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

《喧譁與騷動》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克納的代表作,也是他最為看重的作品。福克納也對許多知名的作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諾獎得主莫言、薩特、馬爾克斯、略薩、託妮·莫里森,以及很多中國作家,比如餘華。這種影響不僅僅包括他的寫作手法、語言魅力,更是因為在他的作品中包含著他對在痛苦中的人們的關懷,對歷史變遷中帶給人們悲劇的感傷,在他身上具備著一個文學創作者最應該具備的同情、犧牲和忍耐的精神。

"

《喧譁與騷動》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克納的代表作,也是他最為看重的作品。福克納也對許多知名的作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諾獎得主莫言、薩特、馬爾克斯、略薩、託妮·莫里森,以及很多中國作家,比如餘華。這種影響不僅僅包括他的寫作手法、語言魅力,更是因為在他的作品中包含著他對在痛苦中的人們的關懷,對歷史變遷中帶給人們悲劇的感傷,在他身上具備著一個文學創作者最應該具備的同情、犧牲和忍耐的精神。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而這些,都在《喧譁與騷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喧譁與騷動》與它不可分割的歷史背景:

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往往與它所處的歷史背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要想了解《喧譁與騷動》,就必須得先了解這本所處的歷史背景。

美國獨立後,北方和南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北方受工業革命的影響,資本主義迅速興起,工業成為經濟的主要來源。南方,實行的是種植園黑人奴隸制度,經濟來源主要是農業為主。

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造就了北方激進、開放,而南方則更重視家庭、宗教和傳統道德觀念,極端保守。《喧譁與騷動》講述的就是一個,在南方貴族文化和資本主義文明衝突下,南方沒落貴族康普生一家的悲劇。這其實是福克納以一種以小見大的方式,來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南方以種植園為經濟來源的貴族們,他們當時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以及沒落的歷史。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南方人,福克納本人對南方有著強烈的情感,所以他所寫的作品,都是依託在美國南方這片土壤上。在工業文明的衝擊下,他看到自己所熱愛的故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在這樣的鉅變中,註定有些人要成為時代變革的陪葬品。書名《喧譁與騷動》,出自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中的一句臺詞:“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喧譁與騷動》:一部跨越三十年的家族回憶錄,一個美國南方農場主家族的沒落史

康普生家族曾經是美國南方盛極一時的大家族,家裡有豐富的田地和大量的黑奴。可如今,他們的家產只剩下一幢破舊的房子,傭人也只剩下了黑人迪爾西。家主老康普生,生前的他雖然號稱是律師,但從未辦過案子,卻整天喝得醉醺醺,老康普生的太太對自己過去大家閨秀的身份念念不忘,她不想面對現實的變化,整天發牢騷,憂鬱、神經質的性格和情緒傳染給了大兒子昆廷。

《喧譁與騷動》這本書用四個人的視角來圍繞凱蒂的墮落的展開,從而構成全書的四個部分。這四個講述者包括康普生家族的三兄弟:老大昆廷、老二傑森、老三班吉,以及康普生家的黑人女傭迪爾西。

老大昆廷:傳統的南方人,作為(沒落)貴族家庭的長子,家族榮譽至上,他的思想一致被禁錮在過去,雖然南北戰爭早已過去,但他卻無法走出來,昆廷的整個人是活在曾經貴族的榮耀,和南方貴族所堅持的原則裡的。再加上他有一個整天酗酒的父親,怨天尤人的母親,使得他整個人都是消極的。他對妹妹凱蒂有著病態的佔有慾。

"

《喧譁與騷動》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克納的代表作,也是他最為看重的作品。福克納也對許多知名的作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諾獎得主莫言、薩特、馬爾克斯、略薩、託妮·莫里森,以及很多中國作家,比如餘華。這種影響不僅僅包括他的寫作手法、語言魅力,更是因為在他的作品中包含著他對在痛苦中的人們的關懷,對歷史變遷中帶給人們悲劇的感傷,在他身上具備著一個文學創作者最應該具備的同情、犧牲和忍耐的精神。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而這些,都在《喧譁與騷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喧譁與騷動》與它不可分割的歷史背景:

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往往與它所處的歷史背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要想了解《喧譁與騷動》,就必須得先了解這本所處的歷史背景。

美國獨立後,北方和南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北方受工業革命的影響,資本主義迅速興起,工業成為經濟的主要來源。南方,實行的是種植園黑人奴隸制度,經濟來源主要是農業為主。

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造就了北方激進、開放,而南方則更重視家庭、宗教和傳統道德觀念,極端保守。《喧譁與騷動》講述的就是一個,在南方貴族文化和資本主義文明衝突下,南方沒落貴族康普生一家的悲劇。這其實是福克納以一種以小見大的方式,來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南方以種植園為經濟來源的貴族們,他們當時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以及沒落的歷史。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南方人,福克納本人對南方有著強烈的情感,所以他所寫的作品,都是依託在美國南方這片土壤上。在工業文明的衝擊下,他看到自己所熱愛的故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在這樣的鉅變中,註定有些人要成為時代變革的陪葬品。書名《喧譁與騷動》,出自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中的一句臺詞:“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喧譁與騷動》:一部跨越三十年的家族回憶錄,一個美國南方農場主家族的沒落史

康普生家族曾經是美國南方盛極一時的大家族,家裡有豐富的田地和大量的黑奴。可如今,他們的家產只剩下一幢破舊的房子,傭人也只剩下了黑人迪爾西。家主老康普生,生前的他雖然號稱是律師,但從未辦過案子,卻整天喝得醉醺醺,老康普生的太太對自己過去大家閨秀的身份念念不忘,她不想面對現實的變化,整天發牢騷,憂鬱、神經質的性格和情緒傳染給了大兒子昆廷。

《喧譁與騷動》這本書用四個人的視角來圍繞凱蒂的墮落的展開,從而構成全書的四個部分。這四個講述者包括康普生家族的三兄弟:老大昆廷、老二傑森、老三班吉,以及康普生家的黑人女傭迪爾西。

老大昆廷:傳統的南方人,作為(沒落)貴族家庭的長子,家族榮譽至上,他的思想一致被禁錮在過去,雖然南北戰爭早已過去,但他卻無法走出來,昆廷的整個人是活在曾經貴族的榮耀,和南方貴族所堅持的原則裡的。再加上他有一個整天酗酒的父親,怨天尤人的母親,使得他整個人都是消極的。他對妹妹凱蒂有著病態的佔有慾。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電影《喧譁與騷動》劇照:昆廷

老二傑森:他對家庭是仇恨的,因為父母沒有花錢供他讀大學(但父母卻賣田產供大哥昆廷讀哈佛),因此他與家中所有家庭成員的關係都很冷漠,他帶著仇恨的目光看待一切。南方舊價值體系瓦解的時代,傑森成為一個金錢至上、道德淪喪的人。

"

《喧譁與騷動》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克納的代表作,也是他最為看重的作品。福克納也對許多知名的作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諾獎得主莫言、薩特、馬爾克斯、略薩、託妮·莫里森,以及很多中國作家,比如餘華。這種影響不僅僅包括他的寫作手法、語言魅力,更是因為在他的作品中包含著他對在痛苦中的人們的關懷,對歷史變遷中帶給人們悲劇的感傷,在他身上具備著一個文學創作者最應該具備的同情、犧牲和忍耐的精神。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而這些,都在《喧譁與騷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喧譁與騷動》與它不可分割的歷史背景:

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往往與它所處的歷史背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要想了解《喧譁與騷動》,就必須得先了解這本所處的歷史背景。

美國獨立後,北方和南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北方受工業革命的影響,資本主義迅速興起,工業成為經濟的主要來源。南方,實行的是種植園黑人奴隸制度,經濟來源主要是農業為主。

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造就了北方激進、開放,而南方則更重視家庭、宗教和傳統道德觀念,極端保守。《喧譁與騷動》講述的就是一個,在南方貴族文化和資本主義文明衝突下,南方沒落貴族康普生一家的悲劇。這其實是福克納以一種以小見大的方式,來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南方以種植園為經濟來源的貴族們,他們當時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以及沒落的歷史。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南方人,福克納本人對南方有著強烈的情感,所以他所寫的作品,都是依託在美國南方這片土壤上。在工業文明的衝擊下,他看到自己所熱愛的故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在這樣的鉅變中,註定有些人要成為時代變革的陪葬品。書名《喧譁與騷動》,出自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中的一句臺詞:“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喧譁與騷動》:一部跨越三十年的家族回憶錄,一個美國南方農場主家族的沒落史

康普生家族曾經是美國南方盛極一時的大家族,家裡有豐富的田地和大量的黑奴。可如今,他們的家產只剩下一幢破舊的房子,傭人也只剩下了黑人迪爾西。家主老康普生,生前的他雖然號稱是律師,但從未辦過案子,卻整天喝得醉醺醺,老康普生的太太對自己過去大家閨秀的身份念念不忘,她不想面對現實的變化,整天發牢騷,憂鬱、神經質的性格和情緒傳染給了大兒子昆廷。

《喧譁與騷動》這本書用四個人的視角來圍繞凱蒂的墮落的展開,從而構成全書的四個部分。這四個講述者包括康普生家族的三兄弟:老大昆廷、老二傑森、老三班吉,以及康普生家的黑人女傭迪爾西。

老大昆廷:傳統的南方人,作為(沒落)貴族家庭的長子,家族榮譽至上,他的思想一致被禁錮在過去,雖然南北戰爭早已過去,但他卻無法走出來,昆廷的整個人是活在曾經貴族的榮耀,和南方貴族所堅持的原則裡的。再加上他有一個整天酗酒的父親,怨天尤人的母親,使得他整個人都是消極的。他對妹妹凱蒂有著病態的佔有慾。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電影《喧譁與騷動》劇照:昆廷

老二傑森:他對家庭是仇恨的,因為父母沒有花錢供他讀大學(但父母卻賣田產供大哥昆廷讀哈佛),因此他與家中所有家庭成員的關係都很冷漠,他帶著仇恨的目光看待一切。南方舊價值體系瓦解的時代,傑森成為一個金錢至上、道德淪喪的人。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電影《喧譁與騷動》劇照:傑森

老三班吉:一個智力永遠停留在3歲的人。凱蒂是班吉唯一信任和依賴的人。

"

《喧譁與騷動》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克納的代表作,也是他最為看重的作品。福克納也對許多知名的作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諾獎得主莫言、薩特、馬爾克斯、略薩、託妮·莫里森,以及很多中國作家,比如餘華。這種影響不僅僅包括他的寫作手法、語言魅力,更是因為在他的作品中包含著他對在痛苦中的人們的關懷,對歷史變遷中帶給人們悲劇的感傷,在他身上具備著一個文學創作者最應該具備的同情、犧牲和忍耐的精神。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而這些,都在《喧譁與騷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喧譁與騷動》與它不可分割的歷史背景:

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往往與它所處的歷史背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要想了解《喧譁與騷動》,就必須得先了解這本所處的歷史背景。

美國獨立後,北方和南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北方受工業革命的影響,資本主義迅速興起,工業成為經濟的主要來源。南方,實行的是種植園黑人奴隸制度,經濟來源主要是農業為主。

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造就了北方激進、開放,而南方則更重視家庭、宗教和傳統道德觀念,極端保守。《喧譁與騷動》講述的就是一個,在南方貴族文化和資本主義文明衝突下,南方沒落貴族康普生一家的悲劇。這其實是福克納以一種以小見大的方式,來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南方以種植園為經濟來源的貴族們,他們當時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以及沒落的歷史。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南方人,福克納本人對南方有著強烈的情感,所以他所寫的作品,都是依託在美國南方這片土壤上。在工業文明的衝擊下,他看到自己所熱愛的故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在這樣的鉅變中,註定有些人要成為時代變革的陪葬品。書名《喧譁與騷動》,出自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中的一句臺詞:“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喧譁與騷動》:一部跨越三十年的家族回憶錄,一個美國南方農場主家族的沒落史

康普生家族曾經是美國南方盛極一時的大家族,家裡有豐富的田地和大量的黑奴。可如今,他們的家產只剩下一幢破舊的房子,傭人也只剩下了黑人迪爾西。家主老康普生,生前的他雖然號稱是律師,但從未辦過案子,卻整天喝得醉醺醺,老康普生的太太對自己過去大家閨秀的身份念念不忘,她不想面對現實的變化,整天發牢騷,憂鬱、神經質的性格和情緒傳染給了大兒子昆廷。

《喧譁與騷動》這本書用四個人的視角來圍繞凱蒂的墮落的展開,從而構成全書的四個部分。這四個講述者包括康普生家族的三兄弟:老大昆廷、老二傑森、老三班吉,以及康普生家的黑人女傭迪爾西。

老大昆廷:傳統的南方人,作為(沒落)貴族家庭的長子,家族榮譽至上,他的思想一致被禁錮在過去,雖然南北戰爭早已過去,但他卻無法走出來,昆廷的整個人是活在曾經貴族的榮耀,和南方貴族所堅持的原則裡的。再加上他有一個整天酗酒的父親,怨天尤人的母親,使得他整個人都是消極的。他對妹妹凱蒂有著病態的佔有慾。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電影《喧譁與騷動》劇照:昆廷

老二傑森:他對家庭是仇恨的,因為父母沒有花錢供他讀大學(但父母卻賣田產供大哥昆廷讀哈佛),因此他與家中所有家庭成員的關係都很冷漠,他帶著仇恨的目光看待一切。南方舊價值體系瓦解的時代,傑森成為一個金錢至上、道德淪喪的人。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電影《喧譁與騷動》劇照:傑森

老三班吉:一個智力永遠停留在3歲的人。凱蒂是班吉唯一信任和依賴的人。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電影《喧譁與騷動》劇照:班吉

《喧譁與騷動》中意識流的寫作手法:

提到“意識流”,繞不開三部著作: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外,以及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

“意識流”文學側重於描繪人物意識的流動,尤其是人物的前意識和無意識。“意識流”是《喧譁與騷動》一個非常明顯的標籤,也是福克納最能表現自己高超寫作技巧的一個方面,特別是在本書的第一部分,班吉的獨立篇章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從班吉的敘述方式來看“意識流”的表現:

作為白痴的班吉,他沒有健全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組織能力。對於33歲,但智力只有3歲的班吉來說,他沒有過去和現在的時間觀念,所以他的敘述是很跳躍的,關於過去的記憶,和現在正發生的事情總是相互穿插。1900年,1906年,1910年,1928年,時空不斷交錯,又通過某些相似的情景結合起來。比方說:姐姐和外甥女盪鞦韆的情景;隔著圍欄抓住小女孩和看人打高爾夫球的情景;與父親、姐姐一起烤火,和與迪爾西拉斯特一起烤火的情景。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就知道小說一開頭就昭示著,這是一個多層次的精神世界:33歲的班吉生日找硬幣時跨過圍欄,聯想起聖誕節和凱蒂跨過圍欄時感到的冷,從而又接著聯想到母親阻止自己出門。

班吉的意識流賦有象徵性

白痴的班吉,依賴嗅覺來感知這個世界。在文中所提到的氣味上,福克斯賦予了它們象徵性。比如,班吉不止一次提到,在凱蒂身上有“樹的味道”,而這不僅代表著凱蒂身上有著像大自然一樣純潔、美好的品質,也象徵著那個還未墮落,沒有被塵世汙染的凱蒂。而當凱蒂14歲那年往身上噴香水的時候,班吉放聲大哭起來,因為這種味道不是“樹的味道”,這也象徵著,他心目中的那個凱蒂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性的成熟,已經在開始慢慢改變,班吉能感覺到這種變化是他所不熟悉的不喜歡的,這會讓他沒有安全感。

福克納這裡意識流的手法,並不是炫技,因為這樣貼合班吉的人物設定,班吉頭腦中世界是沒有邏輯、充滿混亂的。而這也正呼應了這本書的主題: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喧譁與騷動》中凱蒂的形象

凱蒂是全書的核心,但她卻無法跳出來為自己發言,我們只能從康普生家三兄弟和黑人女傭迪爾西敘述中,得知她的性格、品質,以及她的命運走向。每個人眼中看到的凱蒂,都是凱蒂自身的一個側面。

在幼子白痴班吉的眼中:凱蒂是康普生家族中唯一給他溫暖的人,因為母親是一個自私刻薄而又怨聲載道的人,班吉無法從母親那裡得到的母愛,在凱蒂這裡被補回來了。

在長子昆廷眼中:童年的凱蒂是純潔的,而且他把凱蒂的貞節看做是維護家族榮譽的一種方式,而作為沒落貴族家族的長子,他幾乎是偏執、瘋狂地如此堅持。所以當長大後的凱蒂與人私奔,生下私生子後,在昆廷的眼中,凱蒂成了不潔的,在他看來,凱蒂是他們過去滿有榮光的大家族的恥辱。

在次子傑森眼中:凱蒂是下賤的,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朝犯賤終身賤”,他甚至因為對凱蒂的恨而對寄養在家裡的凱蒂的私生女進行瘋狂的詆譭和報復。

"

《喧譁與騷動》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克納的代表作,也是他最為看重的作品。福克納也對許多知名的作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諾獎得主莫言、薩特、馬爾克斯、略薩、託妮·莫里森,以及很多中國作家,比如餘華。這種影響不僅僅包括他的寫作手法、語言魅力,更是因為在他的作品中包含著他對在痛苦中的人們的關懷,對歷史變遷中帶給人們悲劇的感傷,在他身上具備著一個文學創作者最應該具備的同情、犧牲和忍耐的精神。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而這些,都在《喧譁與騷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喧譁與騷動》與它不可分割的歷史背景:

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往往與它所處的歷史背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要想了解《喧譁與騷動》,就必須得先了解這本所處的歷史背景。

美國獨立後,北方和南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北方受工業革命的影響,資本主義迅速興起,工業成為經濟的主要來源。南方,實行的是種植園黑人奴隸制度,經濟來源主要是農業為主。

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造就了北方激進、開放,而南方則更重視家庭、宗教和傳統道德觀念,極端保守。《喧譁與騷動》講述的就是一個,在南方貴族文化和資本主義文明衝突下,南方沒落貴族康普生一家的悲劇。這其實是福克納以一種以小見大的方式,來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南方以種植園為經濟來源的貴族們,他們當時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以及沒落的歷史。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南方人,福克納本人對南方有著強烈的情感,所以他所寫的作品,都是依託在美國南方這片土壤上。在工業文明的衝擊下,他看到自己所熱愛的故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在這樣的鉅變中,註定有些人要成為時代變革的陪葬品。書名《喧譁與騷動》,出自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中的一句臺詞:“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喧譁與騷動》:一部跨越三十年的家族回憶錄,一個美國南方農場主家族的沒落史

康普生家族曾經是美國南方盛極一時的大家族,家裡有豐富的田地和大量的黑奴。可如今,他們的家產只剩下一幢破舊的房子,傭人也只剩下了黑人迪爾西。家主老康普生,生前的他雖然號稱是律師,但從未辦過案子,卻整天喝得醉醺醺,老康普生的太太對自己過去大家閨秀的身份念念不忘,她不想面對現實的變化,整天發牢騷,憂鬱、神經質的性格和情緒傳染給了大兒子昆廷。

《喧譁與騷動》這本書用四個人的視角來圍繞凱蒂的墮落的展開,從而構成全書的四個部分。這四個講述者包括康普生家族的三兄弟:老大昆廷、老二傑森、老三班吉,以及康普生家的黑人女傭迪爾西。

老大昆廷:傳統的南方人,作為(沒落)貴族家庭的長子,家族榮譽至上,他的思想一致被禁錮在過去,雖然南北戰爭早已過去,但他卻無法走出來,昆廷的整個人是活在曾經貴族的榮耀,和南方貴族所堅持的原則裡的。再加上他有一個整天酗酒的父親,怨天尤人的母親,使得他整個人都是消極的。他對妹妹凱蒂有著病態的佔有慾。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電影《喧譁與騷動》劇照:昆廷

老二傑森:他對家庭是仇恨的,因為父母沒有花錢供他讀大學(但父母卻賣田產供大哥昆廷讀哈佛),因此他與家中所有家庭成員的關係都很冷漠,他帶著仇恨的目光看待一切。南方舊價值體系瓦解的時代,傑森成為一個金錢至上、道德淪喪的人。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電影《喧譁與騷動》劇照:傑森

老三班吉:一個智力永遠停留在3歲的人。凱蒂是班吉唯一信任和依賴的人。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電影《喧譁與騷動》劇照:班吉

《喧譁與騷動》中意識流的寫作手法:

提到“意識流”,繞不開三部著作: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外,以及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

“意識流”文學側重於描繪人物意識的流動,尤其是人物的前意識和無意識。“意識流”是《喧譁與騷動》一個非常明顯的標籤,也是福克納最能表現自己高超寫作技巧的一個方面,特別是在本書的第一部分,班吉的獨立篇章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從班吉的敘述方式來看“意識流”的表現:

作為白痴的班吉,他沒有健全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組織能力。對於33歲,但智力只有3歲的班吉來說,他沒有過去和現在的時間觀念,所以他的敘述是很跳躍的,關於過去的記憶,和現在正發生的事情總是相互穿插。1900年,1906年,1910年,1928年,時空不斷交錯,又通過某些相似的情景結合起來。比方說:姐姐和外甥女盪鞦韆的情景;隔著圍欄抓住小女孩和看人打高爾夫球的情景;與父親、姐姐一起烤火,和與迪爾西拉斯特一起烤火的情景。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就知道小說一開頭就昭示著,這是一個多層次的精神世界:33歲的班吉生日找硬幣時跨過圍欄,聯想起聖誕節和凱蒂跨過圍欄時感到的冷,從而又接著聯想到母親阻止自己出門。

班吉的意識流賦有象徵性

白痴的班吉,依賴嗅覺來感知這個世界。在文中所提到的氣味上,福克斯賦予了它們象徵性。比如,班吉不止一次提到,在凱蒂身上有“樹的味道”,而這不僅代表著凱蒂身上有著像大自然一樣純潔、美好的品質,也象徵著那個還未墮落,沒有被塵世汙染的凱蒂。而當凱蒂14歲那年往身上噴香水的時候,班吉放聲大哭起來,因為這種味道不是“樹的味道”,這也象徵著,他心目中的那個凱蒂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性的成熟,已經在開始慢慢改變,班吉能感覺到這種變化是他所不熟悉的不喜歡的,這會讓他沒有安全感。

福克納這裡意識流的手法,並不是炫技,因為這樣貼合班吉的人物設定,班吉頭腦中世界是沒有邏輯、充滿混亂的。而這也正呼應了這本書的主題: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喧譁與騷動》中凱蒂的形象

凱蒂是全書的核心,但她卻無法跳出來為自己發言,我們只能從康普生家三兄弟和黑人女傭迪爾西敘述中,得知她的性格、品質,以及她的命運走向。每個人眼中看到的凱蒂,都是凱蒂自身的一個側面。

在幼子白痴班吉的眼中:凱蒂是康普生家族中唯一給他溫暖的人,因為母親是一個自私刻薄而又怨聲載道的人,班吉無法從母親那裡得到的母愛,在凱蒂這裡被補回來了。

在長子昆廷眼中:童年的凱蒂是純潔的,而且他把凱蒂的貞節看做是維護家族榮譽的一種方式,而作為沒落貴族家族的長子,他幾乎是偏執、瘋狂地如此堅持。所以當長大後的凱蒂與人私奔,生下私生子後,在昆廷的眼中,凱蒂成了不潔的,在他看來,凱蒂是他們過去滿有榮光的大家族的恥辱。

在次子傑森眼中:凱蒂是下賤的,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朝犯賤終身賤”,他甚至因為對凱蒂的恨而對寄養在家裡的凱蒂的私生女進行瘋狂的詆譭和報復。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電影《喧譁與騷動》劇照:凱蒂

從不同的人口中,我們可以慢慢勾勒出凱蒂的形象:她善良而熱情,勇敢而堅強,她敢於挑戰傳統,她叛逆地做著自己的信仰和家庭所禁止和鄙視的事。凱蒂是一個複雜的人物形象。

福克納用凱蒂這個形象,首先想要賦予她的,是一種獨立女性意識的覺醒。在南方長期清教徒封建理念的束縛下,在工業文明的推動下,南方的女性意識決定,開始了平等獨立的反抗。

"

《喧譁與騷動》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克納的代表作,也是他最為看重的作品。福克納也對許多知名的作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諾獎得主莫言、薩特、馬爾克斯、略薩、託妮·莫里森,以及很多中國作家,比如餘華。這種影響不僅僅包括他的寫作手法、語言魅力,更是因為在他的作品中包含著他對在痛苦中的人們的關懷,對歷史變遷中帶給人們悲劇的感傷,在他身上具備著一個文學創作者最應該具備的同情、犧牲和忍耐的精神。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而這些,都在《喧譁與騷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喧譁與騷動》與它不可分割的歷史背景:

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往往與它所處的歷史背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要想了解《喧譁與騷動》,就必須得先了解這本所處的歷史背景。

美國獨立後,北方和南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北方受工業革命的影響,資本主義迅速興起,工業成為經濟的主要來源。南方,實行的是種植園黑人奴隸制度,經濟來源主要是農業為主。

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造就了北方激進、開放,而南方則更重視家庭、宗教和傳統道德觀念,極端保守。《喧譁與騷動》講述的就是一個,在南方貴族文化和資本主義文明衝突下,南方沒落貴族康普生一家的悲劇。這其實是福克納以一種以小見大的方式,來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南方以種植園為經濟來源的貴族們,他們當時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以及沒落的歷史。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南方人,福克納本人對南方有著強烈的情感,所以他所寫的作品,都是依託在美國南方這片土壤上。在工業文明的衝擊下,他看到自己所熱愛的故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在這樣的鉅變中,註定有些人要成為時代變革的陪葬品。書名《喧譁與騷動》,出自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中的一句臺詞:“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喧譁與騷動》:一部跨越三十年的家族回憶錄,一個美國南方農場主家族的沒落史

康普生家族曾經是美國南方盛極一時的大家族,家裡有豐富的田地和大量的黑奴。可如今,他們的家產只剩下一幢破舊的房子,傭人也只剩下了黑人迪爾西。家主老康普生,生前的他雖然號稱是律師,但從未辦過案子,卻整天喝得醉醺醺,老康普生的太太對自己過去大家閨秀的身份念念不忘,她不想面對現實的變化,整天發牢騷,憂鬱、神經質的性格和情緒傳染給了大兒子昆廷。

《喧譁與騷動》這本書用四個人的視角來圍繞凱蒂的墮落的展開,從而構成全書的四個部分。這四個講述者包括康普生家族的三兄弟:老大昆廷、老二傑森、老三班吉,以及康普生家的黑人女傭迪爾西。

老大昆廷:傳統的南方人,作為(沒落)貴族家庭的長子,家族榮譽至上,他的思想一致被禁錮在過去,雖然南北戰爭早已過去,但他卻無法走出來,昆廷的整個人是活在曾經貴族的榮耀,和南方貴族所堅持的原則裡的。再加上他有一個整天酗酒的父親,怨天尤人的母親,使得他整個人都是消極的。他對妹妹凱蒂有著病態的佔有慾。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電影《喧譁與騷動》劇照:昆廷

老二傑森:他對家庭是仇恨的,因為父母沒有花錢供他讀大學(但父母卻賣田產供大哥昆廷讀哈佛),因此他與家中所有家庭成員的關係都很冷漠,他帶著仇恨的目光看待一切。南方舊價值體系瓦解的時代,傑森成為一個金錢至上、道德淪喪的人。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電影《喧譁與騷動》劇照:傑森

老三班吉:一個智力永遠停留在3歲的人。凱蒂是班吉唯一信任和依賴的人。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電影《喧譁與騷動》劇照:班吉

《喧譁與騷動》中意識流的寫作手法:

提到“意識流”,繞不開三部著作: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外,以及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

“意識流”文學側重於描繪人物意識的流動,尤其是人物的前意識和無意識。“意識流”是《喧譁與騷動》一個非常明顯的標籤,也是福克納最能表現自己高超寫作技巧的一個方面,特別是在本書的第一部分,班吉的獨立篇章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從班吉的敘述方式來看“意識流”的表現:

作為白痴的班吉,他沒有健全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組織能力。對於33歲,但智力只有3歲的班吉來說,他沒有過去和現在的時間觀念,所以他的敘述是很跳躍的,關於過去的記憶,和現在正發生的事情總是相互穿插。1900年,1906年,1910年,1928年,時空不斷交錯,又通過某些相似的情景結合起來。比方說:姐姐和外甥女盪鞦韆的情景;隔著圍欄抓住小女孩和看人打高爾夫球的情景;與父親、姐姐一起烤火,和與迪爾西拉斯特一起烤火的情景。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就知道小說一開頭就昭示著,這是一個多層次的精神世界:33歲的班吉生日找硬幣時跨過圍欄,聯想起聖誕節和凱蒂跨過圍欄時感到的冷,從而又接著聯想到母親阻止自己出門。

班吉的意識流賦有象徵性

白痴的班吉,依賴嗅覺來感知這個世界。在文中所提到的氣味上,福克斯賦予了它們象徵性。比如,班吉不止一次提到,在凱蒂身上有“樹的味道”,而這不僅代表著凱蒂身上有著像大自然一樣純潔、美好的品質,也象徵著那個還未墮落,沒有被塵世汙染的凱蒂。而當凱蒂14歲那年往身上噴香水的時候,班吉放聲大哭起來,因為這種味道不是“樹的味道”,這也象徵著,他心目中的那個凱蒂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性的成熟,已經在開始慢慢改變,班吉能感覺到這種變化是他所不熟悉的不喜歡的,這會讓他沒有安全感。

福克納這裡意識流的手法,並不是炫技,因為這樣貼合班吉的人物設定,班吉頭腦中世界是沒有邏輯、充滿混亂的。而這也正呼應了這本書的主題: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喧譁與騷動》中凱蒂的形象

凱蒂是全書的核心,但她卻無法跳出來為自己發言,我們只能從康普生家三兄弟和黑人女傭迪爾西敘述中,得知她的性格、品質,以及她的命運走向。每個人眼中看到的凱蒂,都是凱蒂自身的一個側面。

在幼子白痴班吉的眼中:凱蒂是康普生家族中唯一給他溫暖的人,因為母親是一個自私刻薄而又怨聲載道的人,班吉無法從母親那裡得到的母愛,在凱蒂這裡被補回來了。

在長子昆廷眼中:童年的凱蒂是純潔的,而且他把凱蒂的貞節看做是維護家族榮譽的一種方式,而作為沒落貴族家族的長子,他幾乎是偏執、瘋狂地如此堅持。所以當長大後的凱蒂與人私奔,生下私生子後,在昆廷的眼中,凱蒂成了不潔的,在他看來,凱蒂是他們過去滿有榮光的大家族的恥辱。

在次子傑森眼中:凱蒂是下賤的,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朝犯賤終身賤”,他甚至因為對凱蒂的恨而對寄養在家裡的凱蒂的私生女進行瘋狂的詆譭和報復。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電影《喧譁與騷動》劇照:凱蒂

從不同的人口中,我們可以慢慢勾勒出凱蒂的形象:她善良而熱情,勇敢而堅強,她敢於挑戰傳統,她叛逆地做著自己的信仰和家庭所禁止和鄙視的事。凱蒂是一個複雜的人物形象。

福克納用凱蒂這個形象,首先想要賦予她的,是一種獨立女性意識的覺醒。在南方長期清教徒封建理念的束縛下,在工業文明的推動下,南方的女性意識決定,開始了平等獨立的反抗。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電影《喧譁與騷動》劇照

其次,凱蒂的“失貞”,也象徵著南方傳統制度的破產。因為生在傳統的南方奴隸主家庭的凱蒂,她無法在資本經濟迅速發展的環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所以她最終墮落。康普生家族所堅守的,所有南方沒落貴族所堅守的舊文明,最終註定被淹沒在時代洪流中。

時代的鉅變中,有些人會裹足不前,最終被排斥在洪流之外;有些人會選擇嘗試向潮流靠近,但最終被這股浪潮淹沒,他們成為時代的見證者,但同時也成了犧牲品。就像凱蒂,作為一個傳統的南方女性,她不甘於被束縛,她選擇衝破傳統意識,追逐自由、前衛,可她最終沒有能得償所願。

福克納作為一個滿懷深情的“南方文學”代表作家,他用悲愴而沉重的心情審視著因為工業文明的到來,而受到衝擊的,自己的故土——南方,他寫下這部作品,或許只是想記錄,但或許更是為了讓人們反思,如何去追尋和建造一種更理想的生存方式和文明制度。因為他相信:“人類,不是時間的奴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