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內部飄搖之際,數萬公里之遙的波斯灣,卻上演著別樣的風景'

"

按理說,當下的英國政壇根本無暇顧及外部事務,更何況插手美伊在波斯灣的爭端,但實際情況可能讓眾人大跌眼鏡。

據英國《泰晤士報》消息,英國軍艦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所屬的艦艇頻繁發生摩擦。雙方在2個月內,竟然發生了115次的對峙。

作為事件的主角之一—英國海軍“蒙特羅斯”號護衛艦艦長透露,伊朗軍方几乎每天出動無人機和攻擊艇“騷擾”本方,而且隨著類似動作的不斷增大,其蘊含的風險也愈加升高,雙方艦艇的最近距離不足200米。

"

按理說,當下的英國政壇根本無暇顧及外部事務,更何況插手美伊在波斯灣的爭端,但實際情況可能讓眾人大跌眼鏡。

據英國《泰晤士報》消息,英國軍艦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所屬的艦艇頻繁發生摩擦。雙方在2個月內,竟然發生了115次的對峙。

作為事件的主角之一—英國海軍“蒙特羅斯”號護衛艦艦長透露,伊朗軍方几乎每天出動無人機和攻擊艇“騷擾”本方,而且隨著類似動作的不斷增大,其蘊含的風險也愈加升高,雙方艦艇的最近距離不足200米。

英國內部飄搖之際,數萬公里之遙的波斯灣,卻上演著別樣的風景

從這段新聞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第一、英伊的衝突烈度急劇升高。

英國軍艦已經從之前的維護航行自由和本方商船不受騷擾,演變成和伊朗的直接對峙;而伊朗方面也從之前對英國軍艦的警告、威脅轉變成武力施壓、軍事反制為主。

第二、英國主導了和伊朗的衝突。

7月5號,英國首次扣押伊朗的油船“格蕾絲1號”,隨後雙方上演了一場“龍虎鬥”。在兩個月的博弈中,作為伊朗問題的“始作俑者”美國卻 “銷聲匿跡”。

雖然美國在背後積極地為“護航聯盟”計劃添磚加瓦,但從實際動向來看,以色列、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的軍艦仍未派駐至波斯灣海域,也就是說,英國以一己之力,強行的支撐著整個“戰局”。

要知道,英國對美國做出如此大的“犧牲”,肯定是有所求。早在鮑里斯政權上臺之前,倫敦就和華府有過數次深入的溝通。英國希望美國在經濟、政治、外交等方面給予自己可能的援助,尤其是“硬脫歐”問題上發揮建設性的作用。

然而世事難料,特朗普政權只是在口頭上給予英國政府支持,稱“約翰遜.鮑里斯是英國尋找的人,是英國最偉大的人”。並未在實質方面提供支援。

"

按理說,當下的英國政壇根本無暇顧及外部事務,更何況插手美伊在波斯灣的爭端,但實際情況可能讓眾人大跌眼鏡。

據英國《泰晤士報》消息,英國軍艦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所屬的艦艇頻繁發生摩擦。雙方在2個月內,竟然發生了115次的對峙。

作為事件的主角之一—英國海軍“蒙特羅斯”號護衛艦艦長透露,伊朗軍方几乎每天出動無人機和攻擊艇“騷擾”本方,而且隨著類似動作的不斷增大,其蘊含的風險也愈加升高,雙方艦艇的最近距離不足200米。

英國內部飄搖之際,數萬公里之遙的波斯灣,卻上演著別樣的風景

從這段新聞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第一、英伊的衝突烈度急劇升高。

英國軍艦已經從之前的維護航行自由和本方商船不受騷擾,演變成和伊朗的直接對峙;而伊朗方面也從之前對英國軍艦的警告、威脅轉變成武力施壓、軍事反制為主。

第二、英國主導了和伊朗的衝突。

7月5號,英國首次扣押伊朗的油船“格蕾絲1號”,隨後雙方上演了一場“龍虎鬥”。在兩個月的博弈中,作為伊朗問題的“始作俑者”美國卻 “銷聲匿跡”。

雖然美國在背後積極地為“護航聯盟”計劃添磚加瓦,但從實際動向來看,以色列、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的軍艦仍未派駐至波斯灣海域,也就是說,英國以一己之力,強行的支撐著整個“戰局”。

要知道,英國對美國做出如此大的“犧牲”,肯定是有所求。早在鮑里斯政權上臺之前,倫敦就和華府有過數次深入的溝通。英國希望美國在經濟、政治、外交等方面給予自己可能的援助,尤其是“硬脫歐”問題上發揮建設性的作用。

然而世事難料,特朗普政權只是在口頭上給予英國政府支持,稱“約翰遜.鮑里斯是英國尋找的人,是英國最偉大的人”。並未在實質方面提供支援。

英國內部飄搖之際,數萬公里之遙的波斯灣,卻上演著別樣的風景

其結果是英國當局推行的“硬脫歐”未能有實質性的進展,反而致使鮑里斯成為“眾矢之的”。上議院發起了針對首相的“不信任案”,並欲在10月份舉行新一輪大選,下議院也指責鮑里斯“硬脫歐過於激進”,欲推遲該法案的施行。而作為最有調停資格,或可能影響歐盟態度的美國,卻在這個問題上三緘其口。

按道理來說,這是英國的內部事務,美國沒有插手的資格。但考慮到英美的同盟關係以及其在歐洲的利益,華府都需要“出面”。遺憾的是,美國的舉動暴露了其分裂歐盟、給歐洲製造混亂的不良居心。

一方面是伊朗的“咄咄逼人”,一方面是美國答應的援軍遲遲無法“趕來增援”。鮑里斯政權正處於極端危險的境地,而這也成為了伊朗制衡倫敦,打壓美國陣營的絕佳時機。

"

按理說,當下的英國政壇根本無暇顧及外部事務,更何況插手美伊在波斯灣的爭端,但實際情況可能讓眾人大跌眼鏡。

據英國《泰晤士報》消息,英國軍艦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所屬的艦艇頻繁發生摩擦。雙方在2個月內,竟然發生了115次的對峙。

作為事件的主角之一—英國海軍“蒙特羅斯”號護衛艦艦長透露,伊朗軍方几乎每天出動無人機和攻擊艇“騷擾”本方,而且隨著類似動作的不斷增大,其蘊含的風險也愈加升高,雙方艦艇的最近距離不足200米。

英國內部飄搖之際,數萬公里之遙的波斯灣,卻上演著別樣的風景

從這段新聞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第一、英伊的衝突烈度急劇升高。

英國軍艦已經從之前的維護航行自由和本方商船不受騷擾,演變成和伊朗的直接對峙;而伊朗方面也從之前對英國軍艦的警告、威脅轉變成武力施壓、軍事反制為主。

第二、英國主導了和伊朗的衝突。

7月5號,英國首次扣押伊朗的油船“格蕾絲1號”,隨後雙方上演了一場“龍虎鬥”。在兩個月的博弈中,作為伊朗問題的“始作俑者”美國卻 “銷聲匿跡”。

雖然美國在背後積極地為“護航聯盟”計劃添磚加瓦,但從實際動向來看,以色列、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的軍艦仍未派駐至波斯灣海域,也就是說,英國以一己之力,強行的支撐著整個“戰局”。

要知道,英國對美國做出如此大的“犧牲”,肯定是有所求。早在鮑里斯政權上臺之前,倫敦就和華府有過數次深入的溝通。英國希望美國在經濟、政治、外交等方面給予自己可能的援助,尤其是“硬脫歐”問題上發揮建設性的作用。

然而世事難料,特朗普政權只是在口頭上給予英國政府支持,稱“約翰遜.鮑里斯是英國尋找的人,是英國最偉大的人”。並未在實質方面提供支援。

英國內部飄搖之際,數萬公里之遙的波斯灣,卻上演著別樣的風景

其結果是英國當局推行的“硬脫歐”未能有實質性的進展,反而致使鮑里斯成為“眾矢之的”。上議院發起了針對首相的“不信任案”,並欲在10月份舉行新一輪大選,下議院也指責鮑里斯“硬脫歐過於激進”,欲推遲該法案的施行。而作為最有調停資格,或可能影響歐盟態度的美國,卻在這個問題上三緘其口。

按道理來說,這是英國的內部事務,美國沒有插手的資格。但考慮到英美的同盟關係以及其在歐洲的利益,華府都需要“出面”。遺憾的是,美國的舉動暴露了其分裂歐盟、給歐洲製造混亂的不良居心。

一方面是伊朗的“咄咄逼人”,一方面是美國答應的援軍遲遲無法“趕來增援”。鮑里斯政權正處於極端危險的境地,而這也成為了伊朗制衡倫敦,打壓美國陣營的絕佳時機。

英國內部飄搖之際,數萬公里之遙的波斯灣,卻上演著別樣的風景

從伊朗派出無人機、導彈艇等來看,德黑蘭明顯有“一擊制勝”的打算。從伊朗針對英國的外部發聲不斷增強的趨向看,德黑蘭似乎有意“忽視”英國。英國這個曾經的強大帝國,正在各方的裹挾下,逐漸向不可控的“戰爭方向”發展。

而作為中東局勢的掌控者和伊朗危機的製造者—美國,正在通過多方的力量實現其外部的擴張方針。如不出所料,英國和伊朗的處境將愈發的艱難,雙方爆發衝突的節點也在提前到來。

而這對於美國而言,顯然有諸多的利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