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池長城人家的邊牆生活'

"
"
鹽池長城人家的邊牆生活

二道邊長城遺址。

"
鹽池長城人家的邊牆生活

二道邊長城遺址。

鹽池長城人家的邊牆生活

張生英講解二道邊長城夯層。

"
鹽池長城人家的邊牆生活

二道邊長城遺址。

鹽池長城人家的邊牆生活

張生英講解二道邊長城夯層。

鹽池長城人家的邊牆生活

潘生文隔著護欄講述兒時回憶。

"
鹽池長城人家的邊牆生活

二道邊長城遺址。

鹽池長城人家的邊牆生活

張生英講解二道邊長城夯層。

鹽池長城人家的邊牆生活

潘生文隔著護欄講述兒時回憶。

鹽池長城人家的邊牆生活

柏油路兩側是頭道邊。

明朝將修築的長城稱為邊牆。

目前,寧夏鹽池縣境內還有三道明長城,總長度181公里,分別是頭道邊、二道邊、固原內邊。

這些堅守了幾百年的邊牆,見證著朝代的興衰,同樣也見證著世間的滄桑、歲月的變遷。

73歲的蔡蘭一輩子生活在邊牆下,他的村子有一個豪邁的名字:興武營。

興武營是明朝軍隊駐守的城堡。寧夏明長城從橫城自西向東進入鹽池縣興武營後分為兩道,一道偏南經過鹽池縣城北門向東延伸,稱“頭道邊”,另一道偏北,距離縣城有10多公里向東,稱“二道邊”。

頭道邊和二道邊像“人”字的一撇一捺,蔡蘭的家就處在這撇捺之間的區域。清末,來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定居於此,逐漸形成興武營自然村。

多少年來,興武營的人們種地、放羊,生活隨遇而安、波瀾不驚。而今,邊牆依然如故,但人們的生活卻發生著新變化…

憶邊牆兒童遊戲場村民避風港

邊牆,“刻”在每個興武營人的記憶中,每個人都有一段與長城有關的專屬回憶。

興武營自然村歸鹽池縣高沙窩鎮二步坑村管轄,二步坑村村民潘生文是土生土長的興武營村人。

“我們就是在頭道邊上耍大的,小時候把鞋墊在屁股下面從高處向下滑沙;放羊也在長城周圍,幾個娃娃爬到烽火臺上,一邊耍著羊拐子一邊放著羊,烽火臺視線特別好,能看到兩三公里以外,羊根本跑不丟,遇到颳風下雨就躲在牆洞洞裡。”他說。

站在村頭,就能看到頭道邊和二道邊。

“這裡的明長城以夯土修築,外面沒包磚,經過幾百年的風沙侵蝕,遠看就像土包。”鹽池縣長城保護學會會長張生英介紹。

鹽池地處毛烏素沙地邊緣,曾飽受沙害侵襲。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沙子走,抬腳不見蹤”是這裡過去的真實寫照。

就是這看似不起眼的邊牆為興武營的人們躲避風沙提供了難得的天然屏障,憑藉著它的庇護,刮進屋裡的沙子也比其他地方少了許多。

“我老家附近沒有長城,光禿禿的,以前經常是沙子上房頂、四面是沙丘。”說起避風沙,張生英對興武營的地理環境甚是羨慕。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鹽池縣75%的人口和耕地處在沙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沙丘包圍中的農民生存異常艱難。

雖然風沙來襲時興武營的人們能稍顯從容,但畢竟不能置身事外。

變化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初。

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村民逐漸改變沿襲了上百年的放牧習慣,收羊入圈。同時,耐旱植物檸條得到大規模種植。

沒有機械化設備,大夥就用騾子、馬、驢犁開厚厚的沙土,把檸條

子播下去,第一批種子就播撒在邊牆周圍。

當時播種一畝檸條的成本近50元,政府補貼一半,村民自己承擔一部分。“那時候投入確實大,但我們都沒怨言,如果不主動改變,我們這裡遲早被沙子‘吃掉’了。”潘生文說。

人進沙退,村民硬是用檸條“擰”住了逐漸向長城侵蝕的沙丘,在沙地裡枝繁葉茂的檸條又為牲畜提供了食物。一簇簇檸條種出了興武營人的希望,經過近30年的努力,興武營乃至鹽池的“含沙量”逐年下降。

換活法背靠長城“吃”長城

環境改善,人的活法也變了。

冬日凜冽的寒風掠過一道邊吹入霍禮軍家的院子。

“外面凍,快進屋,這是我們剛蓋的新房。”他把記者讓進房裡。

與屋外的嚴寒相比屋內整潔溫暖。“這房子剛蓋的,我們鋪的地熱。”霍禮軍說。

長期以來,霍禮軍一直在和股骨頭壞死、強直性脊柱炎作鬥爭,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最大的敵人——貧困。

2014年,霍禮軍家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那時候日子過得特別艱難。”

2014年他下定決心,不管怎樣,為了孩子也要再拼一把,把日子過得亮亮堂堂,活出個精氣神。

於是,他貸款10萬元養殖灘羊,憑著一家人的堅韌勤勞,這些錢就像引出甘甜井水的第一瓢水把他的日子盤活了。

現在,霍禮軍的貸款全部還清,還開起了農家樂,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興武營村的大變化也是從那時開始的,除了養殖灘羊,小雜糧、藥材、優質牧草、黑毛豬等都是村民們擺脫貧困的經濟增長點。

霍禮軍屋後的地裡立著用麥草扎制的穀倉、驢、馬、磨盤等模型。“農家樂剛開起來還沒經驗,今年只收入5000多元,這是為明年準備的東西,也算是個小景點,希望能多吸引點遊客。”霍禮軍很期待明年的變化。

“長城是我們的旅遊資源,現在要把長城這盤棋下好,就要琢磨著再多挖掘一些特色,把歷史文化和旅遊更好地結合起來,主打邊塞休閒小鎮,讓遊客既能體驗到農家生活,還能感受到長城的魅力。”潘生文笑著說。

2014年興武營人均年收入4000元,今年人均年收入接近1萬元。

談保護為子孫後代留下歷史印記

“你看,這裡的夯層特別清晰,這樣的遺蹟現在不多了。”在二道邊上,張生英“眼尖”地捕捉到了一段昔日的邊牆夯土層。

儘管風吹日晒500多年,牆體幾乎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但這殘存的夯層還是“倔強”地宣誓著那段重要的歷史片段。

清政府建立後,邊牆失去了原有的禦敵之用,牆體、烽火臺、墩堡也因墾荒、種地、修路而大量毀壞。大量關堡的牆磚被周邊居民扒拆,加之長期風沙侵蝕,鹽池縣境內的古長城遺址遭到嚴重損壞。

鹽池縣博物館館長王生巖介紹,2000年左右鹽池縣開始陸續對古長城設置圍欄進行系統保護。如今興武營附近的頭道邊周圍更新了金屬隔離網,可近觀,不可踏入一步。

2015年,鹽池縣出臺認領長城辦法,鼓勵熱愛長城的單位、企業、個人積極認領保護長城。目前有4900米長城得到認領,雖然只佔鹽池全部古長城的一小部分,但在張生英看來,這項舉措依然能夠推動全社會形成熱愛長城和保護長城的濃厚氛圍。

在邊牆上放羊、躲風避雨、滑沙已成為歷史,今天保護長城及其附屬物已成為興武營人的自覺行動,看到有人爬長城、毀壞長城會主動制止甚至報警。“這邊牆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哪一代人的邊牆,要讓子孫後代都能看到。”73歲的蔡蘭鄭重其事地說。

時代沉浮、歲月流轉。

鹽池古長城,作為曾經的屏障,今天的古蹟,依然在默默注視周邊的一切,繼續見證這片黃土地的傳奇歲月。

來源:鹽池旅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