供大於求無力“消化”後,美國開始與毒梟合作,雖不直接插手銷售,卻交給毒梟們轉而向東南亞各國和其他地區推銷。這樣,在東南亞地區就陸續出現了許多販毒集團。在鴉片收割季節,他們彙集金三角,瘋狂收購。而在越南作戰的美國士兵為了尋求刺激,也大量吸食毒品。而且除自己吸毒外,還利用種種便利條件把毒品夾帶回國,以販養吸。一時間,越南的西貢竟成為東南亞最大的毒品集散地。東西方意識形態交戰的惡果首先報應在這些駐越美國大兵身上,然後他們又把“白色魔鬼”帶回了美國。

由於法國人的早期推廣,美國人在60年代初接手,鴉片再度氾濫緬北地區,金三角的鴉片開始瘋長蔓延。

金三角生產的各類毒品悄無聲息地流入世界各地,使整個世界不得安寧。一般專家認為,金三角的罌粟種植面積達67000公頃,其中緬甸最大,多達6萬公頃左右;泰國和老撾各為3500公頃。一般年產鴉片1200噸左右,有的年份高達1500噸。緬甸種植面積大,產量自然就高,年產量在900~1200噸左右;老撾年產量為200~300噸;泰國產量相對不多,僅35噸左右。在金三角地區,鴉片貿易是一樁公開的買賣,任何人都可以像購買其他日用品一樣在集市上買到鴉片。

60年代以前,從金三角走私的多為未經提煉的生鴉片。此後,走私出去的主要是海洛因,因為從鴉片中提煉出的海洛因(約每10噸鴉片可提煉1噸海洛因)既可吸食又可注射,體積小便於藏帶,適合走私販運,在西方國家十分暢銷,而且價格昂貴。金三角出產的毒品中,每年有50~60噸海洛因走私到東南亞和美國等地。為了將毒品運出,毒販挖空心思,想出許多妙法:如藏在豆芽清洗機裡,塞進瓷塑像裡,密封在馬口鐵罐裡再貼上荔枝罐頭標籤,或者把毒品縫進出口的金魚肚子裡。還有的把毒品裝進避孕套吞嚥到肚子裡,更有利用肛門或女性身體藏帶的,還爆出在其出口的柚木中鑽洞鏤空藏毒販運到廣東的大案。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處理. 合作,投稿等事宜請私信聯繫

對此文涉及話題感興趣的,請關注公眾號(你我在關注)ID:niwozaiguanzhu 微博號:你我在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