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儺戲唱到了日本 最老的面具已有400多年
他把儺戲唱到了日本 最老的面具已有400多年
他把儺戲唱到了日本 最老的面具已有400多年
他把儺戲唱到了日本 最老的面具已有400多年
他把儺戲唱到了日本 最老的面具已有400多年
他把儺戲唱到了日本 最老的面具已有400多年
他把儺戲唱到了日本 最老的面具已有400多年
他把儺戲唱到了日本 最老的面具已有400多年
他把儺戲唱到了日本 最老的面具已有400多年
他把儺戲唱到了日本 最老的面具已有400多年
他把儺戲唱到了日本 最老的面具已有400多年
新山影像
1/10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圖為蘇老教二兒子儺戲的表演技巧。
2/10 儺戲源於遠古時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明末清初,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儺舞吸取戲曲形式,發展成為儺堂戲、端公戲。圖為蘇立文摸著笑和尚的儺面具,他說這個面具已經經過140年的風雨洗禮了。
3/10 蘇立文,出生於1941年,冷水江人,2012年被確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梅山儺戲代表性傳承人。圖為蘇老在雕刻儺面具。
4/10 進蘇老的家,牆壁上的一副對聯異常醒目:將梅山儺戲發揚光大,保持節目原味藝術色彩。圖為蘇立文在雕刻儺面具。
5/10 蘇立文老人瘦瘦黑黑,與普通的農村老人別無兩樣。他沒進過學堂,除了儺戲的生僻“科本”,其他一概不知,唱起儺戲的時候,在極具地方特色的言語和奇特的聲調裡,他好像換了一個人,眼睛煥發出奪目的神采。圖為蘇立文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梅山儺戲代表性傳承人表彰。
6/10 蘇立文告訴記者,儺面具是儺戲中最引人注目的道具。以前,製作面具時要先舉行“開光”儀式,取用面具要舉行“開箱”儀式,存放面具要舉行“封箱”儀式等,但這些儀式,已隨著時間的流逝,都被淡化甚至於消逝了。圖為蘇老的二兒子蘇業烈在化妝,準備表演。
7/10 研究儺戲多年的張志堅老師說:“相傳孔子疏於應酬,但只要遇見鄉儺隊伍經過,必著綢服恭敬立於門前。”幾千年來,群眾得了病,不請醫生診治,而習慣請“巫師”唱儺戲。以前有種說法,“愚民有病,初不延醫而延巫。”正是由於這種風氣,所以儺戲在鄉下還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圖為梅山儺戲表演現場,吸引了不少鄰居前來欣賞。
8/10 “一個巫師,從六七歲開始學習,需要經過15年左右的艱苦學習才能勉強出道。”蘇立文在6歲那年,身為“巫師”的父親就開始給他念“科本”了,再大一點,父親就開始口傳“密語”,這些儺戲的密語,書裡頭從無記載,只能靠代代相傳。接下來,儺戲的動作、唱調、鑼鼓道具的擊打,必須樣樣精通。圖為蘇老的大兒子蘇業照在表演。
9/10 “在過去,想學儺戲要問師傅,問天地,在天地祖師面前卜卦,三卦皆過者方可入門,入門時還要賭咒發誓。而現在不興了。這12代以來,我家的儺戲都是父子相傳,現在時代變了,不能那樣了。我很早開始收徒弟,大概也教過幾十個徒弟了,可是,學有所成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卻半途而廢,出去打工,賺大錢去了。”蘇立文惋惜地說。圖為儺戲表演現場。
10/10 好在蘇立文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蘇業照、二兒子蘇業烈都繼承了他的衣缽,“現在,一般都是我跟兩個兒子一起出去表演,我年齡大了,唱不動了,就是幫著敲敲鑼鼓,但鄉里人信我,只要我‘坐壇’,他們就放心。”圖為蘇立文與日本友人合影(翻拍)。 目前,蘇老的大兒子蘇業照已被基本確認為第13代傳人。
2017-07-15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