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

作者:豆瓣青石

"

作者:豆瓣青石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一)

周乙死了,死在日本人的槍下。那是1945年1月,黎明之前。

我老疑心周乙這個名字化自周易,如同後者體現了中華文明中最韻味深長的那部分,周乙這個人物也代表了中國文化對君子的想象:智慧、內斂、忠義、自強、厚重,還有對後代含蓄深沉的愛。

《懸崖》的長處在於質感,而非情節。論戲劇衝突,它的緊張豐富不如《潛伏》,甚至緊湊度還不如張嘉譯演的另一部《借槍》。論臺詞,你會發現格言式的對話過多,不夠拙樸真實。

"

作者:豆瓣青石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一)

周乙死了,死在日本人的槍下。那是1945年1月,黎明之前。

我老疑心周乙這個名字化自周易,如同後者體現了中華文明中最韻味深長的那部分,周乙這個人物也代表了中國文化對君子的想象:智慧、內斂、忠義、自強、厚重,還有對後代含蓄深沉的愛。

《懸崖》的長處在於質感,而非情節。論戲劇衝突,它的緊張豐富不如《潛伏》,甚至緊湊度還不如張嘉譯演的另一部《借槍》。論臺詞,你會發現格言式的對話過多,不夠拙樸真實。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質感蘊藏在氛圍感和時代感裡。懸崖不僅指代周乙的生存環境,也是歷史風雲中滿洲國的時代註腳。在火車、周乙家、警察廳、索菲亞教堂、中央大街、馬迭爾西餐廳和俄式音樂裡,通過偏灰的色調、光線和長中短鏡頭的多重調用,壓抑氛圍和複雜時代一集一集地得以構建,直至具有相當的代入感。

這不是生活劇,是生存劇。戲劇衝突的構建全在生存二字。所以很自然的,這部戲裡戲份最出彩的就是周乙和對手高彬。40集,從38年底到45年初,大跨度裡的故事全是關於傳送情報與防止暴露雙重目標下的生存。

"

作者:豆瓣青石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一)

周乙死了,死在日本人的槍下。那是1945年1月,黎明之前。

我老疑心周乙這個名字化自周易,如同後者體現了中華文明中最韻味深長的那部分,周乙這個人物也代表了中國文化對君子的想象:智慧、內斂、忠義、自強、厚重,還有對後代含蓄深沉的愛。

《懸崖》的長處在於質感,而非情節。論戲劇衝突,它的緊張豐富不如《潛伏》,甚至緊湊度還不如張嘉譯演的另一部《借槍》。論臺詞,你會發現格言式的對話過多,不夠拙樸真實。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質感蘊藏在氛圍感和時代感裡。懸崖不僅指代周乙的生存環境,也是歷史風雲中滿洲國的時代註腳。在火車、周乙家、警察廳、索菲亞教堂、中央大街、馬迭爾西餐廳和俄式音樂裡,通過偏灰的色調、光線和長中短鏡頭的多重調用,壓抑氛圍和複雜時代一集一集地得以構建,直至具有相當的代入感。

這不是生活劇,是生存劇。戲劇衝突的構建全在生存二字。所以很自然的,這部戲裡戲份最出彩的就是周乙和對手高彬。40集,從38年底到45年初,大跨度裡的故事全是關於傳送情報與防止暴露雙重目標下的生存。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我印象最深的細節是,周乙每次進屋脫大衣的從容細描、抱女兒莎莎的自然和看女兒的眼神。在警察廳爭取生存的劇情往往通過周乙回家的生活細節加以豐富,內心的情緒波動就體現在這些最普通的動作和眼神裡。對環境和細節不厭其煩的精雕細琢使整部電視劇充滿了電影感。

(二)

劇中周乙有句臺詞:真正的信仰源自對社會的認知。很對。

我們離抗日戰爭太久了,激情燃燒的歲月都已回聲漸歇。我們很難真正切身體會到民族存亡之際那些執著的信仰。

周乙是共產黨。想想現在居然要為“幾個代表”修改黨章,簡直不是笑話嗎?我想,至少在周乙心中,他的信仰裡對這個愛得深沉的國家、民族的救亡與重建,不亞於消滅剝削的民主、平等、自由的共產主義。對,那時不提社會主義,更沒有中國特色。

信仰是有力量的,甚至是人之為人最大的力量。

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可以沒有信仰,但能沒有信念嗎?

"

作者:豆瓣青石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一)

周乙死了,死在日本人的槍下。那是1945年1月,黎明之前。

我老疑心周乙這個名字化自周易,如同後者體現了中華文明中最韻味深長的那部分,周乙這個人物也代表了中國文化對君子的想象:智慧、內斂、忠義、自強、厚重,還有對後代含蓄深沉的愛。

《懸崖》的長處在於質感,而非情節。論戲劇衝突,它的緊張豐富不如《潛伏》,甚至緊湊度還不如張嘉譯演的另一部《借槍》。論臺詞,你會發現格言式的對話過多,不夠拙樸真實。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質感蘊藏在氛圍感和時代感裡。懸崖不僅指代周乙的生存環境,也是歷史風雲中滿洲國的時代註腳。在火車、周乙家、警察廳、索菲亞教堂、中央大街、馬迭爾西餐廳和俄式音樂裡,通過偏灰的色調、光線和長中短鏡頭的多重調用,壓抑氛圍和複雜時代一集一集地得以構建,直至具有相當的代入感。

這不是生活劇,是生存劇。戲劇衝突的構建全在生存二字。所以很自然的,這部戲裡戲份最出彩的就是周乙和對手高彬。40集,從38年底到45年初,大跨度裡的故事全是關於傳送情報與防止暴露雙重目標下的生存。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我印象最深的細節是,周乙每次進屋脫大衣的從容細描、抱女兒莎莎的自然和看女兒的眼神。在警察廳爭取生存的劇情往往通過周乙回家的生活細節加以豐富,內心的情緒波動就體現在這些最普通的動作和眼神裡。對環境和細節不厭其煩的精雕細琢使整部電視劇充滿了電影感。

(二)

劇中周乙有句臺詞:真正的信仰源自對社會的認知。很對。

我們離抗日戰爭太久了,激情燃燒的歲月都已回聲漸歇。我們很難真正切身體會到民族存亡之際那些執著的信仰。

周乙是共產黨。想想現在居然要為“幾個代表”修改黨章,簡直不是笑話嗎?我想,至少在周乙心中,他的信仰裡對這個愛得深沉的國家、民族的救亡與重建,不亞於消滅剝削的民主、平等、自由的共產主義。對,那時不提社會主義,更沒有中國特色。

信仰是有力量的,甚至是人之為人最大的力量。

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可以沒有信仰,但能沒有信念嗎?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高彬

編劇全勇先在最後一集寫了幾句非常特別的臺詞:

周乙:我是共產黨。

高彬(眼含淚光):你騙了我們這麼多年,為什麼?

周乙:信仰。

高彬:你們的信仰是什麼?人道?你連自己的同事都殺害,淨幹那些令人髮指的事情,這就是信仰嗎?

周乙:你理解的太膚淺了。

高彬:是嗎?我不得不承認,在警察廳,你是我最欣賞最信任的人,我一直覺得,那我之間情同手足,日本人一直在要你,我覺得你到了那兒會很麻煩的,所以我剛剛考慮,是否能給你大赦……

周乙:不必了,我如果是為了升官發財,完全可以有另外一種選擇,我說了,這是我的信仰。

高彬:你不覺得你的信仰太荒唐了嗎?馬克思所有的承諾,你共產黨根本就做不到,你看看斯大林就知道了。

周乙:一定能做到!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個新政府,沒有皇帝,沒有權貴,沒有剝削和壓迫,不會喪權辱國,讓人民能夠有尊嚴的生活,新政府,不會奴役人民。

高彬:幼稚!

周乙:沒有理想的人都會認為別人幼稚。

高彬:這就是你們的理想?這就是你們嚮往的人類大同?

周乙:是,我們做到這些,也許十年,也許二十年,也許一百年。

高彬:一萬年你們也做不到!

周乙:你是看不到這一天的。

高彬:你能看到嗎?你更看不到!

我很能理解為什麼要寫這段,那時就已經整風運動了,加上建國後那麼多風風雨雨,再到如今政府成了最大地主、多數黨員就為升官發財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革命理想太刺眼,太需要似是而非的反諷。

但是,歷史不能假設。刑具無需假設,那麼多的鮮血和頭顱無需假設。民族復興的路再坎坷,也無損於周乙們革命理想和信仰的偉大。

我還想重複一句臺詞:

-想過後路嗎?-想過。-什麼後路?-沒有後路。

(三)

好的藝術作品,都閃著人性的光輝。人都離不開感情,特工也不能。

有三場哭戲,是《懸崖》裡感情最為動人的宣洩。

"

作者:豆瓣青石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一)

周乙死了,死在日本人的槍下。那是1945年1月,黎明之前。

我老疑心周乙這個名字化自周易,如同後者體現了中華文明中最韻味深長的那部分,周乙這個人物也代表了中國文化對君子的想象:智慧、內斂、忠義、自強、厚重,還有對後代含蓄深沉的愛。

《懸崖》的長處在於質感,而非情節。論戲劇衝突,它的緊張豐富不如《潛伏》,甚至緊湊度還不如張嘉譯演的另一部《借槍》。論臺詞,你會發現格言式的對話過多,不夠拙樸真實。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質感蘊藏在氛圍感和時代感裡。懸崖不僅指代周乙的生存環境,也是歷史風雲中滿洲國的時代註腳。在火車、周乙家、警察廳、索菲亞教堂、中央大街、馬迭爾西餐廳和俄式音樂裡,通過偏灰的色調、光線和長中短鏡頭的多重調用,壓抑氛圍和複雜時代一集一集地得以構建,直至具有相當的代入感。

這不是生活劇,是生存劇。戲劇衝突的構建全在生存二字。所以很自然的,這部戲裡戲份最出彩的就是周乙和對手高彬。40集,從38年底到45年初,大跨度裡的故事全是關於傳送情報與防止暴露雙重目標下的生存。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我印象最深的細節是,周乙每次進屋脫大衣的從容細描、抱女兒莎莎的自然和看女兒的眼神。在警察廳爭取生存的劇情往往通過周乙回家的生活細節加以豐富,內心的情緒波動就體現在這些最普通的動作和眼神裡。對環境和細節不厭其煩的精雕細琢使整部電視劇充滿了電影感。

(二)

劇中周乙有句臺詞:真正的信仰源自對社會的認知。很對。

我們離抗日戰爭太久了,激情燃燒的歲月都已回聲漸歇。我們很難真正切身體會到民族存亡之際那些執著的信仰。

周乙是共產黨。想想現在居然要為“幾個代表”修改黨章,簡直不是笑話嗎?我想,至少在周乙心中,他的信仰裡對這個愛得深沉的國家、民族的救亡與重建,不亞於消滅剝削的民主、平等、自由的共產主義。對,那時不提社會主義,更沒有中國特色。

信仰是有力量的,甚至是人之為人最大的力量。

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可以沒有信仰,但能沒有信念嗎?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高彬

編劇全勇先在最後一集寫了幾句非常特別的臺詞:

周乙:我是共產黨。

高彬(眼含淚光):你騙了我們這麼多年,為什麼?

周乙:信仰。

高彬:你們的信仰是什麼?人道?你連自己的同事都殺害,淨幹那些令人髮指的事情,這就是信仰嗎?

周乙:你理解的太膚淺了。

高彬:是嗎?我不得不承認,在警察廳,你是我最欣賞最信任的人,我一直覺得,那我之間情同手足,日本人一直在要你,我覺得你到了那兒會很麻煩的,所以我剛剛考慮,是否能給你大赦……

周乙:不必了,我如果是為了升官發財,完全可以有另外一種選擇,我說了,這是我的信仰。

高彬:你不覺得你的信仰太荒唐了嗎?馬克思所有的承諾,你共產黨根本就做不到,你看看斯大林就知道了。

周乙:一定能做到!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個新政府,沒有皇帝,沒有權貴,沒有剝削和壓迫,不會喪權辱國,讓人民能夠有尊嚴的生活,新政府,不會奴役人民。

高彬:幼稚!

周乙:沒有理想的人都會認為別人幼稚。

高彬:這就是你們的理想?這就是你們嚮往的人類大同?

周乙:是,我們做到這些,也許十年,也許二十年,也許一百年。

高彬:一萬年你們也做不到!

周乙:你是看不到這一天的。

高彬:你能看到嗎?你更看不到!

我很能理解為什麼要寫這段,那時就已經整風運動了,加上建國後那麼多風風雨雨,再到如今政府成了最大地主、多數黨員就為升官發財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革命理想太刺眼,太需要似是而非的反諷。

但是,歷史不能假設。刑具無需假設,那麼多的鮮血和頭顱無需假設。民族復興的路再坎坷,也無損於周乙們革命理想和信仰的偉大。

我還想重複一句臺詞:

-想過後路嗎?-想過。-什麼後路?-沒有後路。

(三)

好的藝術作品,都閃著人性的光輝。人都離不開感情,特工也不能。

有三場哭戲,是《懸崖》裡感情最為動人的宣洩。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一是第34集,顧秋妍在江堤上,哭著對老魏講訴了自己對周乙的情感,不願離開他。這種旁人永遠不會理解,超越愛情與血緣的情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依為命。其實這種情感是雙向的,當汽車爆炸時,周乙從樓上衝下去後欲哭無淚的心碎,看見顧秋妍還活著時的狂喜,又何嘗不是男人對女人的保護與寵愛呢?周乙堅持在危險之際讓顧秋妍離開,也是這種感情。

二是第38集,周乙半蹲著目送妻子孫悅劍(詠梅把這個角色演得極好)和家喬安全過了江界,返回去救顧秋妍和“女兒”莎莎。他在遺信裡寫道“……悅劍,為我祝福吧,永遠愛你,你是我一生中永遠的、唯一的愛。周乙。”孫悅劍跪地大哭,家喬狂喊爸爸。張嘉譯這段說得極動情,愛與愧疚其實也很難分得清了。

三是臨死前,周乙抱著女兒莎莎最後一面的慟哭,是全劇最感染人的片段。這一刻,生離死別,全佔齊了。淚水和轉身裡的不捨、掩面的悲痛、“回去告訴媽媽,我非常非常愛你們”的深情,沒有女兒的演員演不出來。

"

作者:豆瓣青石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一)

周乙死了,死在日本人的槍下。那是1945年1月,黎明之前。

我老疑心周乙這個名字化自周易,如同後者體現了中華文明中最韻味深長的那部分,周乙這個人物也代表了中國文化對君子的想象:智慧、內斂、忠義、自強、厚重,還有對後代含蓄深沉的愛。

《懸崖》的長處在於質感,而非情節。論戲劇衝突,它的緊張豐富不如《潛伏》,甚至緊湊度還不如張嘉譯演的另一部《借槍》。論臺詞,你會發現格言式的對話過多,不夠拙樸真實。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質感蘊藏在氛圍感和時代感裡。懸崖不僅指代周乙的生存環境,也是歷史風雲中滿洲國的時代註腳。在火車、周乙家、警察廳、索菲亞教堂、中央大街、馬迭爾西餐廳和俄式音樂裡,通過偏灰的色調、光線和長中短鏡頭的多重調用,壓抑氛圍和複雜時代一集一集地得以構建,直至具有相當的代入感。

這不是生活劇,是生存劇。戲劇衝突的構建全在生存二字。所以很自然的,這部戲裡戲份最出彩的就是周乙和對手高彬。40集,從38年底到45年初,大跨度裡的故事全是關於傳送情報與防止暴露雙重目標下的生存。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我印象最深的細節是,周乙每次進屋脫大衣的從容細描、抱女兒莎莎的自然和看女兒的眼神。在警察廳爭取生存的劇情往往通過周乙回家的生活細節加以豐富,內心的情緒波動就體現在這些最普通的動作和眼神裡。對環境和細節不厭其煩的精雕細琢使整部電視劇充滿了電影感。

(二)

劇中周乙有句臺詞:真正的信仰源自對社會的認知。很對。

我們離抗日戰爭太久了,激情燃燒的歲月都已回聲漸歇。我們很難真正切身體會到民族存亡之際那些執著的信仰。

周乙是共產黨。想想現在居然要為“幾個代表”修改黨章,簡直不是笑話嗎?我想,至少在周乙心中,他的信仰裡對這個愛得深沉的國家、民族的救亡與重建,不亞於消滅剝削的民主、平等、自由的共產主義。對,那時不提社會主義,更沒有中國特色。

信仰是有力量的,甚至是人之為人最大的力量。

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可以沒有信仰,但能沒有信念嗎?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高彬

編劇全勇先在最後一集寫了幾句非常特別的臺詞:

周乙:我是共產黨。

高彬(眼含淚光):你騙了我們這麼多年,為什麼?

周乙:信仰。

高彬:你們的信仰是什麼?人道?你連自己的同事都殺害,淨幹那些令人髮指的事情,這就是信仰嗎?

周乙:你理解的太膚淺了。

高彬:是嗎?我不得不承認,在警察廳,你是我最欣賞最信任的人,我一直覺得,那我之間情同手足,日本人一直在要你,我覺得你到了那兒會很麻煩的,所以我剛剛考慮,是否能給你大赦……

周乙:不必了,我如果是為了升官發財,完全可以有另外一種選擇,我說了,這是我的信仰。

高彬:你不覺得你的信仰太荒唐了嗎?馬克思所有的承諾,你共產黨根本就做不到,你看看斯大林就知道了。

周乙:一定能做到!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個新政府,沒有皇帝,沒有權貴,沒有剝削和壓迫,不會喪權辱國,讓人民能夠有尊嚴的生活,新政府,不會奴役人民。

高彬:幼稚!

周乙:沒有理想的人都會認為別人幼稚。

高彬:這就是你們的理想?這就是你們嚮往的人類大同?

周乙:是,我們做到這些,也許十年,也許二十年,也許一百年。

高彬:一萬年你們也做不到!

周乙:你是看不到這一天的。

高彬:你能看到嗎?你更看不到!

我很能理解為什麼要寫這段,那時就已經整風運動了,加上建國後那麼多風風雨雨,再到如今政府成了最大地主、多數黨員就為升官發財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革命理想太刺眼,太需要似是而非的反諷。

但是,歷史不能假設。刑具無需假設,那麼多的鮮血和頭顱無需假設。民族復興的路再坎坷,也無損於周乙們革命理想和信仰的偉大。

我還想重複一句臺詞:

-想過後路嗎?-想過。-什麼後路?-沒有後路。

(三)

好的藝術作品,都閃著人性的光輝。人都離不開感情,特工也不能。

有三場哭戲,是《懸崖》裡感情最為動人的宣洩。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一是第34集,顧秋妍在江堤上,哭著對老魏講訴了自己對周乙的情感,不願離開他。這種旁人永遠不會理解,超越愛情與血緣的情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依為命。其實這種情感是雙向的,當汽車爆炸時,周乙從樓上衝下去後欲哭無淚的心碎,看見顧秋妍還活著時的狂喜,又何嘗不是男人對女人的保護與寵愛呢?周乙堅持在危險之際讓顧秋妍離開,也是這種感情。

二是第38集,周乙半蹲著目送妻子孫悅劍(詠梅把這個角色演得極好)和家喬安全過了江界,返回去救顧秋妍和“女兒”莎莎。他在遺信裡寫道“……悅劍,為我祝福吧,永遠愛你,你是我一生中永遠的、唯一的愛。周乙。”孫悅劍跪地大哭,家喬狂喊爸爸。張嘉譯這段說得極動情,愛與愧疚其實也很難分得清了。

三是臨死前,周乙抱著女兒莎莎最後一面的慟哭,是全劇最感染人的片段。這一刻,生離死別,全佔齊了。淚水和轉身裡的不捨、掩面的悲痛、“回去告訴媽媽,我非常非常愛你們”的深情,沒有女兒的演員演不出來。

《懸崖》劇評:周乙之死---- 懸崖邊的生存、信仰與愛

能留下的,才是最好的。劇中念念不忘的這句,也是周乙對顧秋妍的最後託付。不能留下,是為了留下最好的,這是周乙最後的選擇,也是完成了工作使命後最為心甘情願的私人選擇。因為他愛她們,勝過愛自己已經自由的生命。

編劇說不要低級煽情,周乙原本不會死,還要出續集。也許是續集賣給了不同的公司,導演和張嘉譯非要周乙死。

我看完的感受是,周乙死得不冤。這個角色的使命的確圓滿完成了。倒地也不炫,雪下得不大。

周乙被槍斃前,他抬頭望了望高牆上的天空。也許死後,他靈魂帶著一生的坎坷際遇升出監獄,飄入茫茫宇宙。也許很多很多年後,有其他文明接收到這種信息,解碼一個叫做周乙的地球男人一生的記憶,但周乙在滿洲國的懸崖邊堅守信仰、保全摯愛的堅毅、智慧和高貴,他們能懂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