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叔本華這5句經典名言看清人生的本質

亞瑟·叔本華 新聞 網遊 美文 三聯中讀 2018-11-30

原文@湖水 載於中讀App

亞瑟·叔本華是德國哲學家,以著作《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而聞名。他贊成悲觀的哲學主義,把生命視為不幸的,無意義的,充滿痛苦的,與東方的思想相呼應,特別是印度教的和佛教。他將對人生痛苦的拯救寄託於對美的沉思,對人的同情,對慾望的控制。在此精選叔本華5句經典名言進行解讀,一起探尋並揭開人生的本質。

【人們最終所真正能夠理解和欣賞的事物,只不過是一些在本質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罷了。】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類同層次的人更能相互理解和欣賞,這與人的需求層次、眼界和觀念相關。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層次劃分為六層,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自我超越需求,這六項需求越往上對應的眼界和觀念越開闊,不同的需求、眼界和觀念將人自然進行了分類。大多數人在生理、安全、社會和尊重需求的層面打轉,更關心賺錢、打折、工作、生活、男女關係、婚姻家庭等這些話題,這個層面群體巨大,是今天的主流人群,直接支撐著網絡中幾乎每篇10萬+的爆文。只有少數人能達到自我實現和超越的需求層次,他們把實現理想和靈性成長視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斷學習和突破自我內在侷限,在眼界和觀念上不斷打開,追求最好最圓滿的自己,享有更加豐盈的人生。

從叔本華這5句經典名言看清人生的本質

【人生其實就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像鐘擺一樣,不停地來回擺動,不是無聊,就是痛苦。】

人生的動力,說到底是來自人的慾望,有慾望,人才會產生想法並採取行動去實現。慾望在實現之前,給人帶來求不得的痛苦,這痛苦可以令人發奮圖強,也可以令人沉淪沮喪。在痛苦中發奮圖強者,會產生強大的源動力,積極想辦法行動起來,去實現慾望,以消解內心求不得的痛苦。有一部分人實現了自己的慾望,內心的滿足感頓時消解了此前的痛苦,會感到幸福快樂。但這種幸福快樂並不會長久,當滿足感漸漸歸於平淡,則很快就產生無聊的感覺,認為已經實現的慾望不過如此,直至又產生新的慾望,重新進入求不得的痛苦狀態,並在痛苦中產生源動力。人就是這樣,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以慾望為動力。這其實是種內心空虛的存在狀態,內心若充實,則無需通過慾望來尋求動力,自然就處於安寧之中。

從叔本華這5句經典名言看清人生的本質

【人的內在空虛就是無聊的真正根源,它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外在刺激,試圖藉助某事某物使他們的精神和情緒活動起來。】

為什麼展現宮鬥、背叛、謀殺、戰爭、災難的影視劇更受觀眾歡迎?為什麼展現打鬥、廝殺、色情、超速的網絡遊戲更吸引玩家?說到底,這些都是外在刺激,能讓人的精神和情緒活動起來,激發內在各種細微的心理感受,令人從內心空虛無聊的狀態暫時解脫出來。內心空虛的時候,內在能量無法自給自足,只得從外界找能量來做補充。這就像是體寒的人,自己難以產生可以滿足自己的身體熱量,於是需要穿更多更厚的衣服才能保暖。但是,來自外在的刺激總是短暫易逝的,作用消失後,人仍將回歸空虛無聊的狀態,又得尋求新的外在刺激,如此反覆,長期持續。其實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向內尋求,開發自己內在的能量,讓內心充實而強大,那麼,對外在刺激的需求自然就減少了。

從叔本華這5句經典名言看清人生的本質

【所謂輝煌的人生,不過是慾望的囚徒。】

世人對成功的定義總離不開名和利,名揚世界、富甲一方,就是我們眼中令人嚮往的輝煌人生。可是,人的生命如此短暫,每個人又能消化多少名和利呢?2018年10月20日,香港地產大亨郭炳湘去世,享年68歲。他是香港十大富豪之一郭氏家族的大兒子,生前曾遭遇綁架以致性情大變,後來又與親兄弟反目成仇,可謂是豪門恩怨的真實版人物。他留下400多億元的財產,卻未立遺囑。論名論利這一生他算是夠輝煌了,可是內心的煎熬和孤獨想必一直形影相隨,爭奪和復仇成了他人生的關鍵詞。這樣活著就算擁有名利又如何?不過是慾望的囚徒。昨天在路上偶遇三個看上去60多歲的老人在樹林裡一起踢毽子,身手敏捷,神情輕鬆,不時開懷大笑,我想這才是60多歲老人應該享有的幸福晚年。他們一生可能沒什麼名也沒什麼利,但他們到老仍擁有安寧、健康和快樂,或許這是郭炳湘晚年求而不得的幸福。名利是帶不走的身外之物,若有條件獲得,以感恩的心適度擁有就好。人生真正的輝煌,是內心的安寧和圓滿。

從叔本華這5句經典名言看清人生的本質

【欲求和掙扎是人的全部本質。】

人活著,都挺不容易,欲求和掙扎就是一生的主旋律,每個成年人都像時刻備戰的鬥士,長期持續的緊張、焦慮、煩惱、恐懼,令人難得安寧,疲憊不堪。不少人追問人生的意義在哪裡?這樣煩惱地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從佛家的觀點來看,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也稱堪忍世界,存在十種惡,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恚、愚痴,這十種惡正是這個世界存在的特徵,居住在這個世界的人要麼忍受要麼修行解脫。互聯網發展到今天,讓這十種惡從以前的半隱半現到淋漓盡現,所以我們看到更多這十惡造作的事件,或者發生在身邊或者發生在遠處新聞事件中,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這個世界的荒誕和悲劇色彩。這個世界本就是如此,它運轉的規則是眾生共業所致,難以產生大的改變。如果厭倦了世間的煩惱和痛苦,只有通過修行才能讓自己解脫出來。回看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我認為主要在於兩點,第一從這個充滿十惡的世界的運轉慣性中覺醒,看清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這是很多哲學家一直在努力的方向;第二覺醒後通過有意識的修行令自己遠離十惡,並開啟內在覺性智慧,讓自己從這個世界原有的煩惱中解脫出來,這是宗教一直在推動的方向。要麼忍受,要麼解脫,這是每個人生於世間的根本選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