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則臣小說《北上》連獲茅盾文學獎和“五個一工程”獎'

"

原標題:他的創作之路就是“北上”之路

8月16日,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揭曉;8月19日,第十五屆“五個一工程”獎在京頒獎。僅僅四天之內,在這兩個中國文藝界最高獎的獲獎名單中,都能看到同一本書的名字——《北上》,它的作者,是年僅41歲的青年作家徐則臣。一時間,這位平素行事低調、不事張揚的作家,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然而面對突如其來的“走紅”,徐則臣並不急於面對熱情的公眾,他在結束上海書展的活動後,就按照原定的計劃跟隨作協去甘肅採風了,似乎也有意與這樣的熱鬧保持距離。

在北京書展的北京館,記者遇見了《北上》的責任編輯、十月文藝出版社編輯陳玉成,他見證了這本書從源起到誕生,可以說是除了作者以外最瞭解這本書的人。與陳玉成聊天的時候,北京出版集團的展架就在我們身後,《北上》被放在了最明顯的位置。陳玉成告訴記者,《北上》此前已經發行了6.8萬冊,連續獲得兩項大獎後,書籍銷量猛增,出版社為此緊急加印了10萬冊。 “無論是茅獎還是‘五個一’,我想作家在創作的過程中,都不是奔著獎項去的,但是能夠得到這樣的殊榮,對於我們出版工作者、對於我們一線的編輯來講,還是一個挺大的鼓勵和肯定。”陳玉成說。

《北上》的腰封有這樣一句話:“一條河流與一個民族的祕史:著名作家徐則臣潛心四年推出長篇力作。”陳玉成說,這四年是一個準確的概念,從2018年出版倒推四年,2014年正是《北上》這本書萌發之時。陳玉成回憶,當時十月文藝出版社剛和徐則臣合作了長篇小說《耶路撒冷》,這本書上市後讀者反響十分強烈,也正是從這次合作開始,讓十月文藝出版社的編輯們感到,徐則臣是一位非常有創作潛力和文學功力的作家。“當時有評論家說他站在‘70後’作家的隊首,我覺得這個評價是比較客觀的。”

《耶路撒冷》大獲成功之後,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和徐則臣在中國人民大學對面當代商城的一個咖啡館裡聊出了一個令人興奮的創意,就是寫一部完完全全以大運河為主角的作品。實際上在此之前,已經有劉紹棠、王梓夫等作家寫過運河,影響很大。但陳玉成認為,徐則臣寫運河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運河人,他生在運河邊的淮安,在這裡求學成長多年,後來又來到運河起點的北京從事文學事業,他本身的創作之路,就是一條‘北上’之路。” 陳玉成告訴記者,徐則臣寫運河並不是心血來潮,他十幾年前就開始撰寫運河的故事,運河文化始終伴隨著他的寫作生涯。也正是在徐則臣開始提筆寫《北上》之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拉開了序幕。大運河文化帶逐漸成為國家發展戰略,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北上》的誕生可謂正逢其時。 儘管徐則臣已經對大運河很熟悉了,但為了寫《北上》,他在四年中閱讀了六七十本關於運河的書籍,做了大量的素材準備。同時,京杭大運河從南到北1797公里,也都留下了徐則臣的足跡,重要的地方他走了不止一遍。

陳玉成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6月在北京通州的一次探訪。這時徐則臣的《北上》已經完稿,在做最後的細節調整工作。但是徐則臣對當代故事部分一些涉及到的地理位置仍有些困惑和疑問,於是他決定再次實地走一走。那次探訪同行的除了韓敬群和陳玉成,還有北京物資學院教授陳喜波。他是運河研究專家,是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的再傳弟子。徐則臣請他一起,就是因為他堪稱是運河的“活地圖”,走到通州每一處與運河相關的地點,他都能將這裡的歷史地理講得頭頭是道。他們一行人冒著炎炎夏日在通州探訪了一整天,好似上一堂生動的運河實地調研課程。“當時書已經做完了,但是徐則臣還是本著對內容負責的精神,對書中涉及的細節逐一校對,力求精益求精。他讓我看到了一個作家嚴謹的創作態度。”陳玉成說。

在陳玉成看來,《北上》之所以能夠取得如今的成績,得益於書中體現的創作格局。“徐則臣捨棄了自己最熟悉的成長環境,進入整個運河的滄桑歷史中,而且把大運河與20世紀中國的整個國脈、文脈相連。從這部作品中,我們不僅看到運河的變遷,也看到百年來一個民族的舊邦新命。書中展現的文人氣質,以及紮實的現實主義創作,都是許多同類題材創作者所不具備的。”

目前,陳玉成正在編輯徐則臣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北京西郊故事集》,書中將收錄徐則臣敘述北京西郊故事的《跑步穿過中關村》《如果大雪封門》《六耳獼猴》等九篇短篇小說,預計將於10月推出。記者 成長

(責編:袁菡苓、羅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