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說他是個英雄,他的故事值得全中國人知道'

"
"
楊利偉說他是個英雄,他的故事值得全中國人知道

吳傑

吳傑

男,漢族,河南滎陽市人,1963年生,原空軍飛行員。

  • 1997年10月,獲得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聯盟號飛船指令長”證書。2005年1月,獲得著“海鷹”艙外航天服進行出艙活動的資格證書。
  • 1998年1月,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兼教員。
  • 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飛行乘組梯隊。
  • 2014年退役。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為了夢想,你願意付出什麼?能夠堅守多久?對每個追夢人來說,這是一道必須回答的問題。吳傑用自己特殊的經歷回答了這道人生考題:“不忘初心,不悔始終”。

作為我國首批航天員兼航天員教員,吳傑始終堅守航天使命、追逐飛天夢想,一次次接受祖國的挑選,卻又一次次與飛天夢失之交臂。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說他是個英雄,他的故事值得全中國人知道。

中國航天員大隊首批航天員

"
楊利偉說他是個英雄,他的故事值得全中國人知道

吳傑

吳傑

男,漢族,河南滎陽市人,1963年生,原空軍飛行員。

  • 1997年10月,獲得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聯盟號飛船指令長”證書。2005年1月,獲得著“海鷹”艙外航天服進行出艙活動的資格證書。
  • 1998年1月,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兼教員。
  • 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飛行乘組梯隊。
  • 2014年退役。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為了夢想,你願意付出什麼?能夠堅守多久?對每個追夢人來說,這是一道必須回答的問題。吳傑用自己特殊的經歷回答了這道人生考題:“不忘初心,不悔始終”。

作為我國首批航天員兼航天員教員,吳傑始終堅守航天使命、追逐飛天夢想,一次次接受祖國的挑選,卻又一次次與飛天夢失之交臂。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說他是個英雄,他的故事值得全中國人知道。

中國航天員大隊首批航天員

楊利偉說他是個英雄,他的故事值得全中國人知道

中國航天員大隊首批航天員

搏擊長空

志在藍天

1963年10月,吳傑出生在武漢一個雙軍人家庭中。自小隨父母生活在軍營,少年時代的吳傑就嚮往著翱翔藍天,他喜歡一切與飛行有關的東西,經常照著小人書畫飛機、畫飛行員。

對於吳傑來說,成為航天員的機會來得有些“突然”。1995年的一天,吳傑在外執行飛行任務20天,轉場回來落地後,正要回武漢休息,這時參謀長突然找到他,對他說:“你先別走了,晚上有個北京的考察組要過來,你參加一下吧。”吳傑答應了,但心中有些疑惑:什麼考察?參謀長顯得很神祕,只模糊地說是跟航天有關。

第二天,考察組和吳傑正式會面,問了一些問題。會面臨近結束,考察組代表不經意地問吳傑:如果讓你到北京,你願不願意啊?吳傑說:願意!現在回想起來,吳傑都感到慶幸不已:如果自己當時沒有飛回部隊,或直接回了武漢,在通訊不發達的情況下,可能就真的錯過了這次決定航天生涯的“面試”了。

“4倍速”訓練

拿到聯盟飛船“駕照”的中國人

從此,一個更廣闊的飛行天地展現在吳傑的面前。

1996年11月,吳傑被派往俄羅斯莫斯科“星城”加加林宇航員科研訓練中心接受訓練。由於培訓時間的緊迫性,我國向俄方提出將培訓的時間由常規的4年縮短為1年。俄方聽到這一要求時感到難以置信,他們認為在1年的時間完成全部的訓練內容是“不可能的”,但最後還是同意試試看。

回憶在俄羅斯的訓練,吳傑的本能反應是“苦”和“險”。成為航天員之前,要經歷一系列的極限訓練。“第一個就是離心機,8個G的離心機(編者注:指離心力約等於8倍重力的離心機),這是在國內從來沒有過的強度,之前做飛行員的時候也就5、6個G。我先做了4個G的,等一做完,俄羅斯人問我說你怎麼沒用勁兒啊,腳踏板的傳感器沒感受到壓力,我說我沒感覺到什麼困難的呀。後來直接做了8個G的胸背向過載。先開始壓的時候沒太大感覺,到5、6個G的時候就喘不過來氣了,等到8個G的時候整個內臟全是疼的,心如刀絞。但是任何時候都要堅持,挺不住也得挺,這是我出國前下的決心,絕不能給中國人、給中國航天員丟臉。俄羅斯人問怎麼樣啊,我說還行。後來才知道要做抵抗動作,要挺胸,把內臟頂起來,呼吸不能深呼吸,不能憋著氣,必須把喉嚨打開,這樣呼吸比較順暢,掌握不了技巧對於這個訓練感覺就是非常困難的。”

除了離心機,吳傑無法忘記北極圈裡那48個小時煉獄式的野外生存訓練。在那裡,北極熊、凍傷、雪盲症都是危及他們生命的敵人。吳傑和其他國家的航天員們分成幾個小組,頂著4、5級的大風,在寒區-50℃的環境裡訓練了2天。在那裡,最艱苦的工作是挖雪洞。吳傑他們用砍刀當做挖雪的工具,用降落傘來運雪。那裡的雪將近兩米深,一直挖洞到晚上,挖完以後體力都透支了。“兩天體驗到了生死,我大概睡了一個小時就突然凍醒了,當時感覺再睡下去可能就會凍死了,不敢再睡了,外面-50℃,睡袋裡面-40℃,只差十度。我整個晚上都在烤火,白天就撿撿樹枝,搞救生演習、打獵。給的救生食品不能吃多,得節省著吃,同時還要考驗你對活動量的把握和防凍措施。”

除了身體上的考驗,還有心理上的。隔離訓練時,吳傑被封閉隔離在10平方米的小屋內,三天不讓睡覺,還要設置一個72小時的工作程序,除了中間有個別的休息段,其餘全是工作時間,模仿太空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時段。“每天早上六點鐘是最困的時候,實在受不了我就在裡面唱歌、唱京劇。那個確實得靠毅力,只要眼睛一閉,外面的警鈴就響,這是對心理、毅力、工作效能的考驗。”

面對接踵而至的困難,吳傑從未想過退縮:“作為一箇中國航天工作者,不能給祖國丟臉,憑著對國家的責任,憑著‘國家榮譽至上’的信念,即使是最困難的情況下也得咬牙堅持下去。”

由於表現優異,僅用了1年時間,吳傑完成了正常情況下需要4年才能學到的知識。全部訓練結束時,吳傑取得了4+的優異成績,被授予“聯盟號飛船指令長”最高證書,那是俄羅斯第一次將這個榮譽授予外國人。畢業時,吳傑對時任訓練中心主任克里姆克中將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我現在拿的是聯盟號飛船指令長的證書,回去以後再拿中國自己的證書,駕駛著我們中國的宇宙飛船飛向太空,與你們的和平號空間站對接,行嗎?”可惜的是,2001年3月23日,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退役墜毀於地球大氣層,這個願望已經無法實現。

"
楊利偉說他是個英雄,他的故事值得全中國人知道

吳傑

吳傑

男,漢族,河南滎陽市人,1963年生,原空軍飛行員。

  • 1997年10月,獲得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聯盟號飛船指令長”證書。2005年1月,獲得著“海鷹”艙外航天服進行出艙活動的資格證書。
  • 1998年1月,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兼教員。
  • 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飛行乘組梯隊。
  • 2014年退役。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為了夢想,你願意付出什麼?能夠堅守多久?對每個追夢人來說,這是一道必須回答的問題。吳傑用自己特殊的經歷回答了這道人生考題:“不忘初心,不悔始終”。

作為我國首批航天員兼航天員教員,吳傑始終堅守航天使命、追逐飛天夢想,一次次接受祖國的挑選,卻又一次次與飛天夢失之交臂。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說他是個英雄,他的故事值得全中國人知道。

中國航天員大隊首批航天員

楊利偉說他是個英雄,他的故事值得全中國人知道

中國航天員大隊首批航天員

搏擊長空

志在藍天

1963年10月,吳傑出生在武漢一個雙軍人家庭中。自小隨父母生活在軍營,少年時代的吳傑就嚮往著翱翔藍天,他喜歡一切與飛行有關的東西,經常照著小人書畫飛機、畫飛行員。

對於吳傑來說,成為航天員的機會來得有些“突然”。1995年的一天,吳傑在外執行飛行任務20天,轉場回來落地後,正要回武漢休息,這時參謀長突然找到他,對他說:“你先別走了,晚上有個北京的考察組要過來,你參加一下吧。”吳傑答應了,但心中有些疑惑:什麼考察?參謀長顯得很神祕,只模糊地說是跟航天有關。

第二天,考察組和吳傑正式會面,問了一些問題。會面臨近結束,考察組代表不經意地問吳傑:如果讓你到北京,你願不願意啊?吳傑說:願意!現在回想起來,吳傑都感到慶幸不已:如果自己當時沒有飛回部隊,或直接回了武漢,在通訊不發達的情況下,可能就真的錯過了這次決定航天生涯的“面試”了。

“4倍速”訓練

拿到聯盟飛船“駕照”的中國人

從此,一個更廣闊的飛行天地展現在吳傑的面前。

1996年11月,吳傑被派往俄羅斯莫斯科“星城”加加林宇航員科研訓練中心接受訓練。由於培訓時間的緊迫性,我國向俄方提出將培訓的時間由常規的4年縮短為1年。俄方聽到這一要求時感到難以置信,他們認為在1年的時間完成全部的訓練內容是“不可能的”,但最後還是同意試試看。

回憶在俄羅斯的訓練,吳傑的本能反應是“苦”和“險”。成為航天員之前,要經歷一系列的極限訓練。“第一個就是離心機,8個G的離心機(編者注:指離心力約等於8倍重力的離心機),這是在國內從來沒有過的強度,之前做飛行員的時候也就5、6個G。我先做了4個G的,等一做完,俄羅斯人問我說你怎麼沒用勁兒啊,腳踏板的傳感器沒感受到壓力,我說我沒感覺到什麼困難的呀。後來直接做了8個G的胸背向過載。先開始壓的時候沒太大感覺,到5、6個G的時候就喘不過來氣了,等到8個G的時候整個內臟全是疼的,心如刀絞。但是任何時候都要堅持,挺不住也得挺,這是我出國前下的決心,絕不能給中國人、給中國航天員丟臉。俄羅斯人問怎麼樣啊,我說還行。後來才知道要做抵抗動作,要挺胸,把內臟頂起來,呼吸不能深呼吸,不能憋著氣,必須把喉嚨打開,這樣呼吸比較順暢,掌握不了技巧對於這個訓練感覺就是非常困難的。”

除了離心機,吳傑無法忘記北極圈裡那48個小時煉獄式的野外生存訓練。在那裡,北極熊、凍傷、雪盲症都是危及他們生命的敵人。吳傑和其他國家的航天員們分成幾個小組,頂著4、5級的大風,在寒區-50℃的環境裡訓練了2天。在那裡,最艱苦的工作是挖雪洞。吳傑他們用砍刀當做挖雪的工具,用降落傘來運雪。那裡的雪將近兩米深,一直挖洞到晚上,挖完以後體力都透支了。“兩天體驗到了生死,我大概睡了一個小時就突然凍醒了,當時感覺再睡下去可能就會凍死了,不敢再睡了,外面-50℃,睡袋裡面-40℃,只差十度。我整個晚上都在烤火,白天就撿撿樹枝,搞救生演習、打獵。給的救生食品不能吃多,得節省著吃,同時還要考驗你對活動量的把握和防凍措施。”

除了身體上的考驗,還有心理上的。隔離訓練時,吳傑被封閉隔離在10平方米的小屋內,三天不讓睡覺,還要設置一個72小時的工作程序,除了中間有個別的休息段,其餘全是工作時間,模仿太空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時段。“每天早上六點鐘是最困的時候,實在受不了我就在裡面唱歌、唱京劇。那個確實得靠毅力,只要眼睛一閉,外面的警鈴就響,這是對心理、毅力、工作效能的考驗。”

面對接踵而至的困難,吳傑從未想過退縮:“作為一箇中國航天工作者,不能給祖國丟臉,憑著對國家的責任,憑著‘國家榮譽至上’的信念,即使是最困難的情況下也得咬牙堅持下去。”

由於表現優異,僅用了1年時間,吳傑完成了正常情況下需要4年才能學到的知識。全部訓練結束時,吳傑取得了4+的優異成績,被授予“聯盟號飛船指令長”最高證書,那是俄羅斯第一次將這個榮譽授予外國人。畢業時,吳傑對時任訓練中心主任克里姆克中將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我現在拿的是聯盟號飛船指令長的證書,回去以後再拿中國自己的證書,駕駛著我們中國的宇宙飛船飛向太空,與你們的和平號空間站對接,行嗎?”可惜的是,2001年3月23日,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退役墜毀於地球大氣層,這個願望已經無法實現。

楊利偉說他是個英雄,他的故事值得全中國人知道

吳傑-畢業證書

追逐夢想

不忘初心

從俄羅斯回國後,吳傑便身兼數職:一方面要確保自己的訓練任務順利完成,另一方面要毫無保留地向戰友傳授自己的學習心得,還要參加航天員訓練大綱的制訂、航天員教員資格認定等工作。

2003年,中國終於迎來了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然而在綜合考核中,吳傑以微弱差距落選航天員梯隊,執行這次任務的航天員是他的戰友楊利偉。2005年,神舟六號計劃搭載兩名航天員升空,吳傑和翟志剛搭檔與另外兩組航天員一起進入了飛行任務梯隊。但是,最後他只是看著運載費俊龍和聶海勝的神舟六號飛船衝破天際。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成功發射,這次駕駛神舟七號的航天員是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充滿期待的吳傑再次落選了。“那時候我主動申請當出艙活動教員,儘管沒有親自穿出艙服訓練,但是我的教學工作確實對出艙任務是有幫助的。”

時間來到2012年,吳傑再次迎來了飛向太空的機會,但這次要求三名航天員中一名是女航天員,一名是上過天的航天員,吳傑又錯過了機會。彼時,吳傑已接近航天員服役的最高年限。退役在即,吳傑卻總把它看作一件很遙遠的事,等這一天真正到來的時候,吳傑還是心情複雜,念念不捨。2014年初,上級宣佈了吳傑、李慶龍、陳全、趙傳東、潘佔春等5名航天員停航停訓的命令。

回首自己的航天員事業,吳傑為戰友感到驕傲和自豪,也笑對自己的遺憾:“雖然我離飛天僅僅一步之遙,可為了我心愛的事業,我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努力。不忘初心,不悔始終。我覺得不管成功與否,能走過這段經歷應該是最寶貴的,這輩子搞過航天了,才有了這種航天人特有的驕傲。”在航天員的職業生涯中吳傑憑著出色的表現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

"
楊利偉說他是個英雄,他的故事值得全中國人知道

吳傑

吳傑

男,漢族,河南滎陽市人,1963年生,原空軍飛行員。

  • 1997年10月,獲得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聯盟號飛船指令長”證書。2005年1月,獲得著“海鷹”艙外航天服進行出艙活動的資格證書。
  • 1998年1月,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兼教員。
  • 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飛行乘組梯隊。
  • 2014年退役。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為了夢想,你願意付出什麼?能夠堅守多久?對每個追夢人來說,這是一道必須回答的問題。吳傑用自己特殊的經歷回答了這道人生考題:“不忘初心,不悔始終”。

作為我國首批航天員兼航天員教員,吳傑始終堅守航天使命、追逐飛天夢想,一次次接受祖國的挑選,卻又一次次與飛天夢失之交臂。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說他是個英雄,他的故事值得全中國人知道。

中國航天員大隊首批航天員

楊利偉說他是個英雄,他的故事值得全中國人知道

中國航天員大隊首批航天員

搏擊長空

志在藍天

1963年10月,吳傑出生在武漢一個雙軍人家庭中。自小隨父母生活在軍營,少年時代的吳傑就嚮往著翱翔藍天,他喜歡一切與飛行有關的東西,經常照著小人書畫飛機、畫飛行員。

對於吳傑來說,成為航天員的機會來得有些“突然”。1995年的一天,吳傑在外執行飛行任務20天,轉場回來落地後,正要回武漢休息,這時參謀長突然找到他,對他說:“你先別走了,晚上有個北京的考察組要過來,你參加一下吧。”吳傑答應了,但心中有些疑惑:什麼考察?參謀長顯得很神祕,只模糊地說是跟航天有關。

第二天,考察組和吳傑正式會面,問了一些問題。會面臨近結束,考察組代表不經意地問吳傑:如果讓你到北京,你願不願意啊?吳傑說:願意!現在回想起來,吳傑都感到慶幸不已:如果自己當時沒有飛回部隊,或直接回了武漢,在通訊不發達的情況下,可能就真的錯過了這次決定航天生涯的“面試”了。

“4倍速”訓練

拿到聯盟飛船“駕照”的中國人

從此,一個更廣闊的飛行天地展現在吳傑的面前。

1996年11月,吳傑被派往俄羅斯莫斯科“星城”加加林宇航員科研訓練中心接受訓練。由於培訓時間的緊迫性,我國向俄方提出將培訓的時間由常規的4年縮短為1年。俄方聽到這一要求時感到難以置信,他們認為在1年的時間完成全部的訓練內容是“不可能的”,但最後還是同意試試看。

回憶在俄羅斯的訓練,吳傑的本能反應是“苦”和“險”。成為航天員之前,要經歷一系列的極限訓練。“第一個就是離心機,8個G的離心機(編者注:指離心力約等於8倍重力的離心機),這是在國內從來沒有過的強度,之前做飛行員的時候也就5、6個G。我先做了4個G的,等一做完,俄羅斯人問我說你怎麼沒用勁兒啊,腳踏板的傳感器沒感受到壓力,我說我沒感覺到什麼困難的呀。後來直接做了8個G的胸背向過載。先開始壓的時候沒太大感覺,到5、6個G的時候就喘不過來氣了,等到8個G的時候整個內臟全是疼的,心如刀絞。但是任何時候都要堅持,挺不住也得挺,這是我出國前下的決心,絕不能給中國人、給中國航天員丟臉。俄羅斯人問怎麼樣啊,我說還行。後來才知道要做抵抗動作,要挺胸,把內臟頂起來,呼吸不能深呼吸,不能憋著氣,必須把喉嚨打開,這樣呼吸比較順暢,掌握不了技巧對於這個訓練感覺就是非常困難的。”

除了離心機,吳傑無法忘記北極圈裡那48個小時煉獄式的野外生存訓練。在那裡,北極熊、凍傷、雪盲症都是危及他們生命的敵人。吳傑和其他國家的航天員們分成幾個小組,頂著4、5級的大風,在寒區-50℃的環境裡訓練了2天。在那裡,最艱苦的工作是挖雪洞。吳傑他們用砍刀當做挖雪的工具,用降落傘來運雪。那裡的雪將近兩米深,一直挖洞到晚上,挖完以後體力都透支了。“兩天體驗到了生死,我大概睡了一個小時就突然凍醒了,當時感覺再睡下去可能就會凍死了,不敢再睡了,外面-50℃,睡袋裡面-40℃,只差十度。我整個晚上都在烤火,白天就撿撿樹枝,搞救生演習、打獵。給的救生食品不能吃多,得節省著吃,同時還要考驗你對活動量的把握和防凍措施。”

除了身體上的考驗,還有心理上的。隔離訓練時,吳傑被封閉隔離在10平方米的小屋內,三天不讓睡覺,還要設置一個72小時的工作程序,除了中間有個別的休息段,其餘全是工作時間,模仿太空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時段。“每天早上六點鐘是最困的時候,實在受不了我就在裡面唱歌、唱京劇。那個確實得靠毅力,只要眼睛一閉,外面的警鈴就響,這是對心理、毅力、工作效能的考驗。”

面對接踵而至的困難,吳傑從未想過退縮:“作為一箇中國航天工作者,不能給祖國丟臉,憑著對國家的責任,憑著‘國家榮譽至上’的信念,即使是最困難的情況下也得咬牙堅持下去。”

由於表現優異,僅用了1年時間,吳傑完成了正常情況下需要4年才能學到的知識。全部訓練結束時,吳傑取得了4+的優異成績,被授予“聯盟號飛船指令長”最高證書,那是俄羅斯第一次將這個榮譽授予外國人。畢業時,吳傑對時任訓練中心主任克里姆克中將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我現在拿的是聯盟號飛船指令長的證書,回去以後再拿中國自己的證書,駕駛著我們中國的宇宙飛船飛向太空,與你們的和平號空間站對接,行嗎?”可惜的是,2001年3月23日,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退役墜毀於地球大氣層,這個願望已經無法實現。

楊利偉說他是個英雄,他的故事值得全中國人知道

吳傑-畢業證書

追逐夢想

不忘初心

從俄羅斯回國後,吳傑便身兼數職:一方面要確保自己的訓練任務順利完成,另一方面要毫無保留地向戰友傳授自己的學習心得,還要參加航天員訓練大綱的制訂、航天員教員資格認定等工作。

2003年,中國終於迎來了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然而在綜合考核中,吳傑以微弱差距落選航天員梯隊,執行這次任務的航天員是他的戰友楊利偉。2005年,神舟六號計劃搭載兩名航天員升空,吳傑和翟志剛搭檔與另外兩組航天員一起進入了飛行任務梯隊。但是,最後他只是看著運載費俊龍和聶海勝的神舟六號飛船衝破天際。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成功發射,這次駕駛神舟七號的航天員是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充滿期待的吳傑再次落選了。“那時候我主動申請當出艙活動教員,儘管沒有親自穿出艙服訓練,但是我的教學工作確實對出艙任務是有幫助的。”

時間來到2012年,吳傑再次迎來了飛向太空的機會,但這次要求三名航天員中一名是女航天員,一名是上過天的航天員,吳傑又錯過了機會。彼時,吳傑已接近航天員服役的最高年限。退役在即,吳傑卻總把它看作一件很遙遠的事,等這一天真正到來的時候,吳傑還是心情複雜,念念不捨。2014年初,上級宣佈了吳傑、李慶龍、陳全、趙傳東、潘佔春等5名航天員停航停訓的命令。

回首自己的航天員事業,吳傑為戰友感到驕傲和自豪,也笑對自己的遺憾:“雖然我離飛天僅僅一步之遙,可為了我心愛的事業,我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努力。不忘初心,不悔始終。我覺得不管成功與否,能走過這段經歷應該是最寶貴的,這輩子搞過航天了,才有了這種航天人特有的驕傲。”在航天員的職業生涯中吳傑憑著出色的表現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

楊利偉說他是個英雄,他的故事值得全中國人知道

航天員吳傑

退役後的吳傑,仍然沒有離開他熱愛的航天圈子。他參與到宣傳航天的社會活動中,從事和載人航天工程有關的公益項目。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參考國際同行的成功經驗和理念,為中國的航天科普公益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採訪:肖志軍 劉淑倩

文:左永亮 沈羨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