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商報》網站7月8日發表德國前外長約施卡·菲捨爾的文章稱,特朗普自己也不知道想從伊朗那兒得到什麼。摘編如下:

美國總統到底想在伊朗實現什麼目標?簽署一份“更好的”核協議?迫使該政權屈服於美國的最高要求而自我放棄權力?還是通過戰爭和軍事佔領該國從而實現政權更迭?

文章稱,雖然特朗普及其顧問擁有這些不可實現的願望,但估計他們也不清楚自己的確切目標,因為上述三種情況都不會發生。

特朗普沒有確切目標

文章稱,終止奧巴馬領導下達成的核協議——哪怕在此之前伊朗一直遵守它。這曾是特朗普的優先競選承諾。但現在該如何進一步行動?

文章稱,特朗普政策中少數可預測的常數之一是,他一直在意其核心選民的支持。而這些人絕對不希望在中東發生新的甚至更大規模的戰爭。可以施加最大壓力,但不可以發生戰爭。這似乎也是特朗普的格言。

但在波斯灣的嚴峻現實之中,這條線無法清晰辨認。極限施壓可能很快就會變成一場激烈的軍事對抗。與他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約翰·博爾頓不同,特朗普不謀求用武力實現伊朗政權更迭,至少他是這麼說的。問題是,他的所作所為會讓人誤以為喬治·W·布什總統時期的新保守主義者仍然在華盛頓執政,而正是他們導致了伊拉克的崩潰。

孤立戰略不起作用

文章稱,但自2003年以來,美國在中東的行動自由已經大幅減少。由於伊拉克戰爭,今天伊朗的地區地位比當時強大得多。根本不會被孤立。

文章稱,自沙阿(伊朗君主巴列維)倒臺後,美國和西方對伊朗的政策就基於幻想。他們想通過制裁迫使伊朗改變政策或使其陷入孤立,但徒勞無功。今天,德黑蘭的軍隊已經越過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到達地中海和以色列北部邊境。

伊朗經濟的確飽受制裁之苦,但沒有崩潰,該政權也沒有崩潰。伊朗核武化將帶來直接的戰爭威脅,至少引發該地區的核軍備競賽,並與伊朗的中程導彈一起對歐洲構成全新威脅。

這正是歐洲人在伊拉克戰爭後立即於2003年開始與德黑蘭就伊朗核計劃進行談判的真正戰略考量。第二個戰略目標是讓伊朗重新融入國際社會。

孤立戰略實施多年後顯然不起作用。因此,只剩下讓伊朗重新融入國際社會這種方式。但特朗普阻止了這一嘗試。

中東穩定應來自內部

文章稱,伊朗早在2000多年前就是中東地區的一部分,未來將依然如此。這個擁有引人自豪的古老文明的大國在該地區和世界政治中應該發揮什麼作用?如果不給這個問題找到滿意的答案,那麼整個地區將一直不穩定,超出地區範圍的戰爭危險將在今後幾年日益加劇。

除了防止伊朗核武化,還需要付出巨大的外交努力才能解答伊朗能為穩定國際關係發揮怎樣的地區和國際作用這一問題。中東的穩定秩序只能來自內部,不能來自外部。

文章認為,解決方案就是,應防止該地區核武化,並確立不基於主要地區大國、甚至世界大國之間的競爭之上的持久秩序。貫徹這一方案需要付出巨大的外交努力。

文章最後寫道,特朗普通過宣佈終止伊核協議順利進入了伊朗迷宮。但在這個迷宮裡,可能很快就會出現一個不太討人喜歡的局面:必須在完全失去面子和軍事對抗之間做出選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