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新聞聯播》裡

易煉紅 筆記本電腦 社會 新湖南 2017-08-02

——參與抗洪救災隨感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張頤佳

6月22日起,一場持續的“最強降雨”來回席捲了三湘大地。從來固若金湯的省會長沙“一江四河”全線超歷史水位。如果說1998年的百年不遇大洪水,幼小的我們還是個“觀眾”,那麼此次的“歷史之最”我們便成了見證人,參與者,亦或可稱為“戰士”。

這場戰鬥屬於山塘水庫的值守者,屬於武警官兵,屬於每一位黨員、幹部、群眾,當然也屬於每一個記者。

衝鋒號是在6月24日吹響的,那天的中午12點,長沙啟動了防汛Ⅲ級應急響應,全市堤壩開始了百米一人的巡邏,並在山洪災害易發區、城區易漬易堵區加強了值守。

從6月25日起,雨情、水情、災情便是我生活的主角,“長沙降雨面積加大”“長沙受災面積加大”看著一串串揪心的數字在增長,當時唯一感到欣慰的是“無人員傷亡”。

6月29日下午4點,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易煉紅在長沙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召開了緊急會議,要求全市上下嚴格落實責任制,確保安全度汛。

當天下午也是長沙市“全力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系列政策”新聞發佈會召開。在新聞發佈會現場做完直播,還來不及寫稿,我便提著筆記本匆匆趕往防指,大雨下得在收傘的瞬間,可以把人澆透。

受強降雨的影響,當時湘江上游自零陵區老埠頭河段至長沙城區河段幹流全線超警戒水位,“長沙將爆發大洪水”“長沙多處城市積水交通中斷”的謠言已是漫天飛。

市防指燈火通明,水文、氣象、城防、交通…….能數的上的單位都在這裡聯合辦公。當時預計的洪峰為37.5米,將於當晚8時過境。我也像一個忙碌的陀螺,在辦公室尋得一隅,啪啪敲打起鍵盤,長沙市斥資百億的人才計劃,長沙市即將面臨的洪峰,都是大事要聞,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氣保證自己忙不出錯,心裡想的就是盡最快把最準確的信息發佈給全市人民。

活在《新聞聯播》裡

工作人員心疼的遞給我一個盒飯說:“這麼大肚子啦,先吃點東西,別餓著孩子。”我才恍然過來,對,又忘了自己是個孕婦。

走出防指時,快晚上9點了,一邊肩膀掛個沉重的筆記本,一邊肩膀掛著採訪本的包,一把借來的雨傘在風裡飄搖,樣子十分狼狽。一種精力掏空的累讓我很想大哭一場,可回頭望望一辦、二辦那片片燈光,又覺得,那麼多人還在加班,就是一個孕婦趕幾個稿子嘛,有什麼好委屈的。

也就是從那夜開始,長沙的水好像不受控制一樣四處氾濫,湘江洪峰一推再推。7月1日上午10時,長沙啟動了Ⅱ級防汛應急響應,7月2日17時,長沙市啟動Ⅰ級防汛應急響應。

7月2日上午10點,新湖南長沙頻道果斷決定開始直播,要把這數十萬長沙幹部、群眾、志願者全部都撲到了抗洪搶險第一線的歷史瞬間,用新聞的新形式記錄下來,定格下來。

一邊關注市委主要領導的動向,看如何科學決策;一邊聯繫市防指,關注每一處災情、險情,每個整點的雨情、水情;再者,我走上了湘江大堤,走上了瀏陽河大堤,親眼見證了洪水如何漫過一級又一級的臺階,親眼見證了湘江子堤的築成,也親眼看到了無數個感人的瞬間。

那是很多張熟悉的臉,他們就是我平時寫在稿子裡的某某常委、某某常務,他們扛著沙袋塞進湘江扶手的孔洞裡,臉上身上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汗水;藍色的、紅色的,各種各樣的企業標誌的旗幟開始密集起來,他們有的還穿著建築服,有的還帶著安全帽,他們就這樣成群結隊的來了;“吃飯啦!吃了再幹吧!”那幾天,大堤上的飯好像是不用點的,到了飯點,就那麼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有餐飲企業,有愛心市民,用另一種方式在“抗洪搶險”。我記得7月1日的雨夜,有一群沒有留下姓名的市民,端著薑湯和宵夜,挨個走遍了瀏陽河往北所有的紅色帳篷…..

在有險情的地方,有值守通晚的黨政一把手,在有困難的地方,有不怕犧牲的水利專家,在有管湧的地方,有以身堵孔的基層幹部……說實話,平日裡寫個稿子,總是要腹稿、草稿在心裡韻神個幾遍,總覺得乾巴巴的不鮮活,而寫這種抗洪英雄的事蹟,啪啪千字可謂洋洋灑灑,行雲流水,還生怕不夠,恨不得多補充兩遍。

母親跟我兩歲多的女兒抱怨說,你看你媽媽就是個工作狂,早上7點我就看見她敲鍵盤,這半夜三更還不歇氣。可母親也總是心疼女兒的,7月6日直播結束後,她竟然幫我數出了直播中我發了96條文字稿,我知道她數不清楚多少圖片。

7月7日,是母親的生日,忙碌的兩週基本她和孩子晚上8點以前看不見我的人,回來了也總是坐在電腦前敲敲打打,我想陪她吃頓晚飯。

當天,我急急忙忙趕完了手上所有的工作,看看時間下午6:40,有些竊喜終於下了個早班。關了電腦收拾停當,手機響了,又是一個緊急任務,湘江洪峰如何過境綜述,領導交給我的是長沙段…..說真的很想抱怨一番,可我知道我只可以選擇默默再打開電腦,在這個特殊時期,一個戰士應該先把本職工作做完做好。

回到家又是晚上9點,家人們都出去散步了,我看到媽媽給自己做了一頓很簡單的生日飯,我就這樣止不住的眼淚滴到碗裡。

當天晚上10:30分,是湘江開福段集中拆除子堤,母親陪我一起去見證了戰場的撤離,依然如築堤般眾志成城,氣壯山河。母親寬慰地說,陪我一起去抗洪這是個有意義的生日。

從6月22日起,在湖南日報,在新湖南客戶端,在圖文直播中,我沒有去細數自己發了多少條稿子,我只覺得自己經歷了,盡力了,在大災大難面前受到的是靈魂的洗禮。

我記得曾經有人帶著幾分不屑地挖苦我道:“你們都是活在《新聞聯播》裡的人。”我當時笑了回答他,活在《新聞聯播》裡有什麼不好嗎?

天災面前,不是沒有犧牲,沒有死傷,重要的是我們選擇從什麼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盡到最大努力來改變這些事情,很多人說我懷著八個月大肚子上一線太不容易,我望著自己浮腫的雙腳,想想那些失去家園的困難群眾,那些豁出性命抗洪搶險的“戰鬥”英雄,我個人情緒上的小九九,我自身的一點點困難又算得了什麼呢?

《新聞聯播》裡鼓舞的是一種正能量,看到的是人間大道,關注的是國計民生。作為一個時代的記錄者,不是不可以批評,不是不可以挑剔,但記史和救世就應該是我們本能的信條,銘記的不是39.51米的歷史大災難,應該是全長沙人民勠力同心、守望相助的全景圖,是災後重建,歌舞昇平的幸福景。因為這滿滿的正能量,才是鼓舞我們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不竭動力。

還是那句話,抗洪戰場在哪裡,黨報的記者就應該在哪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