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達透露《我愛我家》成本比別的劇貴三倍,蔡明最早拒演馬大姐

英達 蔡明 情景喜劇 我愛我家 樑左 新京報Fun娛樂 2018-11-28

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赫

新媒體編輯:許喬洋

英達透露《我愛我家》成本比別的劇貴三倍,蔡明最早拒演馬大姐

1987 年,剛剛研究生畢業的英達正在紐約某個電影劇組實習,在某天拍攝間隙,他偶然聽到對面攝影棚十分熱鬧,數十位觀眾正依次往裡走。當英達溜進去之後,觀眾們正觀看一種現場的表演,同時哈哈大笑,一場戲結束,臺上的工作人員則趕快拉幕、換景,演員紛紛到後臺搶著換裝。片場的工作人員告訴他,這裡在拍Sitcom。

“當時覺得這種形式太逗、太好玩。”於是英達一有時間便去後臺“偷師”,學習美國Sitcom 班底是如何開創作會、如何寫劇本、如何導戲的。當時中國還沒有電視系列劇的概念,更沒有什麼人嘗試喜劇創作,於是畢業回國後的英達便開始計劃將Sitcom 引入到中國,並與編劇王朔開始共同籌備劇本。

當時,這類劇種在中國仍沒有正式名字,王朔拍板決定,“直接把Situation Comedy 翻譯過來吧,就叫‘情景喜劇’。”

1993 年,《我愛我家》在國內播出,作為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瞬間掀起了一股喜劇風潮。隨後英達趁熱打鐵,在1994年底成立了自己的影視公司,專門致力於情景喜劇的開發,不僅挖掘、培養了英寧、英壯、樑左、樑歡等諸多優秀的情景喜劇創作者,並接連推出了《候車大廳》《新七十二家房客》《西安虎家》《閒人馬大姐》等家喻戶曉的情景喜劇。後來知名的情景喜劇導演尚敬、林叢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英氏情景喜劇的影響。

英氏情景喜劇傳承了國外情景喜劇的絕大多數特點,以家庭、公共場所為視角,多聚焦於普通老百姓身邊的故事。

比如《我愛我家》中的傅明是一名退休老幹部,嚴肅、一本正經,經常鍼砭時弊,充分展現了改革開放後,兩代人的觀念衝突;

比如《閒人馬大姐》的主人公馬大姐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女工,作為一個“閒人”就管起了“閒事”,幫助解決鄰里糾紛、介紹對象等等,也鬧出了不少的笑話,就像是觀眾身邊的鄰居,給觀眾內心帶來溫暖。

作為“中國情景喜劇之父”,英達曾這樣定義情景喜劇:喜劇是觀眾一起欣賞的藝術,一個人坐在電視機前,喜劇就削弱了許多。所以把笑聲搬到電視機裡,這就是情景喜劇。——英達

英達透露《我愛我家》成本比別的劇貴三倍,蔡明最早拒演馬大姐

英達

依據國情改造美式喜劇

1992 年,英達與王朔開始搭建《我愛我家》的劇本。當時《編輯部的故事》已經在國內獲得了不俗的反響,英達想,如果能做得比它更“純喜劇”,觀眾應該也會喜歡。但沒多久王朔突然要離開,“我這兒不行了,你趕緊找樑左吧。”當時英達一下就懵了,因為在此之前樑左只寫過相聲。但王朔卻打下包票,“他沒問題,你和他合作試試。”沒想到,樑左的“趕鴨子上架”,卻造就了後來的《我愛我家》。

為了讓樑左更加了解情景喜劇,英達把自己從美國揹回來的盒帶一盤盤拿給他看。樑左聽不懂英文,英達便給他翻譯。“同時我還要給他講,這個地方是用了什麼情景喜劇手法,但我們不能這麼用,因為國內觀眾看不明白。”

其實早在創作之初,英達就已經按照自己家的情況,敲定《我愛我家》是講述一個老父親和大女兒、小兒子的家庭故事。但在兒女角色的安排上,樑左卻和英達產生了分歧。樑左按照樑家的真實情況寫,即大哥、二哥和妹妹,“女兒遠不如兒媳婦有意思,因為兒媳婦跟公公會有話不敢說,但女兒逮什麼說什麼。”英達最終也認同了這個觀點。情景喜劇講的是百姓故事,必然要貼近真實生活。於是,楊立新飾演的大兒子與宋丹丹飾演的兒媳婦應運而生。

英達透露《我愛我家》成本比別的劇貴三倍,蔡明最早拒演馬大姐

1993 年的夏天,剛剛寫完20集劇本的《我愛我家》便正式開機,中國第一部真正的情景喜劇由此誕生。開創者,必然也承受著比後者多萬倍的壓力。但英達坦言,他和樑左早已預估了這部劇成功的可能性,“我們明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但我們也有信心,因為中國缺喜劇。只要我們認真做,估計反響不會太差。”

觀眾都是“高知”,包袱容易響

《我愛我家》不僅延續了美式情景喜劇“家庭劇”的劇情特點、幽默的處理方式,連最初帶觀眾錄製的拍攝模式也一併繼承。在《我愛我家》的攝影棚內,一半是道具佈景,一半是觀眾席位,每次錄製都要邀請數百名觀眾。

情景喜劇帶觀眾,就像春晚現場直播表演小品一樣,必須一條通過,觀眾笑了就是成功。“演員壓力很大——現場觀眾笑了,他們的狀態就好,但若包袱沒響,演員接下來就會慌。”因此在每一集拍攝之前,英達都要帶著演員們耗費至少三天時間排練,再留一天拍攝。這為劇組帶來了不小的經費壓力。英達透露,《我愛我家》的演員成本、拍攝週期、攝影棚和道具租賃價格等整體預算,都比其他室內劇高出三倍有餘。

英達透露《我愛我家》成本比別的劇貴三倍,蔡明最早拒演馬大姐

左一為導演英達,左二站立的女性為主創林叢(曾客串多個小角色),左三為攝影師王小京

《我愛我家》前80 集的大部分觀眾都是來自攝影棚附近幾所學院的大學生。“教育水平比較高的人,對於我們劇中的典故、比喻等包袱點理解得比較快,更容易發笑。”後80 集搬到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錄製,觀眾就變成廣院、二外、煤幹院的師生。在錄製賈圓圓“主力集”的時候,英達還特意邀請小學生來現場觀看;當時晚報還將看《我愛我家》錄製作為獎勵,組織獲獎的觀眾一同觀看。


《閒人馬大姐》

在這部情景喜劇中,我們試著加入了“時效性”。世界盃、奧運會、北京下大雨,今天發生的事,過兩天我們就已經拍出來了,再加上馬大姐這樣一個深入人心的角色,從喜劇包袱、觀眾的共鳴感來看都是非常好的概念。——英達

二十多年前就給蔡明定位毒舌老太

英達透露《我愛我家》成本比別的劇貴三倍,蔡明最早拒演馬大姐

1998 年,英達以自己在美國勤工儉學的親身經歷為藍本,創作了描寫美國中餐館故事的情景喜劇《中國餐館》。《中國餐館》是英達最喜歡、也是期望值最高的一部情景喜劇,不僅和美國公司進行合作拍攝,並在其中應用了諸多美式情景喜劇的場景和拍攝手法。然而,《中國餐館》雖然一拍完便很快被買斷,但播出之後卻反響平平,且鮮少地遭遇觀眾不買單的情。“可能這部劇講述的是在海外端盤子的生活,跟國內老百姓差得有點遠吧。”這讓英達開始思考,究竟什麼樣的情景喜劇能夠被中國老百姓喜歡?“你會發現,後來我拍的情景喜劇50%都是家庭題材。因為我發現,家庭才是情景喜劇最重要的陣地,是國內觀眾最愛看的題材。”

當時恰好蔡明剛剛客串完《中國餐館》,英達十分賞識她的喜劇才華。他形容蔡明的表演像“沙漠裡遇見了水”。於是英達便計劃為蔡明量身定做一部家庭情景喜劇。“百變”是蔡明的特色,英達決定乾脆把她設計成居民樓裡一個愛管閒事的馬大姐,雖然直率但熱心腸,經常好心辦壞事,這類人不僅可以貼近觀眾生活,還和蔡明以往的形象反差極大。“當時蔡明剛30 出頭,她一開始還不願意演這樣的角色,但我說,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展示你的演技,最後總算是把她說通了。”英達坦言,馬大姐也為蔡明後來在春晚上飾演毒舌老太太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當年,蔡明一頭白髮,身材臃腫,拿著蒲扇從筒子樓裡走出來時,英達回憶,是蔡明的演技,成功塑造了這個人物,同樣《閒人馬大姐》的成功,也證實了情景喜劇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生活”。

社會上有什麼新聞立馬成了素材

英達透露《我愛我家》成本比別的劇貴三倍,蔡明最早拒演馬大姐

《閒人馬大姐》共四部,267集,開了中國情景喜劇長篇續集的先河。英達坦言,剛開始他只創作了40 集的劇本,《閒人馬大姐》是鮮少以塑造一個人物為主的作品,且馬大姐家裡只有一家三口,能發生在她身上的事情非常有限。

但當《閒人馬大姐》在全國99家衛視聯合推出的《630 劇場》播出時,卻獲得了出人意料的影響。不少觀眾表示“馬大姐”就像自己鄰居一樣親近,想一直看下去。平臺也希望英達一直拍下去,每天播出一集。

於是英達帶著編劇團“隨播隨寫”,當天寫劇本,第二天就拍攝,一週內再播出,團隊幾乎每天都處於創意枯竭的狀態。“我們看到社會上有什麼新聞,劇組裡發生了什麼大事小情,就立刻當做劇本素材來寫。這是之前情景喜劇創作中從未嘗試過的。”

曾有一段時間,在劇中飾演馬大姐女兒的虞夢突發水痘,劇組差點因此停工。緊急之下編劇樑歡突發奇想,馬上寫了幾集“王艾嘉”出水痘的劇本,“因為大人出水痘很少,所以鄰居都懷疑艾嘉是不是得了什麼不治之症。有人認為是傳染病,有人認為得了癌,還有人認為是艾滋病,這一下就寫出了非常有意思的劇本。”

除此之外,社會新聞也成為《閒人馬大姐》的主要素材。在該劇拍攝期間,正值中國警察的服裝將從綠色改為黑色,編劇馬上著手寫了一集以“警察換裝”為主題的劇本。當時北京警察都尚未拿到新衣服,英達便派專人趕赴“ 新裝試點”深圳借服飾。在該集播出當天,正好全國警察剛剛更換衣服,不少觀眾感嘆《閒人馬大姐》比天氣預報還有“前瞻性”。

英達坦言,“在這部情景喜劇中,我們試著加入了時效性,世界盃、奧運會甚至天氣變化,剛剛生髮的事,沒兩天就已經播出了,再加上馬大姐這樣一個深入人心的角色,深得觀眾共鳴。”

英氏關鍵詞

罐頭笑聲

國產情景喜劇中,只有《我愛我家》《中國餐館》《臨時家庭》堅持保留了觀眾部分,其他情景喜劇均採用了“罐頭笑聲”。“確實成本太高了。”英達坦言,去掉觀眾部分不僅可以省去排練時間,成本也只有原來的二分之一。顧名思義,罐頭笑聲就是錄製現場的笑聲,在其他同類型劇中拿來就用。英達將這些作品中的笑聲剪輯到其他作品中,並借給後續其他情景喜劇導演使用。

尚敬的《炊事班的故事》、林叢的《家有兒女》、呂小品的《東北一家人》等幾十部情景喜劇,都使用的是英達的“罐頭笑聲”素材,“好多觀眾還問我是不是有幾個職業‘笑手’,否則為什麼看哪部情景喜劇,聽到的都是這幾個樂?”

廣告植入

上世紀90 年代,拍攝電視劇是極大的經濟活動,投入少,回報不多,情景喜劇更是費力不討好的創作,電視臺對於此類新劇種的購劇行為十分謹慎。所以《我愛我家》還在拍攝期間,投資方便早已敲定大量的隨片廣告保障回收,大多數都是家庭生活用品。例如冰激凌、啤酒、影碟機、電腦,甚至劇中擺在桌子上的熱水壺其實都是植入。

琥珀體“家” 字

在英達執導過的2000 多集情景喜劇中,有50%都是家庭題材,包括《我愛我家》、《七十二家房客》、《西安虎家》、《我們一家人》等劇,為了保持一致,英達“故意”在劇名上都帶一個“ 家”字,而且每一次都沿用了《我愛我家》的“ 琥珀體”,“ 因為我們希望英式情景喜劇的家庭劇都能成系列,但很可惜似乎沒有觀眾關注到。”

英達透露《我愛我家》成本比別的劇貴三倍,蔡明最早拒演馬大姐

英達透露《我愛我家》成本比別的劇貴三倍,蔡明最早拒演馬大姐

英達透露《我愛我家》成本比別的劇貴三倍,蔡明最早拒演馬大姐

英達透露《我愛我家》成本比別的劇貴三倍,蔡明最早拒演馬大姐

英達透露《我愛我家》成本比別的劇貴三倍,蔡明最早拒演馬大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