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評分:☆☆☆

國外大片的市場搶灘登陸還在繼續。上週末,一部上映前未見太大聲勢的電影——《亞瑟王:鬥獸爭霸》上映。直到上映之後,很多觀眾才驚奇地發現,這部電影出自導演蓋·裡奇之手。電影剛上映兩天,在豆瓣也迅速取得了7.5的高分,主流評價也紛紛已讚美為主。但看完電影后也不免有些疑惑,這部電影真的值得網友如此狂歡?

看完電影后很容易感覺到,從鏡頭語言上,這部電影幾乎是被稱為擁有“後現代電影風格”導演的蓋·裡奇,將其風格展現到了某種極致的作品。尤其影片開始的攻城戰,視覺效果可謂震撼,瞬間就抓住觀眾眼球。但有些可惜的是,這種震撼的戰爭場面,基本就集中在了開篇幾分鐘裡。而過於追求風格化的影像,也確實換來了一個頗為空洞的人物經歷。

不難發現,蓋·裡奇並不算高產的導演。所以隨著每部作品的間隔,每次新作上映,在視覺感受上都能讓觀眾保持一定的新鮮感。在這部電影中,很多場景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巷尾追逐戲中,頗具現代風格的鏡頭視角,配上偏搖滾的音樂,讓國外歷史題材電影中,出現了不多見的戲份。不過也能感受到,影片中很多畫面都有著明顯借鑑遊戲的元素,比如開場震撼的戰鬥場景,就有借鑑《旺達與巨像》的元素。而亞瑟王與敵人打鬥的場景,定格鏡頭頗有動作遊戲裡常用的“QTE”質感,估計當愛玩遊戲的觀眾看到那些畫面,會下意識去尋找提示按鍵會出現在什麼位置。這種風格處理,在動作戲越來越愛玩長鏡頭的當下,對觀眾肯定算是非常新鮮的。

所以,這部電影的畫面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不過,在炫酷畫面背後,依舊沒有逃脫西方類似題材電影的通病——“沒魂兒”。從影片名字就可以看出,故事核心就是圍繞亞瑟王展開。很多評論稱,這次蓋·裡奇把傳說中的亞瑟王塑造成“屌絲逆襲”,非常有新意。但細想又會發現,這種創新反而落入了更大的俗套。

當然,故事走不走俗套不是最重要的,角色性格是否塑造豐滿才更為重要。但從影片呈現效果看,這部電影如果不叫亞瑟王,而叫“李瑟王”、“亞琴王”,至少對中國觀眾來說不會有什麼觀影差別。除了“聖劍”和最後“圓桌”這兩個物品在強調這是關於誰的故事外,剩下的性格塑造,就基本讓人感覺不到跟“古不列顛傳奇國王”有什麼交集。更為重要的是,主演查理·漢納姆在氣場上,確實沒有與亞瑟王很好地融合。感覺還不如導演愛將裘德·洛給人印象深刻。此外,劇情的推進也顯得十分生硬,甚至最後大決戰都沒有塑造出太多緊張感。所以,這部電影真正能讓觀眾還走在電影院的,也基本只剩有特色畫面了。

最後要提的是,最近兩部國外商業大片《銀河護衛隊2》和《亞瑟王:鬥獸爭霸》在西方並沒有取得過高評價,甚至引發很多觀眾吐槽。但這兩部電影到了國內市場,至少在豆瓣上,都獲得了近乎一面倒的好評。好在從市場層面,《銀河護衛隊2》也基本會與上作6億元左右的票房持平。這部《亞瑟王》目前每日千萬左右的票房進賬,也屬正常範疇。對於觀眾來說,重視效雖已成為走進影院的很大理由,但不代表著每部特技大片都要被無條件買單。至少在故事方面,我們還是應該保持更為理智的看待。

聲明:我們是澎湃新聞網(www.thepaper.cn)有戲欄目的頭條號,欄目官方微博“@澎湃有戲”,唯一的APP叫“澎湃新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發朋友圈請隨意。

文/庹焉臻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亞瑟王:鬥獸爭霸》海報

與我們的封神榜類似,亞瑟王的故事在西方人盡皆知。與之相關的影視作品也是層出不窮,最多中國觀眾看過的,或許是2004年由克里夫·歐文和凱拉·奈特莉主演的那一版。老實說,如果不是因為導演是蓋·裡奇,我對電影《亞瑟王:鬥獸爭霸》(King Arthur: Legend of the Sword)的興趣恐怕要大打折扣。想到他既然有辦法顛覆我們對於頭戴獵鹿帽、手拿菸斗、舉手投足透著紳士範的福爾摩斯的固有印象,就忍不住好奇他會如何解構老生常談的西方傳奇。

果然,最新上映的這部《亞瑟王:鬥獸爭霸》與13年前的《亞瑟王》截然不同。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小貝客串《亞瑟王:鬥獸爭霸》

首先是在劇情上,雖然在亞瑟王的傳說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與圓桌騎士蘭斯洛及王后桂妮維亞的恩怨情仇,但蓋導的版本呈現的是流落民間的亞瑟如何戰勝叔叔伏提庚,從街頭混混成長為一國之君的過程,之後那段著名的三角戀的另兩位主角壓根沒有登場。

其次是在電影的類型化上,由於亞瑟王身負國仇家恨,以他為主人公的電影常常被拍成史詩片;又因為最偉大的魔法師梅林與他淵源頗深,亞瑟王的故事也經常被演繹為奇幻片。然而,在最新的這部中,史詩與奇幻的元素都有,但都不佔主導地位。如果非要從類型上定義它的話,只能說這是一部標準的“蓋·裡奇作品”。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亞瑟王:鬥獸爭霸》劇照

所以,對於蓋導的粉絲來說,《亞瑟王:鬥獸爭霸》絕對值回票價。他招牌式的快切鏡頭和前後倒置的敘事手法玩得飛起,加上Daniel Pemberton創作的以打擊樂為主的配樂,令全片動如脫兔。

另外,查理·漢納姆和裘德·洛兩位的粉絲也是好福氣。古不列顛線條簡潔的服裝遮不住漢納姆的一身肌肉,配上寬腰帶、高筒靴,還有那一臉鬍渣,更顯性感。

繼《年輕的教宗》後,裘花的美貌再度顯現重回巔峰的良好勢頭,而且反派的角色設定與他標誌性的傲嬌表情相得益彰,邪魅的氣息簡直要穿透銀幕。

至於為好友捧個人場的貝克漢姆,在短短兩分鐘不到的出場時間裡,特寫、中景、全景鏡頭一網打盡。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亞瑟王:鬥獸爭霸》劇照

有些意外的是,這次蓋導呈現的男性角色之間的關係非常直率,絲毫沒有“蓋氣”,有負腐國之名。

不過,如果你既不是蓋導的擁躉,又不是查理·漢納姆或者裘德·洛的粉絲,也不花痴小貝的話,《亞瑟王:鬥獸爭霸》很可能會讓你失望而歸。

蓋導的個人風格固然酷炫,但是從和這部電影本身的契合度來看,這次他玩得有些過火了。

先說交替快切,用在開頭表現亞瑟的成長過程,以及結尾表現他稱王之後的作為,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中間部分,多數都像是炫技。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亞瑟王:鬥獸爭霸》劇照

而在阿瓦隆的橋段裡,快切鏡頭不僅沒能為影片加分,甚至有暴殄天物之嫌:原本應該扣人心絃、炫目刺激的亞瑟與各種奇珍異獸的打鬥戲碼,被切到連異獸究竟長什麼樣子都看不清。而且,這一段尋根之旅處理得過於草率——甚至梅林都沒機會露上一面,令它在亞瑟自我身份認同的轉變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不甚明瞭,也令“鬥獸爭霸”這個中文譯名顯得完全名不副實(這裡要插播吐槽一下中文譯名,原本按英文片名直譯為“王者之劍”更為貼切)。

再來說前後倒置的敘事手法,若用在懸念叢生的劇情設定中的確可以加快節奏,也能吊起觀眾的胃口,但在這麼一個看到開頭就能猜到結尾的故事裡,反倒因為打破了敘事的連貫性,讓人容易齣戲。

雖然不乏缺憾,但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及格分是絕對有的。然而,“爛番茄”上區區24%的好評率以及Metacritic上可憐的41分,快趕上我們的《封神傳奇》了。出於好奇查了一下,發現蓋·裡奇的前一部作品《祕密特工》在“爛番茄”和Metacritic上的打分也分別只有67%和56分,不知是水土不服,還是美國影評人跟他有仇呢?

由蓋·裡奇執導的《亞瑟王:鬥獸爭霸》(以下簡稱《亞瑟王》)即將於本週五登陸內地影院。

經典的歷史題材,126分鐘的時長,動作、奇幻、冒險分類,出名的演,長長的演員列表,其中還驚現球星貝克漢姆的名字,怎麼看都是大片的配置。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豆瓣信息截圖,注意紅框

可直到目前為止(5月10日),爛番茄上的好評率僅有18%,已經提前看過片並寫下影評的34位影評人中只有6個人給出了好評。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其中頂級影評人(Top Critics,爛番茄根據資歷、文章質量等評選出來的影評人)全部給了差評,小編翻了翻,發現這又是一場比誰更毒舌的吐槽大會。

對於這位曾經拍出過經典犯罪片《兩杆大煙槍》和《偷拐搶騙》的導演,大家還是記得他的好的,即便他後來轉去拍《大偵探福爾摩斯》系列了,也因為種種原因得到了不錯的評價。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蓋·裡奇

但這一次他顛覆性地改變了傳統的劇情——讓亞瑟王變成了一個從市井妓院長大的孩子(成年後由《環太平洋》男星查理·漢納姆飾演),拔出石中劍後發現自己真實的身份,雖無意當王卻不得不與殺父篡位的叔叔(裘德·洛飾)展開對抗——卻落了個吃力不討好。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村之聲》說:

《亞瑟王》既不是蓋·裡奇最差的電影,也不是最好的,但很有可能是最令人沮喪的。
公平來說,我們可能甚至不應該稱之為對亞瑟王傳奇的一次‘改編’,相反,

這個劇情更像是一個

12

歲的小學生沒有完成閱讀作業,在課堂上被老師叫起來時臨時杜撰的故事

《綜藝》表示:

在蓋·裡奇這部誇張搖滾的《亞瑟王》中,

你對原本的傳奇故事瞭解得越少越好

這個傲慢的英國導演幾乎把所有已經存在的關於亞瑟王的觀點拋諸腦後,編出了一個全新的石中劍的故事,這個故事會讓《巨蟒與聖盃》(1975年惡搞亞瑟王與圓桌騎士的英國喜劇片)看起來就像嚴肅的歷史學術作品。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巨蟒與聖盃》

Indiewire評論道:

一部分像《權力的遊戲》,一部分像《偷拐搶騙》,幾乎整部都很糟糕,蓋·裡奇的《亞瑟王》是那種無話可說而且也不知道要怎麼說的普通大片。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今日美國》則說:

這把劍不該被拔出來。改編傳奇的想法很好,但改編出來的故事很散。《亞瑟王》提供了一點裝模作樣的樂趣,但只是一次很平庸的嘗新。

片中,亞瑟因拔出石中劍遭到叔叔伏地庚的追殺,於是組織起一幫小夥伴與他共同反擊,這些人無疑就是日後的圓桌騎士了。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蓋·裡奇也嘗試在這裡搞點創意,其中一個小夥伴叫做功夫喬治,由亞裔演員Tom Wu扮演,他教年幼的亞瑟習武。但這個設定並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村之聲》:

講真,既然你只給配角那麼點戲份,為什麼要忠於原著地創造各式人物,還起那些花裡胡哨的名字呢?(你以為電影裡有個叫‘功夫喬治’的傢伙,就真的會有功夫嗎?)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Indiewire:

是的,很顯然亞瑟要奮起對抗伏地魔並推翻他的邪惡王國,但要想搞清楚他們具體打算怎麼做就要

祝你好運了。

是的,我們知道這兩個小時團隊建設的結果是英雄的朋友們成為了圓桌騎士,但要想記住他們的名字,或他們的臉,或他們的任何東西,就要

祝你好運

了。
是的,我們知道當伏地庚城堡的護城河水退去,露出石中劍意味著什麼,但要想弄明白這把劍對於這些角色意味著什麼,或者為什麼守衛這把傳奇武器的士兵居然是

貝克漢姆

,而且他的髮型打理得一絲不苟,就要

祝你好運

了。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亞瑟王:鬥獸爭霸》是大衛·貝克漢姆(最前)的銀幕首秀

這一段說明排比也是英語裡常見的修辭手法——大霧。

現在拍電影,沒有CG動畫怎麼好意思說自己是大片呢?同樣,蓋·裡奇也沒有吝嗇往特效裡砸錢。

《娛樂週刊》是這麼說的:

電影裡有太多虛假的特效片段,四處獵食的巨型大象和神奇的鰻魚形生物。它們對劇情毫無幫助

,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裡奇有足夠的錢來召喚神獸,何樂而不花?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漢納姆和他愛玩愛鬧的隊友們

迷失在像素的海洋裡

,這是個遺憾,因為《亞瑟王》本來可以是一部歡樂磅礴的大片,然而,它卻成了又一部充斥著快速剪輯卻沒有足夠靈魂的偽大片。

《綜藝》表示:

電影精心製作的CG背景裡擠滿了成千上萬的虛擬群演,就這一點來說它是史詩級別的,而且相當奢侈,

華納兄弟一擲千金就拍了這麼個華而不實又難看的電影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但最終,《亞瑟王》只是一部聲勢浩大的佈景遊行,讓鋪滿視效的動作場面一個接一個地快速閃過,一個賽一個的沒意義,但全部都是為了震撼觀眾。
……
這一次,這個方法起了大大的反作用,電影想要利用巨型的大象、表演誇張的裘德·洛和時不時裸上身的猛男國王(查理·漢納姆飾,選角不錯,但有點浪費)來讓觀眾目眩神迷,結果卻只是讓我們迷惑,而非驚歎。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裘德·洛飾演反派,髮際線依然搶鏡

看完這些評論,再回想一下電影的各種元素:顛覆性的歷史題材,動作、奇幻、冒險分類,出名的導演,長長的演員列表,華而不實的特效,攻擊性很強的巨型生物,迷失在像素海洋裡無從發揮的人物……怎麼聽怎麼耳熟。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有同感嗎?

最後用《紐瓦克明星紀事報》影評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吧:

好萊塢已經在《銀河護衛隊》裡為我們提供了一整套英雄,今年夏天還會陸續有來。如果你想尋求天馬行空的娛樂,看這些電影就可以獲得釋放。如果你想看的是偉大的亞瑟王,那麼,有的是比這部敘事糟糕的電影更嚴肅、更忠實原著的版本。

作為最喜愛的商業片導演之一,蓋·裡奇這次讓我失望了。可能這種失望是原因一個優等生,這次只拿了一個及格分數。沒辦法,能者就改得到苛刻的要求。同意嗎?顯然都同意。

《亞瑟王:鬥獸傳奇》,蓋導努力用自己優秀的技巧和獨特的風格,去拯救一坨屎一樣的劇本,結果還是爛劇本略勝一籌。

蓋·裡奇:“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1.

影片的故事,俗套到你聽完簡介就不想去看的地步。你拿塊石頭扔地攤上的奇幻小說,十次有八次能砸中這種劇情。

更何況,亞瑟王的故事,在歐美就相當於咱們的《西遊記》,老少咸宜、眾所周知,關鍵還沒人要版權費,所以“奸商”們沒事就愛拿出來翻拍一下。

我本以為,蓋·裡奇在《大偵探福爾摩斯》中顛覆過最知名的偵探IP,

《祕密特工》中又把冷戰特工題材玩出了新花樣,這次一定也能帶來一個與眾不同的亞瑟王。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大偵探福爾摩斯》

遺憾的是,影片只貢獻了一個老套到莎士比亞聽了想打人的劇情:

弟弟為了爭權弄死了國王哥哥,哥哥臨死前捨命送走了自己的兒子,也就是男主角。

叔叔當權後施行恐怖暴政,地下義軍默默的在等待預言中國王正統繼承人的出現。

國王之子在平民窟長大後練就了一身本領,作為天選之人拔出了老爹留下的“王者之劍”。

所以,你們猜後面的劇情是怎樣發展的?男主有沒有打敗邪惡的叔叔?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2.

人設單薄老套。

裘德·洛飾演的反派,整天一邊苦大仇深,心中想著“我不想做個壞人,都是這個世界的錯”,一邊幹掉自己一個又一個的至親,只為滿足自己的權力慾望。

這活脫脫就是一個傳統莎翁劇人設,我都覺得他隨時要喊出“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了。

而且這個反派壞的膚淺直接,除了裘花的臉,沒有丁點深度和魅力。

查理·漢納姆飾演的男主亞瑟,簡直像從現代穿越過去的街頭古惑仔,披上皮大衣那個混不吝的勁讓我想到範·迪塞爾。

不是長得像,是人設裝逼程度像,你這是在拍《極限特工4》嗎?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極限特工3》

另外,男主的主角光環是不是太強大了?不愧是天選之人,敵人遇到他就變智障,每次能搞死他的時候就開始廢話連篇。

求求各位反派,今後都學學《王牌特工》中的塞繆爾·傑克遜,瞅準機會就乾脆點,一槍把主角幹掉。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王牌特工》

觀眾看這種死裡逃生的情節都已經徹底看膩了,不僅沒有絲毫緊張感,還覺得心累。

另外,裘德·洛和漢納姆這兩個彷彿來自不同世界的角色一旦湊到一起,我就感覺到一種淡淡的違和感。

3.

當然,作為一部商業片,劇情糟糕,可以用場面和娛樂性來湊。

但,《亞瑟王》的特效和動作場面也沒有什麼特別亮眼的地方。

外媒報道,《亞瑟王》因為大量補拍,成本高達2到2.3億美金,這可不是筆小數目。

最近上映的《銀河護衛隊2》成本2億美金,在漫威電影中已經算是非常貴的一部。

但奇就奇在,《亞瑟王》你根本看不出是一部花了那麼多錢的電影,最大、最震撼的特效場面居然都在片頭。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影片一開場,邪惡魔法師率領著揹著金字塔的巨象向人類城堡進攻,聲勢浩大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

但好景不長,魔法師三兩下就被男主他爹一劍KO,巨象也跟著迅速領了便當。

褲子都脫了你就給我看這個?激素水平迅速改變容易生病你知道嗎?

不過我心想,這還只是開頭,後面一定還有更炫酷的場面。可居然真的就沒!有!了!

這就像是一個歌手,開嗓時來了一段《青藏高原》,正式演唱的卻是一首《小蘋果》,

你說你是不是調子起高了?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貝克漢姆在片中客串了一把

4.

說到巨象,就不得不吐槽一下影片的中文譯名。Legend of the Sword,直譯是《聖劍傳奇》,卻被翻做了《鬥獸爭霸》。

兩頭象幾隻鳥一條蛇,還都不十分重要,就叫“鬥獸爭霸”,那《摔跤吧!爸爸》裡有那麼多雞,是不是該叫《鬥禽爭爸》?

瞎雞巴翻譯。

5.

影片最洩氣的就是高潮戲,彷彿沒預算急著趕緊結束一般。

先是搞出一條巨蛇莫名其妙收了人頭,讓我在這種黑色幽默中愣了半秒,然後男主與叔叔就開始了一對一BOSS戰。

整個戰鬥過程沒有任何稱得上精彩的地方,還如同扎克·施耐德附體般,使用了大量慢動作。

這些慢動作除了能拖長時間,增加高潮在影片全長中的佔比外,我實在看不出有多少視覺體驗加成。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6.

當然,本片也並非一無是處,這完全要歸功於蓋導。

眾所周知,蓋導的電影不喜歡平鋪直敘,片中許多橋段使用了打亂時間線的交叉剪輯,讓無趣的文戲有了看頭,沒有讓劇本把影片的節奏拖垮。

而片中男主從小朋友長大成人,以及進入黑暗之地歷險的段落,有兩段蒙太奇極具蓋·裡奇風格,迅速的釋放大量信息,清爽炫酷,看得人心潮澎湃。

這一段確實不錯。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亞瑟王》的配樂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片中幾段MV式的動作戲遠遠比高潮處無趣的互毆要好看不少,配樂優質也是鈣導電影的一貫特點。

所以,如果只是把《亞瑟王》當成一部普通的爆米花電影,它也並非有多麼差勁。

7.

但是,《亞瑟王》這個水準實在無法令我滿意,因為它是“蓋·裡奇作品”。

蓋導強烈的個人風格需要與故事相配才能呈現出好的效果。他早期的《兩杆大煙槍》、《偷拐搶騙》等影片,剪輯花哨,多線敘事,故事複雜卻讓蓋導講的一清二楚。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兩杆大煙槍》

這些影片之所以好看,是因為故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劇情發展總是讓人意想不到。

蓋導近些年的《大偵探福爾摩斯》、《祕密特工》也深受觀眾喜愛。

是因為他永遠能把電影保持在有趣和刺激兩種氛圍之間,快速的敘事節奏讓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

最重要的是,《大福》和《祕密特工》的故事、人設都顛覆了套路,足夠新鮮。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祕密特工》

然而,《亞瑟王》可能是因為投資太大,也可能是因為華納從一開始就準備把它做成6集系列電影,蓋導只能在別人提供的更為“保險”的劇本上做文章。

保險既是平庸,蓋導也無法改變。

導演帶著鐐銬跳舞,最終就呈現了這樣一部“表裡不一”的《亞瑟王》。

8.

華納說想拍6部《亞瑟王》,但終歸還是要看首部的票房成績如何。

所以,我估計觀眾是沒機會看到《亞瑟王2》了,然而我並不覺得可惜。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我現在只期望,蓋導抓緊時間回去搞《大福3》和《祕密特工2》。

不過,在那之前蓋導還要和迪士尼合作一部真人版《阿拉丁》,威爾·史密斯主演,希望至少要比《亞瑟王:鬥獸爭霸》更配得上“蓋·裡奇”這塊招牌。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公粽號:電影通緝令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一個人的成功,是全靠出身的。

對,我說的是全靠。

現實中是這樣,電影中也是這樣。

你看那些漫威,DC的超級英雄,哪個是靠奮鬥拼搏努力獲得無敵能力的?全是天生的,命中註定要當英雄。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超人是氪星之子,天生的;神奇女俠是宙斯之女,天生的;銀河護衛隊裡的星爵,手拿無限寶石不死,身體裡留著天神血脈;X戰警們,全是天生基因決定……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或者全是賊有錢。

蝙蝠俠,鋼鐵俠們能力和裝備全是真金白銀堆出來的。

和天生沒啥區別。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還有那些電影大作裡,主角之所以是主角,不是99%的努力和1%的運氣,而是1%的努力和99%的出生。《指環王》裡的阿拉貢,王族之後,精靈血統;《哈利波特》裡的哈利波特,天生克伏地魔,身體裡還有魂器,伏地魔還打不死他;《變形金剛》裡大黃蜂的好基友薩姆,祖上就是變形金剛的好基友,變形金剛不寵他寵誰?

……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什麼成功全靠努力,全騙人的。都靠出身,靠血統。

新上映的《亞瑟王:鬥獸爭霸》再一次印證了這一至理名言,這一宇宙真理:要成功?先看血統。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電影中有把無敵神劍(就是英國傳說中的石中劍),只有真王才能把它從石頭中拔出來,只有真王才能使用它。

誰是真王?這把劍的前主人尤瑟王的直系後裔。

說白了就是他兒子。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反派伏提庚是尤瑟王的弟弟,按關係說,夠親了吧?不行!因為是弟弟不是兒子,拔不出劍用不了劍,明明費盡心思做上了王,還被人嫌棄不是真王。自尊心受到暴擊。

又一個殘酷的真相:大家可以去看,電影裡的攝政王,看上去是討人厭的反派,實際上,全是一個個大悲劇。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說回故事,伏提庚弒兄奪位,年幼的亞瑟逃過一劫,但是流落到妓院。

俗話說得好,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

說得真好。發光當然可以。可首先你得是金子。

銀子能變金子嗎?不行。所以發不了光。鐵能變金子嗎?不行。所以發不了光。銅能變金子嗎?不行,所以發不了光。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你看,別人都穿黑衣服,就他穿白衣服,身份地位差距就凸顯出來了!

也許有觀過電影的看官要說了。你不對,亞瑟在妓院裡明明很努力,他努力學習,努力存錢,努力……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對,也許他早有計劃,但從一個妓院的領袖到國家的領袖,這毫無疑問,毫無疑問吧?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讓他一步登天的,還是他的出身。

機緣巧合,他不得不去拔石中劍。王者血脈,和王者之劍絲絲勾連,亞瑟一拔成名。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沒錯,電影是描述了許多亞瑟奮鬥的過程,但事實是,只要他雙手握劍(大衛·貝克漢姆說的),神劍的力量將助他所向無敵。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上圖和文章沒關係,這是貝克漢姆在電影中的造型,給大家看下。

不是我YY的。在最初幾次用劍中,神劍發威,亞瑟只有懵圈的份,事後連怎麼回事都想不起來。

最後和叔叔伏提庚的決戰中,亞瑟拿著神劍也有些打不過。但最後覺醒了,他想明白了一件事,他要給父王報仇:我爹是王啊,我也是王啊,你這假王啊,你橫啥啊!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個動畫片,我以前看的時候就特無語,叫《光能使者》。

每次都是“一刀兩斷,如意神劍”。

這招和個人修為沒關係,就是一個“此招一出,反派必亡”的BUG。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差不多就是這樣吧。

以及《光明使者》裡的光明使者們,不也早就選好了嘛。

最後,請大家還是要相信,成功,是99%的努力加上1%的運氣。因為大家相信了,每個人就會進步,社會才會繼續往前。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這個世界上,偉人這種事物,出現的時候總是要伴隨著各種異象的。古往今來,偉人的事蹟有很多,而且往往都很曲折,也往往都是諸神護體。越古老越玄乎。越東方越神祕。所謂天人合一,就是這個道理。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亞瑟王:鬥獸爭霸

King Arthur:Legend

of the Sword

導演: 蓋·裡奇

主演: 查理·漢納姆 / 裘德·洛

類型: 動作 / 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片長: 126分鐘

關於當代偉人就不扯了,按照太史公的說法,那叫世家。所以爺爺可以萬丈光芒,父親可以扔顆石頭打下偵察機,自己……更是80後青年的表率。不信你試試,你敢說自己比他壓力大?擺出事實,我讓嬸兒送你一個月的電影票,減壓。

今天說的當然不是現代偉人。是俺們英國差不多2000年前還木有統一那時候滴。

這個電影叫《亞瑟王:鬥獸爭霸》。湯姆叔叔看完很疑惑:明明打來打去都是人和人,而且是男人和男人。不知道這個人獸的問題翻譯是怎麼看出來的?有點重口味,除非你告訴我,那個敲鐘就會出現的章魚算是BOSS。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關於這部電影,作為一個對英國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湯姆叔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它對於傳說的改編程度,基本相當於鄭保瑞對於《西遊記》動手腳的程度。所以,叔看完了反倒對鄭保瑞產生了一種釋然——以往沒少罵他亂改中國經典,現在看來,想要了解另一個國家的文化,首先還是得知道人名,然後才對這個人名所在的歷史感興趣。

說起歷史,其實蓋·裡奇這部電影故意混淆了亞瑟王時代的歷史背景。或者說,他是故意要把亞瑟王跟魔幻聯繫到一起去的。

這個問題從故事發生的地點就知道了——亞瑟生活的那個地方,叫倫底紐姆。這個詞或許大家不太熟悉,但如果去查一下這個詞的拉丁語來源:londinium,你會發現,這其實就是公元43年時,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征服不列顛時的那個軍團駐地的名字。當然,後世它有另一個稱呼——倫敦。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既然換了名字,你就不用去尋找倫敦塔了,電影裡只有巫師塔。大本鐘也不可能有,倒是皇宮的地下河裡,會有一個召喚怪物的鐘。所有與倫敦有關的東西基本都沒有必要存在。倒是沼澤和湖,看起來很符合當年的歷史。根據凱撒《高盧戰記》所載,公元前後的不列顛島上,除了幾個凱爾特部落的聚居地,大部分地方都是沼澤和湖泊。所以,歷史上關於亞瑟王的傳說裡,也總是會提到湖中女妖,或者說女仙。

關於倫底紐姆與魔法的關係,其實還有一個說法。根據劍橋大學的古文字學家的研究記錄,倫底紐姆、里昂,還有荷蘭的雷頓,好幾個發音有點類似的城市名稱,其實都是當年凱爾特人的據點,而這個詞的詞根則是凱爾特語的lugdon,也就是渡鴉。

《亞瑟王:鬥獸爭霸》:不用每部大片都得狂歡

既然渡鴉都出現了,瓦雷利亞鋼劍肯定也不遠了。所以,俺覺得,蓋·裡奇一定是故意的,要不幹嗎把小指頭搬出來演一個角色呢?所謂北境長城,不就是英格蘭和蘇格蘭分界處那道長城麼?所謂北境的野人,不就是維京人、諾曼人這些北方怪物麼?看起來,電影裡就差侏儒和野火了。

從電影的角度說,蓋·裡奇其實很不錯了。尤其是亞瑟成長時期的那種快速剪輯,頗有他過往電影的影子。作為從《兩杆大煙槍》就開始喜歡他的老湯姆,就憑這一段就會給這位爺豎上三十二個大拇指。

只是,裡奇再努力,細節再出彩也不能掩蓋故事的套路化。真不明白,為什麼西方人這一套玩了上千年,從古希臘開始所有人就吃這一套,直到今天都還沒吃膩。骨肉相殘?那是必須的。總有一個牛逼到無窮大的大哥,和一個心理陰暗的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