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來鶴亭影像追思憶先人

異龍湖 攝影 相機 西湖 新廣網 新廣網 2017-09-10

石屏來鶴亭影像追思憶先人

現在來鶴亭和村莊

在名邦石屏異龍湖畔,景色宜人的景觀比比皆是,煥文塔、羅色廟、水月寺、廣胤寺、洄瀾閣、來鶴亭等,眾多景觀的分佈,不僅為秀麗的異龍湖增色添彩,也成就了一大批石屏本土攝影人,他們立足當地,熱愛腳下生生不息這片故土,以異龍湖為創作中心,以沿湖周邊的景觀為陪襯,創作出了不少吸引眼球的經典之作。不是嗎,雲南省知名攝影家、曾被中國攝影家協會授予“突出貢獻攝影工作者”稱號、石屏籍人士楊春洲老前輩就是最有力的見證。民國時期,楊春洲曾多次攜帶相機回到故土石屏,借探親訪友之機,身挎相機走村串寨,憑藉敏銳的視覺,為名邦石屏留下了諸多圖片文獻資料和經典之作。時至今日,雖然楊老先生離我們而去,但當初他創作的攝影作品也成經典之作,他的精神為後人豎起了標杆,一代代後人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沿著攝影之道前赴後繼。

石屏來鶴亭影像追思憶先人

現在來鶴亭和村莊

我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進入攝影圈,由於歲數原因和玩攝影起步較晚,故此時至今日,雖玩攝影已有18個年頭,但在已走過的攝影歲月裡,我和楊春洲老先生始終未曾謀過面,說來很是遺憾。間接認識楊老,得益於他早期拍攝一幅石屏異龍湖畔來鶴亭的攝影作品開始。這幅作品從色彩影調上看,那是早期膠片時代拍攝的黑白照片,從拍攝環境年代上推理分析,此照片拍攝於民國時期,根據圖像方位判斷,拍攝方向是西南向東北,從光影上判斷,拍攝時間是下午時段。細細端詳照片,這是一幅表現來鶴亭陸上與水中倒影的作品,整幅作品上下對稱,圖像清晰,意境表達明朗,厚重樸實,具有黑白淡雅的寫意風格。自從迷上攝影,喜歡上人文題材,大腦意識中就不斷在蒐集著石屏本土前人成功之作。在已逝的攝影時光裡,曾多少次直視楊春洲老先生拍攝來鶴亭這幅攝影作品時,我都會問自己,楊老究其是什麼樣的一位攝影人?他為什麼要走進來鶴亭?來鶴亭的亮點在哪兒?他為什麼會選擇如此拍攝風格和角度?他想表達什麼意境?隨著看這幅作品次數的增多,透過作品深邃的內涵思想和所傳遞出的信息量,我算是對楊老本人有所瞭解。都說影像從心,這話一點不假,假如楊老當初吃不了那份苦,在前行的途中放棄走進來鶴亭,假如他沒有敏銳的視覺洞察力,假如他對故土一山一水一景沒有熱愛之心,假如他不具備深厚紮實的攝影功力,相信他就不可能拍攝出傳世於今的這幅經典之作,綜上所述,楊老成功的基礎完全得益於他對故土的滿腔情懷,得益於他對攝影技術的駕馭掌控。

石屏來鶴亭影像追思憶先人

現在來鶴亭和村莊

在沒有進入攝影圈以前,我對攝影知識的瞭解和題材創作的蒐集處於一片空白,自我上世紀90年代末期進入攝影圈後,攝影的概念伴隨著一路走過的足跡逐漸清晰明朗,創作的題材逐漸由當初的廣度轉向深度,沿著先人足跡一路走過攝影18年,有關來鶴亭的拍攝創作始終未曾脫離我的視線,無論是某一年之際的春夏秋冬,還是某一天之際的早晨或下午,閒暇之餘,我都會身挎相機,偶然走進來鶴亭,為來鶴亭留真。來鶴亭位於石屏縣城東向約2公里,原名為末束島,是異龍湖三島之一,屬湖畔一大景觀,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朝萬曆六年(1578年),石屏人楊廷相捐資在大瑞城島上建了海潮寺,據說徐霞客曾在寺內居住過。明崇禎六年(1633年),在小瑞城島建起海山亭,在亭後建起文昌閣和魁星閣,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醉眠過海山亭,羽衣寶劍,伴鶴而眠,故後人把亭改名為來鶴亭。

在異龍湖周邊的景點中,來鶴亭可謂是屈指可數,美得出奇,那它究其有多美?它為何能讓攝影前輩楊春洲先生駐足心動?翻閱石屏的相關史料書籍,就會讓人發現,民間有許多美文詩句讚頌來鶴亭,清代翰林張漢游來鶴亭有名詩一首:“一海三山共,風光聚一亭。鵝群秋水白,雁字遠青天。未有遊仙興,空傳畫鶴形。雨人不我夢,弄笛與誰聽。”袁嘉穀先生對故鄉的來鶴亭情有獨鍾,題聯一副:“憶三島舊遊,願與飛鷺輕鷗訂南山北山之約;讓西湖一步,試問秋葦春柳比蘇堤白堤如何?”

來鶴亭美不美?能不能算仙境?假如不美不算,相信先人們不會用那麼華麗的詞藻來描寫讚美它。從事攝影多年來,我從來沒有放棄對它的拍攝,經常走進,經常拍攝,似乎讓我對來鶴亭多了幾分情感,多了幾許牽掛,一日不去走走,不去拍拍,心中空牢牢的,似乎像缺失點什麼。拍的時間久了,次數多了,對來鶴亭的瞭解也越來越多,情感也越來越濃,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攝影讓我走進了來鶴亭,認識了來鶴亭,是攝影拉近了我與來鶴亭之間的距離,使我在平實的攝影之道上增添了幾分拍攝的樂趣。

石屏來鶴亭影像追思憶先人

楊春洲早期拍攝的來鶴亭

2017年秋天的某一天早晨和下午,沿著先人楊春洲曾經走過的足跡,我再次零距離走進了來鶴亭,此時的來鶴亭依舊,還是當初那個味,改變的是來鶴亭腳下的小村莊寨子變大了,人口增加了,房屋建多了,異龍湖經過幾年來汙染治理,水質明顯改善,經過溼地公園建設,來鶴亭前面的環境大有改觀。此時的異龍湖蓄水已緊挨環湖路腳,站在離來鶴亭前400米外的溼地公園道路放眼望去,亭前有塘,塘中有水,水質清澈,亭子和屋舍映在水中,作為攝影人,置身此地,賞著此景,一幅天然的畫卷頓然由心而生,《家住雲水間》、《湖畔漁村是家園》、《湖畔美家園》……。此時我曾想,假如楊老健在置身此景,他還會不會怦然心動?還會不會保持當年的激情按下快門?回答是肯定的,面對如此大美景觀,他一定會重拾起當年的那份激情,扛起攝影人肩上的那份擔當,通過相機,把大美之景留給世人。

石屏來鶴亭影像追思憶先人

現在來鶴亭和村莊

面對大美的自然景觀,我想所有攝影人的心境都是不盡相同的,那就是透過相機鏡頭,憑藉自己的視覺審美,拍下美景,抒發情懷。為了拍攝最理想的來鶴亭倒影畫面,我獨自撐著小船,泛舟湖面,選角度,等光影。天空時陰時晴,水面時動時靜,此時拷問的是攝影人的耐性,我平心靜氣,耐心等待,靜待藍天出現,靜候白雲飄過,靜待風平浪靜頻頻按下快門。經過策劃與拍攝,我影中的來鶴亭終於久釀成型,靜靜端詳著每一幅片子,我由然覺得,同為石屏人,我的情懷與楊老應該是一樣的,我們所表達的意境應該是一致的,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應該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我的精神動力來源於楊老先生,是他在攝影之道上感召著我越走越遠。

孔賓 文/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