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報記者採訪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李梅院長:秦腔是秦人的基因

戲曲 秦腔 藝術 李梅 文化藝術報 2017-04-11
文化藝術報記者採訪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李梅院長:秦腔是秦人的基因文化藝術報記者採訪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李梅院長:秦腔是秦人的基因

《文化藝術報》 總第4233期 A06版

文化藝術報記者採訪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李梅院長:秦腔是秦人的基因

導讀

被譽為“秦腔一枝梅”的她,諳熟秦腔、眉戶、碗碗腔等多個劇種,人稱“三門炮”。她在舞臺上塑造了喬雪梅(《遲開的玫瑰》)、孟冰茜(《大樹西遷》)、李慧娘(《遊西湖》)等一系列藝術形象。她戲路寬廣,文武兼備,扮相俊美,聲情並茂,功底紮實,表演爐火純青,已經成為標杆性的秦腔名旦。她曾兩度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兩獲上海戲劇“白玉蘭主角獎”、兩獲“文華表演獎”。她就是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

文化藝術報記者採訪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李梅院長:秦腔是秦人的基因

文化藝術報記者採訪採訪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李梅院長

文化藝術報記者採訪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李梅院長:秦腔是秦人的基因

李梅出生於西安市一個普通家庭,姐妹四人,她是老大。1980年,11歲的李梅考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開始了她的秦腔之路。李梅從小讀書用功,成績優異,但是家中父母要供養四位老人和四個子女,僅憑他們只有大約80塊錢的工資,實屬不易。

當父親聽說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在招收學員的時候,便把懵懂年少的李梅送到劇院學習,李梅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

“我當時的學習成績非常好,喜歡唱歌跳舞,在班裡屬於老師非常喜歡的那種學生。老師們聽說我是因為家庭經濟原因要離開學校,都極力勸說我父親,提出可以免掉我的學費、書本費。”父親的一句話使她至今記憶猶新,父親問老師,學校可以免學費和書本費,能給孩子免吃穿嗎?那時候單位管吃管住還發練功衣,冬天還發棉衣甚至發零花錢,這便為家中減少了一部分的開支。

進入訓練班的李梅比其他孩子都努力,對於每一個角色都仔細琢磨,認真體會,一遍一遍反覆練習。正是這份努力,僅僅一年她便登臺表演,14歲主演《楊七娘》,16歲更成功塑造了李慧娘。李慧娘源於《遊西湖》中的“鬼怨”。為了能詮釋好這個角色,當時的李梅每天腿上綁上沙袋,口中唱著唱詞,沿著練功場一跑就是幾小時,正是憑著這種超人的毅力和對自己的“狠勁”,李梅練出一身文武兼備的紮實功夫,唱唸做打俱臻上乘,在訓練班裡很快脫穎而出。

1996年8月,李梅在眉戶現代戲《留下真情》中擔任領銜主演,並一舉榮獲中國戲曲最高獎項——梅花獎,那年她27歲。然而,年輕的她並沒有為榮譽所累,她不斷地挑戰自己對藝術的追求,隨後在大型眉戶現代戲《遲開的玫瑰》中擔任主演。這部劇被譽為新時代里程碑式的作品,被觀眾稱作“演出來的精品”。“記得那時候我們去交大演出,給我印象很深,2個半小時的劇光掌聲就有130多次,幾乎一兩分鐘就有一次掌聲。”

從藝三十餘年,演出三四千場。無論是美麗的“復仇女神”李慧娘、“中國女將軍”楊七娘、蔡倫之妻苦荷、《留下真情》中的劉姐,還是《遲開的玫瑰》中的喬雪梅……李梅塑造的多種不同類型的人物,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時,也成就了她璀璨奪目的藝術之路,奠定了她在秦腔界無與倫比的藝術地位。

文化藝術報記者採訪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李梅院長:秦腔是秦人的基因

《再續紅梅緣》是為李梅量身定製的一部劇目,由知名女作家西嶺雪編劇,國家一級導演韓建英執導,省戲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團以青春靚麗的強大陣容傾情演出。該劇取材於中國明代傳奇作品,講述了裴瑞卿與李慧娘、盧昭容的傳奇愛情故事。李梅在劇中挑戰了兩項高難度“穿越”,即跨行當分飾兩角和跨劇種演繹《裝瘋》。一個是靜如秋月的青衣李慧娘,另一個是“燦如夏花”的花旦盧昭容,她以爐火純青的演技,準確演繹出兩個身份截然不同的戲劇人物。

李梅說:“通過這個戲,我希望能鍛鍊年輕的團隊,培養人才。因為這齣戲幾乎融匯了所有旦角的技巧,以及四功五法,如果能將這樣一出“吃功”的戲,表演得好,既能培養年輕人紮實的功底,還對他們以後的戲曲道路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希望能夠進一步精進自己的藝術造詣,以自己的傳幫帶,為秦腔非遺劇種的傳承託舉出更多優秀青年表演人才,我們願意把我們的肩膀讓出來託舉學生們,讓他們能夠站在我們的肩膀上走得更遠,走得更高。”

秦腔這個劇種讓人首先感到的是悲壯蒼涼,因為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覺得秦腔就是“吼”,但是在《再續紅梅緣》中,李梅將秦腔的另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那就是悽美幽涼。她說,我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秦腔也可以娓娓道來,也可以委婉悽美。同時,她也想通過此劇,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傳統文化,瞭解我們自己的文化中傳遞出的悽美的愛情故事,從而讓年輕人堅守真正的愛情。中國人是很浪漫的,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再續紅梅緣》,那就是中國古典版的“人鬼情未了”。

文化藝術報記者採訪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李梅院長:秦腔是秦人的基因

從一個秦腔演員到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再到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政協委員一路走來,她有著多種身份,她表示“每一個身份都是社會價值的體現”,以前作為秦腔藝術家,她更多考慮的是自己的藝術道路的發展,但是現在作為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從“小我”轉變為“大我”,她更多的精力會投入到行政工作中。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她,提案建議一年都不落,而且每年的關注點都不同,2012年的提案建議是為農民工提供文化陣地相關的文化產品;2013年是建議政府採取多項措施,拯救戲曲劇種;2014年考慮的是戲曲在校園的傳播……而今年則是關注戲曲的活態傳承。正如她所說:“這些身份,都是社會價值的體現,每一個身份的背後都有相對應的責任和使命,這對我也是一種提高和學習,所以我要肩負好這其中的每一份責任。”

“比如我院天天有秦腔這個品牌從2007年至今,已累計演出2800餘場,持續給農民工免費贈票近8萬張,這已成為我們這個劇院為社會做出的特殊義務和特殊貢獻。”前來劇場看戲的,不僅有老年、中年觀眾,也有許多年輕人,劇場平均上座率95%以上。不少從未接觸過戲曲的青年在這裡受到了傳統文化藝術的薰陶,併成為秦腔的忠實觀眾。“我們通過‘文化三下鄉’、西安天天有秦腔等活動去服務大眾,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因為我們知道,觀眾需要我們。”李梅對記者說。

文化藝術報記者採訪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李梅院長:秦腔是秦人的基因

在陝西,以秦腔為代表的地方戲曲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作為第一大劇種的秦腔,流行於陝甘寧青新等地,在陝西有“三千萬兒女高唱秦腔”的民謠,可見其受歡迎程度。千百年來,秦腔中的故事,是廣大老百姓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來源,是他們寄託理想、感情的重要載體。秦腔劇目中所蘊涵、承載的文化內涵經過不斷地沉澱、增值,已經融入到秦人的血脈裡,也可以說秦腔是秦人的血脈和基因。

對於從事秦腔藝術37年的李梅而言,如何讓戲曲的文化基因一直延續下去,是他們一直在思考並且一直在身體力行地踐行的使命。她說:“戲曲需要活態,秦腔有600多年的歷史,這樣一個古老的劇種能夠傳承下去,我覺得就是靠人傳承下來,所以說它是一種活態的文物。很多藝術家,特別是老藝術家,他們的戲隨著他們的去世而流失,所以一定要搶救我們這些傳統文化。在搶救劇目的同時,通過音頻、視頻把老藝術家的東西保留下。繼承和發展,傳承和創新兩條腿都要硬,秦腔的未來才能更美好。”

在李梅前兩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提案建議當中,建議把秦腔和動漫等一些時尚形式結合起來,很多人覺得這個想法很超前。李梅說:“傳統文化像陳年老酒,雖然是純正的中國傳統的東西,但是如果包裝漂亮,會吸引年輕人去關注它。動漫是新興的產業,而且已經走入家庭,走入孩子們的生活中。如果我們用這種形式來包裝傳統文化,我覺得會吸引很多年輕人的眼球。”

對於陝西人來說,秦腔是不可或缺的,彷彿有了那蒼勁有力的吼聲,一切都是踏實的,秦腔屬於三秦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那份真情從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退卻。將秦腔藝術傳遞下去,培養新一代的秦腔藝術人才,讓這激越、悲壯、深沉、高亢的聲音傳承下來,這便是李梅對秦腔最純粹的愛戀。

文化藝術報記者 齊敏 花明方

責任編輯 惠茹樂

文化藝術報

刊號:CN61—32

郵發代號:51—20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專注|深度|權威

這是一條廣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