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中最離不開的荀彧死得其所了嗎?後人眾說紛紜

曹操一生中最離不開的荀彧死得其所了嗎?後人眾說紛紜

三代以降,政權更迭不計其數,亡國之後,我們總會看到遺民們,或捶胸頓足判若楚囚,或沉湎於書忘事逃去,或一碗藥湯嗚呼以去,或手提三尺劍、抗爭失落後為這迭變殉葬。顧亭林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是政權的失落,亡天下是道德的失落。無數志士在動亂之間作了對政權的致敬,也有無數志士為了仁人之心,為那失落的道德作了最後的殉禮。

曹操一生中最離不開的荀彧死得其所了嗎?後人眾說紛紜

漢末之世,群雄並起,荀彧先歷袁紹,後奔曹操,二十餘年經營,終建不世之勳,“固一世之雄也”。然而昔日肝膽終變節,‘若天命在孤,孤願為周文王’,文王不武,武帝不文,曹操絕不稱帝,但身後繼任者必須受之,為繼任者造勢的最後一步,便是加九錫進爵稱王。詎料“吾之子房”垂老窩裡反,也就不免受其忌憚,一旨召命,荀彧調離中樞,從此塵埃風情,落盡世中。

荀彧之死,世人道是曹操空盒之警給以最後一擊,豈不唏噓?!

然而其死之為,卻在身後引起無數爭議。裴松之說:

「世之論者,多譏彧協規魏氏,以傾漢祚;君臣易位,實彧之由。雖晚節立異,無救運移;功既違義,識亦疚焉」(大意:世人大多譏諷荀彧輔佐曹操推倒漢廷,改朝換代實際上都是荀彧造的孽,晚節雖保,但是於時局無以不久。尷尬!)

這種認為荀彧之晚節難保的論斷,千百年以後還有不少,更無論魏晉了。

陳壽就在《三國志》中說: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鑑先識,未能充其志也」

這種立論,就是那個時代最直接的代表。

去三國時代千餘年的明末清初時代,王夫之在「讀通鑑論」的卷九中說:

「荀彧拒董昭九錫之議,為曹操所恨,飲藥而卒,司馬溫公許之以忠,過矣。乃論者譏其為操謀篡,而以正論自詭,又豈持平之論哉?彧之智,算無遺策,而其知操也,尤習之以熟而深悉之。違其加九錫之議,必為操所不容矣,姑託於正論以自解,冒虛名,蹈實禍,智者不為,愚者亦不為也,而彧何若是?夫九錫之議興,而劉氏之宗社已淪。當斯之時,苟非良心之牯亡已盡者,未有不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發之不禁耳,故雖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於此亦可以徵人性之善,雖牯亡而不喪…」

大體意思是,王夫之認為荀彧一生算無遺策,以他的智慧,怎會不知曹操志不在小?荀彧既助曹為虐,但卻在稱王一事上始終不讓一二,這種前後矛盾的做法,蠢人智者都不會去做,荀彧為何如此?他以為這是荀彧的良心發現,故而有以死明氣節,雖死,也無憾了。

曹操一生中最離不開的荀彧死得其所了嗎?後人眾說紛紜

卷十三5,他又說:

「忠臣志士善保其忠貞者,尤不可以無識;苟無其識,則易動而不謀其終…而轉念之圖,惟昏於初念;其為智也,不能決兩端於餓傾,迎刃以解,而姑為嘗試,且自謂他日有可變計,乃不知其終不能也。」

翻譯成白話就是,荀彧在保其自身忠貞一事上‘無識’,這種無識,導致了他幼稚地以為憑藉一己之力在將來功成之時能有以作用。繼而他舉了個例子來比對了荀彧之失智,說的是西晉官員高瞻在西晉大亂後投降平定遼東的慕容廆,慕容氏對他說:

「孤欲與卿共清世難,翼戴王室」

然而高瞻卻漠然應之,憂憂而死,終不為屈。王夫之評價道:

「高瞻之智,決於俄頃,粲然若黑白之不相淆…死於不屈之前,而不死於自拔未繇,力窮志沮之日。嗚呼,可不謂賢哉!」

他雖然不否定荀彧之賢達多智,卻對於荀彧之死節,則多有不以為然了。至少在明智與否上,王夫之認為荀彧死的沒有高歡那樣坦蕩。

然而荀令君之死,在另外一些人看來,卻絕非如陳王二公所論那樣不足以師法。裴松之在《三國志》荀彧傳末評論陳壽的論斷,說他是「誠未得其遠大者也」,他說道:

「彧豈不知魏武之志氣,非衰漢之貞臣哉?良以餘王道既微…不有撥亂之資…則漢室之亡忽諸黔首之類殄矣,夫欲翼贊時英,一匡屯運,非斯人之與而誰與哉?是故經綸急病…劉宗延而紀之祚,豈非荀生之本圖,仁恕之遠致乎?」

他和王夫之一樣,認為以荀彧之智早就能看出曹操的不臣之心,然而其之所以委身曹氏,實際上是為了「經綸急病」以延漢祚。功業既成後,對於他的飲藥自盡,他接著說:

「及其霸業既隆,翦漢跡著,然後亡身殉節,以申素情,全大正於當年,布誠心於百代,可謂任重道遠,志行義立。」

曹操一生中最離不開的荀彧死得其所了嗎?後人眾說紛紜

他認為荀彧以死明志殉禮漢廷,是為了全大正、布誠心,其義不限在當世,更多的則是昭示後來。

去荀彧之世八百餘年的蘇東坡在「東坡志林」中寫:

「荀文若,聖人之徒也…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謀九錫,則文若死之,故吾嘗以文若為聖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張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蘇軾認為荀彧為聖人之徒,其生之救黎民於水火之中、開平天下之心有如張良,而死節殉道之為則有如那‘義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的伯夷叔齊,豈不大哉也夫!

汪籛說:‘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主要是看他在歷史上起了怎樣的作用,是推進社會的發展,還是阻礙社會的發展。’荀彧之生,從史書記載看來,協助結束北方紛亂、鎮壓叛亂、打擊豪強等事上,荀彧幾乎是無役不與的,雖然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荀彧之貢獻對於黎民百姓來說,還是有所誇張了,但至少至少,在剪滅割據、還天下以泰平上,他之所為差強人意、厥功亦偉。至於他殉節而亡,誠如裴松之所言,他是「以申素情」,蘇東坡所言,他是「道似伯夷」的「聖人之徒」;我們千百年後觀摩他們古人看古人的介評,不能不說,相對於陳王二氏的「機鑑先識,未能充其志」「易動而不謀其終」等言,裴蘇二公的承平之論,畢竟要更勝一籌了。

作者:陳寅碩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祕史」原創制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