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牛不牛?沒有《三國演義》那些編造作判斷依據,估計您會犯難

徐庶牛不牛?沒有《三國演義》那些編造作判斷依據,估計您會犯難

現在在湖北省南漳縣城東北角,有一座始建於清朝嘉慶元年(1796)的徐庶廟,廟前立有“漢徐庶故里”石牌,廟內塑徐庶坐像,整個廟宇建築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主要有牌樓、大廳、正殿等,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除了正殿基座上塑有徐庶坐像外,大廳內隔扇上也懸掛徐庶造像,兩旁並附有對聯:

在新野高歌自薦;

到曹營一言不發。

通常,能得後人立廟祭拜,都是神一樣的人物。

與徐庶同時候的諸葛亮、關公是得後人立廟祭拜的。

徐庶牛不牛?沒有《三國演義》那些編造作判斷依據,估計您會犯難

諸葛亮不但在成都有武侯祠,而且被唐玄宗請入武廟,尊為武廟十哲之一。

關公就更不用說了,不但全國各地都有關帝廟,更被尊崇為武聖人,與文聖孔子相對。

由此可見,徐庶應該是一個大神級別的人物。

但是,對聯“在新野高歌自薦;到曹營一言不發”這十四個字所寫,都是《三國演義》裡面的情節,並非真實的歷史。

那麼,徐庶到底有多牛,很值得我們透過史料去探究一番。

不過,為了區分清演義和歷史,還是先把人們耳熟能詳的演義情節交待一番。

徐庶牛不牛?沒有《三國演義》那些編造作判斷依據,估計您會犯難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徐庶最初是藏頭露尾,化名為單福,前來荊州投靠劉表,但看劉表無人主之相,便留書作別,暫居司馬徽處。後受司馬徽指引,故意守候在劉備必經之路放聲長歌,表達出自己想要擇明主而仕的意願。不用說,徐庶這種自薦的營銷手段非常成功,劉備傾心結交,並拜之為軍師。徐庶這個軍師當得很出色,一上任,接連用計,連取三場勝利:1、遣張飛、趙雲大破前來攻打新野的曹仁大軍,斬殺曹將呂曠、呂翔;2、識破曹仁擺下的八門金鎖陣之“陣眼”,順利破陣;並算準曹仁晚上會來劫寨,巧設伏兵,殺得曹仁大敗而歸;3、徐庶又設計奪取了樊城。

徐庶可謂出手不凡,這幾仗打得神搖色動、精彩絕倫。

曹操也因此被驚駭到,接受了謀士程昱的建議,使出卑鄙下流、厚顏無恥的小人伎倆,劫持了徐庶的母親,要脅徐庶入許昌。

徐庶知此去不能再回,臨走之前向劉備推薦南陽諸葛亮,發誓入曹營後終生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

這就是“在新野高歌自薦;到曹營一言不發”的來由。

徐庶牛不牛?沒有《三國演義》那些編造作判斷依據,估計您會犯難

這之後,基本就沒有徐庶的什麼故事了。

但是,單憑以上情節,已經給讀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那麼,歷史對徐庶的記載是怎麼樣的呢?

非常遺憾,《三國志》並沒有單獨給徐庶立傳。

沒有單獨立傳,原因不外乎兩個:一、影響力不夠;二、缺乏足夠的事蹟來撐起一篇傳記。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沒有單獨立傳,徐庶的身影還是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裡閃現過三次。

第一次,是在介紹諸葛亮的時候,有提到“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即說潁川的徐庶徐元直和諸葛亮非常要好。

諸葛亮是三國世界裡的第一等人物,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徐庶能與諸葛亮交好,說明徐庶不是凡響之輩。

徐庶牛不牛?沒有《三國演義》那些編造作判斷依據,估計您會犯難

第二次,劉備入荊州投靠劉表,在新野屯兵,“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即徐庶初見劉備,就得到了劉備的器重,應該是有兩把刷子的。這個時候,徐庶向劉備舉薦諸葛亮:“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原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從這兒可見,徐庶薦諸葛是真事,劉備三顧茅廬也是真事。不過,徐庶並不是將要離開劉備時“走馬”薦諸葛,他是和諸葛亮有過同要劉備麾下共事的時光的。

第三次,曹操攻打荊州,“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即曹操劫持了徐庶之母也是真的,但不是聽信程昱的計策密謀而行,是在追擊劉備時俘獲到的。徐庶沒辦法,只好向劉備告辭,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掉頭投奔曹操去了。

從《三國志•諸葛亮傳》裡這三個片段來看,徐庶應該是很有料的,沒能單獨立傳,應該是事蹟太少了。

不過,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援引了《魏略》裡面大理內容,基本可以為我們勾勒出徐庶的生平。

為什麼徐庶會出現在《魏略》一書中呢?

徐庶牛不牛?沒有《三國演義》那些編造作判斷依據,估計您會犯難

很多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總是把徐庶被作為蜀漢臣子來看待,但徐庶最後在魏國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即不管您願不願意,他事實上就是魏國臣子。

現代學者盧弼通過對清代學者錢大昕批註的分析,指出:在《魏略》中,徐庶、嚴幹、李義等十人是合為一卷,分別列傳的。但《魏略》全書已佚失,實無從稽考。

那麼,《魏略》是怎麼記載徐庶事蹟的呢?

一、“中平末,嘗為人報讎,白堊突面,被髮而走,為吏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吏乃於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於市鄽,莫敢識者,而其黨伍共篡解之,得脫。於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

即中平末年(189年),徐庶打抱不平,捲入一場江湖恩怨之中,殺了人,替人報了仇,塗白石粉於臉,披頭散髮逃匿,最終還是被官府抓到了。差吏訊問其名,其閉口不答。差吏於是綁之於柱,準備動用凌遲酷刑,並擊鼓讓市井中人前來辨認,但沒人敢認。徐庶的黨羽後來解救了徐庶。徐庶感激不盡,不再舞槍弄棒,換上青衣儒巾,折節求學。

不難看出,徐庶和呂蒙一樣,都有過棄武從文的經歷。

二、“初平中,中州兵起,乃與韜南客荊州,到,又與諸葛亮特相善。”

這條記載與《三國志•諸葛亮傳》所記一致,和諸葛亮交好,但補充了徐庶為避中州兵亂,與同郡人石韜(字廣元)南下荊州的背景。

三、“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徐福,即徐庶)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這條記載記錄了石韜和徐庶入曹後的任官履歷,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右中郎將是個什麼官呢?

中郎將這個軍銜由秦朝設立,到西漢時分為五官、左、右三中郎署,職權在將軍和校尉之間。但漢朝只有在戰時才置將軍一職,平時並不常備,所以中郎將應該是平時最大軍職了,品秩為“比二千石”,掌宿衛殿門、出充車騎,屬光祿勳管轄。

但到了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很多人被封為將軍,中郎將淪落成了中下級軍官的職位。

御史中丞又是什麼官呢?

徐庶牛不牛?沒有《三國演義》那些編造作判斷依據,估計您會犯難

這個官職同樣是秦朝設立的,漢朝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稱御史中執法,秩千石,負責糾彈百官朝儀,名稱曾一度被曹操改為宮正,但曹丕當政,仍復其名。

從御史中丞這個職位來看,《三國演義》說徐庶到了曹營“一言不發”那是不存在的。

那麼,從徐庶職位的升遷來看,他在曹魏集團的工作應該是付出過努力的,不然也不會出現由右中郎將升遷到御史中丞的位置,而且,在御史中丞這個位置上,他也必須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是,卻最終沒能進入決策中樞,是否徐庶的能力不過如此呢?

四、“逮太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這裡說的是,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北伐,率軍出隴右,聽聞徐庶與石韜的任職後,大為嘆息,說:“難道是魏國的人才太多了嗎,為什麼徐庶與石韜兩人得不到重用呢?”

從諸葛亮的話裡,我們感覺,徐庶是有才的,可惜得不到發揮。

徐庶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有才沒才,牛不牛,哎,真不好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