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評論是鄭永年教授領導的國家高端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編者按

英國脫歐再次陷入僵局,特蕾莎·梅宣佈辭職日期,恐成英國史上任期最短的首相,可謂“成也脫歐敗也脫歐”。為何會造成如此局面?微信公眾號IPP評論特地組織翻譯了美國蘭德公司國際事務副總裁查爾斯·里斯(Charles P. Ries)的一篇文章,也許可以為大家提供不一樣的思考角度。

特蕾莎·梅:英國脫歐的又一犧牲品

文章作者:

查爾斯·里斯(Charles P. Ries)

美國蘭德公司國際事務副總裁、美國外交學會成員。他目前的研究側重於英國脫歐、巴以衝突、國家安全決策等。

◆ ◆ ◆ ◆ ◆

特蕾莎·梅(Therasa May)終於被逼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宣佈於2019年6月7日辭去英國首相一職。至此,她成為了英國30年來第四位黯然退職的首相。梅的落幕在本質上可歸咎於英國執政黨內部在歐洲事務上的嚴重分歧,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約翰·梅傑(John Major)、大衛·卡梅倫(David Cameron)等都是梅的前車之鑑。

為何事態會發展到如此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為什麼英國脫歐會演變成一場鬧劇?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對此,我有以下四點分析:

第一,雖然脫歐派在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中勝出,但他們內部的看法一直兩極分化。

脫歐派內部存在著兩種相互矛盾的觀點:(1)反移民、本土主義和全球化;(2)擺脫歐盟貿易政策的束縛,提高英國在全球貿易市場上的競爭力。持前者觀點的人反對人員自由流通,對“挪威模式”並不感冒。而持後者觀點的人希望英國重新獲得與各國締結自貿協定的自由,故不能接受英國與歐盟建立關稅聯盟。

若脫歐派能夠統一意見,或者在公投前深思熟慮過,事態可能就不會變得如此複雜。更糟糕的是,倫敦的八卦小報把英國脫歐變成了娛樂的話題,不僅誇大其詞,還對民眾產生了誤導,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第二,由於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脫歐談判進程極其緩慢。梅為了黨內團結,不得不與她黨內的脫歐派立場保持一致,便草率地向歐盟提交了脫離歐盟的國書。然而,當時她還未規劃好脫歐後的各種過渡細節,這使英國失去了很多與歐盟談判的重要籌碼。

有證據表明,梅政府在執政的第一年未能意識到英國脫歐對英國北愛爾蘭地區和愛爾蘭的邊界可能造成的影響,沒有及早與愛爾蘭方面合作,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英國的被動促使愛爾蘭把籌碼都壓在了歐盟身上,欲借歐盟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在脫歐談判期間,英國關鍵部門的人事變動非常頻繁,梅政府還設立了兩個獨立於外交部的新部門,一個負責與歐盟談判,另一個負責與第三國談判。英國擁有一批精通歐洲事務的外交官員,不過梅政府並沒有重用他們。可以肯定,就算撒切爾夫人、丘吉爾等偉人在世,也難以扭轉目前英國的困境。

第三,相比之下,歐盟成員國在脫歐談判中形成了高度互聯。從現在看來,歐盟選擇米歇爾•巴尼耶(Michel Barnier)擔任首席談判代表是明智之舉。他曾在歐盟委員會任職,對歐洲事務有著豐富的經驗。他早早地就意識到,歐盟面臨的最大挑戰將是如何保持內部的團結。

巴尼耶重申,在英國政府提交脫歐請求前,歐盟不會與英國就脫歐問題發動非正式商洽。他主張歐盟與英國談妥脫歐條件之後,才可開展英歐未來關係的討論。儘管他的要求無明確的法律依據,但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歐盟的團結,這使英國在脫歐談判中處於不利地位。

英國脫歐使梅政府焦頭爛額,尤其是來自她黨內強硬脫歐派的壓力,可謂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歐盟從一開始就清楚脫歐談判將會是一場“零和博弈”,唯一的出路就是盡一切可能捍衛自己的利益。而英國卻對此毫無頭緒,甚至連自己的對手是誰都不清楚。

第四,梅的直覺和政治判斷能力都差強人意,這讓英國與歐盟的談判更加舉步維艱。她上任以來的最大錯誤是在2017年4月突然宣佈提前舉行全國大選。儘管大選的民調對梅有利,但保守黨仍然失去了議會的絕對多數席位,等於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這不僅讓反對黨變得更加強大,還極大地提升了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DUP)在議會中的地位。該黨為右翼政黨,主張北愛爾蘭繼續留在英國。大選失利後,梅不得不尋求與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合作,使保守黨得以組建少數派政府,但卻極大地削弱了她在英國脫歐談判上的話語權。

可想而知,民主統一黨是不可能接受北愛爾蘭邊境解決方案的,顯然這對脫歐協議的通過形成了巨大的阻力。

梅卸任後,事態會如何發展?保守黨議員將開展辯論,選出兩名首相候選人,而保守黨約16萬名黨員將通過郵寄選票的方式進行投票。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前外交大臣、英國強硬脫歐派人物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的支持率處於壓倒性優勢地位,極有可能成為下一任英國首相。

歐盟曾兩次延長了英國脫歐的最後期限,讓梅有更多的時間說服議會通過她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但她嘗試了三次依然失敗。梅的脫歐協議存在著兩大爭議:(1)延長英國留在歐盟關稅同盟的時間;(2)無限期地推遲北愛爾蘭邊境問題,直至英國與歐盟達成協議。英國與歐盟第二次商定脫歐期限為10月31日,意味著英國將於該日自動脫歐,甚至是以無協議脫歐方式脫歐。

我認為英國脫歐有三種結局:(1)約翰遜或其他強硬脫歐派繼任者讓英國以高昂的代價實現無協議脫歐;(2)新政府接受更多歐盟提出的脫歐方案;(3)各黨派議員發起不信任投票,推翻保守黨的執政地位,從而引發新一輪全國大選。

總而言之,脫歐折射出英國政壇凝聚共識之難,也體現了英國民意的極度分裂。顯然,任何脫歐方案都將面臨巨大阻力,梅的繼任者也很可能會遭遇同樣的命運。

特蕾莎·梅:英國脫歐的又一犧牲品特蕾莎·梅:英國脫歐的又一犧牲品

譯者:曾輝,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

編輯:IPP傳播

關於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由華南理工大學校友莫道明先生捐資創建。IPP擁有一支以鄭永年教授為領軍的研究團隊,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係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諮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願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微信ID:IPP-REVIEW

國家高端智庫

中國情懷 國際視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