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經典傳承下去

戲曲 美聲 音樂劇 藝術 京劇 新民網 2019-01-23

前一陣子,我那90後的研究生問我,老師,你聽過《山楂樹》嗎?我驚訝於這個年紀的孩子居然會知道這首俄羅斯歌曲。我這個80後都是在父親的手抄本里知道《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在父親的吟唱中喜歡上這些經典老歌的。研究生告訴我,近期有一個美聲綜藝節目,把許多歌劇、音樂劇選段和藝術歌曲重新編曲演繹,掀起了收視高潮。帶著好奇,鮮少關注綜藝節目的我看了幾期。節目中有諸如《飲酒歌》《我的太陽》《今夜無人入眠》等經典的歌劇選段,也有上世紀90年代學英語必聽的百老匯音樂劇《貓》《劇院魅影》的選段;有諸如《在那銀色月光下》《送別》《青春舞曲》《小河淌水》等藝術歌曲,還有經典國產電影插曲《我的祖國》《絨花》。這讓從小熱愛美聲的我大為過癮。更重要的是,演繹這些經典作品的是一群以90後為主的音樂專業學生。他們對經典的熱愛,通過精彩的演繹傳達給青年一代。這是多麼令人欣慰的場面!

讓更多經典傳承下去

很多時候,我們總在感慨這是一個經典冬眠的時代。經典的文學作品成為書店裡乏人問津的“雞肋”;網絡平臺代替劇場戲院成為年輕人流連忘返的精神家園。人們一邊吃著快餐,一邊看著碎片化的文字和感官刺激的圖像。就連最為通俗的電影,也恨不得被剪輯成片段以便快速瞭解故事梗概,用作茶餘飯後的談資。事實真是如此嗎?

最近,另一檔綜藝節目也備受推崇。節目通過朗誦和舞臺劇的形式,介紹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而在年輕人熱衷光顧的視頻網站上,《我在故宮修文物》之類文化含量高、製作精良的紀錄片,點擊率毫不遜色。去年下半年,青年京劇演員王珮瑜來我校演出,學校最大的劇院座無虛席,觀眾大部分是大學生、研究生。臺上每每響起經典唱段,臺下就有專業的喝彩。我身邊的一位退休教師感慨道:“沒想到現在的孩子們還願意進劇場聽京劇。”無獨有偶,去年末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上演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網上颳起了一輪紅色旋風。經典紅色題材的內核,通過符合藝術規律和時尚審美的再創造,征服了年輕人的心。落幕後,我分明看到一些孩子們激動的神情和微紅的眼眶。誰說90後、00後是過度娛樂化的一代?嚴肅題材、經典作品,只要打磨得當,照樣能獲得青年人的認可和推崇。

每個週末晚間,五歲的女兒也坐在電視機前和我一起聽90後的大哥哥們唱美聲。女兒通過這個節目知道什麼是和聲,慢慢會分辨聲部;也能跟著歡快的曲子手舞足蹈、為悲壯的旋律屏息凝神;每首作品演繹完,女兒就像坐在劇場裡一般,認真地鼓掌。我知道,她也在感受經典的力量。越是娛樂化的時代,越要把經典做好。讓經典之美可以深入人心,讓經典之美可以面向未來。(姚霏)

相關推薦

推薦中...