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成中科院課題組長,最近他接連在Nature和Science發文

最近,一位青年科學家的事蹟引發關注。

2019年6月10日,Nature在線發表題為“Off-target RNA mutation induced by DNA base editing and its elimination by mutagene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進一步驗證了BE3與ABE兩種DNA單鹼基編輯器在RNA水平上的脫靶現象,提出了針對這兩種系統的優化方案,有效降低了它們在RNA水平上的脫靶效應。

28歲成中科院課題組長,最近他接連在Nature和Science發文


2019年3月1日,又一篇題為“Cytosine base editor generates substantial off-target single-nucleotide variants in mouse embryos”的研究論文在Science發表。這項研究建立了一種被命名為GOTI的新型脫靶檢測技術,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

28歲成中科院課題組長,最近他接連在Nature和Science發文

兩篇論文的主要通訊作者之一都是現任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輝。

短短半年,接連在《科學》《自然》發表論文,28歲時成為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最年輕的課題組長,1985年出生的楊輝研究員有何過人之處,一起來看看。

▎做慣了學霸,第一次研究生面試卻被淘汰

楊輝算得上是個學霸,但在中科院生化所的第一次研究生面試中卻被淘汰。他高中時在理科班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從江西南昌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由於尚處懵懂年紀,對生物專業的選擇更多是聽從了老師的建議。一次偶然的畢業實習,他喜歡上了中科院生化所的氛圍,他特別喜歡動手做實驗,在這裡一個月做的實驗,比大學四年都多。於是他放棄了學校保研和出國打算,興沖沖地參加了生化所的一場研究生面試,當時的主面試官是李林院士,接連問了幾個問題,但他回答得並不盡如人意。

第一次感受到失敗滋味的楊輝,痛下決心,在學校附近租了個房子,整整備考了三個月,通過研究生筆試,再一次進入了面試環節。李林院士還記得他,對於他如此執著地報考表示了讚賞。

進入生化所攻讀碩博學位後,楊輝再次顯現學霸氣質。卵子和精子是體內僅有的單倍體細胞,然而卵子和精子都無法在體外培養,也無法在基因層面進行操作。李勁鬆研究組和徐國良課題組“借殼生蛋”,從只攜帶精子遺傳物質的胚胎中建立了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再將其注入卵子後於2011年10月產生了健康的小鼠。這一成果入選了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楊輝,正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畢業時,他已經在《自然》《細胞》各發表一篇論文,還在《細胞研究》發表了兩篇文章。

憑藉這樣的出色履歷,楊輝進入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Rudolf·Jaenisch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成為該實驗室第一個來自中國的土博士,因此還和隔壁實驗室的基因編輯先驅、華裔科學家張鋒成為了“鄰居”。楊輝在這裡學習了基因編輯技術,並對非人靈長類發生了興趣,想要以猴為模型利用基因編輯手段研究治療罕見疾病。

儘管已接到哈佛大學的錄用通知,楊輝還是選擇了回國,因為這裡有他想要做的事情。

▎最年輕的研究員,頭三年卻沒發一篇文章

2014年5月,28歲的楊輝成為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最年輕的研究員,並擔任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組長。

就在他打算施展拳腳大幹一番時,卻切身感受到了科研競爭的激烈。“我頭三年沒有發一篇文章,不管有什麼自以為還不錯的想法,很快就被同行捷足先登。進所發的第一篇論文,前後還改了4稿。”說這話時,楊輝手裡把玩著一個大腦模型,臉上帶著戲謔的笑容,像是在說別人的事情。

這正是科研工作的魅力。以前做學生時,楊輝覺得做實驗很有意思,總是帶著問題和假設去驗證,一旦做出了,就很開心。而做獨立課題組長,需要有更多的創意。漸漸摸到科研門道的楊輝,沉寂了三年之後,開始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成為了神經所的“高產大戶”,進所5年,影響因子10分以上的論文就發表了10篇,其中不乏《自然》《科學》《自然神經科學》《發育細胞》等國際頂級期刊雜誌。

28歲成中科院課題組長,最近他接連在Nature和Science發文


“科研靈感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產生,既需要獨立思考,也需要合作交流。”楊輝說。他的團隊與合作者在世界上首次證實,一直以來被認為更加安全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這一成果2019年3月1日發表在《科學》上,這個被多位審稿人用“精美”一詞來形容的實驗,正是楊輝和當時在所裡做博士後的左二偉,聊了一個多小時後的結果。

能否從脫靶問題入手,來改進基因編輯工具呢?僅僅過了3個多月,就在昨天,他們再次證明常用的三種單鹼基編輯技術存在大量的RNA脫靶,並首次獲得三種更高精度的單鹼基編輯工具,為該技術進入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基礎。

利用基因編輯研究疾病治療,這正是楊輝課題組當下的重點方向。

▎瞄準罕見病,最大夢想是做藥


28歲成中科院課題組長,最近他接連在Nature和Science發文


楊輝研究員在報告中

“我的最大夢想是做藥!”楊輝說,他期待著有一天,自己的博士研究生髮表了論文,可以直接把成果拿去公司做成藥。

為了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一些,在所裡大力支持下,楊輝成為了一家公司的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儘管他大多數時候還在研究所做基礎研究,但他的心中已經勾勒了一幅從基因編輯到疾病治療的藍圖。

“7千多種罕見病,其實並不罕見。”楊輝說,80%的罕見病是單鹼基突變導致的,如果能有高效不脫靶的單鹼基編輯工具,這將可能是罕見病患者的福音。全球有3億罕見病患者,其中兒童佔了一半。已是一位六歲孩子的父親,楊輝的眼裡流露出了不一樣的溫情。

作為一名年輕的博士後導師,楊輝對於學生的管理有些“形散而神不散”的味道,實驗室從來不需要學生簽到,如果累了可以申請休息。令他驕傲的是,一旦實驗中出現了有意思的現象,學生們都會主動要求加班。平時,他非常主張營造科研探討氛圍,如果學生能說服他,最讓他感到開心。他經常對學生說,不要過於在意發了多少論文,更為重要的是,要為將來獨立從事科研工作做好準備,進行系統的科學訓練,才能有所作為。

▎個人簡歷


28歲成中科院課題組長,最近他接連在Nature和Science發文


楊輝研究員

楊輝,1985年8月生,博士,研究員。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組長。2003-2007年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生物技術學士學位。2007-2012年就讀於中科院上海分院生化細胞所李勁鬆研究組,獲發育生物學博士學位。2012-2013年在麻省理工Whitehead 研究所 Rudolf Jaenisch 研究組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14年,回國後任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和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組長。他的研究興趣主要在於基因編輯技術的基礎及應用研究,近年來他的課題組在CRISPR構建基因修飾動物、CRISPR介導的基因治療以及CRISPR的應用拓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他的研究成果刊發在Cell、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Developmental Cell、Cell Research等國際學術刊物上,論文他引3000餘次。楊輝研究員是國家青千入選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計劃等獲得者,現任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異常致配子/胚胎源性疾病的分子機制”課題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科技部863項目、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非人靈長類新型基因編輯技術與腦疾病動物模型”課題骨幹。

(本文轉載自:上觀新聞、iNature公眾號。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青塔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