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範振江

我的祖籍在內地,但我生於寧夏,長在銀川,喝黃河水,吃塞上糧,對這片富庶與貧瘠共存、繁茂與荒涼並舉的土地充滿了感情。

每當有人問起我為何方人氏時,我都會自豪的回答:寧夏銀川人。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麼,銀川人有沒有自己的特點?特點是什麼?

"

文/範振江

我的祖籍在內地,但我生於寧夏,長在銀川,喝黃河水,吃塞上糧,對這片富庶與貧瘠共存、繁茂與荒涼並舉的土地充滿了感情。

每當有人問起我為何方人氏時,我都會自豪的回答:寧夏銀川人。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麼,銀川人有沒有自己的特點?特點是什麼?

趣談銀川人

銀川山護河衛,地理條件得天獨厚。高聳延綿的賀蘭山如同威武的門神,用魁梧的身驅阻擋住西伯利亞寒流和騰格里風沙肆虐的步伐;奔騰咆哮的黃河一進入寧夏,就如同一位溫柔善良的母親,將銀川平原攬如懷中,讓她靜靜的吸吮自己的乳汁。

銀川大街小巷有很多百姓自辦的,容喝茶、打牌、聽戲為一體的娛樂場所,只要化上一二十元,你就可以泡上大半天,使味覺、視覺、聽覺都得到了滿足,好不快活。

位於玉皇閣西南側的寧園戲劇茶社,常常茶客、戲迷、牌友雲集,咿咿呀呀的唱腔、或舒緩或激越的伴奏交織在一起,向四周盪漾。

舒適悠閒往往可以派生出“高尚”的情感,那就是對家鄉的眷戀和熱愛。

當銀川人從外地出差歸來,被問及外面的情況時,十有八九會對外地衣食住行的種種不便表示不滿,而這種不滿竟是在與銀川的比較中得來的。

即使從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歸來,持此觀點者也大有人在。

這種現象滲透著“好出門不如賴在家”等傳統觀念,反映出過慣了悠閒生活後,對大城市節奏快、壓力大,尤其是近年來的空氣汙染、交通擁堵等的不適應。

"

文/範振江

我的祖籍在內地,但我生於寧夏,長在銀川,喝黃河水,吃塞上糧,對這片富庶與貧瘠共存、繁茂與荒涼並舉的土地充滿了感情。

每當有人問起我為何方人氏時,我都會自豪的回答:寧夏銀川人。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麼,銀川人有沒有自己的特點?特點是什麼?

趣談銀川人

銀川山護河衛,地理條件得天獨厚。高聳延綿的賀蘭山如同威武的門神,用魁梧的身驅阻擋住西伯利亞寒流和騰格里風沙肆虐的步伐;奔騰咆哮的黃河一進入寧夏,就如同一位溫柔善良的母親,將銀川平原攬如懷中,讓她靜靜的吸吮自己的乳汁。

銀川大街小巷有很多百姓自辦的,容喝茶、打牌、聽戲為一體的娛樂場所,只要化上一二十元,你就可以泡上大半天,使味覺、視覺、聽覺都得到了滿足,好不快活。

位於玉皇閣西南側的寧園戲劇茶社,常常茶客、戲迷、牌友雲集,咿咿呀呀的唱腔、或舒緩或激越的伴奏交織在一起,向四周盪漾。

舒適悠閒往往可以派生出“高尚”的情感,那就是對家鄉的眷戀和熱愛。

當銀川人從外地出差歸來,被問及外面的情況時,十有八九會對外地衣食住行的種種不便表示不滿,而這種不滿竟是在與銀川的比較中得來的。

即使從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歸來,持此觀點者也大有人在。

這種現象滲透著“好出門不如賴在家”等傳統觀念,反映出過慣了悠閒生活後,對大城市節奏快、壓力大,尤其是近年來的空氣汙染、交通擁堵等的不適應。

趣談銀川人

80年代末的銀川寧園老戲迷

曾經有這樣一則笑話:有幾個銀川人結伴到北京出差,一同擠上一輛公共汽車。其中一人就把自己和同伴的票都買了。

當操著京腔的票員高聲喝斥夥伴買票時,他回答道:“我們是一搭裡的(一塊來的)”。

可票員卻牛皮哄哄地說:“意大利的,就是美國鬼子也得買票”。

如此“伶牙利齒”給銀川人造成的傷害和窘態是可想而知的。

聽了這些話,你一定以為銀川話很土,不忍卒聽。

其實不然,它有著西北話淳樸自然的特點,又不失悄皮甜美的風格。

當你聽到銀川人特別是女人們用純正的銀川話大聲交談時,你就會被它的節奏美、韻律美所感染。

當然,銀川話一旦用於罵大街時,你最好離遠點,那分貝高的就上了天了,那用詞粗的就沒有邊了。

但銀川人在語言問題上絕對有包容性和創造性。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支邊”運動的蓬勃開展,一大批來自天南地北的外地人湧入銀川,一時間銀川彷彿成為各地方言的聚集地;還有一些單位由於成建制的整體搬遷,在銀川的局部地區還形成了奇特的“大連”、“青島”“北京”、“上海”等“語言特區”。

銀川被陝、甘、蒙所環繞,她的富庶對於相對貧瘠的周邊而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因此她又成為這些地方百姓嚮往的移民城市。

南腔北調、東聲西韻在這裡交匯。

但不論你用何種方言與人交流,也不管是洋氣還是土氣,在銀川從不會引來嘲笑和歧視,反而因“同命相伶”而產生相互依存、信賴、同情等高尚情感。

"

文/範振江

我的祖籍在內地,但我生於寧夏,長在銀川,喝黃河水,吃塞上糧,對這片富庶與貧瘠共存、繁茂與荒涼並舉的土地充滿了感情。

每當有人問起我為何方人氏時,我都會自豪的回答:寧夏銀川人。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麼,銀川人有沒有自己的特點?特點是什麼?

趣談銀川人

銀川山護河衛,地理條件得天獨厚。高聳延綿的賀蘭山如同威武的門神,用魁梧的身驅阻擋住西伯利亞寒流和騰格里風沙肆虐的步伐;奔騰咆哮的黃河一進入寧夏,就如同一位溫柔善良的母親,將銀川平原攬如懷中,讓她靜靜的吸吮自己的乳汁。

銀川大街小巷有很多百姓自辦的,容喝茶、打牌、聽戲為一體的娛樂場所,只要化上一二十元,你就可以泡上大半天,使味覺、視覺、聽覺都得到了滿足,好不快活。

位於玉皇閣西南側的寧園戲劇茶社,常常茶客、戲迷、牌友雲集,咿咿呀呀的唱腔、或舒緩或激越的伴奏交織在一起,向四周盪漾。

舒適悠閒往往可以派生出“高尚”的情感,那就是對家鄉的眷戀和熱愛。

當銀川人從外地出差歸來,被問及外面的情況時,十有八九會對外地衣食住行的種種不便表示不滿,而這種不滿竟是在與銀川的比較中得來的。

即使從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歸來,持此觀點者也大有人在。

這種現象滲透著“好出門不如賴在家”等傳統觀念,反映出過慣了悠閒生活後,對大城市節奏快、壓力大,尤其是近年來的空氣汙染、交通擁堵等的不適應。

趣談銀川人

80年代末的銀川寧園老戲迷

曾經有這樣一則笑話:有幾個銀川人結伴到北京出差,一同擠上一輛公共汽車。其中一人就把自己和同伴的票都買了。

當操著京腔的票員高聲喝斥夥伴買票時,他回答道:“我們是一搭裡的(一塊來的)”。

可票員卻牛皮哄哄地說:“意大利的,就是美國鬼子也得買票”。

如此“伶牙利齒”給銀川人造成的傷害和窘態是可想而知的。

聽了這些話,你一定以為銀川話很土,不忍卒聽。

其實不然,它有著西北話淳樸自然的特點,又不失悄皮甜美的風格。

當你聽到銀川人特別是女人們用純正的銀川話大聲交談時,你就會被它的節奏美、韻律美所感染。

當然,銀川話一旦用於罵大街時,你最好離遠點,那分貝高的就上了天了,那用詞粗的就沒有邊了。

但銀川人在語言問題上絕對有包容性和創造性。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支邊”運動的蓬勃開展,一大批來自天南地北的外地人湧入銀川,一時間銀川彷彿成為各地方言的聚集地;還有一些單位由於成建制的整體搬遷,在銀川的局部地區還形成了奇特的“大連”、“青島”“北京”、“上海”等“語言特區”。

銀川被陝、甘、蒙所環繞,她的富庶對於相對貧瘠的周邊而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因此她又成為這些地方百姓嚮往的移民城市。

南腔北調、東聲西韻在這裡交匯。

但不論你用何種方言與人交流,也不管是洋氣還是土氣,在銀川從不會引來嘲笑和歧視,反而因“同命相伶”而產生相互依存、信賴、同情等高尚情感。

趣談銀川人

90年代初的銀川街頭

語言交流的目的就是說清楚、聽明白,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求大同存小異”。

基於此,有銀川本地人和來自外地的銀川人共同創造的“寧大話”就粉墨登場啦。

“ 寧大話”的策源地是寧夏大學的說法是可信的,因為它的學生來源於區內,而創建時期大部分老師都來自內地。

內外結合、土洋合壁,寧夏普通話---“寧大話”就誕生了。

它有著普通話的根、本地話的音、外地話的調,乍一聽有點“怪味”,但也堪稱“官話”本地化的典範,並逐漸成為銀川乃至寧夏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主流語言。

由於銀川處在絲綢之路和河西走廊的十字路口,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內陸文化與邊疆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在這裡交融,取長補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這種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也印在了銀川人的性格里和生活中。

他們質樸純正,心地善良。

如果你初到銀川,分不清東南西北,路在何方?你不必擔心也不要緊張,儘管大膽地向離你最近的銀川人求援,決不會遭遇京畿之地的“白眼”、沿海城市的“冷漠”、內陸省份的“狡黠”,直到你聽明白、搞清楚為止。

他們胸懷寬闊,敢於創新。

銀川人的穿著打扮就很說明問題:廣州、上海、大連等服裝潮流城市的流行風,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瀰漫到銀川的大街小巷。

更可貴的是銀川人特別是女人,還能根據自己的身材、職業等特點進行改造搭配,穿出另一番韻味來,直讓那些外地觀光客們嘖嘖稱歎。

"

文/範振江

我的祖籍在內地,但我生於寧夏,長在銀川,喝黃河水,吃塞上糧,對這片富庶與貧瘠共存、繁茂與荒涼並舉的土地充滿了感情。

每當有人問起我為何方人氏時,我都會自豪的回答:寧夏銀川人。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麼,銀川人有沒有自己的特點?特點是什麼?

趣談銀川人

銀川山護河衛,地理條件得天獨厚。高聳延綿的賀蘭山如同威武的門神,用魁梧的身驅阻擋住西伯利亞寒流和騰格里風沙肆虐的步伐;奔騰咆哮的黃河一進入寧夏,就如同一位溫柔善良的母親,將銀川平原攬如懷中,讓她靜靜的吸吮自己的乳汁。

銀川大街小巷有很多百姓自辦的,容喝茶、打牌、聽戲為一體的娛樂場所,只要化上一二十元,你就可以泡上大半天,使味覺、視覺、聽覺都得到了滿足,好不快活。

位於玉皇閣西南側的寧園戲劇茶社,常常茶客、戲迷、牌友雲集,咿咿呀呀的唱腔、或舒緩或激越的伴奏交織在一起,向四周盪漾。

舒適悠閒往往可以派生出“高尚”的情感,那就是對家鄉的眷戀和熱愛。

當銀川人從外地出差歸來,被問及外面的情況時,十有八九會對外地衣食住行的種種不便表示不滿,而這種不滿竟是在與銀川的比較中得來的。

即使從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歸來,持此觀點者也大有人在。

這種現象滲透著“好出門不如賴在家”等傳統觀念,反映出過慣了悠閒生活後,對大城市節奏快、壓力大,尤其是近年來的空氣汙染、交通擁堵等的不適應。

趣談銀川人

80年代末的銀川寧園老戲迷

曾經有這樣一則笑話:有幾個銀川人結伴到北京出差,一同擠上一輛公共汽車。其中一人就把自己和同伴的票都買了。

當操著京腔的票員高聲喝斥夥伴買票時,他回答道:“我們是一搭裡的(一塊來的)”。

可票員卻牛皮哄哄地說:“意大利的,就是美國鬼子也得買票”。

如此“伶牙利齒”給銀川人造成的傷害和窘態是可想而知的。

聽了這些話,你一定以為銀川話很土,不忍卒聽。

其實不然,它有著西北話淳樸自然的特點,又不失悄皮甜美的風格。

當你聽到銀川人特別是女人們用純正的銀川話大聲交談時,你就會被它的節奏美、韻律美所感染。

當然,銀川話一旦用於罵大街時,你最好離遠點,那分貝高的就上了天了,那用詞粗的就沒有邊了。

但銀川人在語言問題上絕對有包容性和創造性。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支邊”運動的蓬勃開展,一大批來自天南地北的外地人湧入銀川,一時間銀川彷彿成為各地方言的聚集地;還有一些單位由於成建制的整體搬遷,在銀川的局部地區還形成了奇特的“大連”、“青島”“北京”、“上海”等“語言特區”。

銀川被陝、甘、蒙所環繞,她的富庶對於相對貧瘠的周邊而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因此她又成為這些地方百姓嚮往的移民城市。

南腔北調、東聲西韻在這裡交匯。

但不論你用何種方言與人交流,也不管是洋氣還是土氣,在銀川從不會引來嘲笑和歧視,反而因“同命相伶”而產生相互依存、信賴、同情等高尚情感。

趣談銀川人

90年代初的銀川街頭

語言交流的目的就是說清楚、聽明白,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求大同存小異”。

基於此,有銀川本地人和來自外地的銀川人共同創造的“寧大話”就粉墨登場啦。

“ 寧大話”的策源地是寧夏大學的說法是可信的,因為它的學生來源於區內,而創建時期大部分老師都來自內地。

內外結合、土洋合壁,寧夏普通話---“寧大話”就誕生了。

它有著普通話的根、本地話的音、外地話的調,乍一聽有點“怪味”,但也堪稱“官話”本地化的典範,並逐漸成為銀川乃至寧夏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主流語言。

由於銀川處在絲綢之路和河西走廊的十字路口,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內陸文化與邊疆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在這裡交融,取長補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這種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也印在了銀川人的性格里和生活中。

他們質樸純正,心地善良。

如果你初到銀川,分不清東南西北,路在何方?你不必擔心也不要緊張,儘管大膽地向離你最近的銀川人求援,決不會遭遇京畿之地的“白眼”、沿海城市的“冷漠”、內陸省份的“狡黠”,直到你聽明白、搞清楚為止。

他們胸懷寬闊,敢於創新。

銀川人的穿著打扮就很說明問題:廣州、上海、大連等服裝潮流城市的流行風,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瀰漫到銀川的大街小巷。

更可貴的是銀川人特別是女人,還能根據自己的身材、職業等特點進行改造搭配,穿出另一番韻味來,直讓那些外地觀光客們嘖嘖稱歎。

趣談銀川人

90年代的銀川模特秀

西安的“羊肉泡饃”正宗在西安,將羊肉與死麵饃繪在一起,味道的確不錯,但粘乎乎的一大碗,既有礙觀瞻也影響食慾。

但“羊肉泡饃”一經銀川人靈巧的雙手,便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清澈鮮美的湯熱氣騰騰,潔白細膩的粉條靜臥碗底,滑嫩爽口的羊肉片飄飄蕩蕩,筋道耐嚼的饃疙瘩沉沉浮浮,再經鮮紅辣椒油和碧綠香菜的點綴,色香味一應俱全,吃起來妙不可言。

大西北的古道衷腸,造就了銀川人粗礫豪放的風格。

為人實在、坦誠,直來直去。沒有拐彎抹角、雞零狗碎那套東西,人稱西北狼。

“好久不見,實在想念”是銀川人朋友之間常用的問候語。

既然“好久”不見,理所當然要敘談敘談,而敘談的最佳介質就是火辣辣的白酒。

銀川人喝酒直截了當,碰上幾杯,在“酒司令”的主持下,划拳“打關”就正式開始了。而喝好的標準就是喝倒,否則就覺得不盡興、不過癮。

"

文/範振江

我的祖籍在內地,但我生於寧夏,長在銀川,喝黃河水,吃塞上糧,對這片富庶與貧瘠共存、繁茂與荒涼並舉的土地充滿了感情。

每當有人問起我為何方人氏時,我都會自豪的回答:寧夏銀川人。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麼,銀川人有沒有自己的特點?特點是什麼?

趣談銀川人

銀川山護河衛,地理條件得天獨厚。高聳延綿的賀蘭山如同威武的門神,用魁梧的身驅阻擋住西伯利亞寒流和騰格里風沙肆虐的步伐;奔騰咆哮的黃河一進入寧夏,就如同一位溫柔善良的母親,將銀川平原攬如懷中,讓她靜靜的吸吮自己的乳汁。

銀川大街小巷有很多百姓自辦的,容喝茶、打牌、聽戲為一體的娛樂場所,只要化上一二十元,你就可以泡上大半天,使味覺、視覺、聽覺都得到了滿足,好不快活。

位於玉皇閣西南側的寧園戲劇茶社,常常茶客、戲迷、牌友雲集,咿咿呀呀的唱腔、或舒緩或激越的伴奏交織在一起,向四周盪漾。

舒適悠閒往往可以派生出“高尚”的情感,那就是對家鄉的眷戀和熱愛。

當銀川人從外地出差歸來,被問及外面的情況時,十有八九會對外地衣食住行的種種不便表示不滿,而這種不滿竟是在與銀川的比較中得來的。

即使從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歸來,持此觀點者也大有人在。

這種現象滲透著“好出門不如賴在家”等傳統觀念,反映出過慣了悠閒生活後,對大城市節奏快、壓力大,尤其是近年來的空氣汙染、交通擁堵等的不適應。

趣談銀川人

80年代末的銀川寧園老戲迷

曾經有這樣一則笑話:有幾個銀川人結伴到北京出差,一同擠上一輛公共汽車。其中一人就把自己和同伴的票都買了。

當操著京腔的票員高聲喝斥夥伴買票時,他回答道:“我們是一搭裡的(一塊來的)”。

可票員卻牛皮哄哄地說:“意大利的,就是美國鬼子也得買票”。

如此“伶牙利齒”給銀川人造成的傷害和窘態是可想而知的。

聽了這些話,你一定以為銀川話很土,不忍卒聽。

其實不然,它有著西北話淳樸自然的特點,又不失悄皮甜美的風格。

當你聽到銀川人特別是女人們用純正的銀川話大聲交談時,你就會被它的節奏美、韻律美所感染。

當然,銀川話一旦用於罵大街時,你最好離遠點,那分貝高的就上了天了,那用詞粗的就沒有邊了。

但銀川人在語言問題上絕對有包容性和創造性。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支邊”運動的蓬勃開展,一大批來自天南地北的外地人湧入銀川,一時間銀川彷彿成為各地方言的聚集地;還有一些單位由於成建制的整體搬遷,在銀川的局部地區還形成了奇特的“大連”、“青島”“北京”、“上海”等“語言特區”。

銀川被陝、甘、蒙所環繞,她的富庶對於相對貧瘠的周邊而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因此她又成為這些地方百姓嚮往的移民城市。

南腔北調、東聲西韻在這裡交匯。

但不論你用何種方言與人交流,也不管是洋氣還是土氣,在銀川從不會引來嘲笑和歧視,反而因“同命相伶”而產生相互依存、信賴、同情等高尚情感。

趣談銀川人

90年代初的銀川街頭

語言交流的目的就是說清楚、聽明白,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求大同存小異”。

基於此,有銀川本地人和來自外地的銀川人共同創造的“寧大話”就粉墨登場啦。

“ 寧大話”的策源地是寧夏大學的說法是可信的,因為它的學生來源於區內,而創建時期大部分老師都來自內地。

內外結合、土洋合壁,寧夏普通話---“寧大話”就誕生了。

它有著普通話的根、本地話的音、外地話的調,乍一聽有點“怪味”,但也堪稱“官話”本地化的典範,並逐漸成為銀川乃至寧夏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主流語言。

由於銀川處在絲綢之路和河西走廊的十字路口,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內陸文化與邊疆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在這裡交融,取長補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這種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也印在了銀川人的性格里和生活中。

他們質樸純正,心地善良。

如果你初到銀川,分不清東南西北,路在何方?你不必擔心也不要緊張,儘管大膽地向離你最近的銀川人求援,決不會遭遇京畿之地的“白眼”、沿海城市的“冷漠”、內陸省份的“狡黠”,直到你聽明白、搞清楚為止。

他們胸懷寬闊,敢於創新。

銀川人的穿著打扮就很說明問題:廣州、上海、大連等服裝潮流城市的流行風,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瀰漫到銀川的大街小巷。

更可貴的是銀川人特別是女人,還能根據自己的身材、職業等特點進行改造搭配,穿出另一番韻味來,直讓那些外地觀光客們嘖嘖稱歎。

趣談銀川人

90年代的銀川模特秀

西安的“羊肉泡饃”正宗在西安,將羊肉與死麵饃繪在一起,味道的確不錯,但粘乎乎的一大碗,既有礙觀瞻也影響食慾。

但“羊肉泡饃”一經銀川人靈巧的雙手,便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清澈鮮美的湯熱氣騰騰,潔白細膩的粉條靜臥碗底,滑嫩爽口的羊肉片飄飄蕩蕩,筋道耐嚼的饃疙瘩沉沉浮浮,再經鮮紅辣椒油和碧綠香菜的點綴,色香味一應俱全,吃起來妙不可言。

大西北的古道衷腸,造就了銀川人粗礫豪放的風格。

為人實在、坦誠,直來直去。沒有拐彎抹角、雞零狗碎那套東西,人稱西北狼。

“好久不見,實在想念”是銀川人朋友之間常用的問候語。

既然“好久”不見,理所當然要敘談敘談,而敘談的最佳介質就是火辣辣的白酒。

銀川人喝酒直截了當,碰上幾杯,在“酒司令”的主持下,划拳“打關”就正式開始了。而喝好的標準就是喝倒,否則就覺得不盡興、不過癮。

趣談銀川人

80年代末的銀川夜市

常有外地人給家人捎信時這樣表述“人傻、錢多、速來”。

銀川人的吃喝標準出奇的一致,彷彿是商量好的。

今天這個餐館還門庭若市,沒準明天就門可羅雀啦;現在這個品牌的酒水還供不應求,過不了幾天就可能無人問津啦。

銀川人的市場法則嚴厲無情,眼裡從不揉沙子。

真、實、誠大行其道,假、虛、偽寸步難行。

千年前,党項族就是以銀川為中心,南北征戰,東西馳騁,建立起令大宋王朝聞之膽寒、一代天嬌成吉思汗吃盡苦頭的西夏國。

它有獨特的文字,獨特的風俗,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個性,它曾經強大昌盛。

今天它雖然離我們遠去,但它的魂魄還在,古風猶存。

銀川人正秉承著千古傳統,沐浴著新世紀的春風,踩踏著時代的脈搏,書寫著新的篇章。

"

文/範振江

我的祖籍在內地,但我生於寧夏,長在銀川,喝黃河水,吃塞上糧,對這片富庶與貧瘠共存、繁茂與荒涼並舉的土地充滿了感情。

每當有人問起我為何方人氏時,我都會自豪的回答:寧夏銀川人。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麼,銀川人有沒有自己的特點?特點是什麼?

趣談銀川人

銀川山護河衛,地理條件得天獨厚。高聳延綿的賀蘭山如同威武的門神,用魁梧的身驅阻擋住西伯利亞寒流和騰格里風沙肆虐的步伐;奔騰咆哮的黃河一進入寧夏,就如同一位溫柔善良的母親,將銀川平原攬如懷中,讓她靜靜的吸吮自己的乳汁。

銀川大街小巷有很多百姓自辦的,容喝茶、打牌、聽戲為一體的娛樂場所,只要化上一二十元,你就可以泡上大半天,使味覺、視覺、聽覺都得到了滿足,好不快活。

位於玉皇閣西南側的寧園戲劇茶社,常常茶客、戲迷、牌友雲集,咿咿呀呀的唱腔、或舒緩或激越的伴奏交織在一起,向四周盪漾。

舒適悠閒往往可以派生出“高尚”的情感,那就是對家鄉的眷戀和熱愛。

當銀川人從外地出差歸來,被問及外面的情況時,十有八九會對外地衣食住行的種種不便表示不滿,而這種不滿竟是在與銀川的比較中得來的。

即使從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歸來,持此觀點者也大有人在。

這種現象滲透著“好出門不如賴在家”等傳統觀念,反映出過慣了悠閒生活後,對大城市節奏快、壓力大,尤其是近年來的空氣汙染、交通擁堵等的不適應。

趣談銀川人

80年代末的銀川寧園老戲迷

曾經有這樣一則笑話:有幾個銀川人結伴到北京出差,一同擠上一輛公共汽車。其中一人就把自己和同伴的票都買了。

當操著京腔的票員高聲喝斥夥伴買票時,他回答道:“我們是一搭裡的(一塊來的)”。

可票員卻牛皮哄哄地說:“意大利的,就是美國鬼子也得買票”。

如此“伶牙利齒”給銀川人造成的傷害和窘態是可想而知的。

聽了這些話,你一定以為銀川話很土,不忍卒聽。

其實不然,它有著西北話淳樸自然的特點,又不失悄皮甜美的風格。

當你聽到銀川人特別是女人們用純正的銀川話大聲交談時,你就會被它的節奏美、韻律美所感染。

當然,銀川話一旦用於罵大街時,你最好離遠點,那分貝高的就上了天了,那用詞粗的就沒有邊了。

但銀川人在語言問題上絕對有包容性和創造性。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支邊”運動的蓬勃開展,一大批來自天南地北的外地人湧入銀川,一時間銀川彷彿成為各地方言的聚集地;還有一些單位由於成建制的整體搬遷,在銀川的局部地區還形成了奇特的“大連”、“青島”“北京”、“上海”等“語言特區”。

銀川被陝、甘、蒙所環繞,她的富庶對於相對貧瘠的周邊而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因此她又成為這些地方百姓嚮往的移民城市。

南腔北調、東聲西韻在這裡交匯。

但不論你用何種方言與人交流,也不管是洋氣還是土氣,在銀川從不會引來嘲笑和歧視,反而因“同命相伶”而產生相互依存、信賴、同情等高尚情感。

趣談銀川人

90年代初的銀川街頭

語言交流的目的就是說清楚、聽明白,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求大同存小異”。

基於此,有銀川本地人和來自外地的銀川人共同創造的“寧大話”就粉墨登場啦。

“ 寧大話”的策源地是寧夏大學的說法是可信的,因為它的學生來源於區內,而創建時期大部分老師都來自內地。

內外結合、土洋合壁,寧夏普通話---“寧大話”就誕生了。

它有著普通話的根、本地話的音、外地話的調,乍一聽有點“怪味”,但也堪稱“官話”本地化的典範,並逐漸成為銀川乃至寧夏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主流語言。

由於銀川處在絲綢之路和河西走廊的十字路口,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內陸文化與邊疆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在這裡交融,取長補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這種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也印在了銀川人的性格里和生活中。

他們質樸純正,心地善良。

如果你初到銀川,分不清東南西北,路在何方?你不必擔心也不要緊張,儘管大膽地向離你最近的銀川人求援,決不會遭遇京畿之地的“白眼”、沿海城市的“冷漠”、內陸省份的“狡黠”,直到你聽明白、搞清楚為止。

他們胸懷寬闊,敢於創新。

銀川人的穿著打扮就很說明問題:廣州、上海、大連等服裝潮流城市的流行風,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瀰漫到銀川的大街小巷。

更可貴的是銀川人特別是女人,還能根據自己的身材、職業等特點進行改造搭配,穿出另一番韻味來,直讓那些外地觀光客們嘖嘖稱歎。

趣談銀川人

90年代的銀川模特秀

西安的“羊肉泡饃”正宗在西安,將羊肉與死麵饃繪在一起,味道的確不錯,但粘乎乎的一大碗,既有礙觀瞻也影響食慾。

但“羊肉泡饃”一經銀川人靈巧的雙手,便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清澈鮮美的湯熱氣騰騰,潔白細膩的粉條靜臥碗底,滑嫩爽口的羊肉片飄飄蕩蕩,筋道耐嚼的饃疙瘩沉沉浮浮,再經鮮紅辣椒油和碧綠香菜的點綴,色香味一應俱全,吃起來妙不可言。

大西北的古道衷腸,造就了銀川人粗礫豪放的風格。

為人實在、坦誠,直來直去。沒有拐彎抹角、雞零狗碎那套東西,人稱西北狼。

“好久不見,實在想念”是銀川人朋友之間常用的問候語。

既然“好久”不見,理所當然要敘談敘談,而敘談的最佳介質就是火辣辣的白酒。

銀川人喝酒直截了當,碰上幾杯,在“酒司令”的主持下,划拳“打關”就正式開始了。而喝好的標準就是喝倒,否則就覺得不盡興、不過癮。

趣談銀川人

80年代末的銀川夜市

常有外地人給家人捎信時這樣表述“人傻、錢多、速來”。

銀川人的吃喝標準出奇的一致,彷彿是商量好的。

今天這個餐館還門庭若市,沒準明天就門可羅雀啦;現在這個品牌的酒水還供不應求,過不了幾天就可能無人問津啦。

銀川人的市場法則嚴厲無情,眼裡從不揉沙子。

真、實、誠大行其道,假、虛、偽寸步難行。

千年前,党項族就是以銀川為中心,南北征戰,東西馳騁,建立起令大宋王朝聞之膽寒、一代天嬌成吉思汗吃盡苦頭的西夏國。

它有獨特的文字,獨特的風俗,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個性,它曾經強大昌盛。

今天它雖然離我們遠去,但它的魂魄還在,古風猶存。

銀川人正秉承著千古傳統,沐浴著新世紀的春風,踩踏著時代的脈搏,書寫著新的篇章。

趣談銀川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