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外長訪問伊朗:背後是一盤歐盟對抗石油美元的大棋|京釀館

德國外長訪問伊朗:背後是一盤歐盟對抗石油美元的大棋|京釀館

馬斯訪問伊朗所釋放出的最強烈的信息,是在伊朗問題上,德國乃至歐盟不打算按照美國定的調子走。

德國外長訪問伊朗:背後是一盤歐盟對抗石油美元的大棋|京釀館

德國外長馬斯,資料圖。 圖源:視覺中國。

文 | 徐立凡

不太重要的事件,如果時間敏感、地點敏感,就會變得重要起來。

這兩天,在美國和伊朗關係緊繃之際,德國外長馬斯卻出現在德黑蘭。馬斯在行前表示,他與英、法、美溝通過,歐盟堅信伊核協議“值得挽回”。

這段話表明,馬斯此行不只是代表德國,同時代表歐盟,而目標,是探索讓伊核協議起死回生的可能性。

而伊朗外長扎裡夫與馬斯會談前則表示,馬斯此行“不太可能有特別的消息”,歐洲“無權就伊核協議以外的問題說三道四”。他呼籲有關國家與伊朗保持經貿往來,否則“將終止履約並採取對等行動”。

看上去,這場外交不會有聯合聲明、共同宣言之類的東西,不會取得什麼引人注目的成果。

即使如此,馬斯訪問伊朗,還是釋放出了許多耐人尋味的信息。

一、拋開美國展開獨立外交

馬斯訪問伊朗所釋放出的最強烈的信息,是在伊朗問題上,德國乃至歐盟不打算按照美國定的調子走。

自去年5月美國宣佈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後,美國逐步加大了對伊朗施壓的力度。今年5月以來,極限施壓達到高峰。

軍事上,派出航母和一個轟炸機群在波斯灣“亮肌肉”,要求伊拉克的美國僑民儘快撤離,一度把開戰的氛圍渲染得極其逼真;

政治上,把伊朗革命衛隊宣佈為恐怖組織;

經濟上,美國則先後重啟了對伊朗金融、能源、航運等領域的制裁,終止了伊朗石油禁運寬限。6月7日,美國又對伊朗最大的石化企業波斯灣石化工業公司(PGPIC)及其39家子公司和海外銷售網絡實施了新制裁。

對於美國一年多以來的這一連串舉動,歐洲一直持反對態度,特別是伊核協議的三個歐洲簽約國德、法、英,反對聲音更大。

5月中旬,馬斯在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對話時還特別指出:“沒有比伊朗核協議更好的替代選項”。

但反對歸反對,卻始終停留在口頭表達上,一直沒有實際行動,以至於外界認為,歐洲只能跟著美國走。但馬斯此次訪問伊朗,表明歐洲另有想法。

過去,在歐洲自家事務上,歐美分歧不少。比如歐洲自主防務機制、軍費開支分配、鋼鐵汽車關稅等等。但在地區熱點事務上,歐洲與美國不站在一起的時候並不多。

現在,在伊朗問題上,歐洲少見地展開了獨立外交行動。歐洲怎麼處理伊朗問題,為歐美的國際事務上的合作態勢提供了一個值得觀察的指標。

德國外長訪問伊朗:背後是一盤歐盟對抗石油美元的大棋|京釀館

圖源:視覺中國。

二、意在保住反美元結算機制INATEX

馬斯訪問伊朗所釋放出的另一個信息,可能比獨立外交更讓美國不爽:那就是想維持住歐盟特殊支付機制INATEX。

德國媒體在報道中沒有諱言這一點。稱“馬斯尤其想爭取的,是讓INATEX繼續有效。”

INATEX是什麼?是今年1月份,歐盟出資建立的專門用來與伊朗進行貿易的結算機制。

伊朗對外貿易的大頭就是石油。國際石油貿易通常都用美元結算,也就是所謂的石油美元。

通常多數國際石油貿易都在美國主導的結算體系下,形成石油美元環流,所以避不開美國監控。美國主導的伊朗石油禁運和處罰,也靠美國結算體系監控。

從去年11月美國重啟對伊朗的石油制裁以來,歐盟各國就一直在尋求辦法,繞開美國繼續推動與伊朗的業務往來。INSTEX就是今年1月末主要由英法德三國出資建立的商業結算機制,好讓歐盟與伊朗之間的財務匯款保持安全。

換句話說,INATEX就是一個反石油美元的結匯款機制。這當然會衝擊石油美元,同時讓美國打壓伊朗的種種行動開了天窗。

美國當然不樂意。日前,美國財政部負責反恐怖主義和金融情報的副部長曼德克爾專門致信INSTEX的總裁菲捨爾, 稱從事與美國製裁相牴觸的活動可能引發嚴重後果,包括無法進入美國金融體系。

彭博社援引匿名美國官員的話說,這封信意在警告歐洲,任何與該結算機制相關的企業、政府官員和個人都可能因試圖幫助伊朗繞開美國製裁,而受到美國的懲罰。

或許就是這封信促成了馬斯訪問伊朗。而德國媒體的報道表明,德國和歐盟顯然希望INSTEX能夠運行下去。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歐盟對於石油美元的反抗。鑑於石油美元是美元霸權的重要基石,歐盟維護INSTEX的努力顯得相當敵對。

三、歐洲的軟對抗趨於頻繁

看到這裡我們基本可以清楚,至少在伊朗問題上,歐盟與美國的對抗已到了金融這個更深層面,相當硬核。

歐洲之所以強硬,在於美國重啟對伊朗的石油制裁雖然才半年多,在讓伊朗經濟遭遇打擊的同時,也讓歐洲各國吃了很多啞巴虧。

由於搞不清美國製裁會到什麼程度,歐洲投行已被迫退出在伊朗的業務;標誌汽車在伊朗的份額高達34%,現在也被迫退出;法國石油巨頭託塔爾中止了50億歐元的大項目。

歐洲企業為什麼這麼害怕?我前兩天剛看了原阿爾斯通高管皮耶魯奇寫的《美國陷阱》一書,推薦大家看看。

當然從法理上說,對於美國旋加於歐洲企業的制裁,歐洲企業有權利在歐洲或美國法院提出訴訟。

但歐洲法院至今沒有判決先例,至於在美國起訴,《美國陷阱》的不完全統計是,僅一個美國的《反海外腐敗法》,歐洲大企業就被罰了140億美元,而美國自己的企業只罰了30多億美元。

事實上,阿爾斯通就是在美國製裁的巨大壓力下被美國通用電氣收購的。

正是基於對美國法律長臂管理的恐懼,這幾年歐洲開始有針對性地出臺各種機制加以對抗,爭取話語權。INSTEX只是最新一例。

當然,這種對抗是軟對抗。正如馬斯稱訪問伊朗旨在拯救伊核協議。真實的目標不在這裡,而在INSTEX。

所以也能理解,雖然伊朗外長扎裡夫在伊核協議上的表態強硬,但也同時呼籲有關國家與伊朗保持經貿往來。維持INSTEX的運行,就是一種方式。

這個機制今後是否還能順暢運行不得而知。但假如某一天,特朗普在推文中就歐洲在伊朗問題上的態度發難,箇中原因也不難窺見。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王言虎 校對:盧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