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安:39年前大安宋縣長和他關心的地方戲小劇場

宋縣長關心地方戲小劇場

作者:江其田


吉林大安:39年前大安宋縣長和他關心的地方戲小劇場


屈指可數,說起宋澤林縣長關心地方戲小劇場的趣聞,已有39年的歷史了。

1980年,時任縣長宋澤林關心地方戲小劇場的事兒,許多人,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知道的更不多。我在蒐集、查閱大安文史資料時,看到了縣長宋澤林關心地方戲小劇場鮮為人知的事兒,與廣大讀者分享。

那麼,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宋澤林縣長的基本情況吧:

宋澤林,1932年8月生於黑龍江省青岡縣向陽區。1948年12月,參加工作。194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12月--1949年7月,任東青岡縣向陽區委幹部組織委員。1951年,在中央團校學習。1952年,任共團委青岡縣向陽區書記。1953年--1954年7月,任吉林省團校總支書記、組織科長。1957年7月--1961年12月,任吉林省委整風辦辦公室組長、省委組織部幹部處巡視員。1962年--1963年,任中共白城地委常委、組織幹部科長、部長。1964年--1969年,任中共洮安縣委常委、組織部長。1969年10月--1973年,任中共乾安縣委常委、革委會副主任。1973年--1977年,,任白城地區紀委副書記。1978年----1980年8月,任鎮賚縣委副書記、縣長。1980年9月,大安縣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大賚鎮舉行。大會選舉宋澤林為縣長、縣委書記。1985年1月,任原白城市(現洮北區)委書記。1985年11月--1991年1月,任吉林省人大駐白城地區辦事處副主任。

下面,再說一說宋澤林縣長關心大安縣地方戲小劇場小劇場的趣聞吧:

1980年9月,宋澤林當選為大安縣(現大安市)縣長。他在擔任大安縣縣長時,十分關心大安縣地方戲小劇場建設的事兒,那個時候,宋澤林縣長經常到農村、城鎮搞調查研究,瞭解基層情況。在調查研究時,他了解到全縣近30萬的農村人口,除了參加生產勞動之外,很少有文藝活動。特別是冬季和春節前後,不少村屯出現賭博活動,也有不少人家偷偷搞起了各類封建迷信活動,影響了鄉村文明建設。


吉林大安:39年前大安宋縣長和他關心的地方戲小劇場



宋澤林縣長認識到,這些封建迷信愚昧的活動和生產發展緩慢,生活水平不高,文化教育水平低,科學知識宣傳普及不夠,與群眾現代文藝活動太少,有著直接的關係。為此,他召集了一系列的縣直下鄉幹部和公社、大隊幹部會議,提出了全縣要在1981年春“五一”前後,恢復整頓健全各公社、隊文化站(室)、俱樂部,有條件的公社、鎮、社直單位、中小學校,都要帶頭廣泛地開展戲劇、曲藝、歌舞、體育、美術活動和科普宣傳;每逢春節、元宵節,都要組織民間大秧歌;“五一”、“十一”開展春、秋兩季體育比賽。普遍地把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搞起來,振奮農民精神,提高農民覺悟,促進生產發展,制止各類耍錢、鬧鬼迷信活動的要求。

縣長宋澤林身先士卒,言傳身教,先在自己蹲點的聯合公社安北大隊,親手幫助大隊幹部收拾三間房舍,粉刷一新,建立群眾文化站,選拔一批文藝活動骨幹與積極分子,組織他們開展二人轉、小戲曲、小歌劇的演唱,用快板書、東北大鼓、山東快書、柳琴、單絃、講故事等藝術形式,進行文藝宣傳宣傳活動,很受群眾歡迎。回到縣城,他召集文化局局長、文化館長、劇團團長、二人轉隊長開會,專門研究如何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問題。他在會上得知:文化幹部下鄉抓文藝輔導的太少了;縣評劇團演員外流,團內行當不全,想招收新演員,又沒有招工指標;原來演出的劇場,冬季不能取暖,成了“感冒俱樂部”,無法堅持演出;地方戲隊因城裡沒有演出場所,只得常年在農村轉,外流了幾名挑“樑子”的演員,武行、小生人員更缺。鎮內、鎮郊職工、漁民,強烈要求看二人轉的問題也沒有很好的解決,等等。

事隔不久,縣政府召開了縣長辦公會,研究與決定了如下事項:

第一,縣文化館工作,應面向農村兼顧城鎮,把主要力量投入農村,搞好公社、大隊文化站、文化中心、俱樂部,開展多種形式的文藝活動,把具體任務列入崗位責任制;縣文化館每年要舉辦農村業餘文藝匯演,把農村文化工作搞活。

第二,縣評劇團、二人轉隊,要根據編制與需要,招收一定數量的骨幹演員和新學員,特別是武行、小生,以團代校,以戲帶功,加強培養訓練。每年要以六個月以上的時間為農民、漁民演戲,並輔導農村業餘活動,重點普及二人轉演唱。

第三,要在1981年解決劇場的維修與取暖問題,積極籌建二人轉小劇場。

第四,建議省作家兼職副縣長丁仁堂(掛職)和白城地區文化局幫助解決二人轉小劇場問題。

1981年7月,宋澤林與本縣主管文化的副縣長、吉林省專業作家丁仁堂和白城地區文化局局長李新生共同就二人轉小劇場的問題,通過了七點意見。

1、利用原書曲茶社的四間土房為基地,往西擴展二十餘米,往南佔三米通道,場地座落在大賚鎮小十字街南五十米處路西,建築面積二百六十平方米。

2、小劇場是一層平房,磚瓦結構,室內設小舞臺,上面吊板棚,水泥地面,設固定座席三百八十個。場外西側建築偏房,化妝室兼作演員小宿舍並燒開水壺,供演員、觀眾喝水。

3、經費由副縣長丁仁堂負責向省財政、省文化廳請求撥款修建。

4、建築材料,由宋縣長負責在本縣內解決。

5、演出服裝充分利用舊戲服裝,翻翻改改,並由白城地區文化局長李新生負責添置一部分新演出服裝。

6、具體籌建備料、組織施工、驗收質量等,均由縣文化局長苗書文負責。

7、從1981年8、9月份開始動工,到年底或1982年春節前竣工,結束全部內外部修建工程,新年或春節必須對外演出。


吉林大安:39年前大安宋縣長和他關心的地方戲小劇場



1982年4月,在新建的二人轉小劇場裡,二人轉隊演出了為了區二人轉匯演所準備的節目。

大安縣二人轉隊有了小劇場之後,日子紅了起來。學了新節目,城鄉輪流演出。工人、農民、漁民、菜家看了戲,都反映說,這個地方戲隊從演員隊伍到演員裝束和演出節目都面目一新,演出了大量優秀傳統劇目,如:《二大媽探病》、《楊八姐遊春》、《雙鎖山》、《燕青賣線》、《包公賠情》、《豬八戒拱地》、《馬前潑水》、《馮奎賣妻》、《樑賽金擀麵》等如《西廂》、《水漫蘭橋》、《回杯記》、《小王打鳥》等。同時,還演出了大量反映時代風貌的劇目,如:《老倆口爭燈》、《連心豆》、《選姑爺》、《高價姑娘》、《扒牆頭》、《豐收橋》、《閤家歡》、《啞女出嫁》、《鬧碾房》、《雙比武》、《小老闆》、《箭桿河邊》《換親記》等。深受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豐富了城鄉群眾文化生活。

(注:兩幅表演照片來自網絡,一幅照片來自《白城市人大志(2007)》)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