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的古今雜談

移動互聯網 社交網絡 Facebook 電子商務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7-04-29

社交網絡充滿大街小巷的今天,各種各樣的社交網絡產品層出不窮,Facebook日活用戶10億背後是什麼樣的邏輯:“它為什麼樣的一群人解決了他們那些生活場景下的什麼樣的問題”?Facebook並非互聯網社交網絡產品的鼻祖,但Facebook是達到巔峰巔峰的產品之一,Facebook的出現,讓世界邊的更平了。在做了一段時間的社交產品之後,決定寫一下自己對社交產品的理解,拋磚引玉,歡迎交流。

社交網絡的古今雜談

什麼是社交網絡

本文從社交網絡的概念說起,並非想對 “社交網絡” 進行重新定義,而是想從另一個層面來理解社交網絡。社交的本質是信息交換,而人際關係是最原始的信息交換渠道,在人們不斷交換信息的過程中,又會產生、更新自己的人際關係,最終的結果是:形成一張巨大的人際關係絡。這就是社交網絡。在這張網絡中,人是節點,人際關係,就是這張網絡的邊。每一個人從出生就開始成為這張網絡的一個節點,在他的生命週期中,不斷的進化自己和其他節點的邊(人際關係)。

社交網絡模式

直接討論社交網絡模式太複雜,也太抽象,不妨先拋開互聯網,設想我們在一個小村子,沒有電視,沒有汽車,沒有電話。我們的該如何來傳播和共享信息呢:

  • 村長在村口的廣場上對村名講話,宣傳鎮上發生的消息:大V模式,微博
  • 張三和李四交流關於今年莊家收成的問題:單聊模式,微信/QQ
  • 村口每天大媽們黃昏的時候一起閒聊:群聊模式,微信群/QQ群
  • 村民早上發現有人匿名在村口貼了大字報,舉報私塾老師亂收費,第二天發現後面有人又貼了一張,時間長了村口貼了一大堆的大字報:匿名社交模式,無祕/祕密
  • 村裡一個愛跳舞的小孩到隔壁村看到另一個正在跳舞的小孩,於是發生了交流,漸漸的變成了朋友,或者一起跳了一段舞之後再也不聯繫了:基於某種目的/興趣愛好的陌生人社交模式,快手
  • ……

人際關係網是人與人之間信息傳播和共享的渠道,同時,在信息傳播和共享的同時又擴展了人際關係網。從這個角度出發,社交網絡具備以下屬性:

  • 媒介屬性:他可以幫助人傳播信息(人際關係)
  • 載體屬性:他可以承載信息(人)
  • 可擴展屬性:在交換信息的過程中,每個人可觸達的人是趨向增多的

社交網絡可以承載多種信息:公開的,半公開的,私密的。可以兼容多種模式:大V模式,私聊模式,群聊模式,匿名模式……可以容納多種關係:親情關係、同事關係、同地域關係等等,可以讓多個不同形態的小社群同時存在:私塾,村委會,家庭……

互聯網時代的社交網絡形態

從前面的理論往下延展,其實,互聯網誕生的第一天,就已經承載了最初的互聯網社交網絡的雛形,互聯網的產生,加快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速度。但是這個時候也只能說是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雛形了:用戶只能獲取“中心”節點的信息,而很難將自己的信息共享出去。這個時候的互聯網,以一種簡陋的不能再簡陋的形式承載了“大V”模式,即信息中心化模式。

改變這個狀況的是電子郵件的出現(70年代發明,在80年代興起),電子郵件的基本幾個構成:

  • 電子郵箱地址:電子郵箱地址是現實中人映射到網絡世界上最早的呈現形式,他在網絡世界中能夠代表一個人。
  • 通訊錄:現實中抽象的人際關係在網絡上的具象化。通訊錄承載的是和你有線下直接聯繫的人以及你希望觸達到的人和你之間的聯繫。
  • 郵件:信息的交換方式,承載的是單聊模式。
  • 群郵件:群組信息交換方式,承載的是群聊模式。

電子郵件的出現,延展了互聯網對社交網絡所能容納的場景。但是電子郵件沒有覆蓋到“大V”場景,電子郵件總是有收件人,他是沒有辦法發佈開放信息的。

隨後出現的手機通訊錄和手機短信(1992年,Acision公司將首套Short Message Service Centre(SMSC)短消息服務中心繫統投向市場)使人在網絡中有了另一種的身份形式-電話號碼。從本質上講,SMS的出現並沒有擴展電子郵件所覆蓋的社交模式,但是卻是拓展了電子郵件的使用時間和地點(或許這裡這麼表述有爭議,也許準確的說,知道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誕生的時候,手機才能正的能算成是互聯網的一份子,本文這裡只考慮需求和場景),用戶不再需要在辦公桌前通過互聯網完成社交工作,而是在有網絡覆蓋的地方,就可以進行網絡社交。從這點上說,SMS拓展了電子郵件的使用地域和時長。

郵件和SMS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的點對點以及群組信息共享、交換的需求。隨後,在90年代,IM和第一代社交網絡出現,則是讓社交網絡產品更加面向社交化。

1995年,Classmates.com的出現,互聯網社交網絡進入了新時代。2002 年,Friendster 上線,首家用戶規模達到 100 萬的社交網絡產品誕生。Friendster 開創了通過個人主頁進行交友的先河,從Email地址/電話號碼到個人Profile頁的發展是一個質的飛躍,(在這裡不得不說的一點,有多少剛入行甚至是已經在行業裡面呆了很久的產品汪跟筆者曾經一樣,覺得個人profile頁不過就是放個頭像,名字,加說明的一句話,整個產品最不重要的一個環節)。Profile的出現,讓用戶在互聯網上的身份表現,從一串生冷的字符串變成成了有血有肉的形體,從此之後人們在互聯網上的身份有了頭像,有了名字,有了個人性格描述等等。Profile頁的出現拓展了人們在互聯網上身份表述的維度。而兩年後出現的Facebook,把這一功能推向價值的高潮。

想必看過《社交網絡》的朋友都對其中的一個環節有印象,扎克伯格受到同學的啟發,把當前是否有男/女朋友一項放到Facebook上之後,帶來的是接下來Facebook用戶的快速增長。雖然並不知道這個情節到底是當時的事實的寫真還是編劇的貢獻,但是從社交的角度來說,當我們對一個人的瞭解的信息維度和信息量越多,我們之間是否能夠構建出社交關係的趨勢越明朗Profile頁的出現拓展了網絡人物信息維度,背後的意義是加速了人與人之間在社交平臺上確定是否可以構建關係的速度。Facebook的出現,可以說把互聯網社交網絡帶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其歷史發展中,不斷的容納更多的社交場景,到今天,他已經覆蓋了前面提到的幾乎所有的場景。

  • 大V場景:Facebook網紅
  • 單聊、群聊場景:whatsapp, iMessage
  • 熟人社交場景:朋友,同學,同事…
  • 陌生人社交場景:基於興趣和關係鏈的用戶推薦…

社交網絡產品編年史

從互聯網產生的第一天,互聯網社交產品也隨之產生。一起看一下這些年社交產品發展歷史:

社交網絡的古今雜談

除了把社交網絡帶入巔峰的Facebook以外,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是Linkedin,雖然Linkedin在2016年被微軟收購,但是筆者認為,在社交領域,未來如果能夠出現一個社交網絡產品吞噬掉LinkedIn的,一定不是上述表中展現的其他產品。理由很簡單,在上述的所有提及的產品,LinkedIn背後是基於工作的社交領域,而其他所有的產品的背後都是基於生活領域的。幾乎任何人的生活社交圈和工作社交圈都是無法完全重合的。工作關係能夠轉化為生活關係,但是生活關係很難轉為工作關係。不管你有多少Facebook好友,明天你要找工作了,你還是得第一時間去LinkedIn上找信息。如果有一天Linkedin衰退了,那一定是自己的策略出現了問題或者有一個新的面向工作的社交網絡平臺崛起。

社交網絡的商業模式

社交網絡是平臺也是產品,也是商品,是商品就需要有價值,就要有變現(生存永遠在發展的前面)。社交平臺最容易變現的手段都是廣告。而這裡,嗯,又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社交平臺的盈利和社交平臺的發展的相悖的問題。

對於線下的產品,姑且用汽車行業舉例,汽車廠商通過廣告來推銷自己的產品-汽車,得到的利潤可以重新投入生產,做更好的汽車,賣更多的汽車,然後收入更多的錢,做更多的廣告,如此循環。

對於社交網絡,卻截然不同,平臺的成長可以包容更多的廣告,但是無限制的包容廣告帶來的確是信息的泛濫和用戶的流失,結果是無法再包容更多的廣告。社交網絡是平臺,承載的是信息,他的商業價值在於流量和自己所容納的信息。而信息的過度氾濫又是對社交網絡的一個巨大威脅。

另外,“起源於約炮,發展於炫耀,終結於微商”,這是網絡上一直流傳的形容社交網絡生命週期的一句玩笑話,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出了用戶在對社交網絡生命週期內不同階段的理解和使用用途。在微博和微信崛起期間,兩個平臺上出現了大量的微商,給用戶帶來了交易信息獲取上的便捷也開始呈現出了信息氾濫的跡象,鋪天蓋地的無用信息的時候,這個時候也就是用戶體驗嚴重受損的時候,也是用戶開始流失的時候。

因此,社交網絡的可能的商業祕訣的核心之一,就是如何平衡變現和信息控制。(筆者不是商業變現經理,此處只是個人理解。歡迎提出意見)

中國社交網絡格局

談完了全球的社交網絡,接下來聚焦到中國市場。2009年,微博的出現。覆蓋了中心化的、大V社交場景。2011年出現的微信以及朋友圈,熟人的異步關注場景被覆蓋,從此之後,你可以通過朋友圈來關注你身邊的人發生的事情。朋友圈覆蓋熟人社交場景,而微博覆蓋的是中心化的信息分發場景。雖然微博也引入了私信,但是始終無法撼動微信IM的地位。反過來,微信朋友圈無法兼容中心化場景,無法催生平臺上的大V和網紅,也使得微信無法吞噬微博。

然後在2016年,一篇《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件的中國農村》席捲了全國,緊接著一箇中國特色的社交新物種出現了——快手。快手的出現,讓中國底線城市用戶的社交網絡爆發了。快手的爆發的背後,是中國過去十年經濟快速發展後,一二線城市和底線城市人們消費水平,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的嚴重兩級分化帶來的結果。微博網紅,充滿PS痕跡的朋友圈,這些低線城市的人們是不會關注的。在低線城市,也會有掛滿大明星的廣告牌,但是吸引當地人眼球的,卻是廣場舞。

收入水平的提升,讓低線城市的人有了更多的娛樂時間。手機的普及,讓他們有了更好的途徑接觸互聯網。在有嚴格黃金時段和地理限制的電視機無法滿足的他們娛樂需求的時候,補充他們的便是這個時候崛起的快手。

快手的出現,讓低線城市有更好的途徑瞭解本地的小網紅了,雖然無法與一線明星相比,但是這些小網紅是自己可以看得到的。他們比起那些大明星更具有真實性。這是低線城市的大V模式。

短視頻工具的出現,讓用戶在看了足夠多的視頻之後,隨手就可以拍一個視頻表達自己。相比之下,這比在朋友圈拍照發圖要容易的多,一方面是創作容易。另一方面,能表達的信息多。表達容易。可以說,不識字,不懂PS的人在快手裡面一樣可以創作周圍人喜歡的內容。而且,周圍人確實會喜歡,因為他們來源於同一階級。然後就會被關注,引來互動,而這些互動都是來自於身邊人。低線城市的朋友圈。

所以在未來快手將成為可能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社交網絡形態,而作為巨頭的微博和微信,是無法下沉到農村這個級別的,他們現在雖然非常龐大,但是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快手一點點的掌控三線城市以下的用戶直到成為巨頭。而快手從出生就被帶上“low”的帽子,想攻陷一二線城市也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將來的某一時刻,中國的社交網絡可能將要進入微信、微博、快手的三足鼎立的格局。

而在隔壁另一片開闊地——中國的職場社交網絡,卻看起來充滿想象力。在互聯網快速下沉、經濟快速發展,人才流動速度更快的中國當下,面向職場的社交網絡的現狀顯然是無法滿足需求。脈脈、赤兔或者是現在還在襁褓中成長的不知名產品、以及和快手神似的58求職,誰能成為中國的職場社交的領域的霸主呢?

本文由 @Jerico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