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

你欽佩蘇軾的“大江東去”嗎?

你喜歡柳永的“曉風殘月”嗎?

你是不是也想像他們一樣,寫出柔美婉轉的詞呢?

《向上吧詩詞》冠軍楊強老師,教你學填詞。

點擊下方圖片,看免費課程吧!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

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

“歷盡千重罪,煉就不死心”,有人說,當有一天你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

取經的路為什麼要一步一步走,因為每一步都是歷練。取經的路,也是人生的路;渡劫,也是在度自己。

"

你欽佩蘇軾的“大江東去”嗎?

你喜歡柳永的“曉風殘月”嗎?

你是不是也想像他們一樣,寫出柔美婉轉的詞呢?

《向上吧詩詞》冠軍楊強老師,教你學填詞。

點擊下方圖片,看免費課程吧!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

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

“歷盡千重罪,煉就不死心”,有人說,當有一天你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

取經的路為什麼要一步一步走,因為每一步都是歷練。取經的路,也是人生的路;渡劫,也是在度自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1、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少年時看《西遊記》,最喜歡的人物總是孫悟空,神通廣大,兀傲不羈,可以下地府,可以上南天,彷彿天地間再沒有什麼能拘禁著他。

孫悟空是少年人最熱烈的夢,因為他那樣勇敢,那樣無所畏懼。

最不喜的人往往是唐僧。

"

你欽佩蘇軾的“大江東去”嗎?

你喜歡柳永的“曉風殘月”嗎?

你是不是也想像他們一樣,寫出柔美婉轉的詞呢?

《向上吧詩詞》冠軍楊強老師,教你學填詞。

點擊下方圖片,看免費課程吧!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

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

“歷盡千重罪,煉就不死心”,有人說,當有一天你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

取經的路為什麼要一步一步走,因為每一步都是歷練。取經的路,也是人生的路;渡劫,也是在度自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1、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少年時看《西遊記》,最喜歡的人物總是孫悟空,神通廣大,兀傲不羈,可以下地府,可以上南天,彷彿天地間再沒有什麼能拘禁著他。

孫悟空是少年人最熱烈的夢,因為他那樣勇敢,那樣無所畏懼。

最不喜的人往往是唐僧。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似乎沒有什麼能耐,卻偏偏當了齊天大聖孫悟空、天蓬元帥豬八戒和捲簾大將沙僧的師父;他軟弱怯懦,一旦遇到妖怪,總是嚇得動彈不得;他偏執而是非不分,尤其在“三打白骨精”和“真假美猴王”裡,他的做法既讓大徒弟孫悟空寒心,也讓電視機前的我們不平。

待到我們慢慢長大,終於走入社會,經歷了生活的艱辛後,才終於明白:原來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才終於懂得:為什麼觀音要派這樣一個性格怯懦又沒有神通法術的和尚,作為西天取經的統領。

因為唯有唐僧,是心智最堅定的那個。他的一生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去西天取經。為此,哪怕西方長路迢迢,哪怕前方雲遮霧繞。

"

你欽佩蘇軾的“大江東去”嗎?

你喜歡柳永的“曉風殘月”嗎?

你是不是也想像他們一樣,寫出柔美婉轉的詞呢?

《向上吧詩詞》冠軍楊強老師,教你學填詞。

點擊下方圖片,看免費課程吧!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

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

“歷盡千重罪,煉就不死心”,有人說,當有一天你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

取經的路為什麼要一步一步走,因為每一步都是歷練。取經的路,也是人生的路;渡劫,也是在度自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1、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少年時看《西遊記》,最喜歡的人物總是孫悟空,神通廣大,兀傲不羈,可以下地府,可以上南天,彷彿天地間再沒有什麼能拘禁著他。

孫悟空是少年人最熱烈的夢,因為他那樣勇敢,那樣無所畏懼。

最不喜的人往往是唐僧。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似乎沒有什麼能耐,卻偏偏當了齊天大聖孫悟空、天蓬元帥豬八戒和捲簾大將沙僧的師父;他軟弱怯懦,一旦遇到妖怪,總是嚇得動彈不得;他偏執而是非不分,尤其在“三打白骨精”和“真假美猴王”裡,他的做法既讓大徒弟孫悟空寒心,也讓電視機前的我們不平。

待到我們慢慢長大,終於走入社會,經歷了生活的艱辛後,才終於明白:原來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才終於懂得:為什麼觀音要派這樣一個性格怯懦又沒有神通法術的和尚,作為西天取經的統領。

因為唯有唐僧,是心智最堅定的那個。他的一生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去西天取經。為此,哪怕西方長路迢迢,哪怕前方雲遮霧繞。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取經之路遠達十萬八千里,歷經十四個寒暑,更有妖魔橫行、劫難重重。一路之上,忍飢挨餓、餐風露宿自不必說,更大的考驗是苦其心志。

在種種磨難前,豬八戒心志經常左右搖擺,時不時就吵著要分家散夥,回高老莊;沙僧雖忠厚老實,在這種時刻卻也常常被動參與,沒有自己的立場;即便是孫悟空,也偶爾有過回花果山,繼續做他山大王的念頭。

唯有唐僧,雖是脆弱的凡人軀體,卻從未想過動搖。

"

你欽佩蘇軾的“大江東去”嗎?

你喜歡柳永的“曉風殘月”嗎?

你是不是也想像他們一樣,寫出柔美婉轉的詞呢?

《向上吧詩詞》冠軍楊強老師,教你學填詞。

點擊下方圖片,看免費課程吧!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

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

“歷盡千重罪,煉就不死心”,有人說,當有一天你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

取經的路為什麼要一步一步走,因為每一步都是歷練。取經的路,也是人生的路;渡劫,也是在度自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1、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少年時看《西遊記》,最喜歡的人物總是孫悟空,神通廣大,兀傲不羈,可以下地府,可以上南天,彷彿天地間再沒有什麼能拘禁著他。

孫悟空是少年人最熱烈的夢,因為他那樣勇敢,那樣無所畏懼。

最不喜的人往往是唐僧。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似乎沒有什麼能耐,卻偏偏當了齊天大聖孫悟空、天蓬元帥豬八戒和捲簾大將沙僧的師父;他軟弱怯懦,一旦遇到妖怪,總是嚇得動彈不得;他偏執而是非不分,尤其在“三打白骨精”和“真假美猴王”裡,他的做法既讓大徒弟孫悟空寒心,也讓電視機前的我們不平。

待到我們慢慢長大,終於走入社會,經歷了生活的艱辛後,才終於明白:原來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才終於懂得:為什麼觀音要派這樣一個性格怯懦又沒有神通法術的和尚,作為西天取經的統領。

因為唯有唐僧,是心智最堅定的那個。他的一生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去西天取經。為此,哪怕西方長路迢迢,哪怕前方雲遮霧繞。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取經之路遠達十萬八千里,歷經十四個寒暑,更有妖魔橫行、劫難重重。一路之上,忍飢挨餓、餐風露宿自不必說,更大的考驗是苦其心志。

在種種磨難前,豬八戒心志經常左右搖擺,時不時就吵著要分家散夥,回高老莊;沙僧雖忠厚老實,在這種時刻卻也常常被動參與,沒有自己的立場;即便是孫悟空,也偶爾有過回花果山,繼續做他山大王的念頭。

唯有唐僧,雖是脆弱的凡人軀體,卻從未想過動搖。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在太宗皇帝面前,他發下誓願: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誓不回國,永墮沉淪地獄。

途徑熊熊燃燒的火焰山時,豬八戒建議他:“只揀無火處走便罷!”

唐僧問:“哪方無火?”

八戒答:“東方南方北方俱無火。”

唐僧又問:“哪方有經?”

八戒答:“西方有經。”

唐僧堅定地說:“我只要往有經處去哩!”

"

你欽佩蘇軾的“大江東去”嗎?

你喜歡柳永的“曉風殘月”嗎?

你是不是也想像他們一樣,寫出柔美婉轉的詞呢?

《向上吧詩詞》冠軍楊強老師,教你學填詞。

點擊下方圖片,看免費課程吧!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

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

“歷盡千重罪,煉就不死心”,有人說,當有一天你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

取經的路為什麼要一步一步走,因為每一步都是歷練。取經的路,也是人生的路;渡劫,也是在度自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1、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少年時看《西遊記》,最喜歡的人物總是孫悟空,神通廣大,兀傲不羈,可以下地府,可以上南天,彷彿天地間再沒有什麼能拘禁著他。

孫悟空是少年人最熱烈的夢,因為他那樣勇敢,那樣無所畏懼。

最不喜的人往往是唐僧。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似乎沒有什麼能耐,卻偏偏當了齊天大聖孫悟空、天蓬元帥豬八戒和捲簾大將沙僧的師父;他軟弱怯懦,一旦遇到妖怪,總是嚇得動彈不得;他偏執而是非不分,尤其在“三打白骨精”和“真假美猴王”裡,他的做法既讓大徒弟孫悟空寒心,也讓電視機前的我們不平。

待到我們慢慢長大,終於走入社會,經歷了生活的艱辛後,才終於明白:原來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才終於懂得:為什麼觀音要派這樣一個性格怯懦又沒有神通法術的和尚,作為西天取經的統領。

因為唯有唐僧,是心智最堅定的那個。他的一生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去西天取經。為此,哪怕西方長路迢迢,哪怕前方雲遮霧繞。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取經之路遠達十萬八千里,歷經十四個寒暑,更有妖魔橫行、劫難重重。一路之上,忍飢挨餓、餐風露宿自不必說,更大的考驗是苦其心志。

在種種磨難前,豬八戒心志經常左右搖擺,時不時就吵著要分家散夥,回高老莊;沙僧雖忠厚老實,在這種時刻卻也常常被動參與,沒有自己的立場;即便是孫悟空,也偶爾有過回花果山,繼續做他山大王的念頭。

唯有唐僧,雖是脆弱的凡人軀體,卻從未想過動搖。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在太宗皇帝面前,他發下誓願: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誓不回國,永墮沉淪地獄。

途徑熊熊燃燒的火焰山時,豬八戒建議他:“只揀無火處走便罷!”

唐僧問:“哪方無火?”

八戒答:“東方南方北方俱無火。”

唐僧又問:“哪方有經?”

八戒答:“西方有經。”

唐僧堅定地說:“我只要往有經處去哩!”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哪怕是野火焚燒

哪怕是冰雪覆蓋

依然是志向不改

依然是信念不衰

86版《西遊記》裡,一遍遍吟唱著的,是取經之路的千難百阻,也是唐僧九死不悔的堅定信念。

我們都只是尋常人,沒有變化神通,面對磨難時,我們也可能會如唐僧般膽戰心驚。可他教會我們的是:無論前路如何坎坷,哪怕內心怎樣害怕,也要堅定地走下去,一直走下去。

2、生命中最珍貴的,是精神的自由

細數百回本《西遊記》,回目中出現“心猿”一詞的共有17回,提到“心”字的則多達30次。可見整部《西遊記》便是“一部闡發心性之學的‘寓言’”,而孫悟空則是“心猿”的具體象徵者。

作者吳承恩主要生活於明代嘉靖年間,恰逢王陽明心學大行其道、影響最為廣泛的時期。王陽明以“心”為一切行為的主宰,一定程度了破除了程朱理學對人身心的束縛,推動了個性解放思潮。

而《西遊記》也便無可避免地烙下了這種思潮的印記,尤其在書中主角孫悟空身上,他的反抗意識,他的自由精神,均是天性使然。

"

你欽佩蘇軾的“大江東去”嗎?

你喜歡柳永的“曉風殘月”嗎?

你是不是也想像他們一樣,寫出柔美婉轉的詞呢?

《向上吧詩詞》冠軍楊強老師,教你學填詞。

點擊下方圖片,看免費課程吧!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

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

“歷盡千重罪,煉就不死心”,有人說,當有一天你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

取經的路為什麼要一步一步走,因為每一步都是歷練。取經的路,也是人生的路;渡劫,也是在度自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1、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少年時看《西遊記》,最喜歡的人物總是孫悟空,神通廣大,兀傲不羈,可以下地府,可以上南天,彷彿天地間再沒有什麼能拘禁著他。

孫悟空是少年人最熱烈的夢,因為他那樣勇敢,那樣無所畏懼。

最不喜的人往往是唐僧。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似乎沒有什麼能耐,卻偏偏當了齊天大聖孫悟空、天蓬元帥豬八戒和捲簾大將沙僧的師父;他軟弱怯懦,一旦遇到妖怪,總是嚇得動彈不得;他偏執而是非不分,尤其在“三打白骨精”和“真假美猴王”裡,他的做法既讓大徒弟孫悟空寒心,也讓電視機前的我們不平。

待到我們慢慢長大,終於走入社會,經歷了生活的艱辛後,才終於明白:原來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才終於懂得:為什麼觀音要派這樣一個性格怯懦又沒有神通法術的和尚,作為西天取經的統領。

因為唯有唐僧,是心智最堅定的那個。他的一生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去西天取經。為此,哪怕西方長路迢迢,哪怕前方雲遮霧繞。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取經之路遠達十萬八千里,歷經十四個寒暑,更有妖魔橫行、劫難重重。一路之上,忍飢挨餓、餐風露宿自不必說,更大的考驗是苦其心志。

在種種磨難前,豬八戒心志經常左右搖擺,時不時就吵著要分家散夥,回高老莊;沙僧雖忠厚老實,在這種時刻卻也常常被動參與,沒有自己的立場;即便是孫悟空,也偶爾有過回花果山,繼續做他山大王的念頭。

唯有唐僧,雖是脆弱的凡人軀體,卻從未想過動搖。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在太宗皇帝面前,他發下誓願: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誓不回國,永墮沉淪地獄。

途徑熊熊燃燒的火焰山時,豬八戒建議他:“只揀無火處走便罷!”

唐僧問:“哪方無火?”

八戒答:“東方南方北方俱無火。”

唐僧又問:“哪方有經?”

八戒答:“西方有經。”

唐僧堅定地說:“我只要往有經處去哩!”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哪怕是野火焚燒

哪怕是冰雪覆蓋

依然是志向不改

依然是信念不衰

86版《西遊記》裡,一遍遍吟唱著的,是取經之路的千難百阻,也是唐僧九死不悔的堅定信念。

我們都只是尋常人,沒有變化神通,面對磨難時,我們也可能會如唐僧般膽戰心驚。可他教會我們的是:無論前路如何坎坷,哪怕內心怎樣害怕,也要堅定地走下去,一直走下去。

2、生命中最珍貴的,是精神的自由

細數百回本《西遊記》,回目中出現“心猿”一詞的共有17回,提到“心”字的則多達30次。可見整部《西遊記》便是“一部闡發心性之學的‘寓言’”,而孫悟空則是“心猿”的具體象徵者。

作者吳承恩主要生活於明代嘉靖年間,恰逢王陽明心學大行其道、影響最為廣泛的時期。王陽明以“心”為一切行為的主宰,一定程度了破除了程朱理學對人身心的束縛,推動了個性解放思潮。

而《西遊記》也便無可避免地烙下了這種思潮的印記,尤其在書中主角孫悟空身上,他的反抗意識,他的自由精神,均是天性使然。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由仙石化成,是自然的兒子,天真地秀,日月精華,風霜雨露,一道滋養哺育著他。

此時作為石猴的他,每日混跡於群猴之間,“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天真無邪,率性而為,享受著原始狀態的自由。

在孫悟空心中,花果山是自由的樂土,因為它容忍一隻猴的本性。

後來孫悟空慢慢長大了,可他身邊的家人卻老了、死了。他突然意識到,他仍是不自由的,掌控他生死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上那些高高在上的神祗。

於是他要抗爭,要反抗,為著自由,為著把握自己的命運。

他去龍宮,下地府,踏南天,碎凌霄,他以一人之力要去同萬千神佛抗爭,他怎麼鬥得贏?

他最終失敗了,為了狂放率直的個性,為了自由,他付出了被壓五行山下五百年的代價,扛起了護送取經人、經受西天路上千難百阻的使命。

可即便如此,他人格上的自由自在從來不曾消失。

"

你欽佩蘇軾的“大江東去”嗎?

你喜歡柳永的“曉風殘月”嗎?

你是不是也想像他們一樣,寫出柔美婉轉的詞呢?

《向上吧詩詞》冠軍楊強老師,教你學填詞。

點擊下方圖片,看免費課程吧!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

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

“歷盡千重罪,煉就不死心”,有人說,當有一天你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

取經的路為什麼要一步一步走,因為每一步都是歷練。取經的路,也是人生的路;渡劫,也是在度自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1、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少年時看《西遊記》,最喜歡的人物總是孫悟空,神通廣大,兀傲不羈,可以下地府,可以上南天,彷彿天地間再沒有什麼能拘禁著他。

孫悟空是少年人最熱烈的夢,因為他那樣勇敢,那樣無所畏懼。

最不喜的人往往是唐僧。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似乎沒有什麼能耐,卻偏偏當了齊天大聖孫悟空、天蓬元帥豬八戒和捲簾大將沙僧的師父;他軟弱怯懦,一旦遇到妖怪,總是嚇得動彈不得;他偏執而是非不分,尤其在“三打白骨精”和“真假美猴王”裡,他的做法既讓大徒弟孫悟空寒心,也讓電視機前的我們不平。

待到我們慢慢長大,終於走入社會,經歷了生活的艱辛後,才終於明白:原來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才終於懂得:為什麼觀音要派這樣一個性格怯懦又沒有神通法術的和尚,作為西天取經的統領。

因為唯有唐僧,是心智最堅定的那個。他的一生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去西天取經。為此,哪怕西方長路迢迢,哪怕前方雲遮霧繞。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取經之路遠達十萬八千里,歷經十四個寒暑,更有妖魔橫行、劫難重重。一路之上,忍飢挨餓、餐風露宿自不必說,更大的考驗是苦其心志。

在種種磨難前,豬八戒心志經常左右搖擺,時不時就吵著要分家散夥,回高老莊;沙僧雖忠厚老實,在這種時刻卻也常常被動參與,沒有自己的立場;即便是孫悟空,也偶爾有過回花果山,繼續做他山大王的念頭。

唯有唐僧,雖是脆弱的凡人軀體,卻從未想過動搖。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在太宗皇帝面前,他發下誓願: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誓不回國,永墮沉淪地獄。

途徑熊熊燃燒的火焰山時,豬八戒建議他:“只揀無火處走便罷!”

唐僧問:“哪方無火?”

八戒答:“東方南方北方俱無火。”

唐僧又問:“哪方有經?”

八戒答:“西方有經。”

唐僧堅定地說:“我只要往有經處去哩!”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哪怕是野火焚燒

哪怕是冰雪覆蓋

依然是志向不改

依然是信念不衰

86版《西遊記》裡,一遍遍吟唱著的,是取經之路的千難百阻,也是唐僧九死不悔的堅定信念。

我們都只是尋常人,沒有變化神通,面對磨難時,我們也可能會如唐僧般膽戰心驚。可他教會我們的是:無論前路如何坎坷,哪怕內心怎樣害怕,也要堅定地走下去,一直走下去。

2、生命中最珍貴的,是精神的自由

細數百回本《西遊記》,回目中出現“心猿”一詞的共有17回,提到“心”字的則多達30次。可見整部《西遊記》便是“一部闡發心性之學的‘寓言’”,而孫悟空則是“心猿”的具體象徵者。

作者吳承恩主要生活於明代嘉靖年間,恰逢王陽明心學大行其道、影響最為廣泛的時期。王陽明以“心”為一切行為的主宰,一定程度了破除了程朱理學對人身心的束縛,推動了個性解放思潮。

而《西遊記》也便無可避免地烙下了這種思潮的印記,尤其在書中主角孫悟空身上,他的反抗意識,他的自由精神,均是天性使然。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由仙石化成,是自然的兒子,天真地秀,日月精華,風霜雨露,一道滋養哺育著他。

此時作為石猴的他,每日混跡於群猴之間,“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天真無邪,率性而為,享受著原始狀態的自由。

在孫悟空心中,花果山是自由的樂土,因為它容忍一隻猴的本性。

後來孫悟空慢慢長大了,可他身邊的家人卻老了、死了。他突然意識到,他仍是不自由的,掌控他生死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上那些高高在上的神祗。

於是他要抗爭,要反抗,為著自由,為著把握自己的命運。

他去龍宮,下地府,踏南天,碎凌霄,他以一人之力要去同萬千神佛抗爭,他怎麼鬥得贏?

他最終失敗了,為了狂放率直的個性,為了自由,他付出了被壓五行山下五百年的代價,扛起了護送取經人、經受西天路上千難百阻的使命。

可即便如此,他人格上的自由自在從來不曾消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從來不知道世間禮法為何物,也從來不畏懼權勢者的壓迫,嬉笑怒罵,言行無忌。他罵禮法的維護者——玉帝為“老兒”;他罵道教的象徵者——太上老君的仙丹“虛多實少”,是騙人的東西;他罵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該她“一世無夫”,即便是面對西天神佛之首——如來,他亦是無所懼怕,直斥其是“妖精的外甥”。

他蔑視偶像,調侃權威,因而心性自在,無拘無束。

而頭上的緊箍兒,則是對他精神自由的最大束縛,他拼了命地要去擺脫它。西行路上,他多次提出要褪去緊箍兒,“交還如來,放我還俗去罷”。

功成圓滿之後,他被封為“鬥戰勝佛”,可他最關心的並不是封號,他對唐僧說:“趁早兒念個鬆箍兒咒褪下來打個粉碎,切莫叫那菩薩再去捉弄他人。”

他珍惜自我精神的自由,並且要所有人都不再受精神枷鎖。小說直稱孫悟空為“心猿”,“心猿”正是自由的性靈,是永不妥協的反抗,是勇敢無畏的鬥爭。

《西遊記》提出了一個嚴肅而重大的生命問題:人何以成為人?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類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從誕生那一刻起,人類所有的努力都在打碎“枷鎖”,走向“自由”。

"

你欽佩蘇軾的“大江東去”嗎?

你喜歡柳永的“曉風殘月”嗎?

你是不是也想像他們一樣,寫出柔美婉轉的詞呢?

《向上吧詩詞》冠軍楊強老師,教你學填詞。

點擊下方圖片,看免費課程吧!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

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

“歷盡千重罪,煉就不死心”,有人說,當有一天你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

取經的路為什麼要一步一步走,因為每一步都是歷練。取經的路,也是人生的路;渡劫,也是在度自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1、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少年時看《西遊記》,最喜歡的人物總是孫悟空,神通廣大,兀傲不羈,可以下地府,可以上南天,彷彿天地間再沒有什麼能拘禁著他。

孫悟空是少年人最熱烈的夢,因為他那樣勇敢,那樣無所畏懼。

最不喜的人往往是唐僧。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似乎沒有什麼能耐,卻偏偏當了齊天大聖孫悟空、天蓬元帥豬八戒和捲簾大將沙僧的師父;他軟弱怯懦,一旦遇到妖怪,總是嚇得動彈不得;他偏執而是非不分,尤其在“三打白骨精”和“真假美猴王”裡,他的做法既讓大徒弟孫悟空寒心,也讓電視機前的我們不平。

待到我們慢慢長大,終於走入社會,經歷了生活的艱辛後,才終於明白:原來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才終於懂得:為什麼觀音要派這樣一個性格怯懦又沒有神通法術的和尚,作為西天取經的統領。

因為唯有唐僧,是心智最堅定的那個。他的一生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去西天取經。為此,哪怕西方長路迢迢,哪怕前方雲遮霧繞。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取經之路遠達十萬八千里,歷經十四個寒暑,更有妖魔橫行、劫難重重。一路之上,忍飢挨餓、餐風露宿自不必說,更大的考驗是苦其心志。

在種種磨難前,豬八戒心志經常左右搖擺,時不時就吵著要分家散夥,回高老莊;沙僧雖忠厚老實,在這種時刻卻也常常被動參與,沒有自己的立場;即便是孫悟空,也偶爾有過回花果山,繼續做他山大王的念頭。

唯有唐僧,雖是脆弱的凡人軀體,卻從未想過動搖。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在太宗皇帝面前,他發下誓願: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誓不回國,永墮沉淪地獄。

途徑熊熊燃燒的火焰山時,豬八戒建議他:“只揀無火處走便罷!”

唐僧問:“哪方無火?”

八戒答:“東方南方北方俱無火。”

唐僧又問:“哪方有經?”

八戒答:“西方有經。”

唐僧堅定地說:“我只要往有經處去哩!”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哪怕是野火焚燒

哪怕是冰雪覆蓋

依然是志向不改

依然是信念不衰

86版《西遊記》裡,一遍遍吟唱著的,是取經之路的千難百阻,也是唐僧九死不悔的堅定信念。

我們都只是尋常人,沒有變化神通,面對磨難時,我們也可能會如唐僧般膽戰心驚。可他教會我們的是:無論前路如何坎坷,哪怕內心怎樣害怕,也要堅定地走下去,一直走下去。

2、生命中最珍貴的,是精神的自由

細數百回本《西遊記》,回目中出現“心猿”一詞的共有17回,提到“心”字的則多達30次。可見整部《西遊記》便是“一部闡發心性之學的‘寓言’”,而孫悟空則是“心猿”的具體象徵者。

作者吳承恩主要生活於明代嘉靖年間,恰逢王陽明心學大行其道、影響最為廣泛的時期。王陽明以“心”為一切行為的主宰,一定程度了破除了程朱理學對人身心的束縛,推動了個性解放思潮。

而《西遊記》也便無可避免地烙下了這種思潮的印記,尤其在書中主角孫悟空身上,他的反抗意識,他的自由精神,均是天性使然。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由仙石化成,是自然的兒子,天真地秀,日月精華,風霜雨露,一道滋養哺育著他。

此時作為石猴的他,每日混跡於群猴之間,“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天真無邪,率性而為,享受著原始狀態的自由。

在孫悟空心中,花果山是自由的樂土,因為它容忍一隻猴的本性。

後來孫悟空慢慢長大了,可他身邊的家人卻老了、死了。他突然意識到,他仍是不自由的,掌控他生死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上那些高高在上的神祗。

於是他要抗爭,要反抗,為著自由,為著把握自己的命運。

他去龍宮,下地府,踏南天,碎凌霄,他以一人之力要去同萬千神佛抗爭,他怎麼鬥得贏?

他最終失敗了,為了狂放率直的個性,為了自由,他付出了被壓五行山下五百年的代價,扛起了護送取經人、經受西天路上千難百阻的使命。

可即便如此,他人格上的自由自在從來不曾消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從來不知道世間禮法為何物,也從來不畏懼權勢者的壓迫,嬉笑怒罵,言行無忌。他罵禮法的維護者——玉帝為“老兒”;他罵道教的象徵者——太上老君的仙丹“虛多實少”,是騙人的東西;他罵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該她“一世無夫”,即便是面對西天神佛之首——如來,他亦是無所懼怕,直斥其是“妖精的外甥”。

他蔑視偶像,調侃權威,因而心性自在,無拘無束。

而頭上的緊箍兒,則是對他精神自由的最大束縛,他拼了命地要去擺脫它。西行路上,他多次提出要褪去緊箍兒,“交還如來,放我還俗去罷”。

功成圓滿之後,他被封為“鬥戰勝佛”,可他最關心的並不是封號,他對唐僧說:“趁早兒念個鬆箍兒咒褪下來打個粉碎,切莫叫那菩薩再去捉弄他人。”

他珍惜自我精神的自由,並且要所有人都不再受精神枷鎖。小說直稱孫悟空為“心猿”,“心猿”正是自由的性靈,是永不妥協的反抗,是勇敢無畏的鬥爭。

《西遊記》提出了一個嚴肅而重大的生命問題:人何以成為人?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類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從誕生那一刻起,人類所有的努力都在打碎“枷鎖”,走向“自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其本質就是一個從野性的自由(孫悟空的花果山)到戴枷鎖的自由(孫悟空西天取經)再到真正的自由(孫悟空成“鬥戰勝佛”,取下緊箍兒)的昇華過程。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在我們短暫的一生中,有許多值得珍視的東西,比如生命,比如愛情,比如信仰,而自由是這一切的基礎。

一個人只有享有精神的自由,掌控自己的人生,才能更好地去愛生命中的一切。

3、一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是自己

《西遊記》中,妖魔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在魔,比如那些想吃唐僧肉的精怪;一類是內在魔,即心魔,是取經人所應摒棄的內心的種種慾望。

但實際上,外在魔也是“心魔”的人格化,《西遊記》所講的其實就是一個人如何去除心魔、如何戰勝自己的故事。

唐僧行至法門寺時,曾對眾寺僧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只要心中生出邪念,就會引來種種魔障;滅掉心中慾望,種種魔障也就無處可入。

"

你欽佩蘇軾的“大江東去”嗎?

你喜歡柳永的“曉風殘月”嗎?

你是不是也想像他們一樣,寫出柔美婉轉的詞呢?

《向上吧詩詞》冠軍楊強老師,教你學填詞。

點擊下方圖片,看免費課程吧!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

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

“歷盡千重罪,煉就不死心”,有人說,當有一天你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

取經的路為什麼要一步一步走,因為每一步都是歷練。取經的路,也是人生的路;渡劫,也是在度自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1、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少年時看《西遊記》,最喜歡的人物總是孫悟空,神通廣大,兀傲不羈,可以下地府,可以上南天,彷彿天地間再沒有什麼能拘禁著他。

孫悟空是少年人最熱烈的夢,因為他那樣勇敢,那樣無所畏懼。

最不喜的人往往是唐僧。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似乎沒有什麼能耐,卻偏偏當了齊天大聖孫悟空、天蓬元帥豬八戒和捲簾大將沙僧的師父;他軟弱怯懦,一旦遇到妖怪,總是嚇得動彈不得;他偏執而是非不分,尤其在“三打白骨精”和“真假美猴王”裡,他的做法既讓大徒弟孫悟空寒心,也讓電視機前的我們不平。

待到我們慢慢長大,終於走入社會,經歷了生活的艱辛後,才終於明白:原來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才終於懂得:為什麼觀音要派這樣一個性格怯懦又沒有神通法術的和尚,作為西天取經的統領。

因為唯有唐僧,是心智最堅定的那個。他的一生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去西天取經。為此,哪怕西方長路迢迢,哪怕前方雲遮霧繞。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取經之路遠達十萬八千里,歷經十四個寒暑,更有妖魔橫行、劫難重重。一路之上,忍飢挨餓、餐風露宿自不必說,更大的考驗是苦其心志。

在種種磨難前,豬八戒心志經常左右搖擺,時不時就吵著要分家散夥,回高老莊;沙僧雖忠厚老實,在這種時刻卻也常常被動參與,沒有自己的立場;即便是孫悟空,也偶爾有過回花果山,繼續做他山大王的念頭。

唯有唐僧,雖是脆弱的凡人軀體,卻從未想過動搖。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在太宗皇帝面前,他發下誓願: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誓不回國,永墮沉淪地獄。

途徑熊熊燃燒的火焰山時,豬八戒建議他:“只揀無火處走便罷!”

唐僧問:“哪方無火?”

八戒答:“東方南方北方俱無火。”

唐僧又問:“哪方有經?”

八戒答:“西方有經。”

唐僧堅定地說:“我只要往有經處去哩!”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哪怕是野火焚燒

哪怕是冰雪覆蓋

依然是志向不改

依然是信念不衰

86版《西遊記》裡,一遍遍吟唱著的,是取經之路的千難百阻,也是唐僧九死不悔的堅定信念。

我們都只是尋常人,沒有變化神通,面對磨難時,我們也可能會如唐僧般膽戰心驚。可他教會我們的是:無論前路如何坎坷,哪怕內心怎樣害怕,也要堅定地走下去,一直走下去。

2、生命中最珍貴的,是精神的自由

細數百回本《西遊記》,回目中出現“心猿”一詞的共有17回,提到“心”字的則多達30次。可見整部《西遊記》便是“一部闡發心性之學的‘寓言’”,而孫悟空則是“心猿”的具體象徵者。

作者吳承恩主要生活於明代嘉靖年間,恰逢王陽明心學大行其道、影響最為廣泛的時期。王陽明以“心”為一切行為的主宰,一定程度了破除了程朱理學對人身心的束縛,推動了個性解放思潮。

而《西遊記》也便無可避免地烙下了這種思潮的印記,尤其在書中主角孫悟空身上,他的反抗意識,他的自由精神,均是天性使然。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由仙石化成,是自然的兒子,天真地秀,日月精華,風霜雨露,一道滋養哺育著他。

此時作為石猴的他,每日混跡於群猴之間,“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天真無邪,率性而為,享受著原始狀態的自由。

在孫悟空心中,花果山是自由的樂土,因為它容忍一隻猴的本性。

後來孫悟空慢慢長大了,可他身邊的家人卻老了、死了。他突然意識到,他仍是不自由的,掌控他生死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上那些高高在上的神祗。

於是他要抗爭,要反抗,為著自由,為著把握自己的命運。

他去龍宮,下地府,踏南天,碎凌霄,他以一人之力要去同萬千神佛抗爭,他怎麼鬥得贏?

他最終失敗了,為了狂放率直的個性,為了自由,他付出了被壓五行山下五百年的代價,扛起了護送取經人、經受西天路上千難百阻的使命。

可即便如此,他人格上的自由自在從來不曾消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從來不知道世間禮法為何物,也從來不畏懼權勢者的壓迫,嬉笑怒罵,言行無忌。他罵禮法的維護者——玉帝為“老兒”;他罵道教的象徵者——太上老君的仙丹“虛多實少”,是騙人的東西;他罵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該她“一世無夫”,即便是面對西天神佛之首——如來,他亦是無所懼怕,直斥其是“妖精的外甥”。

他蔑視偶像,調侃權威,因而心性自在,無拘無束。

而頭上的緊箍兒,則是對他精神自由的最大束縛,他拼了命地要去擺脫它。西行路上,他多次提出要褪去緊箍兒,“交還如來,放我還俗去罷”。

功成圓滿之後,他被封為“鬥戰勝佛”,可他最關心的並不是封號,他對唐僧說:“趁早兒念個鬆箍兒咒褪下來打個粉碎,切莫叫那菩薩再去捉弄他人。”

他珍惜自我精神的自由,並且要所有人都不再受精神枷鎖。小說直稱孫悟空為“心猿”,“心猿”正是自由的性靈,是永不妥協的反抗,是勇敢無畏的鬥爭。

《西遊記》提出了一個嚴肅而重大的生命問題:人何以成為人?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類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從誕生那一刻起,人類所有的努力都在打碎“枷鎖”,走向“自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其本質就是一個從野性的自由(孫悟空的花果山)到戴枷鎖的自由(孫悟空西天取經)再到真正的自由(孫悟空成“鬥戰勝佛”,取下緊箍兒)的昇華過程。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在我們短暫的一生中,有許多值得珍視的東西,比如生命,比如愛情,比如信仰,而自由是這一切的基礎。

一個人只有享有精神的自由,掌控自己的人生,才能更好地去愛生命中的一切。

3、一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是自己

《西遊記》中,妖魔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在魔,比如那些想吃唐僧肉的精怪;一類是內在魔,即心魔,是取經人所應摒棄的內心的種種慾望。

但實際上,外在魔也是“心魔”的人格化,《西遊記》所講的其實就是一個人如何去除心魔、如何戰勝自己的故事。

唐僧行至法門寺時,曾對眾寺僧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只要心中生出邪念,就會引來種種魔障;滅掉心中慾望,種種魔障也就無處可入。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要制服外界的邪惡,必須先制服自己內心的邪惡;要戰勝別人,必得先戰勝自己。

唐僧亦聖亦凡,他既是金蟬子轉世,又是肉眼凡胎的凡人。因此,他有凡人的種種慾望與煩惱。他慈悲而愚氓,堅定也脆弱,以致常常分辨不清人與妖。

他拜佛心重,總盼著能早些到達靈山,求回真經,向唐王覆命。因此墮入“心忙”、“心虔”,招來種種磨難。如小雷音寺一難,師徒一進殿門,悟空就發現有妖氣,勸唐僧不要擅入。可唐僧向佛心切,說:“既有雷音之景,莫不就是靈山?你休誤了我誠心,耽擱了我來意。”

心魔矇蔽了他的雙眼,讓他全然不辨真假。

孫悟空的放縱,任性而為,爭強好鬥,傲慢嗜殺,也是心魔。如他幾次因殺死賊寇,被師父怪罪;觀音院因好勝心起,與眾僧人鬥富,拿出唐僧的錦瀾袈裟,招來黑熊精;五莊觀,因偷人蔘果被辱,一時氣盛推倒人蔘果樹,師徒遭殃。

"

你欽佩蘇軾的“大江東去”嗎?

你喜歡柳永的“曉風殘月”嗎?

你是不是也想像他們一樣,寫出柔美婉轉的詞呢?

《向上吧詩詞》冠軍楊強老師,教你學填詞。

點擊下方圖片,看免費課程吧!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

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

“歷盡千重罪,煉就不死心”,有人說,當有一天你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

取經的路為什麼要一步一步走,因為每一步都是歷練。取經的路,也是人生的路;渡劫,也是在度自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1、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少年時看《西遊記》,最喜歡的人物總是孫悟空,神通廣大,兀傲不羈,可以下地府,可以上南天,彷彿天地間再沒有什麼能拘禁著他。

孫悟空是少年人最熱烈的夢,因為他那樣勇敢,那樣無所畏懼。

最不喜的人往往是唐僧。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似乎沒有什麼能耐,卻偏偏當了齊天大聖孫悟空、天蓬元帥豬八戒和捲簾大將沙僧的師父;他軟弱怯懦,一旦遇到妖怪,總是嚇得動彈不得;他偏執而是非不分,尤其在“三打白骨精”和“真假美猴王”裡,他的做法既讓大徒弟孫悟空寒心,也讓電視機前的我們不平。

待到我們慢慢長大,終於走入社會,經歷了生活的艱辛後,才終於明白:原來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才終於懂得:為什麼觀音要派這樣一個性格怯懦又沒有神通法術的和尚,作為西天取經的統領。

因為唯有唐僧,是心智最堅定的那個。他的一生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去西天取經。為此,哪怕西方長路迢迢,哪怕前方雲遮霧繞。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取經之路遠達十萬八千里,歷經十四個寒暑,更有妖魔橫行、劫難重重。一路之上,忍飢挨餓、餐風露宿自不必說,更大的考驗是苦其心志。

在種種磨難前,豬八戒心志經常左右搖擺,時不時就吵著要分家散夥,回高老莊;沙僧雖忠厚老實,在這種時刻卻也常常被動參與,沒有自己的立場;即便是孫悟空,也偶爾有過回花果山,繼續做他山大王的念頭。

唯有唐僧,雖是脆弱的凡人軀體,卻從未想過動搖。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在太宗皇帝面前,他發下誓願: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誓不回國,永墮沉淪地獄。

途徑熊熊燃燒的火焰山時,豬八戒建議他:“只揀無火處走便罷!”

唐僧問:“哪方無火?”

八戒答:“東方南方北方俱無火。”

唐僧又問:“哪方有經?”

八戒答:“西方有經。”

唐僧堅定地說:“我只要往有經處去哩!”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哪怕是野火焚燒

哪怕是冰雪覆蓋

依然是志向不改

依然是信念不衰

86版《西遊記》裡,一遍遍吟唱著的,是取經之路的千難百阻,也是唐僧九死不悔的堅定信念。

我們都只是尋常人,沒有變化神通,面對磨難時,我們也可能會如唐僧般膽戰心驚。可他教會我們的是:無論前路如何坎坷,哪怕內心怎樣害怕,也要堅定地走下去,一直走下去。

2、生命中最珍貴的,是精神的自由

細數百回本《西遊記》,回目中出現“心猿”一詞的共有17回,提到“心”字的則多達30次。可見整部《西遊記》便是“一部闡發心性之學的‘寓言’”,而孫悟空則是“心猿”的具體象徵者。

作者吳承恩主要生活於明代嘉靖年間,恰逢王陽明心學大行其道、影響最為廣泛的時期。王陽明以“心”為一切行為的主宰,一定程度了破除了程朱理學對人身心的束縛,推動了個性解放思潮。

而《西遊記》也便無可避免地烙下了這種思潮的印記,尤其在書中主角孫悟空身上,他的反抗意識,他的自由精神,均是天性使然。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由仙石化成,是自然的兒子,天真地秀,日月精華,風霜雨露,一道滋養哺育著他。

此時作為石猴的他,每日混跡於群猴之間,“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天真無邪,率性而為,享受著原始狀態的自由。

在孫悟空心中,花果山是自由的樂土,因為它容忍一隻猴的本性。

後來孫悟空慢慢長大了,可他身邊的家人卻老了、死了。他突然意識到,他仍是不自由的,掌控他生死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上那些高高在上的神祗。

於是他要抗爭,要反抗,為著自由,為著把握自己的命運。

他去龍宮,下地府,踏南天,碎凌霄,他以一人之力要去同萬千神佛抗爭,他怎麼鬥得贏?

他最終失敗了,為了狂放率直的個性,為了自由,他付出了被壓五行山下五百年的代價,扛起了護送取經人、經受西天路上千難百阻的使命。

可即便如此,他人格上的自由自在從來不曾消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從來不知道世間禮法為何物,也從來不畏懼權勢者的壓迫,嬉笑怒罵,言行無忌。他罵禮法的維護者——玉帝為“老兒”;他罵道教的象徵者——太上老君的仙丹“虛多實少”,是騙人的東西;他罵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該她“一世無夫”,即便是面對西天神佛之首——如來,他亦是無所懼怕,直斥其是“妖精的外甥”。

他蔑視偶像,調侃權威,因而心性自在,無拘無束。

而頭上的緊箍兒,則是對他精神自由的最大束縛,他拼了命地要去擺脫它。西行路上,他多次提出要褪去緊箍兒,“交還如來,放我還俗去罷”。

功成圓滿之後,他被封為“鬥戰勝佛”,可他最關心的並不是封號,他對唐僧說:“趁早兒念個鬆箍兒咒褪下來打個粉碎,切莫叫那菩薩再去捉弄他人。”

他珍惜自我精神的自由,並且要所有人都不再受精神枷鎖。小說直稱孫悟空為“心猿”,“心猿”正是自由的性靈,是永不妥協的反抗,是勇敢無畏的鬥爭。

《西遊記》提出了一個嚴肅而重大的生命問題:人何以成為人?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類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從誕生那一刻起,人類所有的努力都在打碎“枷鎖”,走向“自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其本質就是一個從野性的自由(孫悟空的花果山)到戴枷鎖的自由(孫悟空西天取經)再到真正的自由(孫悟空成“鬥戰勝佛”,取下緊箍兒)的昇華過程。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在我們短暫的一生中,有許多值得珍視的東西,比如生命,比如愛情,比如信仰,而自由是這一切的基礎。

一個人只有享有精神的自由,掌控自己的人生,才能更好地去愛生命中的一切。

3、一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是自己

《西遊記》中,妖魔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在魔,比如那些想吃唐僧肉的精怪;一類是內在魔,即心魔,是取經人所應摒棄的內心的種種慾望。

但實際上,外在魔也是“心魔”的人格化,《西遊記》所講的其實就是一個人如何去除心魔、如何戰勝自己的故事。

唐僧行至法門寺時,曾對眾寺僧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只要心中生出邪念,就會引來種種魔障;滅掉心中慾望,種種魔障也就無處可入。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要制服外界的邪惡,必須先制服自己內心的邪惡;要戰勝別人,必得先戰勝自己。

唐僧亦聖亦凡,他既是金蟬子轉世,又是肉眼凡胎的凡人。因此,他有凡人的種種慾望與煩惱。他慈悲而愚氓,堅定也脆弱,以致常常分辨不清人與妖。

他拜佛心重,總盼著能早些到達靈山,求回真經,向唐王覆命。因此墮入“心忙”、“心虔”,招來種種磨難。如小雷音寺一難,師徒一進殿門,悟空就發現有妖氣,勸唐僧不要擅入。可唐僧向佛心切,說:“既有雷音之景,莫不就是靈山?你休誤了我誠心,耽擱了我來意。”

心魔矇蔽了他的雙眼,讓他全然不辨真假。

孫悟空的放縱,任性而為,爭強好鬥,傲慢嗜殺,也是心魔。如他幾次因殺死賊寇,被師父怪罪;觀音院因好勝心起,與眾僧人鬥富,拿出唐僧的錦瀾袈裟,招來黑熊精;五莊觀,因偷人蔘果被辱,一時氣盛推倒人蔘果樹,師徒遭殃。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至於豬八戒的“人慾”至上,貪吃好色,膽小吝嗇,沉溺於世俗享受中,不可自拔。即便最後成了正果,心魔仍然不能根除,只得了淨壇使者的稱號,無法成佛。

而取經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他們亦是世俗慾望的人格化,或貪財,或貪權,或貪情與色,或貪長生,或貪名,貪吃。

比如白骨精幻化成的三個形象,分別代表了人的情、愛、欲;金角、銀角大王,代表金錢;七個蜘蛛精代表人的七情六慾;蠍子精代表美色......

心魔既消,靈山便在眼前。便如孫悟空常常對唐僧說的那句話:“只要你見性志成,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

你欽佩蘇軾的“大江東去”嗎?

你喜歡柳永的“曉風殘月”嗎?

你是不是也想像他們一樣,寫出柔美婉轉的詞呢?

《向上吧詩詞》冠軍楊強老師,教你學填詞。

點擊下方圖片,看免費課程吧!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

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

“歷盡千重罪,煉就不死心”,有人說,當有一天你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

取經的路為什麼要一步一步走,因為每一步都是歷練。取經的路,也是人生的路;渡劫,也是在度自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1、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少年時看《西遊記》,最喜歡的人物總是孫悟空,神通廣大,兀傲不羈,可以下地府,可以上南天,彷彿天地間再沒有什麼能拘禁著他。

孫悟空是少年人最熱烈的夢,因為他那樣勇敢,那樣無所畏懼。

最不喜的人往往是唐僧。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似乎沒有什麼能耐,卻偏偏當了齊天大聖孫悟空、天蓬元帥豬八戒和捲簾大將沙僧的師父;他軟弱怯懦,一旦遇到妖怪,總是嚇得動彈不得;他偏執而是非不分,尤其在“三打白骨精”和“真假美猴王”裡,他的做法既讓大徒弟孫悟空寒心,也讓電視機前的我們不平。

待到我們慢慢長大,終於走入社會,經歷了生活的艱辛後,才終於明白:原來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才終於懂得:為什麼觀音要派這樣一個性格怯懦又沒有神通法術的和尚,作為西天取經的統領。

因為唯有唐僧,是心智最堅定的那個。他的一生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去西天取經。為此,哪怕西方長路迢迢,哪怕前方雲遮霧繞。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取經之路遠達十萬八千里,歷經十四個寒暑,更有妖魔橫行、劫難重重。一路之上,忍飢挨餓、餐風露宿自不必說,更大的考驗是苦其心志。

在種種磨難前,豬八戒心志經常左右搖擺,時不時就吵著要分家散夥,回高老莊;沙僧雖忠厚老實,在這種時刻卻也常常被動參與,沒有自己的立場;即便是孫悟空,也偶爾有過回花果山,繼續做他山大王的念頭。

唯有唐僧,雖是脆弱的凡人軀體,卻從未想過動搖。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在太宗皇帝面前,他發下誓願: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誓不回國,永墮沉淪地獄。

途徑熊熊燃燒的火焰山時,豬八戒建議他:“只揀無火處走便罷!”

唐僧問:“哪方無火?”

八戒答:“東方南方北方俱無火。”

唐僧又問:“哪方有經?”

八戒答:“西方有經。”

唐僧堅定地說:“我只要往有經處去哩!”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哪怕是野火焚燒

哪怕是冰雪覆蓋

依然是志向不改

依然是信念不衰

86版《西遊記》裡,一遍遍吟唱著的,是取經之路的千難百阻,也是唐僧九死不悔的堅定信念。

我們都只是尋常人,沒有變化神通,面對磨難時,我們也可能會如唐僧般膽戰心驚。可他教會我們的是:無論前路如何坎坷,哪怕內心怎樣害怕,也要堅定地走下去,一直走下去。

2、生命中最珍貴的,是精神的自由

細數百回本《西遊記》,回目中出現“心猿”一詞的共有17回,提到“心”字的則多達30次。可見整部《西遊記》便是“一部闡發心性之學的‘寓言’”,而孫悟空則是“心猿”的具體象徵者。

作者吳承恩主要生活於明代嘉靖年間,恰逢王陽明心學大行其道、影響最為廣泛的時期。王陽明以“心”為一切行為的主宰,一定程度了破除了程朱理學對人身心的束縛,推動了個性解放思潮。

而《西遊記》也便無可避免地烙下了這種思潮的印記,尤其在書中主角孫悟空身上,他的反抗意識,他的自由精神,均是天性使然。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由仙石化成,是自然的兒子,天真地秀,日月精華,風霜雨露,一道滋養哺育著他。

此時作為石猴的他,每日混跡於群猴之間,“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天真無邪,率性而為,享受著原始狀態的自由。

在孫悟空心中,花果山是自由的樂土,因為它容忍一隻猴的本性。

後來孫悟空慢慢長大了,可他身邊的家人卻老了、死了。他突然意識到,他仍是不自由的,掌控他生死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上那些高高在上的神祗。

於是他要抗爭,要反抗,為著自由,為著把握自己的命運。

他去龍宮,下地府,踏南天,碎凌霄,他以一人之力要去同萬千神佛抗爭,他怎麼鬥得贏?

他最終失敗了,為了狂放率直的個性,為了自由,他付出了被壓五行山下五百年的代價,扛起了護送取經人、經受西天路上千難百阻的使命。

可即便如此,他人格上的自由自在從來不曾消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從來不知道世間禮法為何物,也從來不畏懼權勢者的壓迫,嬉笑怒罵,言行無忌。他罵禮法的維護者——玉帝為“老兒”;他罵道教的象徵者——太上老君的仙丹“虛多實少”,是騙人的東西;他罵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該她“一世無夫”,即便是面對西天神佛之首——如來,他亦是無所懼怕,直斥其是“妖精的外甥”。

他蔑視偶像,調侃權威,因而心性自在,無拘無束。

而頭上的緊箍兒,則是對他精神自由的最大束縛,他拼了命地要去擺脫它。西行路上,他多次提出要褪去緊箍兒,“交還如來,放我還俗去罷”。

功成圓滿之後,他被封為“鬥戰勝佛”,可他最關心的並不是封號,他對唐僧說:“趁早兒念個鬆箍兒咒褪下來打個粉碎,切莫叫那菩薩再去捉弄他人。”

他珍惜自我精神的自由,並且要所有人都不再受精神枷鎖。小說直稱孫悟空為“心猿”,“心猿”正是自由的性靈,是永不妥協的反抗,是勇敢無畏的鬥爭。

《西遊記》提出了一個嚴肅而重大的生命問題:人何以成為人?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類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從誕生那一刻起,人類所有的努力都在打碎“枷鎖”,走向“自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其本質就是一個從野性的自由(孫悟空的花果山)到戴枷鎖的自由(孫悟空西天取經)再到真正的自由(孫悟空成“鬥戰勝佛”,取下緊箍兒)的昇華過程。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在我們短暫的一生中,有許多值得珍視的東西,比如生命,比如愛情,比如信仰,而自由是這一切的基礎。

一個人只有享有精神的自由,掌控自己的人生,才能更好地去愛生命中的一切。

3、一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是自己

《西遊記》中,妖魔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在魔,比如那些想吃唐僧肉的精怪;一類是內在魔,即心魔,是取經人所應摒棄的內心的種種慾望。

但實際上,外在魔也是“心魔”的人格化,《西遊記》所講的其實就是一個人如何去除心魔、如何戰勝自己的故事。

唐僧行至法門寺時,曾對眾寺僧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只要心中生出邪念,就會引來種種魔障;滅掉心中慾望,種種魔障也就無處可入。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要制服外界的邪惡,必須先制服自己內心的邪惡;要戰勝別人,必得先戰勝自己。

唐僧亦聖亦凡,他既是金蟬子轉世,又是肉眼凡胎的凡人。因此,他有凡人的種種慾望與煩惱。他慈悲而愚氓,堅定也脆弱,以致常常分辨不清人與妖。

他拜佛心重,總盼著能早些到達靈山,求回真經,向唐王覆命。因此墮入“心忙”、“心虔”,招來種種磨難。如小雷音寺一難,師徒一進殿門,悟空就發現有妖氣,勸唐僧不要擅入。可唐僧向佛心切,說:“既有雷音之景,莫不就是靈山?你休誤了我誠心,耽擱了我來意。”

心魔矇蔽了他的雙眼,讓他全然不辨真假。

孫悟空的放縱,任性而為,爭強好鬥,傲慢嗜殺,也是心魔。如他幾次因殺死賊寇,被師父怪罪;觀音院因好勝心起,與眾僧人鬥富,拿出唐僧的錦瀾袈裟,招來黑熊精;五莊觀,因偷人蔘果被辱,一時氣盛推倒人蔘果樹,師徒遭殃。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至於豬八戒的“人慾”至上,貪吃好色,膽小吝嗇,沉溺於世俗享受中,不可自拔。即便最後成了正果,心魔仍然不能根除,只得了淨壇使者的稱號,無法成佛。

而取經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他們亦是世俗慾望的人格化,或貪財,或貪權,或貪情與色,或貪長生,或貪名,貪吃。

比如白骨精幻化成的三個形象,分別代表了人的情、愛、欲;金角、銀角大王,代表金錢;七個蜘蛛精代表人的七情六慾;蠍子精代表美色......

心魔既消,靈山便在眼前。便如孫悟空常常對唐僧說的那句話:“只要你見性志成,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老子《道德經》裡有一句話,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明”,意思是說:能夠了解他人是一種智慧,能夠了解自己才算得上是種高明;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從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西遊記》是什麼呢?是一隻猴子尋覓自由,是一個和尚踐行信仰,是一群人戰勝自我......

也許沒有答案,便是最好的答案!

"

你欽佩蘇軾的“大江東去”嗎?

你喜歡柳永的“曉風殘月”嗎?

你是不是也想像他們一樣,寫出柔美婉轉的詞呢?

《向上吧詩詞》冠軍楊強老師,教你學填詞。

點擊下方圖片,看免費課程吧!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

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

“歷盡千重罪,煉就不死心”,有人說,當有一天你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

取經的路為什麼要一步一步走,因為每一步都是歷練。取經的路,也是人生的路;渡劫,也是在度自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1、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少年時看《西遊記》,最喜歡的人物總是孫悟空,神通廣大,兀傲不羈,可以下地府,可以上南天,彷彿天地間再沒有什麼能拘禁著他。

孫悟空是少年人最熱烈的夢,因為他那樣勇敢,那樣無所畏懼。

最不喜的人往往是唐僧。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似乎沒有什麼能耐,卻偏偏當了齊天大聖孫悟空、天蓬元帥豬八戒和捲簾大將沙僧的師父;他軟弱怯懦,一旦遇到妖怪,總是嚇得動彈不得;他偏執而是非不分,尤其在“三打白骨精”和“真假美猴王”裡,他的做法既讓大徒弟孫悟空寒心,也讓電視機前的我們不平。

待到我們慢慢長大,終於走入社會,經歷了生活的艱辛後,才終於明白:原來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才終於懂得:為什麼觀音要派這樣一個性格怯懦又沒有神通法術的和尚,作為西天取經的統領。

因為唯有唐僧,是心智最堅定的那個。他的一生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去西天取經。為此,哪怕西方長路迢迢,哪怕前方雲遮霧繞。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取經之路遠達十萬八千里,歷經十四個寒暑,更有妖魔橫行、劫難重重。一路之上,忍飢挨餓、餐風露宿自不必說,更大的考驗是苦其心志。

在種種磨難前,豬八戒心志經常左右搖擺,時不時就吵著要分家散夥,回高老莊;沙僧雖忠厚老實,在這種時刻卻也常常被動參與,沒有自己的立場;即便是孫悟空,也偶爾有過回花果山,繼續做他山大王的念頭。

唯有唐僧,雖是脆弱的凡人軀體,卻從未想過動搖。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在太宗皇帝面前,他發下誓願: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誓不回國,永墮沉淪地獄。

途徑熊熊燃燒的火焰山時,豬八戒建議他:“只揀無火處走便罷!”

唐僧問:“哪方無火?”

八戒答:“東方南方北方俱無火。”

唐僧又問:“哪方有經?”

八戒答:“西方有經。”

唐僧堅定地說:“我只要往有經處去哩!”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哪怕是野火焚燒

哪怕是冰雪覆蓋

依然是志向不改

依然是信念不衰

86版《西遊記》裡,一遍遍吟唱著的,是取經之路的千難百阻,也是唐僧九死不悔的堅定信念。

我們都只是尋常人,沒有變化神通,面對磨難時,我們也可能會如唐僧般膽戰心驚。可他教會我們的是:無論前路如何坎坷,哪怕內心怎樣害怕,也要堅定地走下去,一直走下去。

2、生命中最珍貴的,是精神的自由

細數百回本《西遊記》,回目中出現“心猿”一詞的共有17回,提到“心”字的則多達30次。可見整部《西遊記》便是“一部闡發心性之學的‘寓言’”,而孫悟空則是“心猿”的具體象徵者。

作者吳承恩主要生活於明代嘉靖年間,恰逢王陽明心學大行其道、影響最為廣泛的時期。王陽明以“心”為一切行為的主宰,一定程度了破除了程朱理學對人身心的束縛,推動了個性解放思潮。

而《西遊記》也便無可避免地烙下了這種思潮的印記,尤其在書中主角孫悟空身上,他的反抗意識,他的自由精神,均是天性使然。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由仙石化成,是自然的兒子,天真地秀,日月精華,風霜雨露,一道滋養哺育著他。

此時作為石猴的他,每日混跡於群猴之間,“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天真無邪,率性而為,享受著原始狀態的自由。

在孫悟空心中,花果山是自由的樂土,因為它容忍一隻猴的本性。

後來孫悟空慢慢長大了,可他身邊的家人卻老了、死了。他突然意識到,他仍是不自由的,掌控他生死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上那些高高在上的神祗。

於是他要抗爭,要反抗,為著自由,為著把握自己的命運。

他去龍宮,下地府,踏南天,碎凌霄,他以一人之力要去同萬千神佛抗爭,他怎麼鬥得贏?

他最終失敗了,為了狂放率直的個性,為了自由,他付出了被壓五行山下五百年的代價,扛起了護送取經人、經受西天路上千難百阻的使命。

可即便如此,他人格上的自由自在從來不曾消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從來不知道世間禮法為何物,也從來不畏懼權勢者的壓迫,嬉笑怒罵,言行無忌。他罵禮法的維護者——玉帝為“老兒”;他罵道教的象徵者——太上老君的仙丹“虛多實少”,是騙人的東西;他罵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該她“一世無夫”,即便是面對西天神佛之首——如來,他亦是無所懼怕,直斥其是“妖精的外甥”。

他蔑視偶像,調侃權威,因而心性自在,無拘無束。

而頭上的緊箍兒,則是對他精神自由的最大束縛,他拼了命地要去擺脫它。西行路上,他多次提出要褪去緊箍兒,“交還如來,放我還俗去罷”。

功成圓滿之後,他被封為“鬥戰勝佛”,可他最關心的並不是封號,他對唐僧說:“趁早兒念個鬆箍兒咒褪下來打個粉碎,切莫叫那菩薩再去捉弄他人。”

他珍惜自我精神的自由,並且要所有人都不再受精神枷鎖。小說直稱孫悟空為“心猿”,“心猿”正是自由的性靈,是永不妥協的反抗,是勇敢無畏的鬥爭。

《西遊記》提出了一個嚴肅而重大的生命問題:人何以成為人?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類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從誕生那一刻起,人類所有的努力都在打碎“枷鎖”,走向“自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其本質就是一個從野性的自由(孫悟空的花果山)到戴枷鎖的自由(孫悟空西天取經)再到真正的自由(孫悟空成“鬥戰勝佛”,取下緊箍兒)的昇華過程。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在我們短暫的一生中,有許多值得珍視的東西,比如生命,比如愛情,比如信仰,而自由是這一切的基礎。

一個人只有享有精神的自由,掌控自己的人生,才能更好地去愛生命中的一切。

3、一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是自己

《西遊記》中,妖魔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在魔,比如那些想吃唐僧肉的精怪;一類是內在魔,即心魔,是取經人所應摒棄的內心的種種慾望。

但實際上,外在魔也是“心魔”的人格化,《西遊記》所講的其實就是一個人如何去除心魔、如何戰勝自己的故事。

唐僧行至法門寺時,曾對眾寺僧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只要心中生出邪念,就會引來種種魔障;滅掉心中慾望,種種魔障也就無處可入。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要制服外界的邪惡,必須先制服自己內心的邪惡;要戰勝別人,必得先戰勝自己。

唐僧亦聖亦凡,他既是金蟬子轉世,又是肉眼凡胎的凡人。因此,他有凡人的種種慾望與煩惱。他慈悲而愚氓,堅定也脆弱,以致常常分辨不清人與妖。

他拜佛心重,總盼著能早些到達靈山,求回真經,向唐王覆命。因此墮入“心忙”、“心虔”,招來種種磨難。如小雷音寺一難,師徒一進殿門,悟空就發現有妖氣,勸唐僧不要擅入。可唐僧向佛心切,說:“既有雷音之景,莫不就是靈山?你休誤了我誠心,耽擱了我來意。”

心魔矇蔽了他的雙眼,讓他全然不辨真假。

孫悟空的放縱,任性而為,爭強好鬥,傲慢嗜殺,也是心魔。如他幾次因殺死賊寇,被師父怪罪;觀音院因好勝心起,與眾僧人鬥富,拿出唐僧的錦瀾袈裟,招來黑熊精;五莊觀,因偷人蔘果被辱,一時氣盛推倒人蔘果樹,師徒遭殃。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至於豬八戒的“人慾”至上,貪吃好色,膽小吝嗇,沉溺於世俗享受中,不可自拔。即便最後成了正果,心魔仍然不能根除,只得了淨壇使者的稱號,無法成佛。

而取經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他們亦是世俗慾望的人格化,或貪財,或貪權,或貪情與色,或貪長生,或貪名,貪吃。

比如白骨精幻化成的三個形象,分別代表了人的情、愛、欲;金角、銀角大王,代表金錢;七個蜘蛛精代表人的七情六慾;蠍子精代表美色......

心魔既消,靈山便在眼前。便如孫悟空常常對唐僧說的那句話:“只要你見性志成,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老子《道德經》裡有一句話,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明”,意思是說:能夠了解他人是一種智慧,能夠了解自己才算得上是種高明;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從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西遊記》是什麼呢?是一隻猴子尋覓自由,是一個和尚踐行信仰,是一群人戰勝自我......

也許沒有答案,便是最好的答案!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大聖,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參考文獻

孟湘 王蘇生.《西遊記》宗教超越主題之透析

張原嘉 都業恆.淺析《西遊記》中所體現的“魔”

"

你欽佩蘇軾的“大江東去”嗎?

你喜歡柳永的“曉風殘月”嗎?

你是不是也想像他們一樣,寫出柔美婉轉的詞呢?

《向上吧詩詞》冠軍楊強老師,教你學填詞。

點擊下方圖片,看免費課程吧!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

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

“歷盡千重罪,煉就不死心”,有人說,當有一天你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

取經的路為什麼要一步一步走,因為每一步都是歷練。取經的路,也是人生的路;渡劫,也是在度自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1、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少年時看《西遊記》,最喜歡的人物總是孫悟空,神通廣大,兀傲不羈,可以下地府,可以上南天,彷彿天地間再沒有什麼能拘禁著他。

孫悟空是少年人最熱烈的夢,因為他那樣勇敢,那樣無所畏懼。

最不喜的人往往是唐僧。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似乎沒有什麼能耐,卻偏偏當了齊天大聖孫悟空、天蓬元帥豬八戒和捲簾大將沙僧的師父;他軟弱怯懦,一旦遇到妖怪,總是嚇得動彈不得;他偏執而是非不分,尤其在“三打白骨精”和“真假美猴王”裡,他的做法既讓大徒弟孫悟空寒心,也讓電視機前的我們不平。

待到我們慢慢長大,終於走入社會,經歷了生活的艱辛後,才終於明白:原來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才終於懂得:為什麼觀音要派這樣一個性格怯懦又沒有神通法術的和尚,作為西天取經的統領。

因為唯有唐僧,是心智最堅定的那個。他的一生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去西天取經。為此,哪怕西方長路迢迢,哪怕前方雲遮霧繞。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取經之路遠達十萬八千里,歷經十四個寒暑,更有妖魔橫行、劫難重重。一路之上,忍飢挨餓、餐風露宿自不必說,更大的考驗是苦其心志。

在種種磨難前,豬八戒心志經常左右搖擺,時不時就吵著要分家散夥,回高老莊;沙僧雖忠厚老實,在這種時刻卻也常常被動參與,沒有自己的立場;即便是孫悟空,也偶爾有過回花果山,繼續做他山大王的念頭。

唯有唐僧,雖是脆弱的凡人軀體,卻從未想過動搖。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在太宗皇帝面前,他發下誓願: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誓不回國,永墮沉淪地獄。

途徑熊熊燃燒的火焰山時,豬八戒建議他:“只揀無火處走便罷!”

唐僧問:“哪方無火?”

八戒答:“東方南方北方俱無火。”

唐僧又問:“哪方有經?”

八戒答:“西方有經。”

唐僧堅定地說:“我只要往有經處去哩!”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哪怕是野火焚燒

哪怕是冰雪覆蓋

依然是志向不改

依然是信念不衰

86版《西遊記》裡,一遍遍吟唱著的,是取經之路的千難百阻,也是唐僧九死不悔的堅定信念。

我們都只是尋常人,沒有變化神通,面對磨難時,我們也可能會如唐僧般膽戰心驚。可他教會我們的是:無論前路如何坎坷,哪怕內心怎樣害怕,也要堅定地走下去,一直走下去。

2、生命中最珍貴的,是精神的自由

細數百回本《西遊記》,回目中出現“心猿”一詞的共有17回,提到“心”字的則多達30次。可見整部《西遊記》便是“一部闡發心性之學的‘寓言’”,而孫悟空則是“心猿”的具體象徵者。

作者吳承恩主要生活於明代嘉靖年間,恰逢王陽明心學大行其道、影響最為廣泛的時期。王陽明以“心”為一切行為的主宰,一定程度了破除了程朱理學對人身心的束縛,推動了個性解放思潮。

而《西遊記》也便無可避免地烙下了這種思潮的印記,尤其在書中主角孫悟空身上,他的反抗意識,他的自由精神,均是天性使然。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由仙石化成,是自然的兒子,天真地秀,日月精華,風霜雨露,一道滋養哺育著他。

此時作為石猴的他,每日混跡於群猴之間,“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天真無邪,率性而為,享受著原始狀態的自由。

在孫悟空心中,花果山是自由的樂土,因為它容忍一隻猴的本性。

後來孫悟空慢慢長大了,可他身邊的家人卻老了、死了。他突然意識到,他仍是不自由的,掌控他生死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上那些高高在上的神祗。

於是他要抗爭,要反抗,為著自由,為著把握自己的命運。

他去龍宮,下地府,踏南天,碎凌霄,他以一人之力要去同萬千神佛抗爭,他怎麼鬥得贏?

他最終失敗了,為了狂放率直的個性,為了自由,他付出了被壓五行山下五百年的代價,扛起了護送取經人、經受西天路上千難百阻的使命。

可即便如此,他人格上的自由自在從來不曾消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他從來不知道世間禮法為何物,也從來不畏懼權勢者的壓迫,嬉笑怒罵,言行無忌。他罵禮法的維護者——玉帝為“老兒”;他罵道教的象徵者——太上老君的仙丹“虛多實少”,是騙人的東西;他罵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該她“一世無夫”,即便是面對西天神佛之首——如來,他亦是無所懼怕,直斥其是“妖精的外甥”。

他蔑視偶像,調侃權威,因而心性自在,無拘無束。

而頭上的緊箍兒,則是對他精神自由的最大束縛,他拼了命地要去擺脫它。西行路上,他多次提出要褪去緊箍兒,“交還如來,放我還俗去罷”。

功成圓滿之後,他被封為“鬥戰勝佛”,可他最關心的並不是封號,他對唐僧說:“趁早兒念個鬆箍兒咒褪下來打個粉碎,切莫叫那菩薩再去捉弄他人。”

他珍惜自我精神的自由,並且要所有人都不再受精神枷鎖。小說直稱孫悟空為“心猿”,“心猿”正是自由的性靈,是永不妥協的反抗,是勇敢無畏的鬥爭。

《西遊記》提出了一個嚴肅而重大的生命問題:人何以成為人?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類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從誕生那一刻起,人類所有的努力都在打碎“枷鎖”,走向“自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其本質就是一個從野性的自由(孫悟空的花果山)到戴枷鎖的自由(孫悟空西天取經)再到真正的自由(孫悟空成“鬥戰勝佛”,取下緊箍兒)的昇華過程。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在我們短暫的一生中,有許多值得珍視的東西,比如生命,比如愛情,比如信仰,而自由是這一切的基礎。

一個人只有享有精神的自由,掌控自己的人生,才能更好地去愛生命中的一切。

3、一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是自己

《西遊記》中,妖魔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在魔,比如那些想吃唐僧肉的精怪;一類是內在魔,即心魔,是取經人所應摒棄的內心的種種慾望。

但實際上,外在魔也是“心魔”的人格化,《西遊記》所講的其實就是一個人如何去除心魔、如何戰勝自己的故事。

唐僧行至法門寺時,曾對眾寺僧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只要心中生出邪念,就會引來種種魔障;滅掉心中慾望,種種魔障也就無處可入。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要制服外界的邪惡,必須先制服自己內心的邪惡;要戰勝別人,必得先戰勝自己。

唐僧亦聖亦凡,他既是金蟬子轉世,又是肉眼凡胎的凡人。因此,他有凡人的種種慾望與煩惱。他慈悲而愚氓,堅定也脆弱,以致常常分辨不清人與妖。

他拜佛心重,總盼著能早些到達靈山,求回真經,向唐王覆命。因此墮入“心忙”、“心虔”,招來種種磨難。如小雷音寺一難,師徒一進殿門,悟空就發現有妖氣,勸唐僧不要擅入。可唐僧向佛心切,說:“既有雷音之景,莫不就是靈山?你休誤了我誠心,耽擱了我來意。”

心魔矇蔽了他的雙眼,讓他全然不辨真假。

孫悟空的放縱,任性而為,爭強好鬥,傲慢嗜殺,也是心魔。如他幾次因殺死賊寇,被師父怪罪;觀音院因好勝心起,與眾僧人鬥富,拿出唐僧的錦瀾袈裟,招來黑熊精;五莊觀,因偷人蔘果被辱,一時氣盛推倒人蔘果樹,師徒遭殃。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至於豬八戒的“人慾”至上,貪吃好色,膽小吝嗇,沉溺於世俗享受中,不可自拔。即便最後成了正果,心魔仍然不能根除,只得了淨壇使者的稱號,無法成佛。

而取經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他們亦是世俗慾望的人格化,或貪財,或貪權,或貪情與色,或貪長生,或貪名,貪吃。

比如白骨精幻化成的三個形象,分別代表了人的情、愛、欲;金角、銀角大王,代表金錢;七個蜘蛛精代表人的七情六慾;蠍子精代表美色......

心魔既消,靈山便在眼前。便如孫悟空常常對唐僧說的那句話:“只要你見性志成,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老子《道德經》裡有一句話,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明”,意思是說:能夠了解他人是一種智慧,能夠了解自己才算得上是種高明;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從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西遊記》是什麼呢?是一隻猴子尋覓自由,是一個和尚踐行信仰,是一群人戰勝自我......

也許沒有答案,便是最好的答案!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大聖,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參考文獻

孟湘 王蘇生.《西遊記》宗教超越主題之透析

張原嘉 都業恆.淺析《西遊記》中所體現的“魔”

西遊記: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雙膝顫抖仍然往前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