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聯資本汪劍飛:基層醫療的新投資機遇,最看好兩類公司

藥品 投資 社會保險 基金 動脈網 2017-05-27

5月17日,動脈網“2017中國基層醫療創新實踐論壇”如期舉行,君聯資本執行董事汪劍飛受邀,以《重塑醫療體系,抓住入口機會——基層醫療的新投資機遇》為主題,發表了精彩演講,以下為演講的內容:

君聯資本汪劍飛:基層醫療的新投資機遇,最看好兩類公司

君聯資本成立於2001年,時間很早,2008年開始投資醫療相關的公司,早期投資的項目,主要集中在醫療的醫藥研發外包和第三方檢驗業務上,投資的第一家公司是康龍化成,後來投資了金域檢驗,直到2015年,才成立了專門的醫療投資基金,主要圍繞醫療相關領域去投資。

汪劍飛坦言,投資醫療領域,其實非常不容易,不過,多年以來,在醫藥和器械診斷等細分領域上, 君聯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獲得了可驗證的盈利模式和能力。

對於投資醫療,汪劍飛首先分享了整個醫療健康服務領域投資的核心邏輯,歸納起來就是需要抓住一些產業主要矛盾,從解決關鍵問題的角度, 尋找這個行業到底有哪些投資的機會

汪劍飛認為整個醫療體系當中,中國醫療體系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多元化支付手段、公立醫療服務體系的效率提升、消費升級的需求滿足,其中最核心以及最突出的引發新醫改的主要動力,就是支付環節,這是第一個核心的點

2013-2014年,國家醫保籌資水平發展到一個巔峰,過去大家投資的醫藥,器械企業的高速發展,也是跟醫保水平不斷提升有直接關係的,但是也就在那兩年(2013-2014年),拐點出現了。眾所周知,醫保慢慢進入到供給不足的情況,開始嚴格控制醫保費用支出,大量醫療機構不能及時結算醫保費用,導致上游很多跟藥和器械相關的行業,也遇到很多挑戰。因此,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思考行業變化的切入點。

第二個核心的點,國家的醫療服務體系非常嚴重依賴公立體系。衛計委數據統計顯示,88%的服務是由公立醫院提供的。從社會發展變化層面看一個行業,尋找商業機會,這時候就需要分析,你面臨著跟現有的醫療供給體系是什麼樣的關係,做的是他的競爭品、代替品還是補充品。

再者,從社會需求發展的角度來講,投行健康消費升級,也是基於人民對健康方面的需求升級,實實在在可以看得到,比如很多保健品,健身相關的健康消費領域正不斷髮展。

因此,汪劍飛得出的結論是,完善支付方式,解決醫療支付的問題;提升公立醫療體系運營效率的問題,合理分配資源;消費升級大背景下,如何滿足民眾健康醫療的相關需求,這是整個醫療服務行業投資的切入點。

回到基層醫療主題,汪劍飛認為村衛生室和城市診所構成了基層醫療市場的主要終端服務網絡。從數量上看,2014年國家衛計委的數據統計,村衛生室和城市診所佔據比例分別達到70%和21%。

但是從服務能力(面積為代表)計算,國家衛計委2013年數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平均面積(平米)城市診所和村衛生室,這兩種業態,面積分別為84和79,不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1/30,後者達到2505,面積最大的是鄉鎮衛生院,達到2552。

一個趨勢是,城市基層醫療,主要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診所為主,診療人次數量是穩步上升,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現有服務主要集中在內科,外科、婦兒、 全科、預防保健科等,中醫科也佔有一定比重。大家最核心的關注點是診療人次,2014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診所彙總起來,診療人次達到13.49億人次。

那麼,橫向比較來看,汪劍飛說,以診療人次(非住院)計算,全國2014年達到76億,居民年均就診5.6次。但是分佈是不均衡的,其中醫院和城市基層診療人次合計43.2億,佔比60%,醫院診療客單價221元,遠高於基層,其中三級醫院269元,藥佔比城市基層診療達到68%,遠高於其他類別。城市整體診療(門診)市場規模為8,015億元,佔醫療機構2.64萬億的30%。

做這個統計的目的是,按照趨勢的話,可能不到十年,假設多數的門診下沉在基層,意味著可能今天三甲醫院門診收入,相應也會下降到基層醫療機構。

當然,從市場格局變化來看,汪劍飛認為,儘管可以看到政策的推動,但事實上過去幾年三級醫院仍然在醫生、收入、診療人次等方面具有“虹吸”效應。基層醫療在診療人次的整體比例保持平穩,二級、一級醫院萎縮明顯。

最新的一個變化,實際上是北京4月8日新政策,當時把醫事服務費報銷標準做了新的調整,一個數據是,新政實行一週後,三甲醫院的門診量和專家會診量大概降低了13%,但是基層醫療門診量的上升只上升了3%。

另外一點就是,收入構成來看,財政對基層醫療衛生建設投入大量資金,以2014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均年收入1195萬元,年均補貼收入430.7萬元佔比已經超過36%(2014年),對各地的財政帶來不小的壓力,尤其是中西部區域。

汪劍飛現場還分享了我國基層醫療服務與境外的差距明顯,在英國,90%的門急診由家庭醫生首診,其中90%以上的病例沒有進行轉診,由全科醫師完成治療,98%的門診處方藥由全科醫生開出。美國每年12億人次的就診量,其中81%發生在醫院外的醫生辦公室(Physician offices)。

比較來看,英國、美國等國家,基層門診量佔整個比重相當高的。與境外80%的診療發生在基層對比,即使剔除村衛生室的影響,我國基層醫療機構佔比僅在44%。這個上升空間,依賴於國家政策的調整,汪劍飛相信以後會往這個趨勢發展,適合尋找一些新的機會。

基於以上的數據和思考,第一個感覺上,從國家籌資的角度來講,三大保健體系,籌資覆蓋率達到97%-98%人群,接近全人群覆蓋,未來籌資總額增長速度大致只會跟社會的平均工資水平增長速度保持一致,大概是10%-15%,未來醫療服務領域的發展不太可能依賴社保籌資能力的提升,因此提升社保的使用效率以及公立醫院運營效率是必然選擇。

從國家政策來講,為什麼這三年在藥品、保險費用的控制上出了一系列政策,無非想把一些不該政府辦的事情把他擠出來,由社會資本支持的其他機構去從事。

結合以上分析,汪劍飛得到的結論就是分級診療到基層是解決公立醫療體系效率的必由之路, 一定會帶動相關產業鏈。

不過不容忽視的是,政府有要辦的事情,市場也是分層次的。不同富裕階層、不同區域、不同疾病診療階段、不同家庭與企業、不同年齡人群,需求都不同,所以,“標準化”的以公共衛生服務為主的公立醫療服務體系難以解決全部問題,多元化市場需要多層次供給。

對於基層醫療,汪劍飛還做了外延的思考。他說,目前來看,狹義基層治療中心僅指公立醫療體系中縣級人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

社會資本參與的一些新型的連鎖診所,為中高端人群,或者政府覆蓋不到的區域服務,包括原有的中醫、西醫和口腔診所,以及民營的醫院,也應當是基礎醫療服務涵蓋的內容。這幾年,新型的業態,比如說有專業醫療服務中心,像康復、透析、日間手術等,還有第三方服務中心,像檢驗、病理、影像等,逐漸湧現。

從健康保障體系來看,他認為之前的藥店,如果醫改進一步深化,像醫藥分開的政策持續進行,藥店將迎來了新的發展空間和機會,包括非醫療的健康服務,連鎖體檢、連鎖藥店、健康服務等,這也構成基層醫療的外延服務體系。

因此,汪劍飛表示,基層醫療服務在產業鏈發揮入口的作用和價值,當然這也需要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力是重要前提,包括醫生、IT技術、藥品/診斷技術等。

最後,汪劍飛總結基層診療領域大概可分為兩類公司,一個是直接面向用戶家庭、企業提供醫療服務的公司,如連鎖醫療服務、互聯網醫院;另一類是為基層醫療機構提升服務能力的公司,如第三方服務,檢驗,遠程心電,影像,醫保支付等,慢病管理(藥品流通)以及工具,信息化,藥品,醫療器械。

更多互聯網醫療資訊請關注 動脈網wechat:vcbeat,關注後,公眾號後臺回覆關鍵詞(如:人工智能、基因檢測),即可獲得相關獨家前沿資訊文章!

動脈網(WeChat:vcbeat),關注互聯網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新技術、創業和投資,以及新技術背後的倫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