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班|與第八屆京劇藝術節開幕大戲《青衣》的親密接觸

戲曲 京劇 青衣 藝術 南報週末 2017-05-14

“再難回彎彎曲曲的田野小徑,再難聽清清澈澈的泉水淙淙。從此後每到月華昇天際,便是我碧海青天夜夜心。”

深邃的舞臺,醒目的戲衣,悠悠的《廣寒宮》的唱腔響起……

優美的唱腔、感染力十足的音樂、乾淨極簡的舞美、打動人心的故事,讓這部大戲呈現出近乎完美的效果。

江蘇大劇院首部原創自制劇《青衣》,與江蘇省演藝集團聯合制作,改編自著名作家畢飛宇的同名小說。

今天,第八屆京劇藝術節在江蘇大戲院開幕,而《青衣》則是它的開幕大戲,在11、12日演出,讓我們先睹為快吧。

探班|與第八屆京劇藝術節開幕大戲《青衣》的親密接觸

(《青衣》現場劇照)京劇《青衣》塑造了一個“戲痴”筱燕秋的藝術形象。

該劇於2015年策劃,2016年3月開始劇本修改工作,同時在國內外尋找合適藝術家參與創作,歷時四個月共完成6稿劇本,7月底完成劇本終稿。

(《青衣》現場劇照)

2016年8月初正式開始排練與相關製作工作,2016年11月30日作為全國首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開幕大戲首演於南京市紫金大戲院。

該劇分六場,將月宮中凌雲而舞的嫦娥、舞臺上光彩照人的青衣和大地上平凡瑣碎生活的筱燕秋形象以戲曲表演的形式呈現在舞臺上,展示了以筱燕秋為代表的現代女性進退失據、無所適從的生存困境和她們困獸猶鬥、尋求自贖之路的心靈歷程,以及與命運抗爭的決心與勇氣。

(《青衣》現場劇照)

《青衣》是江蘇大劇院出品的第一部自制戲,從原著畢飛宇、主演李亦潔、編劇楊蓉,作曲吳小平、配器王嘯冰到整個製作團隊都是江蘇人,也讓江蘇大劇院首部原創自制劇充滿了濃濃的“江蘇元素”。

畢飛宇的小說《青衣》問世以來先後被改編成電視劇、舞劇、贛劇等版本。“青衣”本是京劇行當,一些戲迷因此發出“青衣迴歸”的呼聲,這也是江蘇大劇院創作京劇《青衣》的一個初衷。為支持家鄉文化事業,畢飛宇以“1元錢”將《青衣》版權出售給了江蘇大劇院。

此次《青衣》經由國粹京劇藝術的演繹,呈現出戲曲獨特的張力,具備強烈的現實意義,能喚起大家對於人性、命運、追求的思考。京劇《青衣》嚴格遵循原著的精髓,和原著相比,京劇版《青衣》的結尾和小說有些許區別,採取了更溫暖的一種結局,使得筱燕秋這樣的人在作出犧牲的時候,可以看到她的價值所在。

(圖片來源於《週末》報2017年5/11期)

記者在彩排現場看到,唱腔、音樂、配器的創新也為劇目添色不少。唱腔上,將老生、旦角用得多的四平調運用到花臉上,以及將越劇的輕板無伴奏運用於京劇,創新運用了京劇豐富的聲腔板式來刻畫人物形象,體現了時代氣息;音樂與人物思緒發展融為一體,很好地推進了劇情的進展,使得整部劇更為動人、走心。

“京劇《青衣》的現代審美不僅僅是外在的表現手段,對人性深刻的探索才是《青衣》的‘現代’內核。”導演張曼君對記者說,“排練期間,我一直在忐忑中度過,也是我對這部題材的偏好,也是江蘇大劇院獨特的眼光,也是我們整個主演、主創團隊的集體努力,真正從藝術出發,才使得我們有機會去奉獻這樣一部有意義的戲。”

週末對話

李亦潔:“青衣”是我一生的執著

《週末》:筱燕秋這個角色的呈現方式和您之前的預想有出入嗎?

李亦潔:看劇本的時候看一次哭一次,特別是最後兩三場。我就給畢飛宇老師打電話。畢老師就說你趕緊哭,多哭幾次,不然到時候你上臺演出老哭受不了。當然這都是開玩笑了。

我感覺自己入了戲,特別是現代戲,如果你自己不進戲、感動不了自己,又怎麼和觀眾交流?在排練中,整個演員團隊都很入戲。所以我想,臺下觀眾的感受可能跟我們是一樣的。

《週末》:筱燕秋和您之前演的其他角色有什麼不同?哪些地方最難拿捏?

李亦潔:我以前演的古裝戲角色比較多,和這部劇的角色體驗完全不同。首先這是一部現代戲。現代戲比較難演,每一句詞、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心理過程你都要表現出來,它不像老的傳統戲有妝容、有水袖或者別的衣服來幫你遮掩一些東西,把一些程式的表現放在裡面能演出很多東西來。我們排現代戲,就是像赤裸裸地站在舞臺上。

戲中的筱燕秋是一個“戲痴”,愛戲如命不顧一切,甚至最後捨棄了自己的孩子。這裡面有大量的內心戲,角色的心理感覺很重要。說到最難拿捏的,就是人物內心的東西,現代戲特別注重人物內心的點點滴滴,一定要挖掘得透。

比如說第二場,筱燕秋回家面瓜跟她說了一些話,這個時候筱燕秋是沒有表情、沒有話語的,演起來“有點空”。那時候感覺心裡就很難過,你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去表演,觀眾看了之後更不知道你在幹什麼,肯定也不舒服。這個地方要表現出筱燕秋痴迷於戲的心態,光這一個地方就先後調整了十幾次,找表演的感覺找了很久。直到我自己演起來感覺舒服了,導演感覺也舒服了,我想觀眾才能接受我們所要表達的東西。

《週末》:筱燕秋和您之前演的其他角色有什麼不同?哪些地方最難拿捏?

李亦潔:首先要感謝尹曉東和陳建忠兩位老師的唱腔和曲譜。他們特別用心地讀了這個劇本,感受到筱燕秋這種心理過程,才能寫出這麼優秀、這麼貼切的唱腔,給我的二度創作提供了很好的支撐。

唱,一定要帶入感情,才能感動觀眾、感動自己。唱腔裡有很多技巧是挺難的,比如第四場筱燕秋有了孩子之後心理過程的那場戲,唱腔做了創新,其中有四句借鑑了越劇的“清板”,這在京劇中很少用到,等於自己在單獨唱,這四句清板挺難的,唱不好的話就會跑調。但是我覺得把握得還挺好,兩位老師非常滿意,觀眾也能接受。

老戲迷自己會唱且比較專業,他們能聽出門道,而對於多數普通觀眾來說,第一感覺就是要“入耳”,這部戲中的有些句子普通觀眾都能唱出來,像那段“再難回彎彎曲曲的田野小徑,再難聽清清澈澈的泉水淙淙……”朗朗上口,觀眾喜歡了,我覺得就成功了。你唱我唱大家唱,能不斷被傳唱就能夠傳承下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