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完美女人,如果她沒死,歷史上就不會有楊玉環,更不會有武則天了.'

"
"
超完美女人,如果她沒死,歷史上就不會有楊玉環,更不會有武則天了.

今天我們來看一個完美的女人,一位皇后, 如果到現代,肯定也是一位完美的女神. 女生的偶像的.

長孫皇后完美的智慧型後宮之主,姓長孫,生卒年。公元五百四十三年至六百零二年,籍貫河南洛陽.婚配唐太宗李世民封為皇后,美麗溫柔,端莊嫻淑。

作為一個妻子,她具有一個女人所具有的一切優點。她聰明高貴,細緻典雅,也具備了一個皇后所應具備的一切優點。她是皇帝的良人,她是重職大臣的保護傘,她事後世皇后的標杆. 後世的史書無法完全承載她絢爛妖嬈活潑的一生,她就是唐太宗的皇后~與皇帝是龍鳳結合,伉儷情深.

曾有占卜者曾預言長孫氏是貴不可言,長孫氏長大後,長孫晟夫婦對提親者皆不是滿意。當時李淵的兒子李建成,李世民皆為人中之龍,文武雙全,其中長孫晟夫婦尤為重以李世民認為他玉樹臨風,才氣縱橫,與女兒正是絕配,於是長孫家便向李家提親,長孫氏貌美賢淑有禮,從母親那裡繼承了大家閨秀的風範,又從父親身上繼承了勤學好問的品質,既懂得規矩和禮教,又十分善於做人和做事,李淵夫婦也對長孫氏十分滿意,於是兩家一拍即合. 公元六百一十三年,李世民與長孫氏舉辦婚禮,成為結髮夫妻,正所謂天賜良緣郎才女貌。隋朝到了隋煬帝這一代,顯出疲態。

舉國上下民怨載道起兵者無數,順應時代的要求李淵在晉陽正式起兵,李世民文才武功皆佳,自然成為李淵的得力助手,時常領兵在外,而長孫氏只得留在家中,與婆婆竇氏嫂子學習各種細活,憑她的知書達理學識淵博,在眾多的兒媳中非常突出,婆婆竇氏對她甚是喜愛,兩個人相處極為融洽,此外長孫氏也極力拉近與李淵的其他嬪妃的親密關係,取得了他們的好感。她的這些作為或許只是出於她的善良賢惠,但在無形中,她也為後來李世民在家族內戰中獲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公元六百一十八年,李淵建立唐朝,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建成文韜武略上皆遜於秦王。李世民因此對他尤為嫉恨,也是其存在為自己的最大威脅,急於除去這個眼中釘。而李淵三子李元吉志向不假,儘管本事平平卻也想著太子之位,於是異常兄弟間的鬥爭邊不可避免的上演了。

面對這種錯綜複雜局面,長孫氏以她非凡的才智與眾人不斷地周旋,盡力維持著對秦王有利的局勢。而李淵其實也看出,李世民才是最適合太子之位的人,只是祖訓立長不可違,又另立太子實在事關重大,諸多影響難以預料,李淵不得不謹慎行事.

李建成與李元吉組成同盟軍,對付李世民,兄弟間的危機不斷升級。李世民最終把矛頭對準了自己的兄弟,與大舅子長孫無忌共同策劃了玄武門之變。此政變中長孫氏一改往日大家閨秀的做派,奮力鼓舞眾將士英勇殺敵兵,便獲得了成功. 公元六百二十六年,李世民正式登基及太宗皇帝,長孫氏為皇后.娶妻當娶賢,為後當為儉. 李世民登基為帝,長孫氏被立為皇后,果然如當年那位占卜者所說,成為人中之龍鳳. 長孫皇后管理後宮兢兢業業,她知道唐太宗每天處理國事十分疲憊,於是一心想為唐太宗分擔,不讓他在為後宮事情操心,後宮爭鬥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但面對這些爭鬥,長孫皇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是儘量維持後宮的和諧,免得令唐太宗為難。長孫皇后是後宮嬪妃行止的表率,她深知戰亂剛過,百姓生活仍然沒有完全穩定下來,於是她建議唐太宗保持節儉的生活作風,她自己也在後宮中以身作則,為長孫皇后贏得了不少的讚譽。由於長孫皇后的帶動,太宗和後宮中后妃們都非常節儉,個人相處以融洽。

唐太宗登基之初,長孫皇后提出了一個建議,使得太宗的美名集朝野上下。李淵雖為雄才,卻好色登基後嬪妃無數,後宮人數眾多,但長孫皇后發現後宮中,宮女大部分都是隋朝是的宮女,如若讓她們繼續呆下去,最終必定與深宮內院中寂寞終老。她立即向唐太宗反映了這一情況,並提出建議讓有親人的領回家去,並且附贈一些銀兩,沒有親人的宮女可選擇善良人家與其婚配朝廷給予資助。如此不但這些宮女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而且朝廷還可以更得百姓擁護。唐太宗深以為然,長孫皇后之言下,最後有三千多名宮女被放出宮,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此舉引得全國轟動,百姓們交口稱讚太宗乃聖明之主,可以說,唐太宗之所以能夠成就後來的美名長孫皇后的功勞不可抹殺。從史書記載來看,長孫皇后從不會像那些權慾薰心的皇后一樣為保住自己的地位迫害嬪妃所生的子女。她對待唐太宗所有的孩子都視如己出,呵護有加。同時長孫皇后也非常注重培養嬪妃們的勤儉品德,據說,有一年春天,長孫皇后還親自帶領宮廷貴妃及宮女大臣夫人等一同到鄉間採桑,不單為體驗民間的生活,也感受民眾勞作之辛苦,珍惜百姓的勞作成果。這很好的培養了中嬪妃的節儉意識與勤勞作風。

長孫皇后用心良苦,自然得到百姓及後宮諸嬪妃極大的尊重與愛戴。另外長孫皇后還十分注意控制外戚的勢力,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本身就才華出眾,又跟隨武將出身的父親習武多年,可謂文武雙全,長孫無忌和唐太宗早年一起打天下,一直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對李世民忠心耿耿,兩人的感情意義十分要好。在玄武門之變中,他尤其顯示出非凡的才能和膽識,衝鋒陷陣沒有絲毫的退縮。李世民對此非常感動,常常毫不避諱的在別的大臣面前稱讚長孫無忌表彰他的功勞。

新唐書長孫皇后傳中記載,唐太宗即位以後,多次想任長孫無忌為宰相,朝中最重要的職位就是宰相,因此長孫皇后對此非常憂慮,他覺得自己已經是後宮之首,家人已經有皇家的才糧供應,不愁吃穿,如果再讓哥哥擔任這樣重要的職位,外戚勢力強大,恐怕會招來不好的結果。

長孫皇后大量引經據典用歷史上的許多例子像太宗說明此事的危險。他強調說,外戚勢力龐大以後往往日漸是從交惡或者權利慾望日益強烈,最終通常是換來家族滅門甚至國家滅亡的各國,比如呂氏家族上官家族以及霍氏家族等等。唐太宗一向重視長孫皇后的意見,但這一次實在不能盲從了。他解釋道,他任用長孫無忌並非因為他是皇后的哥哥,而是因為他的才華於威望,能夠勝任辭職選賢任能是他作為皇帝言行也是這也是百姓的福氣啊。不過長孫皇后還是覺得不妥,於是自己去找各個商議,此事長孫無忌深知妹妹之用心良苦,於是向太宗辭去有實權的職務,太宗沒有辦法,只好同意。

但在事實上,大臣們如果有什麼棘手的事情,還是會去找長孫無忌,因為確實只有他能辦妥.智慧與德超完美結合. 中國歷史上和公里的很多女人權慾薰心,稍有能力者便希望臨朝聽政體驗管理國事的感覺。然而長孫皇后從來沒有這種慾望,她始終堅持不干預朝政,當然不干預朝政不表示她不關心國家大事,不關心百姓疾苦,不為太宗分憂解難,她常喻勸諫唐太宗更留下朝服,勸諫已於回策略保護名臣魏徵的美名。如果唐太宗對宮中使者不滿,長孫皇后會先訓斥並處理惹怒太宗的人,但隨後會去了解真實情況。若發現其中冤屈,她會在唐太宗怒氣平靜之後,陳述原委讓太宗更能妥善的處理。由此可見,長孫皇后既能夠保護唐太宗的自尊,又能幫助他正確的處理各種事務,十分擅長以妥當的方法促使唐太宗冷靜思考,是唐太宗的賢內助.

舉例說明魏徵,每當唐太宗李世民形式不妥當,為爭辯當面斥責,絲毫不留情面。唐太宗因此對這位真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有這樣的臣子是皇帝的福氣。他把魏徵當成是他的一面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恨的是為正從不懂虛言,為何物敢於直諫?每每令唐太宗非常氣憤,沒有面子.比如有一例,唐太宗想多給長樂公主準備一些嫁妝,因為長樂公主是長孫皇后的女兒,受到格外的疼愛,在現代來說,一個父親寵愛女兒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在當時作為皇家,他們形式必須注重禮節。當時的規矩是公主們的嫁妝規格一定不能超過長公主的規格。長公主是公主的姑姑是長輩,嫁妝規格高,但是按太宗的想法,長樂公主的嫁妝都與長公主嫁妝一樣,與禮法不合,因此魏徵直言勸諫不可如此,必須減少長樂公主的嫁妝。

唐太宗雖然知道魏徵是對的,但在感情上不甘心, 回到後宮中,他將此事原原本本的告訴給長孫皇后,生怕長孫皇后不高興。沒想到長孫皇后聽完之後對魏徵大加讚賞,她說常聽說殿下很喜歡這個魏徵,以前還不知道他有什麼特殊的才能,今天聽殿下這麼一說,他果然是個賢能的大臣啊。這是殿下的福氣。長孫皇后不但不生氣,反而還派人往魏徵府上送去許多布匹和銀兩以示嘉獎。唐太宗見長孫皇后,這樣也就完全寬心了.

唐太宗喜歡賞鳥,有一次太宗正與鳥兒玩鬥,不巧魏徵恰好來了,唐太宗怕魏徵說玩物喪志趕忙把鳥藏進了袖子裡,魏徵其實早就知道唐太宗江鳥藏在了袖子裡,卻偏偏不肯走,太宗也一直不敢把鳥拿出來,結果鳥就憋死在了太宗的袖子裡了,弄得太宗又氣又怒,還不好發作。

還有一次下早朝唐太宗回到後宮,怒氣衝衝地說,一定要找個機會狠狠地整治魏徵這個傢伙。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如此氣憤,趕忙詢問是怎麼回事,原來魏徵總是博太宗的面子,讓他難堪無法下臺,他實在忍受不了這個直來直去的傢伙了。長孫皇后安安靜靜的聽太宗發完脾氣,什麼話都沒有說,而是徑自去內房換了朝服出來。在太宗面前,行裡一個大禮,太宗被長孫皇后這個舉動搞得莫名其妙,不知道她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長孫皇后輕輕的解釋道,有魏徵這樣的大臣才殿下的福氣呀,只有在明君統治下才有如此直言進諫的大臣魏徵充分知道殿下是可以信任的明君才一直冒著生命危險直言諫言,有這樣的名臣,難道不該恭喜陛下嗎?太宗聽完很快冷靜了下來,此後對長孫皇后更加敬重不僅僅是對魏徵長孫皇后對其他的朝臣,也總是保護。就在長孫皇后生病淹淹一息的時候,她還勸太宗繼續任用老臣房玄齡,他是一位能做好事情的大臣,太宗果然聽從他的建議,再次啟用房玄齡, 長孫皇后深明大義,唐太宗也是明君,他對長孫皇后更是一往情深。在大好的春日裡,這位美麗賢德的皇后還曾在花叢中賞花,當場忍不住詩興. 全唐詩收錄的長孫皇后的傳世作品。展示出長孫皇后活潑開放的一面,生動的表現出長孫皇后在花叢中穿梭舞蝶的景象,還帶著銀鈴般的笑聲,這是多麼美麗愜意的畫面呀。

畫中的女子又多麼幸福?長孫皇后的智慧與德行領宮裡宮外,從朝臣到百姓,個個都頌揚她,稱讚她賢德之尊敬愛戴流芳千年的賢德皇后. 公元六百三十六年既貞觀十年,長孫皇后舊疾復發,而且來勢洶洶,太子虔誠守著母后日夜照看,太宗也時時來看望,心中焦急萬分,造化弄人。長孫皇后縱使有千萬般的美好,終究逃不過命運的安排。而即使被病魔纏身之時,她仍然不忘以太宗為重,以國事為重,太宗和太子都非常掛念她的病情,讓最好的幾位太醫聯合整治,使用最好的藥物也仍然沒法令長孫皇后病情好轉. 後來太子說,既然用藥已經不見好轉,不如嘗試一下大赦天下大修佛寺。

這些方法也許行善積德,可以讓母親長壽。長孫皇后聽完後吃力地說,這是不行的,大赦天下是國家的,是哪能因為一個人的生病就貿然採用呢?大修佛寺更早沒有依據了,每個人的生死都是上天註定的,所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若是隻靠行善積德,我一輩子做了很多好事,如果要靈驗也早該靈驗了,所以他阻止了太子的想法。長孫皇后如風中之燭,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已經接近油盡燈枯之時,臨終之際,她給了太宗最後的囑託。長孫皇后說自己最近聽說房玄齡語言令太宗意見不合,被罷官回家。

而事實上,他是不可多得的忠臣良將,參與策劃了太宗所有的奇謀大計卻從未洩露,如此有才德的人理當得到重用,再看長孫家族中其實就很少有具備大功大才的人,卻因她身為皇后之歌捋得高位,這是很不合理的。自己過世後,希望太宗能夠讓長孫家族的人離開朝廷,未不再參與國家大事。面對飽含真情言之有理的臨終之語,太宗含淚同意了.公元六百三十六年,長孫皇后不治而亡,葬於昭陵長孫皇后。這一去世,唐太宗內心失魂落魄,感覺生活像是缺了一大塊,他心裡總是空落落的。

這位明君甚至在朝臣面前失聲痛哭,自己失去了一位賢內助。為轉移對長孫皇后的思念。太宗在長孫皇后去世後,便親自撫養長孫皇后留下的幼子幼女幼子李治就是太宗親自養大的, 太宗認為帶著長孫皇后的孩子就像見到了他們的母親一樣,為了在想念長孫皇后的時候就可以登高遠望昭陵太宗還在宮中建起城關城關建好以後他還帶著魏徵等親信大臣一同登高,但是魏徵又禁言說,這是不合理法的,太宗無可奈何,又將城關拆除。長孫氏一生的表現,稱得上是完美無瑕。太宗有幸得長孫皇后相伴,長孫皇后能夠陪在太宗身邊,一生有幸太宗有了他才更顯出其盛名。

而長孫皇后有了太宗,她的種種美好品德與智慧才能夠發揮得淋漓盡致,命運讓她出現在這個時代,便是給了她機遇,而她把握住了屬於自己的機遇,才成為一代聖明皇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