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美罕見制裁伊最高領袖 成“麻煩製造者”

原標題:海外網評:罕見制裁伊朗最高領袖,美國成“麻煩製造者”

海外網:美罕見制裁伊最高領袖 成“麻煩製造者”

當地時間6月2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新行政令,對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及其他伊朗高級軍官採取經濟制裁。作為迴應,伊朗外交部發言人穆薩維24日表示,伊朗不會在乎美國的新制裁,所謂的制裁不過是宣傳工具而已,“美國可能忘記了過去40年裡一直在對伊朗實施制裁這個事實,可是伊朗並沒有被這些制裁壓垮”。

美國製裁是“空洞的威脅”

自2018年5月美國政府宣佈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即聯合全面行動計劃,以下稱JCPOA)、重新對伊朗實施制裁以來,美國已經把包括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伊朗中央銀行、伊朗波斯灣石化工業公司等伊朗軍政商機構和央行行長、多名部長和軍隊高級官員在內的伊朗領導層都列入了制裁名單,伊朗的石油業、礦業和金屬行業等主要外匯收入來源成為遭受制裁的“重災區”。根據美國《波士頓環球報》的報道,伊朗經濟有80%早就已經受到制裁。

從這個角度看,美國現在對哈梅內伊等伊朗領導人展開制裁,也意味著美國實在找不到什麼可制裁的對象了。《紐約時報》也不無諷刺地表示,美國政府的制裁會被認定為是“空洞的威脅”,因為面對伊朗,美國可能已經無牌可出,德黑蘭正在等待2020年的美國大選。

“極限施壓”恐適得其反

將伊朗最高領袖列入制裁名單這個極為罕見的舉動,恐怕非但不能起到美國讓伊朗重新回到談判桌的作用,還很有可能適得其反。

無論從歷史層面還是個人經歷上來看,伊朗領導層和哈梅內伊本人對美國都充滿了嚴重的不信任情緒,這種不信任情緒可以追溯到1953年伊朗首相摩薩臺被中情局策劃的政變推翻一事。儘管如此,哈梅內伊仍然在2015年選擇支持一份可以讓伊朗、美國和國際社會都獲益的協議。如果沒有哈梅內伊的支持,2015年伊朗根本不可能與國際社會達成JCPOA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而作為伊朗的宗教領袖,哈梅內伊還曾以宗教法令的形式,宣佈伊朗永遠不會發展核武器。在伊朗的特殊政體下,這一法令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和強制力。

如今美國的新制裁直指哈梅內伊,只能加劇哈梅內伊對美國的不信任感,將哈梅內伊進一步推向伊朗國內的強硬派,從而削弱魯哈尼領導的溫和保守派和改革派聯盟能夠從最高領袖那裡獲得的政治支持。同時,由於伊朗獨特的政治體制,最高領袖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美國製裁的大棒只會激起伊朗人更大的反美情緒,在這種民意背景下,魯哈尼政府不大可能做出更大妥協與讓步,這將讓美國政府宣稱的極限施壓政策會讓伊朗重新回到談判桌變成一個笑話。伊朗外交部25日已經表示,美國針對哈梅內伊和扎裡夫的制裁措施,意味著伊朗與美國政府的外交之路將“永遠”關閉。

美國成了“麻煩製造者”

如果把時間退回到2015年7月,會發現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國際社會通過談判解決了伊朗核問題這個麻煩,伊朗通過在核問題上的讓步贏得了經濟重回正軌的機會,歐洲人重新回到德黑蘭爭奪這個8000萬人口的龐大市場,美國和伊朗這兩個死對頭甚至在敘利亞問題上達成了某種默契。

但是,美國政府2018年5月單方面宣佈退出JCPOA並重新對伊朗實施制裁,隨後不斷在所謂“極限施壓”政策下加大制裁力度的舉動,打破了這種平衡。這種單邊主義行為不但破壞了國際社會多年的努力,也將美伊兩國推到戰爭邊緣。

導致這種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政府缺乏連續、清晰和有效的伊朗政策乃至中東政策。以伊核問題為例,自本世紀初伊核問題引發國際關注以來,美國政府的態度就諸多反覆,不斷在談判-制裁-談判-制裁的循環中搖擺。儘管2015年美國簽署了伊核問題最終協議,但是JCPOA並不是一份國際條約,不需要美國國會批准其生效,對“退群成癮”的美國政府來說,退出JCPOA不過是一道行政命令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但問題在於,以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和國務卿蓬佩奧為代表的美國官員,似乎從來沒考慮過退出以後怎麼辦的事情。美國政府想當然認為只要加大制裁力度,把伊朗經濟逼向崩潰的邊緣,伊朗政府自然會坐下來與美國展開談判,籤一份新的包含了伊核問題、導彈問題、地區問題在內的全面協議。但伊朗人的反應顯然有點“超綱了”。

5月9日,伊朗政府宣佈暫停履行JCPOA的兩個關鍵條款,並表示60天內如果伊朗利益仍然無法得到保護,將暫停執行新的條款,並完成阿拉克重水反應堆。隨後便是多起油輪在霍爾木茲海峽遇襲事件,以及6月20日的美國無人機被擊落事件,美伊兩國被推到了戰爭邊緣。

時至今日,美國政府仍然在對外傳遞自相矛盾的說法。國務卿蓬佩奧一邊表示美國“準備在沒有任何先決條件情況下”與伊朗談判,一邊忙著在中東組建反伊朗聯盟;博爾頓則忙著鼓動對伊朗開戰,稱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始終是美國政府的選擇。他們似乎都忘記了,如果不是美國不顧國際社會和盟友的反對單方面退出JCPOA,現在國際社會根本不會面臨這樣一個憑空出現的世界級危機,讓美國、歐洲、中東和全世界都置於危險之中。(海外網評論員 聶舒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