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勳:推手的“核心”是什麼?其實“雙重”和盤拳沒有關係,盤拳要盤得靈活!

楊澄甫 吳鑑泉 SeekerChinese SeekerChinese 2017-09-09

推手的“核心”是什麼

無極樁是培養鬆,培養靜,不是練肌肉。現在一練站樁就練得人胳膊疼腿疼,不是那樣。你練得腿直哆嗦,好象有功夫了,可是這和太極拳沒關係。

馬長勳:推手的“核心”是什麼?其實“雙重”和盤拳沒有關係,盤拳要盤得靈活!

太極拳不是“苦練”就能練出來的。“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這和你站大馬步樁有什麼關係?你那樣練,長的是腿上的肌肉和力量,這個力量推手的時候可不好使,它不“靈”。因此,方法錯了,弄一輩子也弄不出來。(弄不出來的人自然不會認可人家弄出來的,他不懂自己更不懂人家。編者注)所以你看人家王家教拳,有個三五年就出來了,就是不走彎路。

先站樁,目的是把自己身上協調一致,然後再說勁就好辦了。懂了這個,才知道盤拳怎麼盤。否則盤拳找不到這個“核心”,沒有用。

無極樁,你就怎麼舒服怎麼站。一個是舒服,一個是要把自己身上的氣調順了。呼吸不用管它,把身上調舒服了,周身協調一致了就好了。慢慢地鬆來鬆去,腳底下就有東西了,然後和“接觸點”一合,推手就是這個東西。

站來站去,周身的勁都鬆到腳上了,身上越站越空,越站越輕。鬆來鬆去,人就剩倆腳掌在這兒了,這個東西你就得著了。

但是你腳下這個東西,要能到你手上去。你一碰,你腳掌上這個東西就象通電似的接上了,都是腳底下的東西,不是局部的瞎撞。很簡單,不復雜。難就難在改變我們的習慣,改變我們的常規練法。

關健是“鬆”,什麼丹田氣呀,都不用管它,你真鬆開了,氣也就下去了。筋骨皮肉,五臟六腑,大惱皮層都讓他放鬆。

“其根在腳”,你腳底下必須有東西,你腳底下沒根,你要“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你“形”不了,完全就是胳膊勁兒。腳底下有根了,把腳底下的勁運到手指上,就是太極拳了。所謂太極不用手,用手就不是太極拳。表現在手上,是一個“點”。必須把腳底下反應到這裡來……

你撕拉扯拽,練了二十年沒練出來,實際上你這二十年就沒練太極,南轅北轍了。你什麼時候都“空”了,你的功夫就“滿”了。

附:口訣二則

鬆鬆鬆,鬆鬆鬆,

裡外一齊鬆,

鬆如棉團無拘緊,

方能得到太極功。

推手不用手,腳下飄飄走,

接點不接面,沒有才是有。

太極拳被人為複雜化了

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有一本楊澄甫的書,八分錢一本。以韓復榘給他出的書為藍本,國家出的一本新書《太極拳體用全書》,很薄。現在出的書,一本比一本厚,別說練,看完就得半個月。按現在的說法,人長一個肚臍都不對了,他能另給你找出一個肚臍來--分虛實嘛。為什麼百會沒有虛實呢?為什麼肚臍沒有虛實呢?也得找出一個來呀。有人不是找出來了嘛,即所謂陽虛實和陰虛實。按這種說法,倆鼻孔就是“雙重”了。這不鬧笑話了嗎?還有人把太極拳和八卦、五行整到一起,唯恐你看明白了。這是人為的複雜化了。

太極拳好處很多,沒人去研究,淨去掰扯那些和太極拳實際沒有關係的東西,把大家的認識都搞亂了。真會的真懂的,誰願意花精力和他們爭是論非呀?就象張義敬說的,和他們論戰,就象“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所以現在大家(真會真懂的)都不說話了。現在網上似乎都是大師、專家、泰斗……

現在幾乎所有太極拳,推手和盤拳都脫節。有人就寫文章說推手和盤拳兩碼事。

現在都是迎合學拳的心理,學個半年,刀槍劍棍,都會了。過去學完了拳架子,“打輪”要打很長很長時間,把身上的勁都給打“合”了,粘連黏隨,不是說的,真得做出來,把身上的勁路都改變了。上下協調,內外相合,才給你講“勁”。這樣肯定就快了。現在你們身上哪兒哪兒都不合,胳膊硬的掰都掰不動。

現在的某些名家,出的書、光盤,東西很多吧,你把他們和楊禹廷、楊澄甫、吳鑑泉的照片對比看一下,就能比較出差距來了。人家老前輩,從頭到腳,身上都鬆透了……

太極拳難就難在克服後天的本能。我們練拳練推手,都是在扔後天的本能的東西,過去老先生叫“丟”,就是把你的僵勁、笨勁、滯勁、勝負心、身上的“死肉”都丟掉。後天的本能去掉之後,出來的是先天的本能。這本來是身上原就有的東西為什麼出不來呢?這後天的東西把它埋進去了。撥開雲霧見青天,這就是練太極拳。

“雙重”和盤拳沒關係 “全身透空”不是空話。

其實“雙重”和盤拳沒有關係,盤拳要盤得靈活。不是盤拳的時候非得一條腿著地,絕對虛實,那是副品,要以靈活為主,以協調一致為主。雙重指的就是推手時候頂勁,這是王子英先生經常講的。

盤拳要慢慢鬆鬆地練,要練到腳下去。沒有人推手的,就跟空氣結合,在空氣中走出阻力來,就等於你的對手。要整動,哪兒哪兒都是,不是局部晃悠,一動全動。比如攬雀尾,你右手捋的時候,有人託你的左手、左肘、肩部,這些部位都得有東西。你問背,背部有東西,你推胯,胯上有東西,它就是“一個”,你盤拳得盤出“和諧”來。

推手有伴了,就培養這個敏感,對方出勁了,不見得把對方推多遠,你能拿住這一點就行。對方呢,你能拿住,我換個地兒,怎麼才能反映到我這兒來。

拿住什麼?是拿住對方的重心,你拿住重心,他就要“掙巴”,他一掙巴,你就借他這個勁兒,把他送出去。拿住,你用勁是拿住,輕輕也能拿住。

武禹襄講:敷、蓋、對、吞。輕輕敷在你這兒,讓你動不了,那就是拿住了。你一“掙巴”,人家就給你發出去了。拿住,是拿住勁,不是拿人。有的人,拿住勁,不會利用這個勁,互相擰扯,互相一頂,都摘不開。

你要拿住對方,自己的東西還不能佔住,要保持單擺浮擱,就象小錘子釘釘子,想用的話,這小錘子得能用。你拿住別人,自己的錘子拿不起來了,這就是倆人“掰扯”上了。就是雙重。(編者:現在公園裡的很多太極推手,撕拉扯拽,擰掰掙巴,妄動不靜,糾纏不休,角鬥較力,爭強好勝,其實都是在“雙重”上進行深加工。)

“無形無相,全身透空”不是空話。

現在人批評這句話講得太玄,那是你功夫沒到,一點都不玄。那個時候,身體猶如懸空一般,人家說出來,是因為人家身上做出這個東西來了。你功夫到了這個程度,就是這個感覺。突然感覺到骨頭肉都沒了,我的胳膊怎麼在半空飄著走啊……真出這個東西。

這個“假的”,你十年八年也練不出來。

站樁、盤拳、推手,這是三位一體的東西,你不能練成三樣東西。站樁,找鬆找靜,這個鬆、靜要幹什麼啊,和架子是什麼關係啊?不知道。和推手是什麼關係啊?也不清楚。這就互相脫開了。站樁就是養生,其實裡頭有架子的東西,也有推手的東西,要去培養。盤架子,過去叫“行功”,叫“太極行功”,不叫太極拳。拳論上也是這麼說的。行功和拳是什麼關係?行的是什麼?站樁就叫“靜”功,推手是“用”功。推手沒說讓你用招用力吧?用功,用的什麼功?--太極拳。這三個是相輔相成的。

現在是怎麼回事?盤拳去找什麼“暗勁”,推手是頂勁。什麼是暗勁啊,不就是暗中使力嘛。盤拳是為了去掉身上這些僵力、滯力,進一步提高之後,化掉招法,找裡頭的勁路。把招改成勁,這叫內勁,含而不露。有意柔,無意剛,下功夫去找鬆柔。鬆如無骨,鬆透了。練太極拳不是勁沒有了,是都集中了,轉移了,都沉到腳下去了。等用的時候,腳和接觸“點兒”“說話”。推手的時候就用腳底下和接觸“點兒”的勁,這兩點能“說上話”,會“說話”了,不丟不頂了,慢慢才能變化無窮,架子就能跟著這個感覺走……推手拿人練,互相培養敏感。什麼叫聽勁,什麼是力點,這些都搞明白了,能用十年嗎?有點悟性,三五年足矣!有些人弄了一輩子也沒明白,頂牛頂了一輩子。這就是走了彎路。

現在有人評論說,過去這些老先生都是“假的”,可是這個假的,你十年八年也練不出來。所謂真的,倆禮拜就夠了。這純屬不懂不明白,胡亂下結論。

現在就是在空架子裡大做文章,包括虛實,陰陽,八條身法……這個文章做得越多,太極拳被弄得越複雜,離真正的含義越遠。因為他所規定的這些身法,比如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虛領頂勁……這些都是為推手講的,有個時間段。

過去老先生講,你要真懂了太極拳,周身得拿氣“洗”了。氣是什麼呢?你感覺非常舒服。鬆開了之後,感覺身上那麼輕鬆,那麼美,過去管這就叫“氣”。氣,區別於力,區別於僵勁、滯力。還有神啊,意呀,都別有深意。(節錄自《南湖傳習錄.吳式太極》)

點擊“閱讀原文”在線搶購!

馬長勳:推手的“核心”是什麼?其實“雙重”和盤拳沒有關係,盤拳要盤得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