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雙一流”大學當積極有為'

許寧生 復旦大學 大學 技術 高峰 復旦大學 2019-08-28
"

復旦大學提出,到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把學校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在此基礎上,再經過10到15年努力,學校率先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

“‘一流’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我們最看重的本科教育,就是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掌握未來的復旦人;我們將加快推進一流學科建設,讓‘高原’之上湧現更多‘高峰’;我們將佈局和搶佔世界科技發展制高點,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努力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復旦大學已經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一流大學的百年夢想,將時刻牢記使命,堅持守正創新,不斷追求卓越,譜寫新的奮鬥篇章。

"

復旦大學提出,到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把學校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在此基礎上,再經過10到15年努力,學校率先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

“‘一流’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我們最看重的本科教育,就是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掌握未來的復旦人;我們將加快推進一流學科建設,讓‘高原’之上湧現更多‘高峰’;我們將佈局和搶佔世界科技發展制高點,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努力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復旦大學已經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一流大學的百年夢想,將時刻牢記使命,堅持守正創新,不斷追求卓越,譜寫新的奮鬥篇章。

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雙一流”大學當積極有為


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掌握未來的復旦人

《瞭望》:教育部去年印發了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實施意見。復旦大學在提升本科教育質量、培養拔尖人才方面,當前和今後有哪些舉措?

許寧生: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和本。復旦大學素有重視本科教育的優良傳統,我們2017年在國內高校中率先制定並實施《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動計劃》,去年9月學校黨代會提出了“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掌握未來的復旦人”的目標,明確復旦學生要具有國家意識、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專業素養和國際視野。

我們注重為全體學生提供拔尖人才培養的環境,就是要讓主動進取、積極有為的學生脫穎而出。為此,學校根據“大類招生、通識教育、專業培養、多元發展”原則構築了厚基礎、高質量的“2+X”本科培養體系。“2”就是從通識教育和專業培養兩方面夯實個人發展基礎,“X”是指為學生個性化成長提供專業進階、跨學科發展、創新創業等多元發展路徑。

作為“2+X”本科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學校為拔尖人才成長設置了側重專業發展的“本科榮譽項目”和側重學科交叉的“本科學程項目”。“本科榮譽項目”以富有挑戰性的榮譽課程和高標準的科研實踐為核心,旨在培養既具備深厚專業基礎,又具有前沿學術視野和持久競爭力的拔尖創新人才。這一項目在今年9月拓展至全校21個院系,並計劃在明年覆蓋所有院系。“本科學程項目”則關注新興和交叉前沿領域,為學生提供各種靈活配置的主題課程組,為培養跨學科複合型人才提供新路徑。

下一步,復旦大學在按既定計劃提升本科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將圍繞國家重點需求、學科發展,重點在一流本科專業佈局與建設、打造金課、更加註重教學質量管理反饋、跨學科跨專業融合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力度,用5至10年時間達到世界一流大學本科培養質量。

《瞭望》:復旦大學是中國高校通識教育的領跑者。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復旦通識教育有哪些目標?今後將如何推進?

許寧生:復旦大學是國內率先開展通識教育的高校之一,目前已經進入2.0版本的全面建設期,正在著力打造“有魂、有根、有效”的新通識教育體系。

首先,我們將充分發揮通識教育在“立德樹人”方面的作用,實現課程思政在通識教育課程中的全覆蓋;強化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深層協同,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和高尚品德,達到“知識育人、思想育人、行為育人”的目標。

其次,通識教育要更注重“質量為本”的理念,改變通識教育就是科普教育的印記。目前,我們已經初步形成“復旦通識”的課程標準和規範,夯實了“大班授課、小班研討”制度和助教制度,建立了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質量保障體系。下一步,我們要求所有核心課程都達到該標準和規範,形成示範推廣。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通識教育也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還將探索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機制,改變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的認識誤區。這就要求,“2+X”本科培養體系要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提供更多組合模塊,體現在今後越來越多專業的培養方案中,會融入原本屬於通識教育的跨學科課程內容。我們希望通過這項革新,復旦所培養的學生既有某個領域的專長,又有跨學科、跨文化的理解力和方法論訓練,有很強的自我學習和拓展能力。

在學科“高原”上崛起更多“高峰”

《瞭望》:學校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對學科建設提出了明確目標,比如在2020年之前基本完成新工科佈局,學科融合創新形成新興學科等。在您看來,復旦大學學科建設的重點和特色是什麼?圍繞這些新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會有哪些革新?

許寧生:我們提出,要加快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在學科“高原”上崛起更多“高峰”。到2020年,復旦大學文、社、理、工、醫五大學科板塊優勢明顯,學科融合創新特色突出,新興學科門類形成新優勢,半數以上學科和整體學術創新能力進入世界一流行列。為此,學校將以“雙一流”為核心目標,重點建設27個“擬建設一流學科”,帶動一級學科重點發展、融合發展和特色發展。

學科門類全、基礎厚,這是復旦大學的優勢。在繼承和發揚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學校將重點強化新工科佈局。一要勇攀高峰。就是要瞄準“一流育人質量、一流學術成果、一流社會貢獻”目標,學校鼓勵各建設學科從學術前沿發展、國家重大需求和培養“高精尖缺”人才的要求出發,擴展學科優勢,培育學科新的增長點。二要融合創新。就是要促進合作、促進交叉、促進融合,發揮綜合性大學整體優勢。比如,我們響應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建設和張江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的要求,加快建設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在生命、信息及其交叉領域已逐步形成重大項目和人才聚集、重大科學問題和核心前沿技術創新研究的高地。我們還以新工科建設和“工程與應用技術研究院”為抓手,聚焦類腦智能科學技術、智能醫療與精準健康科學技術、超越照明科學技術等,打造新工科育人、研究與學科體系,推動系統化、集成化的跨學科多領域合作。

去年8月,《自然·納米技術》在線發表了張凡教授的科研成果。他提出,將近紅外熒光壽命成像技術運用於活體多重檢測當中,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腫瘤診斷方法,即無需通過手術切片操作,就能實現更為精準的診斷。我們瞭解到,張凡來自學校化學系,其團隊成員來自化學、物理、醫學等多個學科。這就是學科交叉融合促進創新活力迸發的生動案例。又比如, 今年4月25日復旦現代語言學研究院的團隊宣佈,綜合運用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世界第二大語系漢藏語系起源及分化的時間和地點。相關成果以原創性研究論文形式在線發表於《自然》(Nature)。這也是中國語言學研究領域首次在《自然》雜誌發表科研成果。

與此同時,我們針對人工智能、大數據、集成電路等國家創新驅動戰略關鍵領域,在原有專業基礎上增設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保密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等專業,探索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新機制,培養既有紮實理論基礎,又能解決複雜實際工程問題的科學工程師。

2019年,我們在本科普通批(本科第一批)中新增“工科試驗班(新工科本研貫通)”招生大類,下設“智能科學與技術(卓越班)”和“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卓越班)”兩個專業,擬各招生30人。“工科試驗班(新工科本研貫通)”專業新生將享受達到直研基本要求免試直研的優惠政策,以及產學研融合培養、出國交流和榮譽項目培養的特色培養計劃,使之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新工科人才培養高地。

為科學家潛心研究提供製度保障

《瞭望》:近年來尤其去年以來,我們看到復旦大學高端科研成果密集湧現,是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的“常客”。學校通過哪些工作,激發了科研工作者的創新活力?

許寧生:高校的科技創新不能只為擴大學術國際影響而努力,更要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實質性的貢獻,並據此打造科技創新的完整鏈條。

復旦大學一直堅持自主原始創新,支持把原始創新變成服務國家和民族進步發展的動力。近年來,復旦大學確實湧現了一些體現原始創新的科研成果,比如去年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了由外爾軌道形成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邁出了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去年12月17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

我們在科研文化上大力弘揚科研報國,當然我們也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進一步促進對各單位科技工作水平的科學評價,加大“雙一流”成果的獎勵。

在自主設置的科研項目方面,學校制定了“先導項目”和“先鋒項目”,評審指標主要考慮申請項目與國家支持方向的貼合度,論文、帽子、職稱、學歷、獎項等都不作為評審標準。

在論文獎勵上,我們制定了《復旦大學重大貢獻績效獎勵實施辦法》,獎勵範圍不僅包括高水平論文,還包括重大科研成果和重大教學研究項目、重大教學成果等獎勵,論文類僅佔總獎勵的30%左右;獎勵對象也不僅是項目首席專家,而是整個團隊。我們以此來引導和支持各類科研人才瞄準世界一流,全身心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

目前,學校各院系都建立了以重大項目為牽引、首席科學家負責制的課題組管理新模式。充分放權、自主管理的用人制度,以及以投入產出比和代表作為導向的分配製度,進一步增強了科研人員的獲得感。同時,一支穩定、專業的科研管理服務隊伍也初步建立。一些海歸學者說,比起國外同行,復旦的項目申請耗時相對更少,更加符合科學研究的規律。

另外,我們在教職工高級職稱晉升中,探索形成了“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以良好的師德師風和思想政治素質為基本要求,強調申請人的能力、業績和貢獻,重點圍繞教學投入與質量、科研系統性與創新性、學術經歷與活動、學術潛力與規劃四大類要素,對申請人進行綜合評價。

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雙一流”大學當積極有為

《瞭望》:中央交給上海的重要任務包括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三大領域取得關鍵性突破。復旦大學在賦能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我國關鍵性技術攻關上有何規劃或舉措?

許寧生: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聚焦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著力提升集中度和顯示度”的號召,復旦大學積極對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主動調整張江校區功能佈局。2017年10月正式啟動“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建設,深度融入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張江科學城建設。我們明確,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就是要在基礎科研領域做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

具體來說,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目前已經啟動了下列幾項工作。聚焦“國際人類表型組重大科學計劃”,帶動上海精準醫學領域的綜合研究實力達到國內領先,形成全球影響力;建設“微納電子與量子國際創新中心”,帶動相關產學研融合創新平臺圍繞集成電路核心關鍵技術組織研發,培養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急需的高端人才,提升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核心競爭力;建設“腦與類腦智能國際創新中心”,啟動“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上海市級科技重大專項,面向類腦智能在醫療、物流、電網、機器人等重點產業示範創新應用,持續推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創新成果。

《瞭望》:“中國芯”問題近一段時間廣受關注,您本人也擔任上海市科協集成電路專業委員會主任一職。請以此為例,介紹復旦大學在解決這項“卡脖子”技術上的思考和作為?

許寧生:集成電路是信息社會的基礎,是一個國家綜合科技實力的體現。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但高端芯片依然嚴重依賴進口,加上一些發達國家管制加劇,長遠來看只能依靠發展“中國芯”。當前,我國集成電路還面臨創新能力和高端製造能力缺乏、優秀人才不足等瓶頸。

復旦大學是我國最早開展微電子技術研究的單位之一,如今作為“雙一流”建設高校,更應勇擔使命、積極有為。我們在目前國內唯一的集成電路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陸續建設了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長三角集成電路設計與製造協同創新中心(省部共建),為我國集成電路源頭創新提供了重要支撐。

當前及以後,復旦大學集成電路研究將堅持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解決“卡脖子”問題和搶佔技術制高點為目標,不斷完善創新體系建設,努力把關鍵技術突破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

一是發揮學科整體優勢。我們將基於集成電路工藝器件的基礎研究,結合學校集成電路EDA軟件、設計、測試的優勢,實現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的核心關鍵技術突破,加快縮短我國與世界領先技術的差距。

二是加強集成電路領域產學研協同創新。當前我國集成電路龍頭企業研發能力相對薄弱,基本處於“跟跑”狀態,我們將持續聯合企業實現“卡脖子”集成電路核心技術突破,加快實驗室先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作出貢獻。

三是大力推動集成電路創新人才培養。學校將堅持人才培養與產業建設互動,探索這一領域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機制、新體系,重點培養造就一批能夠引領推動和組織實施集成電路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領軍人才,也把復旦大學打造成為我國集成電路領域高端人才的培養高地。



文字:吳振東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編輯:汪曉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