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惡治楊志,背後折射的是北宋一個作死國策

高俅惡治楊志,背後折射的是北宋一個作死國策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張蘇君

楊志在《水滸傳》中,屬於喝涼水都噎著的倒黴角色。本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身的名門氣息,滿滿的將星潛質,卻高開低走,一路跌停。

揹著失陷花石綱的罪名出場,費勁心思進京,重金賄賂打點,卻被高俅緊急叫停。怒殺牛二遭發配,幸而為樑中書所用,本以為走上了仕途快車道,卻又折戟生辰綱,不得已落草為寇。

那麼,這個花石綱到底是什麼?北宋滅亡與此又有何關係?

一、所謂花石綱

公元1100年,趙佶登基為帝,即宋徽宗。

除宰相章惇投反對票,提出“輕佻不可以君天下”外,大家都比較認可。這個18歲的青年人品不壞,熱愛筆墨、丹青、花石、射箭、足球,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書法繪畫方面,更是有著非凡的天賦。

缺點是看人不太準,他啟用的重臣蔡京、童貫、朱勔(音mian)等,被時人稱為“六賊“。他們迎合上意,滿足徽宗一切的奢侈愛好,搜刮民間,禍亂國家。

高俅惡治楊志,背後折射的是北宋一個作死國策

宋徽宗在汴京建造 “艮嶽”園林,是當時國家的一號工程。作為有文藝氣質的皇帝,該工程突破了宮苑“一池三山“的傳統,以山水創作為主題。

這就需要大量的奇花異石。為此,朝廷專門設立蘇杭應奉局,負責此項差事。民間有可用的花木奇石,即直入其家,分批運往汴京。

宋代陸運﹑水運物資大都編組為“綱”。如運馬稱“馬綱”﹐以50匹為一綱,運米稱“米餉綱”,以10000石為一綱。花石運送走漕運,十條船為一綱,載重1000噸,並配備三百人,船伕五十人。

故稱為“花石綱”。

二、太尉惡楊志

為了復出,楊志是下了血本的。他挑著一擔子的財物,不遠千里來到京城(途經的梁山水泊,距開封尚有500里路程),四處打點。禮物夠分量,也很夠誠意。

等到楊志進見時,高太尉狠狠地批他一通,直接在公文上予以否決,並將楊志趕出殿帥府。客觀而言,這事高俅做得不過分。

一是楊志的罪過不小。

押送花石綱,是給皇帝辦差。黃河上遇風翻船,作為負責人,楊志少了擔當意識,沒有積極組織搶救,也沒及時向領導彙報,而是直接選擇跑路,找個地方避難去了。

高俅批到點子上了,“你等十個制使去運花石綱,九個回到京師交納了,偏你這廝把花石綱失陷了;又不來首告,倒又在逃,許多時捉拿不著。” 幹正事不行,躲得倒很專業。

高俅惡治楊志,背後折射的是北宋一個作死國策

楊志的罪責,大體可參照《元慶條法事類》“燒官糧草罪”。該罪當處以絞刑,滄州草料場被燒,林沖知道必死無疑,才鐵心上梁山,楊志發配充軍是免不了的。即使按當今《刑法》條款,也鐵定是玩忽職守的罪名,可判3年以上7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二是沒拜高俅的碼頭。

楊志帶的禮物不少,但沒考慮宋朝的冗官國情。他上下打點,“將出那擔兒內金銀財物,買上告下,再要補殿司府制使職役。把許多東西都使盡了,方才得申文“。但最關鍵的人物沒照顧到,不曾拜高俅大人的碼頭。

作為賣官鬻爵的專家,高俅大人一貫主張交錢辦事的原則。沒燒香來辦事,雞蛋裡也要挑骨頭,何況楊志本就有不小的過錯。認真翻看楊志的幹部履歷,自然挑出刺來,理所當然的“大怒”。

高俅惡治楊志,背後折射的是北宋一個作死國策

三是楊志的情商不高。

作為武官,楊志的情商與其武力成反比,書中處處可見。初到大名府,便與軍方大哥索超有了隔閡;押送生辰綱,與老都管、兩虞候起了衝突,與押送的11名士兵鬧了矛盾。情商不高,一直是制約楊志發展的大問題。

眼見高俅大人此種態度,楊志應立即表態,採取補救措施。只要放得下架子,捨得出銀子,事情大可挽回,何至於事情辦砸,又被趕出辦公室的結局嗎?

三、此綱亂北宋

花石綱始於宋徽宗當政之初。

1101年,即位才一年就啟動,數量不多,也就採太湖石四千六百塊。1102年,徽宗自覺皇位牢固,便放肆大搞起來。

上有所好,但凡奸人佞臣操辦,對百姓而言便是巨大災難。蘇杭應奉局朱勔局長,以收買花石為名,“指內帑為囊中物,每一發取,輒數百萬”,勾結地方官員,“類以億鉅萬計”。這些政府撥款,全部落入自己腰包,然後打著採辦的幌子,無成本的掠奪,“豪奪漁取,毛髮不賞”。

高俅惡治楊志,背後折射的是北宋一個作死國策

為了採集花石,朱局派人在江南數十郡到處搜尋,即便是深山大澤,窮岸斷谷,江湖危險,人跡所不可到之地,只要有一花一石,也要求州縣限期完成。

百姓家中稍可入眼的花石,也破門而入,搬上就走,而且簡單粗暴,往往破牆拆屋。紹興一大戶人家不太配合,朱勔直接派士兵當拆遷隊,房子拆掉,石頭取走。

1123年,朱勔在太湖得到一塊巨石,高有四丈,載以大舟,拉縴的就有千人。“鑿河斷橋,毀堰拆閘”,橋樑不能過就拆橋,城門不能進就毀門,一路所向披靡,運到京城,賜號賜號“神運昭功石”,封“磐固侯”。(李廣表示傷不起,幹了一輩子革命沒封侯,老子還不如一塊石頭)。

漕運是北宋的命脈,是將江南的糧食北上,供應朝廷所需。花石綱的大量運輸,使得運糧船也被徵調,京都“糧運由此不繼,禁衛至於乏食”。

高俅惡治楊志,背後折射的是北宋一個作死國策

東南地區人民遭受花石綱的災難最重,時間最長,《宋史》記載:流毒州縣者達20年。1120年,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方臘起義,雖經鎮壓,然北宋經濟遭受重創。

1125年,金朝進攻。腐敗無能的北宋接連失利,為動員百姓抵抗金兵,宋徽宗才下旨:廢止禍國殃民的花石綱政策。然為時已晚,北宋滅亡進入倒計時。

作為五代十國的終結者,北宋開了一個好頭,國力也達到封建王朝的巔峰,絕對是一手的好牌。

如果宋徽宗能如唐太宗那般,始終以前朝滅亡為鑑,常懷“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覺悟,愛惜民力,何至於國破身亡,魂喪金國。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柳永寥寥數筆,勾勒出這個時代最美的風華。

高俅惡治楊志,背後折射的是北宋一個作死國策

百年文明,舉國繁華,就這樣“玩”沒了。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想來便令人心痛不已。

參考文獻:《水滸傳》、《論北宋時期的花石綱》、《 用現代史學眼光審讀<水滸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