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研究生丹江口支教6年 期滿選擇繼續留村教書(圖)

楊姍姍 英語 農村 農民 荊楚網 2017-04-07
80後研究生丹江口支教6年 期滿選擇繼續留村教書(圖)

楊姍姍老師輔導學生情景。通訊員 馮平均 攝。

湖北日報網通訊員張富濤、馮平均

她,出生在荊楚富地荊州,23歲那年卻來到離家300多裡的貧困山區——鄂西北邊陲的丹江口市習家店鎮工作。

她,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畢業,高校和大城市都當作香餑餑的專業人才,卻選擇了到鄉村教書,成為丹江口市唯一一位研究生教師。

她,六年支教期已滿,可以回到城市工作,卻依然留在農村,紮根農村。

她就是丹江口市習家店中學教師楊姍姍。

六年前,她堅定選擇

那是2011年的一個風清氣爽的秋日,一個極平常的日子。楊姍姍卻面臨著一個重大的人生抉擇。是到從來沒去過、離家特別遠的農村工作,還是留在省會大武漢上班。面對這一難題。耳邊有兩個聲音在反覆回想。爸爸說:“呆在大城市吧!有高工資、有清閒……”。男朋友說:“是有點遠,但你已經考上了。說明那地方很看重你。你善良文靜,孩子們一定會讓你的人生充滿快樂。”就這樣,楊姍姍選擇了孩子們、讓人生充滿快樂的農村工作,她來到了做夢都夢到過的習家店鎮。

面對陌生的環境,她如期開始了陌生第一節課。面對天真的孩子。她用最慢的英語口語和最簡單的肢體語言,開始講授新課。沒人應聲。她用普通話提問,沒有學生舉手。她讓學生自學,更沒有學生起來。就這樣一節課上完。教研組長尚長波說,“你不瞭解這裡的學生。”老教師安良華說,她對教材理解不透徹。聽到這些她哭了。哭了個稀里嘩啦。

“選擇來習家店就是選擇了起早貪黑、苦口婆心。是的,我沒當逃兵!因為我不想當逃兵。在哪兒都是教書。既然選擇了來到這片土地。我就應該當好一個教師。為了我的教師夢,我更應該從這裡出發。”楊姍姍心裡對自己說。面對新環境,她重新出發了。

六年來,她走在讓學生喜歡的小路上

“這裡的老師很好,雖然他們的學歷不高,但教學處理方法卻讓我非常佩服。我向他們請教,他們傾囊相授。”楊姍姍回憶自己的學習歷程時這樣說。

想起第一次與學生馮安亮的接觸,她的腦海中便出現那曾經的一幕。“先喝杯水吧!”面對站在自己面前的馮安亮,楊姍姍沒有先批評他課堂上不聽講,只顧自己玩,不寫作業,搞的其他學生學不成,她制止他,他竟然將英語書扔到垃圾桶裡的行為。她想他搗蛋行為一定有原因。所以給孩子倒了杯水,讓他平靜下來後進一步交流。

正是因為她發自內心的愛心行動,讓孩子認識到老師的關愛、自己的無知。他服了,他告訴了老師自己的家境。父母不在家,無人管,漸漸養成了懶散的壞習氣後……於是楊姍姍用了一個星期時間指導他,讓他在辦公室寫作業。後來他真的發生了變化。聽講、聽話、也懂事了。從他那裡楊姍姍也知道了農村孩子缺的是關愛不是批評的道理。從此楊老師的辦公桌上,只要上班,桌上便多了一個杯子。那杯子只要有學生來,楊老師便先為他們準備了一杯暖心的開水。這一到,不知不覺,六年了。六年間,她慢慢被學生稱呼成“開水老師”。

楊老師呢,在接受這一現實的基礎上,從關愛出發。儘量給學生更多愛心。更多輔導。儘量讓這愛心像有源泉的泉水一樣,涓涓長流。課堂不行就放在課外。“多花點時間沒什麼。教書嘛,在哪兒教都行,只要學生喜歡你就夠了。”所以私底下,同事們總叫她“水杯老師”。

“新人總是需要磨練的。現在的我,已經記不得在從縣城到學校這趟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過了多少次,似乎也漸漸淡忘了最初暈車、水土不服、方言聽不懂這些困難,也慢慢開始喜歡上了這裡的生活。“這幾年由於國家的支持,學校發展很快 。學生的素質一年比一年好。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這便是一個師者面對鏡頭所說的平凡之語。

六年時,愛心澆灌的山花爛漫開來

是的,她也有愧疚。為了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她把不到4個月的寶寶留在家裡交給爺爺奶奶照顧,每週只能盡到兩天當母親的責任。而每週日下午返校就是我最煎熬的時刻——一方面希望孩子不要哭鬧,自己可以安心上班,另一方面又期盼他可以更黏她一些。等到孩子再大些,每週的親子繪畫時間她總是缺席時,她的心裡滿滿的都是對孩子的愧疚。

同時,每個學期開學時踏上去300裡外的客車。學期結束才能回家,一年往返4次。六年將近10000裡行程。只能在假期依偎在父母膝下盡孝時,心裡滿滿的是對父母的愧疚。

然而,六年,不經意間,她看到“山花”在校園開了:一次次上學放學路上學生們的笑臉和問候;運動會上她跑完接力賽後,孩子們圍過來,遞給她的橘子和搬到她腳邊的凳子;集體活動時坐在後排的女生悄悄和前面的女孩坐到一起,騰出一個凳子對她說,“老師你坐!”等等這些都讓她感動收穫多多。

不僅如此,“山花”在校外也開了。她帶的第一屆學生在2014年6月的中考中取得了英語單科年級第一的好成績!2015年6月和12月她先後兩次參加丹江口市教研室舉辦的課改展示課和優質課競賽並分別獲得一等獎。2016年楊姍姍被全鎮人民選為丹江口市人大代表。所有這些都讓她覺得她的選擇是正確的!

六年後,她還在這裡

6年支教期滿,按照當時招聘合同,她可以回城裡(現安家在丹江口城區)任教,家裡人也勸她回來,她卻說:“我喜歡那個地方,喜歡那裡的孩子!”就這樣,她選擇了繼續留在農村。

一個人的青春有多少個6年,她克服個人和家庭上的種種困難獻身農村的教育事業,只希望為農村的孩子們指引一條走出農村、走出大山的路,讓他們看到外面更廣闊更精彩的世界,為的是他們將來除了“面朝黃土背朝天”之外,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因為生活的艱辛,她曾猶豫過是否離開;因為孩子們的渴望,她堅定了留下的信念。楊姍姍,一個正牌研究生畢業的“金鳳凰”紮根在了農村教育,用自己辛苦的付出托起了孩子們的希望,用自己的情懷感染著每一位學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學子走出大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