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小時候就聽說歙縣南鄉是最苦的地方。

這幾年做百佳攝影點,跑歙南跑得最多,對那方山水已然有了牽掛。

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 北岸,潘家大祠堂

歙南山高水長,有旱南、水南之分,水南就是沿新安江一帶,旱南多指深山高山區。

這裡山多地少,人口占歙縣一半以上,山民以種植茶葉、菊花、山核桃等山地農作物為主業,生活艱苦,人民勤勞。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徽州,山清水秀,氣候溫和,人民向來安居樂業,真可謂之世外桃源,查看背景,世界上只有一個地方與其相類,這個地方就是瑞士。

林語堂、郁達夫一行到歙南,感謂這裡是“東方瑞士”。

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 歙南人砌壩不用水泥,許多村落就是這樣壘成的

因為地狹人稠,自給不足,許多歙南人很早就走出大山,外出經商做生意,賺了錢後在老家蓋房子、建祠堂,為歙南留下了許多底蘊深厚的古村落,諸如北岸、瞻淇、三潭……

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 昌溪,祠堂前的木牌坊

那天去拍昌溪,同行的寒西老說,昌溪是歙南第一村,號稱千灶萬丁。

民國以前,昌溪多數人家是靠匯票生活的,整個歙縣外埠匯金最多的是昌溪。

昌溪吳姓經營茶葉,周姓做油漆,有“周漆吳茶”之說。

北京茶葉老字號吳裕泰,就是昌溪的先人創辦的。

岔口文山村一商人,女嫁昌溪,為了顯現孃家的實力,不使女兒委屈,商人獨自出資鋪設了一條從文山到昌溪的石板路,今人稱文昌古道。

古道蜿蜒平整,精緻異常,至今惠及山區父老。


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 石潭,吳氏宗祠

都說石潭的油菜花好看,黃地毯一層層鋪滿山崗,其實那也是人多地少的無奈,因為攝影,山地油菜花景觀變成了核心競爭力,市政府因勢利導,黃山百佳攝影點應運而生,石潭被譽為黃山攝影的“井岡山”,每年吸引數十萬人進山賞花攝影,春季高峰期屢創日進山萬人的紀錄。

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 陽產及其周邊的土樓群得到保護

陽產高山土樓群,因攝影人的發現而進入公共視野,地方重新決策,保護土樓,治理地質災害,陽產轉型成為“百佳攝影點”,村裡農家樂從無到有,現已發展有十多家,攝影導遊成為鄉村職業,土特產在村口也賣得不錯。

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 坡山,雲端上的農家樂

坡山村黨支部書記方四清,已是一個擁有500個QQ好友、100多個攝影群的超級導攝員了,他還搞了農家樂協會,較好地解決了當地群眾共同致富和兼顧公平的問題。

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 水南,鄉親們仍然喜歡擺渡過江

歙南是真正“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水南三潭,山水旖旎,盛產枇杷。

清晨在枇杷山頂拍漳潭從新安江的河霧中醒來,如詩如畫,雖然新安江上架起很多橋樑,但兩岸人家仍然沿用擺渡過河,便捷溫馨,更有一葉小舟獨往獨來,江上撒網、捕魚捉蟹。

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 賣花漁村,童顏如花燦爛

難忘賣花漁村,家家種梅制梅樁盆景,網售天下,自那年策劃梅花節,每年演繹梅花三弄。

秋天,金竹嶺貢菊花開,漫山遍野,闔家採菊,辛勞忙碌。

歙南最美的茶園在六聯、蜈蚣嶺,那是歙南人上世紀60年代靠肩挑背扛,在高山上壘砌的梯式茶園,滿眼盡在,延至天邊,每次走近它,都感到有一種精神的東西築在那裡,讓你難以忘懷。

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 一個徽商老宅,透出多個歷史信息

走進歙南深處,一些老房子年久失修倒了塌了,中國第一個登上南極的人張逢鏗岔口老家的房子也塌了。

那天去滄山源拍經學大師吳承仕的故居,說是已升格省保文物單位,但正堂一對木雕斜撐還是被偷了。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不願住老房子,瞻淇寧遠堂的汪老夫婦很憂慮,說他祖上留下的這幢明代老屋到處漏雨,“我倆死了就不會再有人住了”。

保護老房子和城鎮化的矛盾令人糾結。

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 山頂上的古道,已有一兩百年的歷史

石潭雲海深處有十幾個小村莊,一個週日去跑了北山、湖山、柿木汰幾個村子,沒見著幾個人。

北山村農家樂主吳惠娣說,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山上只有油菜花開時是熱鬧的。

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 山裡孩子上學,每天要走幾裡山路

那次在金川擱船尖,看山澗裡飄著一面國旗,就走了過去,一個老師帶著三個學生在上課,問小姑娘的辮子是誰梳的,孩子說是奶奶。

就是上這樣的學校,六聯村的孩子們每天還要走幾裡的山路,看著孩子沒事似的臉,心裡生起許多惆悵。

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 大阜,祠堂裡精美的石雕

今日歙南,早已告別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的悽苦,也不再有“腳踩一盆火,手捧苞蘆餜,除了皇帝就是我”的木然,外出打工成為主流,高山坡地仍在種植,利用互聯網銷售歙南風景、山鄉物產,已經成為許多人許多地方脫貧致富的支點。

真心希望歙南人將家門口的美麗風景變為富裕圖景,希望攝影能成為歙南進步的一種力量。

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 祠堂門前是一處重要的鄉場,村人走過路過都愛在這裡停留


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 坡地種植,是歙南人祖祖輩輩的生活方式


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 雲上的夏收


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 歙南人家


歙南|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 瞻淇,老街

圖文:倪國華

來源:皖南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