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雙雄:甘地和真納,在理想與現實中,選擇印巴分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國力遭到重創,無力再維持對英屬印度的殖民統治。當時在南亞次大陸,甘地領導的國民大會黨,和真納領導的穆斯林聯盟掀起了獨立運動的浪潮。

印度國大黨主要以印度教徒為主,印度穆斯林聯盟以伊斯蘭信徒為主。雖然兩個政黨的信仰不同,但是在最開始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中,兩個政黨結成了盟友關係。

印度雙雄:甘地和真納,在理想與現實中,選擇印巴分治


真納在成為穆斯林聯盟領袖之初,同時也忠於國大黨,並被認為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友好團結的使者。他曾與甘地並肩站在反對帝國統治的戰線上。

然而在英屬印度聯邦,印度教徒佔據了絕大多數,他們在反抗英國殖民統治中,也一直堅持印度教徒對穆斯林的傲慢和歧視,他們認為穆斯林沒有資格在獨立的印度中擁有領導權。

而當英國殖民當局放鬆對英屬印度的控制時,伊斯蘭教徒也開始瘋狂發洩著,他們百年來對印度教徒的積怨。很顯然此時的英屬印度如果獨立,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立刻會爆發內戰。

印度雙雄:甘地和真納,在理想與現實中,選擇印巴分治


當時的穆斯林聯盟主席真納對局勢看的一清二楚,他極力主張印度劃分為兩個國家。而國大黨領袖甘地則堅持印度不能分裂,他認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是印度的兩隻眼睛,它們能夠共存,並能更好地看到光明。

應該說國大黨領袖甘地的主張太過理想化,他希望打著國家統一的旗號,將兩個宗教的衝突稀釋。然而真納則認為,印度的現實情況,已經不允許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共存。

當時的英屬印度聯邦末代總督蒙巴頓將軍,也支持甘地建立大印度聯邦的主張,但是真納堅持沒有什麼能阻止穆斯林建國,哪怕是爆發內戰也在所不惜。

印度雙雄:甘地和真納,在理想與現實中,選擇印巴分治


在感覺到局勢已經無法挽回後,最終甘地向真納做出了妥協。1946年6月,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建立印度共和國,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建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獨立後的印度奉甘地為:聖雄;而真納也被巴基斯坦奉為:國父。然而印巴分治,並沒有徹底解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爭鬥,圍繞著克什米爾問題,兩個國家直到今天依然處於衝突之中。

如果當初甘地能多堅持一下自己的立場,而真納可以往回退一步,那麼南亞次大陸或許就會出現一個大印度聯邦國家,也就沒有什麼克什米爾衝突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