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爭當患者賴床不走成“釘子戶”:醫院比養老院都舒服'

""貧困戶爭當患者賴床不走成“釘子戶”:醫院比養老院都舒服

網絡配圖

部分貧困地區“超能力”出臺保障政策,醫保基金面臨“穿底”風險;一些貧困戶“賴床不走”,甚至爭先恐後當“患者”……記者調研發現,由於基層大病病種標準缺失、監管乏力,部分民營醫院蓄意騙保等,一些貧困地區小病大治普遍存在,“偽患者”屢見不鮮。應儘快研究出臺符合實際、可持續的健康扶貧保障長效機制。

“醫院比養老院都舒服”

記者在四川、貴州、甘肅等地多個貧困地區走訪瞭解到,貧困地區小病大治、浪費醫療資源情況並不鮮見。

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兜底工作,是推進並落實健康扶貧工程的重要內容,是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但在實際落地實施中,個別不具備能力的地區“超能力”實施救助政策;部分貧困戶“賴床不走”成為醫院“釘子戶”,甚至有貧困戶子女不贍養老人,把貧困生病老人一股腦甩給政府……

“當前四川大力推進醫療扶貧,改善貧困戶醫療條件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貧困戶小病大治、不願出院、過度佔用醫療資源的問題。”四川一基層幹部說,目前不少貧困地區通過醫療救助,幫助貧困戶擺脫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困境,當地也做了不少工作。但在按規定實行“貧困戶在縣城內住院治療零支付”後,縣醫院很快門庭若市,一些簡單的小病原本門診就可以解決,部分群眾還是要掛專家號,甚至病好也不願出院。

記者近期在四川省某縣調研時也發現,一些貧困戶感冒頭疼等小病都要去縣醫院治療,不少群眾還強烈要求必須住院,一般不待上一個星期左右不願意離開,當地基層醫院醫生有苦難言。

在貴州省一個縣醫院,一些貧困戶三天兩頭不管有病沒病都願意來醫院住著,有的甚至把醫院當成了養老院。“一些貧困戶認為病房條件好,水電費也不用給,有專家又安全,發病了還有醫院兜著,比養老院都舒服。”該院醫保科副主任坦言,一些貧困戶甚至爭當“患者”,沒病也要賴在醫院。

記者在多個貧困縣走訪發現,不少貧困縣醫院的多個科室都有幾個“釘子戶”。醫生護士苦口婆心做了很多工作,他們也不願意離開。一些老“釘子戶”甚至直說:“這裡住著舒服,死也要死在這裡,不要趕我們走。”

某地一貧困戶,曾是一名村裡的健康扶貧“釘子戶”。去年,他生了小病,非要去省城看病,駐村扶貧幹部拗不過,連夜開車送他去了省城,但他賴著不走。沒過多久,住院費不夠了,駐村幹部自己給他墊了錢,結果他第二天就取了錢出院,去商場買了一身名牌衣服……該村駐村扶貧幹部說起此事,神色很無奈。

部分地區醫保基金面臨“穿底”風險

記者調研瞭解到,一些貧困地區兜底政策“關懷過度”,醫保基金面臨“穿底”風險。

記者調研了四川、甘肅、貴州一些比較典型的貧困縣,發現一些貧困縣對貧困戶的醫保報銷比例非常高,有的超過90%,部分縣甚至實現百分之百。貧困患者在縣級人民醫院,個人自付費用及政策外費用都由政府兜底,不分大小病全部實行免費治療。

據西部某省醫療保障局統計,2017年6市州的34個貧困縣醫保基金當年收不抵支。該省醫保局基金監管處一名工作人員說,正在逐步調整,停止執行此前出臺的類似“對貧困人口自負合規醫療費用年度累計超過3000元以上全部兜底解決”等政策。

“因為政策不太合理,過度保障脫離了經濟落後的實際省情。報銷政策對貧困戶有利,會誘導貧困人口小病大治,給醫保基金帶來壓力。”該工作人員說。

此前,西部另有一省對貧困戶醫保報銷並未設立起付線,導致醫保基金難以支撐,今年不得已取消了該政策,現在貧困戶報銷起付線是一般農戶的一半。

當前醫療行業缺乏對過度診療的界定標準,也讓貧困地區制定健康扶貧政策面臨窘境。

“國家沒有相關標準,一個病怎麼治療算是過度治療?我們基層操作起來很困難。”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一公立醫院負責人說,有的貧困戶明明患小病,因為缺乏相關的治療標準,一直嚷著“到處疼”,各種檢查做完也沒事,但就是說自己身體不舒服不出院,醫護人員也無計可施。

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湯繼強分析,基層醫保監管機構人力缺乏,有的縣就一兩個工作人員,根本難以承擔基層醫保監管職責,更無法有效識別過度醫療行為。

以甘肅省為例,該省基層醫保監管單位編制短缺嚴重,通渭縣5個編制,其中4個為副局長。基層普遍缺少專職執法監督機構,沒有直屬監督執法單位,鄉村一級更是沒有醫保工作人員。

部分民營醫院故意套取醫保基金,誘導貧困戶小病大治。記者在多地走訪調研時發現,在一些偏遠山區,有的民營醫院每個星期都有面包車走街串巷,以到村裡義診為名,誘導貧困戶到醫院住院,實施小病大治,藉機套取醫保救命錢。

念好多重“緊箍咒”,杜絕地方“各搞一套”

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兜底工作,是推進並落實健康扶貧工程的重要內容,但短期脫離實際的“超能力”保障,不僅會“慣壞”部分貧困戶,也破壞了國家政策長期有效施行。不少貧困戶和基層幹部呼籲,健康扶貧要警惕福利陷阱,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細化大病病種等相關標準,避免大病兜底“好經”被念歪。

貴州省盤州市人民醫院院長鬍鴻等專家呼籲,一方面國家要加強對欺詐騙保行為的打擊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對基層大病病種的統一標準認定,避免各地因缺乏標準而“各搞一套”,無形中加劇小病大治現象的泛濫。

對基層過度診療亂象,監管部門亟待念好多重“緊箍咒”,在當前基層人力資源缺乏的情況下,可適當探索通過大數據信息平臺加強監管。2017年起,四川開始推廣監管大數據平臺,區別於傳統的人工審核保單方式,大數據信息平臺可以基於海量醫保數據進行實時審核,通過精準提煉掛床住院、過度診療、分解住院等違規行為數據特徵,一旦發現異常表現,就能自動提醒預警。

一些基層幹部認為,國家在持續健全貧困群體大病保障政策體系的同時,還應加快推行按病種分類報銷,針對重大病種給予報銷傾斜,對於普通病種需要住院治療的可以適當降低報銷比例,細化各類標註,從而提高醫保資金使用效率。

記者從國家醫療保障局瞭解到,目前國家醫保局正著手治理貧困地區過度保障政策,堅決制止脫離實際的待遇政策,逐步取消和規範不合規的過度保障措施,保持貧困群眾待遇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來源:半月談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