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就因抓住了“座山雕”,結果,死後這個排就用他的名字命名

楊子榮 歷史 指點江山 指點江山 2017-10-18

中國的歷史上從來都不缺少英雄的傳奇,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楊子榮這位剿匪英雄。

對於普通人來說,楊子榮給他們最深刻的印象大概都是來自電影當中他生擒座山雕的經歷,當然,歷史上也確有其事。然而,在電影中,這件事情已經被戲劇化,很多真實的歷史細節可能表現的不是那麼清楚,讓後世的人也只能在想象中與往事邂逅。

一個人就因抓住了“座山雕”,結果,死後這個排就用他的名字命名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近歷史,去看看歷史所描述的事實究竟是怎樣的。

在徐克先生的電影中,座山雕是一個接近病態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一個變態,然而,歷史上的他並非如此。根據當地軍分區的一些書面記載:座山雕自身本是個狡猾的人物,主要活躍於長白山一帶。這個人雖然在政治上很讓人頭疼,但是,做為匪卻頗守規矩。

這個規矩是說,他為了保全自己,一般對附近靠山吃山的村民是不下手的,對於這一點,他還算是比較有良心的。

一個人就因抓住了“座山雕”,結果,死後這個排就用他的名字命名

作為一名山匪,他能在長白山縱橫多年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除去他的老謀深算這點,還有一點不得不提。那就是他有一批“外用聯絡員”。

這幫人的主要任務是為山林把頭,同時為他收集情報,這才使得他在很多特殊的時期都能躲避自如。然而,座山雕的好日子終於還是到了頭,政府的土改政策下,他的“外用聯絡員”大多成為了人民的“敵人”,雙方矛盾加劇,所以,消滅座山雕成為土改推行的重要任務。

“座山雕”本名張樂山,原籍山東昌濰,兩歲時隨堂兄到牡丹江,15歲進山當土匪,18歲便當上了匪首,有50多年的土匪生涯,歷經清末、北洋軍閥、偽滿三個時期,內部人稱“三爺”。按照以往的經驗,對這種小股土匪,用大部隊圍剿是行不通的。團裡決定,由楊子榮帶領5名偵察員,組成一支剿匪小分隊,扮成土匪模樣,進山搜尋“座山雕”的匪窩,並待機剿滅。

一個人就因抓住了“座山雕”,結果,死後這個排就用他的名字命名

最終,楊子榮沒費一槍一彈,端了土匪的老窩,活捉了“座山雕”和土匪13人。對付土匪,楊子榮主要是“抓”,而不是“殺”,這個也反映出了楊子榮大智大勇的不凡之處。”

講完座山雕,我們再來說說剿匪英雄楊子榮。

一個人就因抓住了“座山雕”,結果,死後這個排就用他的名字命名

楊子榮犧牲在海林縣,時間是1947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在對戰土匪的時候,天氣很冷,冷到槍栓都凍住了,槍栓拉不開,就相當於沒有了武器,結果如何,大家也都明白。間接原因我們不知可以從何處探尋,後來有人從他棺木中的一瓶擦槍油猜測到了一二:

部隊長期剿匪,擦槍油供應不上,一些士兵在出發前,用野豬油代替了擦槍油,楊子榮亦在其中,然而這一擦,便是慘痛的結局。對於一個戰士來說,最悲慘的不是死在戰爭中,而是在沒有任何戰爭的情況下就死了,楊子榮大概也是心有不甘的吧。戰友的一瓶擦槍油,道出了楊的憋屈,道出了無盡的惋惜與遺憾,後人也只能是感慨頗多,之後,楊子榮生前所領導的偵查排,命名為“楊子榮排”。

一個人就因抓住了“座山雕”,結果,死後這個排就用他的名字命名

楊子榮葬禮的細節在此就不過多的贅述,後人只須知道英雄雖已身死,他當然也不會被歷史所淹沒,只是用另一種方式活在了世上,永垂不朽。

很多人都知道楊葬於海林縣東山腳,然而,楊子榮的長眠之地並不在此,他真正長眠的地方是1967年政府新建的陵園,楊在遷往新址時,還發生了一些波折。

一個人就因抓住了“座山雕”,結果,死後這個排就用他的名字命名

楊在下葬時是與戰友合葬在一座墓中的,在遷新址時,由於之前並沒有記錄哪邊是楊子榮,哪邊是他的戰友,所以,在遷址時就有些爭議,楊的另一戰友堅持東邊是楊的墓,西邊是馬路天的墓,也就是與楊合葬的戰友的墓;當地縣文化館則認為西邊是楊的墓,雙方各執一詞,局面變得有些僵。

縣文化館秉著對工作要嚴謹認真的原則,同時也為了表示對逝者的尊重,決定對棺內隨葬品進行驗證,以此來確定墓主的身份。但是,驗證的結果讓人失望,墓中並沒有能夠直接表明墓主身份的物品,也就是說,無法確定到底哪一邊才是楊子榮的屍身,於是,遷址工作只能暫時擱置下來。

一個人就因抓住了“座山雕”,結果,死後這個排就用他的名字命名

後來,還是北京的曲波幫助縣文化館解決了墓主是誰這一問題。

在曲波的分析中首先被排除了不是墓主的可能。他認為楊子榮是在醫院搶救無效死亡的,他的墓並不在海林。確定了這一點後,就只需要確定楊是在東還是在西了,據曲波本人的回憶稱,他曾經問過團長把楊子榮葬在哪邊,最終商定葬在東邊。

確定了楊的棺木後,眾人又有了一個疑問。

在合葬墓中,西邊的棺木質量要比東邊的好,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個人就因抓住了“座山雕”,結果,死後這個排就用他的名字命名

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

當時,楊犧牲後,戰友很快就將他的遺體安放在了現找來的棺木中,後來,又覺得棺木質量不是很好,才又找人重新尋了一口上好的棺木來。不過,楊最終沒有用上,他的戰友就用這口較好的棺材來安放了另一位烈士的遺體。

事情到了這裡,基本上就明白了,墓主是誰的謎團也就解開了。

但文化館還是比較謹慎,又提出了幾點疑問:

第一點是,楊與其合葬的戰友的文化程度如何?

第二點,兩人下葬時衣著是如何的?

一個人就因抓住了“座山雕”,結果,死後這個排就用他的名字命名

曲波對這兩點疑問做了解答。

他說楊能講三國,專門的文化學習他卻是沒有過的,而其戰友則受過專門的文化教育,是連裡的文化教員。衣物上,楊的是一件軍大衣,腳上是雙大頭鞋,其戰友穿的是棉襖、膠底鞋,衣服鈕釦是黑色的。

這些都與縣文化館先前驗證的細節都一一合上了,可以確定東邊是楊子榮,縣裡根據這些證據,完成了楊墓地的遷址儀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